資源簡介 山東省日照市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新生開學考試語文題一、基礎知識綜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70余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里,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 )的意志抵御外侮。他們中,有面對敵人屠刀仍堅貞不屈的戰士,有隱姓埋名投身科研、為國防事業( )的學者,也有不分晝夜支援前線的普通民眾。①正是因為這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讓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屹立不倒。②如今,硝煙早已散盡,③但那段歷史不能被( ),④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的先烈更值得被永遠銘記。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以史為鑒,讓和平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1.下列關于文段中括號內詞語字形的判斷,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鋼強 鞠躬盡瘁 淡忘B.剛強 鞠躬盡悴 淡望C.剛強 鞠躬盡瘁 淡忘D.鋼強 鞠躬盡悴 淡望2.下列對文段中成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艱苦卓絕”形容斗爭十分艱苦、超出尋常,且能以極大的毅力堅持下去。B.“風雨如晦”指黑夜刮風下雨、昏暗不明,用來比喻局勢動蕩、社會黑暗。C.“堅貞不屈”指堅守節操,決不向敵人屈服,在文中用來贊美戰士的氣節。D.“眾志成城”指團結一致、就會像城墻一樣堅固,強調每個人的力量都很重要。3.第三自然段中標序號的部分有一處有語病,請選出其序號(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對文段中標點符號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歷史轉折點”后的逗號應為分號,因為前后兩句是并列關系。B.第二段中“戰士”“學者”后的逗號使用正確,體現了并列成分的停頓。C.第三段中“屹立不倒”后的句號應為嘆號,以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情感。D.末段“不是……而是……”間逗號應刪去,關聯詞語連接句子無需停頓。5.若在文段末尾處補充下列句子,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傳承紅色基因,能看見先輩的足跡如何鋪就今日的坦途。②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才能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行穩致遠、開創未來。③回望歷史,不是為了重提傷痛,而是銘記腳下的土地曾經歷怎樣的風雨。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二、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勛章與夢想①我小心地幫爺爺把一枚金色的勛章別在他那件舊軍裝的左胸。勛章很舊了,邊緣有些模糊,卻被他擦拭得金光燦燦。②“爺爺,這上面刻的是什么呀?”我好奇地問。③“這是和平鴿,孩子?!睜敔斢么植诘氖终颇﹃鴦渍?,目光望向了窗外,仿佛能穿透時空,“是用炮彈皮熔了鑄成的”。④我愣住了,無法將眼前這象征安寧的鳥兒與冰冷的殺戮武器聯系起來。爺爺看出了我的疑惑,緩緩講起了故事。那是在一次慘烈的阻擊戰后期,戰友們犧牲殆盡,彈藥也快打光了。他和幸存的幾個弟兄,就用刺刀、用工兵鍬、用石頭,甚至用牙,守住了陣地。“勝利那天,我們坐在戰壕里,安靜得能聽見風吹過焦土的聲音。一個戰友撿起一塊炮彈片,說將來要用這個東西鑄一只鴿子,后來活著的弟兄們都這么做了”,爺爺聲音沙啞卻字字清晰。⑤爺爺不再說話,而是挺直了佝僂的脊背,舉起顫抖的右手,朝著那枚勛章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他的眼神,不再是平日里的慈祥混沌,而是燃著一簇火,一簇穿越了八十載風雨卻從未熄滅的火。⑥我盯住爺爺布滿老繭的手。這雙手,曾經緊握著一支比他還高的步槍,守衛著山河:如今,它溫暖地包裹著我的夢想。⑦我的眼眶濕潤了。⑧我看著爺爺同樣濕潤的眼眶,那一刻,我心中的夢想從未如此清晰——我要成為一名工程師,去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讓鐵路更快地穿梭于群山,讓大橋更堅固地跨越天塹,讓飛船去探索更遙遠的星空。我要用創造去守護爺爺和他的戰友們用犧牲換來的這一切。⑨屋外的陽光仿佛更強烈了,那枚勛章折射出的光落在我的課本上。【乙】閱兵場上的“科技尖兵”①在閱兵的裝備方隊中,一款名為“低空巡飛器”的新概念武器系統首次公開亮相,吸引了全球目光。它不像傳統導彈那樣追求一擊致命,而是像一群敏銳的“蜂群”,協同執行戰場偵察、精確打擊和電子干擾等復雜任務。②這款巡飛器體型小巧,采用復合材料,雷達反射截面極低,具備優異的隱身性能。其核心在于人工智能(AI)“大腦”。發射升空后,它們并非單打獨斗,而是通過高速數據鏈組成一個智能網絡。AI系統能自主分配任務:有的前面偵察,將實時畫面傳回;有的根據指令,對高價值目標發起“自殺式”攻擊;還有的能釋放干擾信號,癱瘓敵方通信。即使部分個體被擊落,整個“蜂群”系統也能通過自我重組,繼續完成任務,展現出強大的魯棒性。③“低空巡飛器”的誕生,是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成果。它的飛控算法來自某頂尖高校實驗室的突破,復合材料技術由一家民營企業攻關成功,最終由軍工企業完成集成與測試。它的列裝,標志著我國在智能無人作戰領域已躋身世界第一梯隊。④從以前的“小米加步槍”到今天的“智能蜂群”,受閱裝備的變遷,是一部濃縮的科技強軍史。我們銘記歷史,致敬英烈,也同樣為今日中國科技的騰飛感到自豪。6.下列對【甲】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描寫勛章“邊緣模糊”卻“金光燦燦”,這種反差既暗示了歲月的滄桑,也象征著先烈精神歷經時光沖刷仍熠熠生輝。B.爺爺講述戰斗故事時“聲音沙啞卻字字清晰”,細節描寫既體現了戰爭記憶的深刻,也暗含著他對犧牲戰友的愧疚與懷念。C.第⑥段通過對爺爺“布滿老繭”的雙手的刻畫,以小見大,讓個人的小家之愛與國家的大家之責自然交融,極具感染力。D.結尾“那枚勛章折射出的光落在我的課本上”,將歷史榮譽與現實責任相連,表達年輕一代對和平的珍惜與對使命的承接。7.請賞析【甲】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8.【甲】文第④段中爺爺為什么要講阻擊戰的故事?9.下列對【乙】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低空巡飛器”這一新概念武器系統具有隱身性能和智能協同作戰能力。B.即使“低空巡飛器”的部分個體被擊落,系統仍然可以重組、繼續運作。C.高校算法突破、民企材料攻關、軍企集成測試,實現了產學研緊密結合。D.“智能蜂群”的出現是一部讓我們為科技騰飛而自豪的濃縮的科技強軍史。10.【乙】文第②段中“魯棒性”一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是( )A.系統在異常情況下外觀的堅固程度B.系統在異常情況下攻擊威力的大小C.系統在異常情況下維持功能的能力D.系統在異常情況下飛行速度的快慢11.讀完兩篇文章,你對未來的世界有怎樣的期望?請寫幾句話。50字以內。三、作文1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生活里,總有故事與日常,傳遞著溫暖且堅定的力量。它或許很細碎,如飯桌上長輩念叨“誰知盤中餐”,教你懂得珍惜;或許微不足道,如父母總在他人需要時伸援手,讓你看見善良;又或許滿含厚重,像爺爺珍藏的舊勛章,藏著保家衛國的赤誠。請以“傳承的力量”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姓名、所在學校等信息;不少于400字。參考答案1.C 2.D 3.A 4.B 5.A6.B 7.該句運用動作描寫(“挺直”“舉起”“敬”)和神態描寫(“眼神燃著一簇火”),生動刻畫了爺爺敬禮時的莊重模樣,展現出爺爺對勛章的珍視、對戰友的緬懷以及對革命信仰的堅守,情感真摯動人。 8.①解釋勛章的由來(由炮彈皮鑄成),解答“我”的疑惑;②回憶戰斗經歷,凸顯戰爭的慘烈與先烈的犧牲精神;③為后文“我”確立夢想、承接使命做鋪墊。 9.D 10.C 11.示例:期望世界和平,科技用于守護安寧,年輕一代傳承精神,用創造建設美好未來。12.例文:傳承的力量奶奶的搪瓷碗,是家里的老物件。碗沿缺了塊瓷,露出里面暗灰色的金屬,碗身印著的“粒粒皆辛苦”五個字,也被歲月磨得有些模糊。可每天吃飯時,奶奶總要用它盛飯,還會指著碗底的字念叨:“慢點兒吃,別灑了,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br/>小時候我不懂,總覺得奶奶太較真。一次吃飯時,我不小心把半碗米飯灑在桌上,轉身就要去拿新碗。奶奶卻攔住我,從廚房拿來小勺,一點點把桌上的米粒刮進碗里,又倒了些熱水沖干凈,自己端起來喝了。她的手指粗糙,刮過桌面時發出輕微的摩擦聲,眼神卻格外認真:“你爺爺當年在生產隊種地,夏天頂著大太陽割稻子,汗珠子掉在地里摔八瓣,才能收上這點糧食。這碗是他當年用的,現在他不在了,我得守著這份心?!?br/>那天之后,我吃飯時再也不敢隨意浪費??吹酵瑢W剩飯,我會想起奶奶的搪瓷碗;媽媽做飯時多煮了粥,我會主動打包帶給樓下的保潔阿姨。去年秋天,學校組織去鄉下體驗農耕,我跟著農民伯伯在田里插秧,彎腰駝背站了半小時,腰就酸得直不起來。望著田里密密麻麻的秧苗,我忽然懂了奶奶說的“辛苦”,也懂了那只搪瓷碗里藏著的,不只是對糧食的珍惜,更是一輩輩人傳下來的踏實與感恩。現在,那只搪瓷碗被我收在了書桌抽屜里。偶爾看到它,我就想起奶奶刮米粒的模樣,想起爺爺在田里勞作的身影。這份從碗里傳下來的力量,像一束暖光,讓我在成長路上始終記得:珍惜每一份付出,尊重每一份勞動,才是對生活最好的回饋。【詳解】本題考查命題作文。第一,審題立意。本篇習作要求以“傳承的力量”為題進行創作,題目核心是“傳承”與“力量”,需明確“傳承”的對象。結合寫作提示可知,可圍繞生活中的細碎事物、行為或精神展開,如長輩的教誨、父母的善舉、祖輩的精神印記等?!傲α俊眲t需體現傳承對象帶來的積極影響,如讓“我”懂得道理、塑造品格、獲得前行動力等。立意需緊扣“平凡事物中的傳承價值”,突出“溫暖且堅定”的力量特質,避免空洞泛談,要將“傳承”與“個人成長”或“精神滋養”關聯,體現真實感悟。第二,構思選材。文體適合寫記敘文。選材可從自身生活經歷出發,優先選擇真實、細碎的日常場景,可以寫家庭中代代相傳的生活習慣,如奶奶堅持的“光盤”行為,傳遞珍惜糧食的理念;或家族中流傳的物件背后的故事,如媽媽的舊日記本,記錄著樂觀面對困難的態度,影響“我”面對挫折時的心態;亦或是身邊人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如鄰居爺爺長期參與社區服務,讓“我”學會主動奉獻。寫作時可先通過細節刻畫“傳承對象”的具體表現,如長輩念叨時的語氣、舊物件的紋路,再描述其對“我”的影響過程,從最初的不解到逐漸認同,再到主動踐行,最后點明“傳承的力量”如何塑造“我”的價值觀,讓文章內容具體、情感真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