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年級 八年級 學科 物理 課時數 2課時 教師課題 1.3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教學 目標 物理觀念 1. 理解長度(如紙張厚度、曲線長度)和時間(如脈搏一次時長)的間接測量原理,建立 “特殊測量需轉換思路” 的科學認知; 2. 知道量筒、量杯的結構特點與使用規則(量程、分度值、讀數方法),掌握排水法測不規則物體體積的邏輯,形成 “工具適配測量需求” 的觀念; 3. 了解身上 “尺”(拃長、步長)和 “表”(脈搏)的估測方法,認識估測在無工具場景下的實用價值。科學思維 1. 通過設計 “累積法測紙張厚度”“以直代曲法測曲線長度” 方案,理解 “轉換法”“等效替代法” 的核心邏輯,培養創新思維; 2. 分析排水法測體積時 “V物 = V2-V1” 的推導過程,結合量筒、量杯讀數規范,提升邏輯推理與嚴謹操作的思維能力; 3. 對比估測值與精確測量值的差異,歸納估測的改進方法,養成 “數據對比分析” 的思維習慣。科學探究 1. 經歷 “提出特殊測量問題(如‘如何測一張紙厚度’)→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分析數據” 的完整探究流程,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2. 完成 “累積法測紙張厚度”“以直代曲法測曲線長度”“量筒、量杯使用專項練習”“排水法測小石塊體積” 實驗,提升實驗操作與數據記錄能力; 3. 合作測量身上 “尺” 的尺寸、用脈搏估時,增強合作交流與實踐探究能力。科學態度 與責任 1. 體會間接測量在生活、科研中的應用價值(如工業測細銅絲直徑),養成嚴謹、務實的實驗態度; 2. 感受 “無標準工具時靈活利用身體資源估測” 的創新思路,增強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責任感; 3. 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培養團隊協作意識,認同 “數據真實記錄” 的科學原則,重視儀器規范使用的安全性。教材 分析 1. 地位作用:本節是滬粵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的第三課時,是前一節 “直接測量長度和時間” 的延伸,聚焦 “特殊場景下的間接測量”,其中量筒、量杯使用是后續 “密度測量”“液體體積計算” 的核心技能,是連接基礎測量與復雜實驗的關鍵環節; 2. 內容結構:教材以 “解決特殊測量問題” 為主線,分三模塊展開——①長度的間接測量(累積法、以直代曲法、滾輪法);②不規則物體體積測量(量筒、量杯使用、排水法);③身上 “尺” 和 “表” 的估測,穿插 “活動 1-3” 強化動手操作,邏輯上從 “長度” 到 “體積”、從 “精確測量” 到 “估測”,符合學生認知梯度; 3. 編寫特點:以 “問題驅動” 設計實驗(如 “如何測曲線長度”),注重 “類比遷移”(如用脈搏累積測時類比紙張累積測厚),融入生活案例(如地圖路線測量、腳印估身高),量筒、量杯部分強調 “直觀觀察” 與 “規范操作”,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學情分析 1. 已有基礎:學生已掌握刻度尺、停表的直接測量方法,具備 “多次測量求平均減小誤差” 的認知,但對 “間接測量” 的轉換思想(如 “化薄為厚”“化曲為直”)無經驗,從未接觸量筒、量杯,對 “凹液面讀數”“量程選擇” 等概念完全陌生; 2. 認知難點:①理解 “累積法” 中 “n 張紙總厚→單張厚度” 的推導邏輯,易忽略 “紙張需相同厚度” 的前提;②量筒、量杯讀數時易俯視、仰視,難以理解 “凹液面底部對齊” 的原理,不會選擇合適量程;③區分 “估測” 與 “錯誤”,難以接受 “估測存在合理誤差”; 3. 學習特點:八年級學生動手意愿強,對 “測曲線、測彈珠體積” 等實驗興趣高,但實驗操作易粗心(如棉線未貼緊曲線、石塊未完全浸沒、量筒傾倒時灑漏),數據記錄易遺漏單位,需教師針對性指導儀器使用細節。教學重點 1. 掌握長度間接測量的核心方法:①累積法(測紙張、細銅絲厚度),步驟為 “選 n 個相同物體→測總長度、厚度→算單個值”;②以直代曲法(測曲線長度),步驟為 “棉線貼曲線→標記端點→拉直測棉線長度”; 2. 熟練掌握量筒 / 量杯的使用:①識別量程、分度值(量筒刻度均勻,量杯上密下疏);②規范操作(平穩放置、緩慢傾倒液體);③正確讀數(視線與凹液面底部相平);④排水法測不規則物體體積(V物 = V2-V1); 3. 掌握身上 “尺”(拃長、步長)和 “表”(脈搏)的估測方法,能對比估測值與精確測量值。教學難點 1. 設計合理的間接測量方案:①累積法中 “n 的選擇”(如紙張選 50 張而非 5 張,平衡誤差與操作難度);②以直代曲法中 “棉線無彈性” 的要求及 “貼合曲線” 的操作技巧; 2. 量筒、量杯的規范使用與誤差控制:①理解 “凹液面底部讀數” 的原理,糾正俯視、仰視的錯誤習慣;②根據測量需求選擇合適量程(如測 50mL 液體選 100mL 量筒而非 500mL 量筒); 3. 理解排水法測體積的邏輯:①為何 “石塊浸沒后總體積 - 水的體積 = 石塊體積”;②分析 “石塊吸水”“未完全浸沒”“液體灑漏” 導致的誤差; 4. 建立估測與精確測量的關聯:①通過對比數據歸納估測的改進方法(如多次用身上 “尺” 測量求平均);②區分 “估測誤差” 與 “操作錯誤”。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1. 創設矛盾情境:展示一張紙、一段彎曲的鐵絲,提問 “用刻度尺能直接測出這張紙的厚度嗎?能直接測出這段鐵絲的長度嗎?為什么?”; 2. 引導遷移思考:“之前我們測脈搏一次時長,是直接測一次還是測多次算平均?這種‘化少為多’的思路能用到測紙張厚度上嗎?”; 3. 拓展問題引新:“如果要測一塊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刻度尺還能用嗎?需要什么特殊工具?”,引出量筒、量杯; 4. 點明課題:“今天我們學習‘1.3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解鎖特殊測量的‘小技巧’,還要掌握新工具 ——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師總結】直接測量無法解決 “過薄、過曲、不規則” 的測量問題,需借助間接測量方法和專用工具(如量筒、量杯),核心是 “轉換” 與 “規范操作”。 1. 嘗試用刻度尺測紙張厚度和曲線長度,發現 “紙張太薄測不出”“曲線無法拉直”,產生認知沖突; 2. 回憶脈搏測量方法(測 1min 次數算一次時長),思考 “測多張紙總厚再除以張數” 的可能性; 3. 觀察教師展示的量筒、量杯,好奇其用途與使用方法,明確本節課需掌握 “新工具使用” 的目標,帶著疑問進入新課。學習新課 【模塊一:長度的 “間接” 測量 —— 從 “問題解決” 到 “方案設計”】 環節 1:自主設計 “測紙張厚度” 方案 【問題情境 1】“一張紙太薄,刻度尺直接測不出,如何利用現有工具(刻度尺、作業本)測出它的厚度?請小組先獨立設計方案,再分享思路。” 【小組活動】1. 每組討論 2 分鐘,列出設計要點(如 “用多紙疊放”“選相同紙張”); 2. 3 組代表分享方案,教師引導補充:①需去掉封皮(厚度不同);②選 50 張(張數太少誤差大,太多易疊歪);③對齊邊緣(避免總厚測量偏差); 【教師總結】1. 累積法:原理:化薄為厚(將 “難測的單張厚度” 轉化為 “易測的多張總厚”);步驟:①選 50 張相同內頁紙→疊放對齊→用刻度尺測總厚 D(估讀到 mm 下一位);②單張厚度 d=D/n(n 為張數); 誤差分析:提問 “若紙張疊放不整齊,測量結果會偏大還是偏小?”(引導學生得出 “總厚測偏大→d 偏大”); 【學生實驗 1】分組完成實驗,填寫 “方案 - 數據 - 誤差” 記錄表: 累積法測紙張厚度實驗記錄表 小組編號一、方案設計要點(必填操作細節)二、測量數據記錄(單位:cm,刻度尺分度值:______mm)三、誤差分析與改進四、實驗結論1. 選紙類型:物理課本內頁紙____ 2. 紙張張數:____張 3. 疊放要求:邊緣對齊(□是 /□否,用尺子輔助壓平) 4. 測量工具:______1. 總厚度 D 多次測量: 第 1 次:______cm 第 2 次:______cm 第 3 次:______cm 2. 總厚度平均值D':______cm 3. 單張厚度d:______cm1. 誤差原因(可多選并補充): □疊紙不齊(邊緣錯開D'偏大) □讀數偏差→D'偏大 / 偏小) □刻度尺傾斜(未與紙張邊緣平行→D'偏大) □紙張厚度不均(部分紙張偏厚→D'偏大) 其他:______ 2. 改進措施(對應誤差原因): ______本次實驗測得物理課本內頁單張紙厚度約為______cm(或______mm)3. 師生共同總結 “量筒使用四步規范”:選量程(接近測量值)→穩放置(水平臺)→平讀數(凹液面底部)→記單位(mL); 第三步:量程選擇(從 “教師講解” 到 “實驗驗證”) 【對比實驗】 1. 任務:用 50mL 量筒和 100mL 量筒分別量取 35mL 水,記錄讀數: 2. 結論:選量程時,優先選 “略大于測量值且分度值小” 的量筒; 環節 2:排水法測體積 —— 從 “原理理解” 到 “問題解決” 【遞進問題鏈】 1. 基礎問題:“小石塊浸沒在水中,水面為什么上升?”(引導得出 “石塊體積 = 上升的水的體積”); 2. 進階問題:“若石塊漂浮(如塑料塊),怎么測體積?”(小組討論:用細針按壓完全浸沒,或拴重物牽引); 3. 拓展問題:“若石塊吸水(如海綿塊),測量結果會怎樣?如何改進?”(實驗驗證:干海綿和裹保鮮膜的海綿分別測體積,對比發現 “吸水導致 V2 偏小→V物偏小”,改進方法:包裹保鮮膜或先浸濕石塊); 【學生實驗 3】分組測 3 種物體體積(石塊、塑料塊、海綿塊),填寫 “問題 - 方案 - 數據” 表: 2. 測 “個人表”:①測 1min 脈搏跳動次數(重復 3 次);②計算 “脈搏一次時長”(60s÷ 平均次數); 環節 2:用 “個人工具” 解決實際問題 【實踐任務】1. 估測教室寬度:①用 “步長” 測(走步數 × 步長);②用 “拃長” 測(課桌長 × 課桌數,課桌長用拃長估);③用刻度尺精確測,對比誤差: 2. 估測 “整理書包” 時間:①用 “脈搏” 估(數脈搏次數 × 一次時長);②用停表精確測,分析誤差原因(如整理時注意力分散,數脈搏漏數); 【模塊間銜接過渡】 從長度到體積:“我們能用間接方法測長度,那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如小石塊),長度工具測不了體積,該用什么工具?”(引出量筒 / 量杯); 從精確測量到估測:“如果沒有刻度尺、量筒,野外露營時想測帳篷大小、溪水體積,怎么辦?”(引出身上的 “天然工具”); 【隨堂測試】 1.測細銅絲直徑,某小組設計 3 種方案:①直接測 1 根;②測 10 根總直徑;③測 50 根總直徑。最合理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③;張數越多,誤差越小 2.用量筒測 40mL 水,若俯視讀數,測量值比真實值______(大 / 小);若用 100mL 量筒比 50mL 量筒測,精度更______(高 / 低); 答案:大;低 3.測漂浮的塑料塊體積,正確的操作是( )A. 直接放入量筒 B. 用細針按壓完全浸沒 C. 拴鐵塊牽引浸沒答案:B(C 選項會增加鐵塊體積,需減去鐵塊體積,操作復雜) 【合作探究活動】 主題:“測玻璃彈珠的體積,哪種方法更優?” 分組設計 2 種方案:方案 A(排水法):量筒裝水→放 1 顆彈珠→測 V2-V1;方案 B(累積法):量筒裝水→放 10 顆彈珠→(V2-V1)÷10 3. 結論:測微小物體體積,優先用 “累積法 + 排水法”,平衡精度與操作難度; 【課堂練習】 1. 用累積法測 20 枚 1 元硬幣總厚 3.2cm,則一枚硬幣厚______mm(注意單位換算); 2. 50mL 量筒分度值 1mL,量取 25mL 水,若仰視讀數,實際體積______25mL(>/<); 3. 某同學用 “步長法” 估測操場跑道長:步長 50cm,跑一圈 398 步,估測長______m,精確測 400m,誤差______m; 4. 測吸水的木塊體積,需先______(填操作),再用排水法測量。 【結論】 1. 間接測量的核心是 “轉換”:根據測量對象特點選方法(薄物體用累積法,曲線用化直法,不規則體積用排水法); 2. 工具使用需 “適配”:量筒選量程、看分度值,身上 “尺” 需先校準(測平均值); 3. 誤差可 “控制”:通過多次測量、規范操作、優化方案減小誤差,理解 “誤差不可避免,但可改進”。 1. 長度間接測量: 方案設計:小組討論 “測紙張厚度” 時,提出 “用 100 張紙”“對齊邊緣” 等細節,糾正 “用不同厚度紙張” 的錯誤; 實驗對比:用棉線和硬幣測曲線長度,發現 “硬幣滾動打滑” 導致誤差大,主動選擇棉線法; 誤差分析:測紙張厚度時,某小組總厚讀偏大,自主分析 “邊緣未對齊”,重新測量; 2. 量筒、量杯專項: 結構對比:指出 “50mL 量筒分度值1mL,100mL量杯分度值 5mL”,理解 “量筒精度高” 的原因; 試錯操作:手持量筒讀數后,發現數據比正確值大 2mL,主動總結 “需水平放置”; 量程選擇:用兩種量筒測35mL水,直觀感受 “50mL量筒讀數更精確”,記住選量程原則; 3. 體積測量: 問題解決:測塑料塊時,自發用細針按壓,解決 “漂浮” 問題;測海綿塊時,嘗試 “裹保鮮膜”,對比吸水前后數據差異; 數據記錄:詳細填寫 “問題 - 方案 - 數據” 表,如 “海綿塊吸水→V 物偏小→改進:裹保鮮膜”; 4. 身上的 “尺” 和 “表”: 定制工具:認真測 3 次拃長,計算平均值,發現 “自己的拃長約 18cm”; 實踐應用:用步長測教室寬度時,主動走 2 次求平均,減少 “步數數錯” 的誤差; 誤差改進:估測時間漏數脈搏,提出 “邊做活動邊數,集中注意力” 的改進方法; 5. 隨堂測試:結合實驗經驗,快速判斷 “測細銅絲用 50 根”“俯視讀數偏大”,準確率提升; 6. 合作探究:對比彈珠體積兩種方案,主動發現 “累積法精度高”,理解 “微小物體測多算少” 的優勢; 7. 課堂練習:獨立完成單位換算(1.6mm)、誤差判斷(>25mL)、步長計算(199m,誤差 1m)、吸水處理(裹保鮮膜),鞏固重點。【例題 1】要測量一枚 1 元硬幣的厚度,下列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直接測 1 枚 B. 測 1 枚多次求平均 C. 測 10 枚總厚 ÷10 D. 測 10 枚分別求平均再求總平均 【解析】 直接測 1 枚硬幣厚度(過薄,誤差大),排除 A、B;測 10 枚分別求平均再總平均(操作繁瑣,無必要),排除 D;累積法(測 10 枚總厚 ÷10)能減小誤差,操作簡便,故選 C。 【例題 2】某同學用量筒測水的體積,操作如下:①選 100mL 量筒;②倒入水后手持量筒讀數;③俯視凹液面底部,讀數為 60mL。(1)該操作的錯誤有:_______________;(2)實際水的體積_________(>/<)60mL;(3)正確操作后讀數為 58mL,該量筒的分度值可能是______。 【解析】 (1)錯誤:手持量筒(應平穩放在實驗臺)、俯視讀數(應平視凹液面底部);(2)俯視讀數偏大,實際體積 < 60mL;(3)58mL 為精確到 1mL 的讀數,分度值可能是 1mL(100mL 量筒常見分度值 1mL 或 2mL,若分度值 2mL,讀數應為 58mL 或 60mL,符合邏輯,故填 1mL 或 2mL)。 【例題 3】測地圖上 PQ 段曲線公路的長度,可取的方法是( ) A. 直尺直接量 PQ B. 直尺沿曲線移 C. 棉線貼曲線→拉直測 D. 橡皮筋貼曲線→拉直測 【解析】 A(曲線無法直測)、B(直尺沿曲線移易偏移)錯誤;D(橡皮筋有彈性,拉直后長度變長,誤差大)錯誤;C(無彈性棉線貼曲線→拉直測,符合 “以直代曲法”)正確,故選 C。 1. 例題 1:分析各選項的誤差大小,理解 “累積法選較多物體” 的原因,獨立完成 “測細銅絲直徑選 100 圈” 的變式題; 2. 例題 2:找出量筒操作的兩處錯誤,推導 “俯視讀數偏大” 的邏輯,判斷實際體積大小,結合讀數 58mL 分析分度值(如 1mL 或 2mL),強化量筒使用規范; 3. 例題 3:對比 “棉線” 和 “橡皮筋” 的差異(彈性影響),明確 “以直代曲法需無彈性材料”,嘗試用該方法測地圖上的鐵路線長度。課后練習 1.用刻度尺測一張紙厚度,下列方法最準確的是( ) A. 測 1 張紙 B. 測 2 張紙 C. 測 50 張紙 D. 測 100 張紙 答案:D(張數越多,誤差越小) 2.某同學用排水法測石塊體積,步驟如下:①選 100mL 量筒,裝 30mL 水(V1);②石塊放入水中(未完全浸沒),讀數 V2=45mL;③計算V物 = 15cm 。 (1)該測量結果______(偏大/偏小);(2)改進方法:______________。 答案:(1)偏小;(2)換用更小石塊(或加更多水),確保石塊完全浸沒 3.如圖,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繞 20 圈,總長度為______cm,銅絲直徑為______mm(刻度尺分度值 1mm)。(圖:銅絲繞圈左端對齊 10.00cm,右端對齊 14.00cm) 答案:4.00;2.0(4.00cm÷20=0.20cm=2.0mm) 4.用量筒量取 40mL 水,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 選 50mL 量筒,俯視讀數 B. 選 100mL 量筒,平視讀數 C. 選 50mL 量筒,平視讀數 D. 選 20mL 量筒,仰視讀數 答案:C(量程接近測量值,平視讀數) 5.用身上 “尺” 估測教室寬度:①測一步長 = 50cm;②走教室寬度需 20 步;③估測寬度 =m。用卷尺精確測 = 9.8m,誤差為______m。 答案:10;0.26. 6.設計實驗 “用量筒測吸水性小木塊的體積”,寫出步驟(提示:防止木塊吸水):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測體積 V1;②用保鮮膜包裹小木塊(完全密封);③將包裹后的木塊放入水中(用細針按壓使其完全浸沒),測總體積V2;④木塊體積 V=V2-V1 7. 判斷:“用量杯測液體體積,因刻度上密下疏,讀數時誤差比量筒大”( ) 答案:正確(量杯分度值大,讀數精度低) 8.某同學測脈搏 1min 跳動 75 次,用它估測 “吃飯” 時間,數脈搏跳動 450 次,吃飯時間約______min。 答案:6(450÷75=6) 9.對比量筒和量杯的異同點:相同點:_______________;不同點: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點:均用于測量液體體積,單位為 mL,需平視凹液面底部讀數;不同點:量筒刻度均勻(上下粗細一致),量杯刻度上密下疏(下粗上細);相同量程下,量筒分度值小(精度高),量杯分度值大(精度低)板 書 設 計 1.3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 一、長度的 “間接” 測量 1. 累積法(測薄、細物體) 原理:化薄為厚、化細為粗 步驟:選 n 個相同物體→測總長度、厚→d =總/n 示例:50 張紙總厚 4.70cm→單張 0.0940cm 2. 以直代曲法(測曲線) 原理:化曲為直 步驟:棉線貼曲線→標記→拉直測 3. 滾輪法(測長曲線) 公式:曲線長 = 圈數 n× 滾輪周長 L(L=πd) 二、測不規則物體體積(量筒、量杯) 1. 工具:量筒(刻度均勻)、量杯(上密下疏) 關鍵參數:量程(選接近測量值)、分度值(量筒精度高) 操作規范: ①倒液體:緩慢傾倒,防灑漏;②放位置:水平實驗臺,不手持; ③讀數:視線與凹液面底部相平(俯視偏大,仰視偏小);④記錄:數值 + 單位(mL) 2. 排水法 原理:V 物 = V2(水+物)-V1(水) 注意:完全浸沒、不吸水、水不溢出、防劃傷 三、身上的 “尺” 和 “表” 1. 估測長度:拃長、步長→數次數 ד尺” 長 2. 估測時間:1min 脈搏數 n→t = 跳數 m/n min 3. 改進:多次估測求平均,減小誤差課 堂 小 結作業布置 1. 完成課后練習 1-9 題,核對答案并訂正錯誤(重點分析第 6 題 “吸水性木塊體積測量”、第 9 題 “量筒量杯對比”); 2. 創新性作業:(1)用礦泉水瓶自制 “簡易量筒”:①剪去礦泉水瓶上部,保留圓柱形部分;②用量筒量取 10mL、20mL…100mL 水,依次倒入瓶中,標記刻度;③用自制量筒測醬油體積,與標準量筒對比誤差; (2)記錄一天中 3 個活動的 “估測時間” 和 “精確時間”(如 “步行到學校”:估測 15min,精確測 14min),分析誤差原因; (3)小組合作:用 “排水法 + 量筒” 測蘋果體積,考慮蘋果漂浮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如用細針按壓、裹重物),寫出實驗報告。教學反思 1. 成功之處: 新增量筒、 量杯專項教學環節,通過 “實物觀察 - 分步演示 - 學生實操”,讓學生直觀掌握儀器使用規范,解決了原設計的缺失; 以 “矛盾情境” 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 “類比遷移”(脈搏測時→累積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轉換思想,降低認知難度; 實驗環節豐富(3 個核心實驗 + 量筒實操練習),學生動手操作充分,能通過數據對比理解誤差來源,符合科學探究要求; 2. 不足: 部分學生在量筒實操中 “傾倒液體灑漏”“分度值判斷錯誤”,需個別指導;排水法實驗中,少數小組因石塊吸水導致數據偏差,未提前準備保鮮膜; 滾輪法和身上 “尺” 的估測環節時間較緊,部分小組未能充分對比不同方法的誤差; 3. 改進方向: 實驗前增加 “量筒操作微視頻”,發放 “實驗操作小貼士”(如 “傾倒液體時用玻璃棒引流”);提前準備保鮮膜、細針等輔助材料,應對石塊吸水、漂浮問題; 調整課時分配,給滾輪法、估測環節預留更多時間,增設 “小組成果展示”,分享不同方案的測量結果; 后續課堂可補充 “精密體積測量工具”(如移液管)的介紹,拓展學生對測量儀器的認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