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7《 力學單位》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粵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粵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七節,是力學知識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在學生已掌握力、加速度、質量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引入國際單位制(SI)中的力學單位及其導出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量度觀念。教材通過牛頓第二定律F=ma的維度分析,自然引出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并系統介紹基本單位與導出單位的關系,強調統一單位制對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重要性。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剛接觸高中物理,雖具備初中物理基礎,但對單位制的理解仍停留在“使用”層面,缺乏“建構”意識。部分學生在計算中常忽略單位換算或混淆單位符號,反映出單位觀念薄弱。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對“量綱”“基本單位”等概念理解困難。因此,教學中需通過具體實例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逐步構建單位制的認知框架,突破“為何要統一單位”“如何推導導出單位”等認知障礙。課時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 理解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及其對應的基本單位,掌握長度、質量、時間三個力學基本單位。2. 能根據物理公式(如F=ma)推導出力的單位“牛頓”,并解釋其物理意義。科學思維1. 通過分析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運用量綱分析法判斷單位是否正確,發展邏輯推理能力。2.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識別單位不一致的情況,并進行合理換算,提升模型建構與數學運算能力。科學探究1. 參與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單位換算任務,體驗科學交流的過程。2. 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驗證單位一致性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培養實證意識。科學態度與責任1. 認識到統一單位制對科技進步和社會協作的重要意義,增強科學規范意識。2. 養成在物理計算中書寫單位的良好習慣,體現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相關的三個基本單位:米(m)、千克(kg)、秒(s)。2.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力的單位“牛頓”(N = kg·m/s )。難點1. 理解“基本單位”與“導出單位”的區別與聯系。2. 運用量綱分析法檢查物理公式的單位一致性。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講授法、議題式教學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單位換算卡片、電子秤、卷尺、 stopwatch、實驗記錄表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單位混亂的代價【5分鐘】 一、講述真實案例,引發認知沖突 (一)、播放NASA火星氣候探測器失事視頻片段教師播放一段簡短視頻:199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資1.25億美元的火星氣候探測器在進入火星軌道時突然失蹤。調查結果顯示,事故原因竟是一個看似微小的單位錯誤——地面控制團隊使用英制單位“磅力·秒”(lbf·s)發送導航指令,而飛行系統卻默認以國際單位“牛頓·秒”(N·s)進行計算,導致軌道偏差超過100公里,最終探測器墜毀于火星大氣層。提問引導:“同學們,你們認為是什么導致了這場昂貴的失???如果兩個團隊都使用同一套單位系統,結局會不會不同?”學生可能回答:“單位不一樣。”“沒有統一標準。”教師順勢總結:“正是單位制的不統一,讓價值上億的探測器化為灰燼。這說明,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統一的單位制度不僅是便利,更是安全與成功的保障。”(二)、提出核心議題:我們為什么需要統一的單位制?教師在黑板上寫下本節課的核心議題:“如果沒有統一的單位,世界會怎樣?”并邀請學生展開想象:“假設你是一名建筑師,你要把設計圖紙交給遠在法國的施工隊;或者你是醫生,要給跨國病人開藥方;又或者你是科學家,要與全球同行分享實驗數據……如果沒有統一的單位,這些事情能順利進行嗎?”通過這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規范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情感基調。 1. 觀看視頻,感受單位錯誤帶來的嚴重后果。2. 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問,認識到統一單位的重要性。3. 想象不同場景下單位混亂的影響。4.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評價任務 理解案例:☆☆☆表達觀點:☆☆☆關注議題:☆☆☆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航天事故創設震撼性情境,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對單位重要性的深刻反思。以“如果沒有統一單位”為核心議題,貫穿整節課,使知識學習與現實意義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新知建構:走進國際單位制【12分鐘】 一、認識基本單位:科學世界的“通用語言” (一)、展示國際單位制七大基本物理量表格教師利用PPT展示國際單位制(SI)的七大基本物理量及其單位:長度 — 米(m)質量 — 千克(kg)時間 — 秒(s)電流 — 安培(A)熱力學溫度 — 開爾文(K)物質的量 — 摩爾(mol)發光強度 — 坎德拉(cd)重點講解前三個與力學密切相關的單位:“‘米’最初定義為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后來經過多次精確定義,現在基于光速來定義;‘千克’曾由存放在法國巴黎的國際千克原器實物決定,2019年起改為依據普朗克常數重新定義;‘秒’則由銫-133原子躍遷頻率精確確定。”強調:“這些單位不是隨意規定的,而是經過人類長期探索、不斷修正后達成的全球共識,是我們描述自然現象的‘通用語言’?!?br/>(二)、組織“單位接龍”小游戲教師發放單位卡片,每組一套包含常見物理量及其單位的卡片(如:速度—m/s,密度—kg/m ,力—N,壓強—Pa等)。要求學生將卡片分類為“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并嘗試找出哪些導出單位是由基本單位組合而成。巡視指導時提示:“看看‘m/s’是不是由‘m’和‘s’組成的?‘kg/m ’呢?”待學生初步分類后,教師請一組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并解釋分類依據。接著追問:“那么‘牛頓’這個單位是怎么來的?它能不能也用基本單位表示出來?”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 1. 認真聽講,了解七大基本單位及其中三個力學單位的演變歷史。2. 參與小組活動,動手分類單位卡片。3. 嘗試分析導出單位的構成方式。4. 代表小組展示并解釋分類結果。評價任務 識別單位:☆☆☆分類準確:☆☆☆表達清晰:☆☆☆設計意圖 通過系統介紹SI基本單位,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認知框架。借助“單位接龍”游戲增強課堂趣味性,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基本單位與導出單位的區別,為主動探究“牛頓”的來源做好鋪墊。探究深化:推導“牛頓”的誕生【15分鐘】 一、從牛頓第二定律出發,揭開單位之謎 (一)、回顧牛頓第二定律公式 F = ma教師在黑板中央寫出公式:F = m × a提問:“在這個公式中,F代表什么?m和a分別代表什么?它們各自的單位是什么?”引導學生回答:F 是力,單位未知(暫寫作[N])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kg)a 是加速度,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 )繼續追問:“既然左邊等于右邊,那么左邊的單位也應該等于右邊的單位。你能試著寫出這個等式的單位關系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能出現的答案有:“[N] = kg + m/s ” 或 “[N] = kg × m/s ”教師不急于糾正,而是組織小組討論五分鐘,要求每組推選一人匯報結論。(二)、引導學生進行量綱分析待多數小組得出正確答案后,教師正式引入“量綱分析”思想:“在物理學中,我們相信一個正確的公式不僅數值相等,單位也必須一致。這就是所謂的‘量綱一致性原則’。”在黑板上演示完整推導過程:F = m × a [F] = [m] × [a] [N] = kg × (m/s ) 1 N = 1 kg·m/s 強調:“所以,1牛頓就是使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產生1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所需的力。這個單位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基本單位嚴格推導出來的!”(三)、設計“單位偵探”挑戰任務教師出示幾個常見導出單位,要求學生模仿上述方法,推導其基本單位組成:① 壓強 P = F/A → Pa = ② 功 W = F·s → J = ③ 功率 P = W/t → W = 提供支架提示:面積A的單位是m ,位移s的單位是m,時間t的單位是s。邀請三位學生上臺分別完成推導,其余學生在練習本同步演算。教師逐一點評,特別指出:“帕斯卡(Pa)其實就是N/m ,焦耳(J)就是N·m,瓦特(W)就是J/s。它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層層嵌套、環環相扣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1. 回憶并說出F、m、a的物理含義及單位。2. 小組合作推導F的單位表達式。3. 參與量綱分析過程,理解單位一致性原理。4. 完成“單位偵探”挑戰任務,推導其他導出單位。評價任務 公式應用:☆☆☆推導正確:☆☆☆思維嚴謹:☆☆☆設計意圖 以牛頓第二定律為切入點,通過量綱分析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牛頓”單位的誕生過程,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知識遷移。設置階梯式挑戰任務,鞏固方法,拓展視野,深化對單位系統內在邏輯的理解。實踐應用:單位換算大闖關【8分鐘】 一、開展小組競賽,強化單位換算技能 (一)、發布“星際救援”情境任務教師創設故事情境:“現在你們是一支國際空間站救援小隊。一艘來自美國的貨運飛船攜帶了4.5短噸(short ton)的物資抵達,但我們的數據庫只識別千克。你們必須在10分鐘內完成單位換算,否則補給無法入庫!”給出換算關系:1 short ton = 907.18474 kg要求每組快速計算并將結果寫在答題板上。教師巡視,提醒注意有效數字和單位書寫規范。(二)、處理復合單位問題緊接著發布第二個任務:“另一艘歐洲飛船報告其推進器推力為2.5 kN,請換算成基本單位形式。”提示:k是千的意思,1 kN = 1000 N學生應答出:2.5 kN = 2500 N = 2500 kg·m/s 再追加一題:“某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為3.7 m/s ,若一名宇航員質量為75 kg,其所受重力是多少牛頓?”引導學生使用G = mg公式計算:G = 75 kg × 3.7 m/s = 277.5 N強調:“每一次計算都要帶上單位,這樣才不容易出錯?!?1. 進入情境,明確任務目標。2. 小組合作完成單位換算。3. 正確書寫單位并注意有效數字。4. 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評價任務 換算準確:☆☆☆書寫規范:☆☆☆合作高效:☆☆☆設計意圖 通過“星際救援”這一連貫情境,將單位換算融入真實任務中,增強學習的代入感和緊迫感。由單一單位到復合單位再到綜合計算,層層遞進,全面提升學生的單位應用能力和科學計算素養。課堂總結:單位之光,照亮科學之路【5分鐘】 一、結構化回顧與升華 (一)、梳理知識脈絡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從一場真實的航天悲劇開始,認識到統一單位的重要性;我們學習了國際單位制中的三大力學基本單位——米、千克、秒;我們像科學家一樣,通過F=ma推導出了‘牛頓’的定義式1 N = 1 kg·m/s ;我們還完成了多項單位換算任務,體驗了科學工作的嚴謹?!?br/>板書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圖。(二)、情感升華與激勵展望“同學們,單位看似只是小小的符號,但它背后凝聚著人類幾百年科學探索的智慧結晶。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切應當盡可能簡單,但不能過于簡單?!y一的單位制,正是我們在復雜世界中尋求簡潔與秩序的努力。”“當你在作業中認真寫下每一個單位,當你在實驗中精確記錄每一組數據,你不僅是在完成任務,更是在踐行一種科學精神——尊重事實、追求精確、崇尚規范。愿你們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讓這束‘單位之光’始終照亮前行的方向。” 1. 跟隨教師回顧本節課知識點。2. 理解單位背后的科學精神。3. 感受物理學習的價值與意義。4. 樹立嚴謹治學的態度。評價任務 知識回顧:☆☆☆情感共鳴:☆☆☆價值認同:☆☆☆設計意圖 采用“結構化+激勵性”雙重復合總結方式,既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又通過名人名言和詩意語言升華主題,將單位學習上升至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高度,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單位換算我能行1. 完成下列單位換算:(1)5.6 km = ________ m(2)2.3 t = ________ kg(3)45 min = ________ s(4)72 km/h = ________ m/s2. 用基本單位表示下列物理量的單位:(1)能量 E(已知E = mc )→ 單位:________(2)動量 p(已知p = mv)→ 單位:________(3)力矩 τ(已知τ = Fr)→ 單位:________二、拓展探究:尋找身邊的單位故事1. 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如“尺”“斤”“畝”),并與現代國際單位比較,寫一段100字左右的說明。2. 觀察家中電器說明書或食品包裝上的參數標簽,找出至少三個使用國際單位的例子,并拍照或抄錄下來,下節課分享。【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 (1)5600 (2)2300 (3)2700 (4)202. (1)kg·m /s (2)kg·m/s (3)kg·m /s 二、拓展探究1. 示例:中國古代“一尺”長度歷代不同,周代約23.1厘米,清代約32厘米,缺乏統一標準。而現代“米”由光速定義,全球一致,體現了科學進步。2. 示例:電飯煲功率標注“800 W”,牛奶營養成分表標“能量 280 kJ”,體重秤顯示“70.5 kg”,均使用國際單位。板書設計4.7 力學單位核心議題:如果沒有統一的單位,世界會怎樣?一、國際單位制(SI)七大基本量 → 力學三劍客:長度 — 米(m)質量 — 千克(kg)時間 — 秒(s)二、導出單位的誕生F = m × a[N] = [kg] × [m/s ] 1 N = 1 kg·m/s 三、單位一致性原則公式成立 單位一致如:Pa = N/m = kg/(m·s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NASA真實事故導入,極大提升了學生的關注度和危機意識,有效激發了學習動機。2. “單位偵探”和“星際救援”等活動設計富有創意,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可操作任務,學生參與度高。3. 板書結構清晰,突出“基本單位→導出單位→量綱一致”的邏輯主線,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在復合單位換算中仍出現遺漏中間步驟的現象,說明量綱分析訓練還需加強。2. 對國際單位制歷史演變的介紹略顯簡略,未能充分展現科學發展的曲折歷程。3. 課堂節奏在探究環節稍顯緊湊,個別小組未能充分表達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