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粵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粵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核心前奏。教材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質量成反比的定量關系,為后續學習牛頓第二定律奠定基礎。內容體現了“從現象到規律”的科學探究路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實踐性。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并具備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但對“控制變量法”理解尚淺,實驗操作經驗不足,容易混淆加速度與速度的關系。同時,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需借助直觀實驗和生活實例幫助理解。部分學生在數據處理和圖像分析方面存在障礙,教學中應加強指導與反饋。課時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 理解加速度是由物體所受合外力和自身質量共同決定的,建立力、質量與加速度之間的因果關系認知。2. 掌握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的基本規律,能用文字和圖像描述該關系。科學思維1. 能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合理選擇實驗器材并預測實驗結果。2. 能根據實驗數據繪制a-F、a-1/m圖像,通過圖像斜率分析物理量間的定量關系,提升數據處理與模型建構能力。科學探究1. 經歷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的完整探究過程,增強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2. 在實驗過程中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并嘗試改進實驗裝置,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責任1.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數據,不隨意篡改或忽略異常值。2. 感悟科學家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歷程,體會物理學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與責任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2. 掌握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理解其實驗思想。難點1. 實驗中如何準確測量加速度及減小系統誤差(如摩擦力影響)。2. 對a-F、a-1/m圖像的理解及其物理意義的解釋。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實驗法教具準備氣墊導軌、光電門、數字計時器、滑塊、細線、砝碼組、天平、刻度尺、多媒體課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5分鐘】 一、創設真實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一)、播放視頻:賽車起步與貨車啟動對比。教師播放一段F1賽車瞬間加速與重型卡車緩慢啟動的對比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兩者加速快慢的明顯差異。提問:“同樣是受到發動機牽引力的作用,為什么賽車能迅速提速而大貨車卻顯得‘笨重’?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物理規律?”鼓勵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大膽猜測。(二)、引入生活實例,激活已有經驗。繼續提問:“如果你推一輛空購物車和一輛裝滿貨物的購物車,施加相同的力,哪輛車更容易加速?如果用很小的力去推一輛很輕的小車呢?”讓學生回憶生活體驗,逐步引出“力”、“質量”、“加速度”三個關鍵詞。(三)、明確探究主題,構建問題鏈。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提煉出核心問題:“加速度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定量關系?”進而提出本節課的研究任務——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強調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即研究兩個量的關系時,保持第三個量不變。 1.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2. 回憶生活經驗,參與討論。3. 明確探究目標,理解控制變量法的基本思路。4. 記錄課題,進入學習狀態。評價任務 觀察積極:☆☆☆表達清晰:☆☆☆思維活躍:☆☆☆設計意圖 通過貼近生活的視頻和實例激發學生興趣,引發認知沖突,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利用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提前滲透“控制變量法”這一重要科學方法,為后續實驗設計做鋪墊。實驗探究一:a與F的關系【12分鐘】 一、設計實驗方案,明確操作步驟。 (一)、引導學生討論實驗原理與裝置。教師展示氣墊導軌實驗裝置實物圖,并講解其作用:“氣墊導軌可以極大減小滑塊運動時的摩擦力,使滑塊近似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如何產生一個可調節的拉力?又如何測量這個拉力?”提示可用細線連接滑塊與懸掛的砝碼,砝碼重力提供拉力。進一步追問:“當砝碼下落時,它也在加速,此時細線拉力是否等于砝碼重力?”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系統的動力學問題。最終說明:當砝碼質量遠小于滑塊質量時,可近似認為拉力F ≈ mg。(二)、組織小組分工,制定實驗計劃。將全班分為若干實驗小組,每組4人,分別擔任操作員、記錄員、計時員、數據分析員。要求各小組討論并填寫實驗記錄表的第一部分:固定滑塊總質量m(如500g),改變懸掛砝碼質量(如10g、20g、30g、40g、50g),對應不同的拉力F。提醒學生每次更換砝碼后需重新平衡摩擦力(若使用普通軌道)或確認氣墊正常工作。二、進行實驗操作,采集原始數據。 (一)、演示規范操作流程。教師親自示范一次完整的實驗過程:將滑塊置于導軌一端,連接細線與砝碼盤;調整光電門位置,確保滑塊通過兩光電門的距離s已知(如30.0cm);釋放滑塊,記錄數字計時器顯示的時間t 和t ;利用公式v = d/Δt(d為遮光片寬度)計算瞬時速度,再由a = (v - v )/(2s)求得加速度。強調操作細節:釋放滑塊要平穩、避免初速度;重復測量三次取平均值以減少偶然誤差。(二)、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按照設計方案開始實驗,教師巡視各組,重點關注實驗操作是否規范、數據記錄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例如提醒學生注意砝碼掉落風險、檢查線路連接等。同時鼓勵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 1. 觀察裝置,理解實驗原理。2. 小組討論,填寫實驗方案。3. 分工合作,動手操作實驗。4. 記錄數據,初步整理結果。評價任務 方案合理:☆☆☆操作規范:☆☆☆數據真實:☆☆☆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互動明確實驗原理,突破“拉力近似等于砝碼重力”的條件限制;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實踐能力;教師示范確保操作標準化,降低實驗失敗率;巡視指導體現因材施教,保障實驗順利推進。數據分析與歸納【8分鐘】 一、處理實驗數據,繪制函數圖像。 (一)、指導學生計算加速度值。教師投影一份典型的數據記錄表,帶領學生一起計算一組數據的加速度。例如:遮光片寬d=1.00cm,第一個光電門時間Δt =0.020s,則v =d/Δt =0.50m/s;第二個光電門Δt =0.010s,則v =1.00m/s;兩光電門間距s=0.30m,代入公式a=(v -v )/(2s)=(1.00 -0.50 )/(2×0.30)=1.25m/s 。要求各小組據此方法完成其余數據的計算。(二)、組織學生繪制a-F圖像。待各組完成計算后,教師下發坐標紙或打開電子表格軟件,要求學生以拉力F為橫軸、加速度a為縱軸,描點作圖。提醒學生注意坐標軸標度的選擇要合理,使圖像盡可能占據整個坐標區域。完成后,請兩組代表上臺展示所繪圖像,并描述圖像特征。二、引導圖像分析,得出初步結論。 (一)、啟發學生發現線性關系。教師提問:“你們繪制的a-F圖像大致呈什么形狀?說明加速度與拉力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到圖像接近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從而得出“在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的結論。進一步追問:“圖像不過原點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導學生反思實驗誤差來源,如未完全平衡摩擦力、空氣阻力等。(二)、深化圖像物理意義理解。教師指出:“這條直線的斜率k=Δa/ΔF,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思考斜率反映的是單位力產生的加速度大小,即物體的“加速度響應能力”。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探究問題:這種能力是否與物體本身的質量有關? 1. 計算加速度,完成數據處理。2. 描點繪圖,呈現數據規律。3. 觀察圖像,歸納物理結論。4. 反思誤差,提出改進建議。評價任務 計算準確:☆☆☆圖像規范:☆☆☆結論正確:☆☆☆設計意圖 通過具體計算強化學生對加速度測量方法的理解;繪圖過程鍛煉學生的數據可視化能力;借助圖像直觀揭示物理規律,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引導誤差分析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設置懸念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實驗探究二:a與m的關系【10分鐘】 一、轉換研究視角,重新設計實驗。 (一)、提出新的探究任務。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發現,在相同力的作用下,不同質量的物體加速度不同。那么,如果我們保持拉力F不變,改變滑塊的質量m,加速度會如何變化?”引導學生類比前一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新方案:固定懸掛砝碼質量(如30g),改變滑塊上的配重質量(如500g、600g、700g、800g、900g),記錄對應的加速度值。(二)、指導學生調整實驗參數。提醒學生每次增加滑塊質量時,必須重新稱量總質量m,并更新記錄表。再次強調“砝碼質量遠小于滑塊質量”的前提條件是否仍然滿足,若不滿足則需適當增大滑塊初始質量以保證近似成立。建議學生仍采用三次測量取平均的方法獲取加速度。二、實施實驗操作,收集新數據。 (一)、學生獨立完成第二輪實驗。各小組按照新方案開展實驗,教師繼續巡視,重點檢查質量測量是否準確、數據記錄是否同步。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如滑塊運行不穩定、光電門誤觸發等,并嘗試自行解決。(二)、引導數據整理與轉換。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如果我們直接畫a-m圖像,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嘗試后發現曲線難以判斷規律。此時教師提示:“物理學中常通過變量替換將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既然我們認為a與m成反比,那a與1/m是否成正比?”引導學生計算各次實驗中1/m的值,并準備繪制a-1/m圖像。 1. 設計新實驗方案,明確變量控制。2. 調整裝置,測量不同質量下的加速度。3. 計算1/m值,為繪圖做準備。4. 完成數據采集,提交分析結果。評價任務 設計科學:☆☆☆操作有序:☆☆☆數據完整:☆☆☆設計意圖 延續探究主線,強化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變量轉換訓練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的過程,提升科學探究素養;進一步鞏固實驗技能,形成完整探究閉環。規律總結與升華【7分鐘】 一、綜合兩次實驗,構建完整規律。 (一)、組織全班交流實驗成果。邀請兩組學生代表分別展示他們的a-1/m圖像,其他小組補充意見。教師匯總多組數據,投影出典型的a-F和a-1/m圖像,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實驗表明:當物體質量m一定時,加速度a與合外力F成正比,即a ∝ F;當合外力F一定時,加速度a與質量m成反比,即a ∝ 1/m。”進而得出綜合關系式:a ∝ F/m,即F ∝ ma。為下一節正式學習牛頓第二定律F=ma埋下伏筆。(二)、介紹伽利略的貢獻與科學精神。教師講述:“早在17世紀,伽利略就通過斜面實驗和理想推理,提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他雖未能寫出F=ma的精確公式,但為牛頓最終建立經典力學體系奠定了基石。”引用愛因斯坦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勇于質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二、聯系實際應用,拓展思維空間。 (一)、解析開頭視頻中的物理奧秘。回到課堂導入的賽車與貨車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解釋:“賽車質量小、發動機提供的牽引力大,因此加速度大;而貨車質量大,即使牽引力較大,加速度也相對較小。”進一步提問:“汽車安全帶、安全氣囊的設計與加速度有何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急剎車時巨大的減速度會產生巨大沖擊力,安全裝置的作用正是延長作用時間以減小沖擊力,體現物理知識在工程安全中的價值。 1. 展示圖像,分享實驗發現。2. 聽取講解,理解歷史背景。3. 應用規律,解釋生活現象。4. 感悟科學精神,提升認知層次。評價任務 結論完整:☆☆☆聯系實際:☆☆☆情感共鳴:☆☆☆設計意圖 通過歸納總結實現知識結構化,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知;融入物理學史教育,增強課程人文底蘊;回歸生活情境,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題1. 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關系的實驗中,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____。為了減小摩擦力的影響,實驗中使用了__________裝置。2. 某同學在實驗中得到如下數據(滑塊質量保持500g不變):F/N0.1 0.2 0.30.4 0.5 a/(m·s 0.180.400.62 0.781.02請在坐標紙上作出a-F圖像,并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說明理由。二、能力提升題3. 若某次實驗中未完全平衡摩擦力,則a-F圖像可能是下列哪種情況?( )A. 過原點的直線 B. 不過原點且向上彎曲的曲線 C. 不過原點的直線 D. 向下彎曲的曲線4. 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約為10 m/s 。一輛質量為1.5噸的汽車,在水平路面上由靜止啟動,發動機提供恒定牽引力3000N,若忽略空氣阻力和滾動摩擦,求汽車啟動后5秒內的位移是多少?三、拓展探究題5. 查閱資料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發現歷程,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談談你對“科學發現離不開實驗與理論結合”的理解。【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題1. 控制變量法;氣墊導軌(或打點計時器+長木板)2. 描點作圖后可見大致呈過原點的直線,說明a與F成正比。個別點偏離可能是測量誤差所致。二、能力提升題3. C(未平衡摩擦力時,需一定拉力才能克服阻力產生加速度,故圖像截距不為零)4. 解:由a = F/m = 3000N / 1500kg = 2 m/s ,s = at = × 2 × 5 = 25m。答:位移為25米。板書設計§4.2 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主線】控制變量法 → 實驗探究 → 圖像分析 → 得出規律一、探究a與F的關系(m一定) a ∝ F a-F圖像:過原點的直線二、探究a與m的關系(F一定) a ∝ 1/m a-1/m圖像:過原點的直線三、綜合結論:a ∝ F/m → F ∝ ma【關鍵提醒】 拉力F ≈ mg(當m_砝 << m_滑塊) 減小誤差:氣墊導軌、多次測量、平衡摩擦力 科學精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 牛頓的統一理論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真實視頻導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問題鏈設計層層遞進,引導自然流暢。2. 實驗環節組織有序,學生參與度高,多數小組能獨立完成數據采集與圖像繪制,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3. 注重科學方法滲透,控制變量法貫穿始終,圖像分析能力得到有效訓練。不足之處1. 部分小組在數據處理時計算速度較慢,導致課堂節奏略顯緊張,今后可提前發放計算器或簡化公式。2. 對于“拉力近似等于砝碼重力”的條件解釋不夠深入,個別學生仍存疑惑,需補充微元分析或動畫演示。3. 課堂生成性問題處理不夠充分,如某組發現a-F圖像明顯彎曲,未能當場深入探討可能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