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1cm二、長度的測量1、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測微計、游標卡尺,等等。皮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皮尺若要進行較精密的測量,則需選用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2.認識刻度尺零刻度線在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二、長度的測量量程:即工具能測量的最大范圍;分度值:即工具能測量的最小值,體現了工具的精度。本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 __,分度值是_ ______。0~8 cm1mm3.正確使用刻度尺根據 選擇適當的刻度尺。(2)選:測量要求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 、 、 。(1)察: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3)放:刻度尺要 (與所測長度平行,不能傾斜),零刻度線要 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 被測體。對準緊貼放正讀數時視線應正對被測物體末端與尺相交的位置,并與尺面垂直。(4)看:根據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讀:記錄的測量結果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6)記:為了科學反映測量結果,往往需要將其用有效數字表示出來。圖1-26(b)中長度的測量結果為 10.41 cm,數據的前三位是可靠數字,最后一位是估讀數字。估讀數字盡管不可靠,但有參考價值,需要保留。人們把測量結果中能反映被測量大小的帶有一位估讀數字的全部數字稱為有效數字。1. 累積法 適用于測量紙厚,細絲直徑等。三、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2. 輔助工具法(用刻度尺和三角尺配合使用測量長度)適用于測圓、圓柱體的直徑和圓錐體的高等。3、滾輪法適于測較長的曲線長度,例如運動場的跑道,如汽車里程表就是應用了此法。4、化曲為直法:化曲為直法:借助于易彎曲但彈性不大的細棉線等,與被測物體緊密接觸,然后量出細棉線的長度。測較短的曲線,例如地圖冊上的鐵路線長可目測,還可以利用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身邊的某物品作為“尺”去測量。四、長度的估測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 m步長約為70 cm課桌的高度約為0.8 m給下列數據寫上單位。A、張華身高174.0 .B、硬幣的厚度2.0 .C、人頭發的直徑70 .E、一鉛筆的長度是18 。cmmmummcmD、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4 .2. 以下哪個物體的長度接近 8 mm( )A. 物理課本的長度B. 乒乓球的直徑C. 木鉛筆的直徑D. 圖畫紙的厚度C3.現要測量某圓柱體的直徑,如圖所示幾種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C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工具思考:古代人是如何測量時間的?古人測時間:人們很早就利用交替的晝夜、變化的四季等作為時間單位,如地球自轉一周為1天,地球公轉一周為1年。水鐘日晷儀古人打更沙漏銅壺滴漏一、時間的單位:1、國際制單位:秒(符號:s)2、常用單位:小時(h)、分鐘(min)、毫秒(ms)、微秒(μs)等。3、單位換算1 h=60 min 1 min=60 s1 s =103 ms 1 ms=103μs光年:光在真空中沿直線傳播1年 所經過的距離。√長度單位石英鐘二、 測量時間的工具: 鐘、表(在運動場和實驗室經常用秒表)電子手表秒表電子停表三、秒表1.認識秒表一調:先調零。按動復位按鈕,使停表的指針指在“0”刻度處。二按:按動停表的啟動(暫停)按鈕開始計時。三停:計時結束時,再按動停表的暫停(啟動)按鈕。四讀:讀出停表上指針(顯示屏)對應的時間值。重新測量前,按動復位按鈕歸零。啟動和暫停按鈕復位按鈕2.正確使用秒表秒針轉動一圈:60 s分針轉動一格:60 s3.秒表的讀數秒表:小表盤上的分鐘數加上大表盤上的秒數即為計時時間。如圖大表盤指針轉一周為 ,一小格為 。小表盤中指針轉一周為 ,一小格為 ,①如圖2-2-2甲所示,大表盤1整圈是60 s,每大格是5 s,每大格等分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5 s;小表盤1整圈是60 min,每大格是10 min,每大格等分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1 min。圖中停表讀數應為 min s= s。圖2-2-2秒表不同大表盤有兩組數據:0~30 s 31~60 s秒針轉一圈: 30 s②如圖乙所示,大表盤1整圈是30 s,每大格是1 s,每大格等分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1 s;小表盤1整圈是15 min,每大格是1 min,每大格等分為2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5 min。當分針未過半刻度線時,秒針在0~30 s內讀數;當分針已過半刻度線時,秒針在30~60 s內讀數。圖2-2-2938.5578.5圖中停表讀數應為 min s= s。如圖所示,秒表的示數為 。t=4 min 44.2 s=4×60 s+44.2 s=284.2 s284.2 s四、時間的估測(1)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時間約為0.5s(2)成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時間約為3S(3)人的脈搏每分鐘約為75次(4)我國短跑名將蘇炳添的百米賽跑的成績約為10s(5)某初三學生百米成績約為15s可用數脈搏次數的方法估測時間,人的脈搏1 min跳動70次左右。常見的時間估測三、實驗:長度與時間的測量活動一: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和寬1.實驗目的:(1)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2)用刻度尺測量課本的長和寬。2.實驗器材:刻度尺、課本等。3.實驗步驟:P23-24* 測量 3 次物理課本的長和寬,將測得的數據如實記入 表 1-1 中。4.實驗表格:測量對象 (課本) 測量次數 平均值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長l/cm寬b/cm表1-1 物理課本的長和寬測量數據記錄表5.實驗結論:將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寫出你的實驗結果。6.交流討論:(1)比較不同實驗小組的測量結果,如有不同,請討論產生差異的原因。(2)討論如果直尺的長度小于被測長度時,應該怎么辦?活動二: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1.實驗目的:(1)學會使用秒表測量時間。(2)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2.實驗器材:秒表等。3.實驗步驟:(1)了解秒表。觀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盤和小表盤的分度值,會讀秒表記錄的時間。(2)熟悉秒表的使用。能進行調零、上發條、啟動、暫停、歸零等操作。(3)用秒表多次測量你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將測得的數據記入表格中去。繪制實驗表格4.實驗表格:5.實驗結論:將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寫出你的實驗結果。6.交流討論:(1)比較每個同學的測量結果,如有不同,請討論產生差異的原因。(2)討論怎樣根據脈搏跳動的次數來估測時間。四、誤差1、誤差的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偏差,稱為測量誤差,簡稱誤差。2、誤差產生的原因(客觀或主觀因素)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測量人。3、減小誤差的方法①選用精度高的測量工具無論使用多精密的測量工具,誤差始終是不可避免的,只能盡可能減小,不能消除。②改進測量方法銅絲繞制圈數越多,線圈越長,測得的直徑誤差越小。③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一次測量——誤差較大多次測量求平均值——誤差較小4、誤差與錯誤的區別誤差不是錯誤: 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錯誤是不應該發生的,是可以避免的.注意: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5.在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時,應注意兩點:(1)先將測量數據中的錯誤數據剔除掉;(2)求得的結果保留有效數字的位數與測量值保持一致,并不是保留的位數越多越精密。誤差與錯誤的區別:誤差是____________,錯誤是可避免的定義:_____值和_____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減小誤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誤差產生的原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不可避免的誤差測量真實對比 誤差 錯誤產生原因 ①測量工具精度不夠; ②測量方法不完善; ③環境對測量工具的影響; ④觀察者估讀時的偏差 由于不遵守測量工具的使用規則,或者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造成的改進方法 ①校準測量工具;②改進測量方法;③選用精度高的測量工具;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記錄數據時要細心可否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數據特征 有誤差的測量數據一般比較接近真實值 錯誤的數據一般遠遠偏離真實值例 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測量時,只要遵守操作規則,就可以同消滅錯誤一樣消除誤差B.讀數時,估讀位數越多越準確C.測量時,誤差不可避免D.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會使誤差增大C課堂小結【例題1】 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段鉛筆的長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確的是圖 ,該段鉛筆的長度是 。【例題2】圖中物體A的長度為______cm,秒表的讀數為______s。【例題3】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以下哪個是產生誤差的原因( )A.刻度尺沒有跟課本的長邊平行B.刻度尺沒有緊貼課本C.讀數時,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值估計不準確D.觀察刻度尺時,視線沒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錯誤的操作有刻度的一邊要緊貼被測物體錯誤的操作C【例題4】如圖所示,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下列對返回艙的高度估測更接近實際的是( )A.1.5mB.2.5mC.4.5mD.5.5mB【例題6】用刻度尺測量某圓柱體的直徑,四次的記錄數據分別為:30.72厘米、30.72厘米、30.74厘米、32.72厘米,關于實驗中用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圓柱體的直徑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1mm 30.73cm B.1mm 30.7267cmC.1cm 30.7cm D.1cm 30.73cm【例題5】用一把刻度尺測某一物體長度時,一般要測三次或更多次,這樣做的目的是( )A.減小觀察刻度時,由于視線不垂直而產生的誤差B.減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產生的誤差C.減小由于讀數時,估計偏大或偏小而產生的誤差D.避免測量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