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沙市同升湖高級中學2026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審題:高三物理備課組一、單項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1.我國物理學家會謹言會說:“20世紀量子物理學所碰到的問題是如此復雜和困難,以至沒有可能期望一個物理學家能一手把它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下列一系列理論都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緊密相關,其內容正確的是()A.普朗克黑體輻射理論認為:微觀粒子的能量是分立的B.玻爾的氫原子模型認為: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可以是任意半徑C.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波長入=君D.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認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弱有關2.某人想估測一枯井的深度:他從井口靜止釋放一小石塊并開始計時,經過2s聽到石塊落到底部。下列選項最接近枯井深度的是()A.16mB.19mC.22mD.25m3.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出發沿同一直線運動的V一t圖像如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在前6s內甲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做勻變速直線運動←/msl)B.在1s末,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同,加速度相同甲C.乙在前2s內做勻加速直線運動,2s6s內做勻減速直線運動D.第2s后,甲、乙兩物體的速度方向相反01234567t/s4.如圖,一玻璃柱體的橫截面為半圓形,細的單色光束從柱體的O點(半圓的圓心)射向空氣,入射角α=30°,產生的反射光束1和折射光束2恰好垂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玻璃柱體對該單色光束的折射率為瓦B.光束1和光束2的傳播速度相同C.玻璃柱體對該單色光束的折射率為D.無論a增加到多大,都不可能發生全發射5.如圖甲所示,傾斜的傳送帶正以恒定速率y1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傳送帶的傾角為37°。一物塊以初速度o從傳送帶的底部沖上傳送帶并沿傳送帶向上運動,其運動的y一t圖像如圖乙所示,物塊運動到傳送帶頂端時速度恰好為零,si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則(A.傳送帶的速度大小為4ms4/(m·s-1)B.傳送帶底端到頂端的距離為14mC.物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為日2 t/sD.摩擦力方向一直與物塊運動的方向相反甲第1頁共4頁6.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著兩塊長度相同,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木板,在兩木板的左端分別放一個大小、形狀、質量完全相同的物體,開始時都處于靜止狀態,現分別對兩物體施加水平恒力F1、F2,當物體與板分離時,兩木板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若已知v2>1,且物體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相同,以下幾種情況中不能成立的是(A.F1=F2,且M1>M2→FB.F1=F2,且M1C.F1>F2,且M1=M2→F3MD.F1>F2,且M1>M2二、多項選擇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5分,選對但不全得3分,不選或有錯選得0分)7.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實現了我國首次飛船徑向對接,從發射到對接成功僅歷時6.5小時,對接前兩者穩定運行的圓周軌道如圖所示,則兩者穩定運行時()A.天和核心艙運行周期更小天和核心艙軌道B.天和核心艙加速度更小C.天和核心艙運行線速度更小神舟十三號預訂軌道D.神舟十三號需在原軌道減速才能完成對接8如圖所示,一可視為質點的冰壺以速度v垂直進入三個完全相同的矩形區域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且剛要離開第三個矩形區域時速度恰好為零,則冰壺依次進入每個矩形區域時的速度大小之比和穿過每個矩形區域所用的時間之比分別是()A.12w3=3:2:lB.y1y2y3=V√3:V2:1C.t1t2:3=1√23D.t1t2:t=(3-V2)(v2-1)l9.如圖所示,這是一列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簡諧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α、b兩質點平衡位置的坐標分別為xa=1.5m,=3.5m,經△1=0.1s時,a質點第二次到達平衡位置,則()A.圖中b質點的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相反↑ylcmB.若發生干涉現象,則該波所遇到的波的頻率為8.75HzC.從該時刻經1s,質點a通過的路程為70cmD.在某一時刻,α、b兩質點的位移和速度可能相同10.如圖所示,小球A置于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圓柱體上,小球B用水平輕彈簧拉著,彈簧固定在豎直板上。兩小球A、B通過光滑滑輪O用輕質細繩相連,兩球均處于靜止狀態。已知B球質量為m,O在半圓柱體圓心O的正上方,OA與豎直方向成30°角,OA長度與半圓柱體半徑相等,OB與豎直方向成45°角,將輕質細繩剪斷的瞬間(重力加速度為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彈簧彈力大小為mgB.球B的加速度為g●3045C.球A受到的支持力為5mgD.球A的加速度為87777777第2頁共4頁物理答案一、單選題1.【答案】A【解析】普朗克黑體輻射理論提出微觀粒子的能量是分立的,A正確;玻爾的氫原子模型認為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不是任意半徑,B錯誤;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波長,C錯誤;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認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D錯誤。故選A。2.【答案】B【解析】石塊做自由落體運動,則2s的位移為,考慮到聲音傳播的因素,則石子下落的時間小于2s,則下落的距離小于20m,則最接近枯井深度的是19m。故選B。3.【答案】C【解析】AC.由v-t圖像可知,甲以2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在0~2s內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2s~6s內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故整個過程中加速度發生變化,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C正確;由圖像可知,在第1s末,甲、乙的速度相同,甲做勻速直線運動,無加速度,故B錯誤;在0~6s內,甲、乙的速度均為正,所以速度的方向相同,故D錯誤。4.【答案】C【解析】反射光束1和折射光束2恰好垂直,由幾何知識可求得此時的折射角為γ=60°,由折射定律可得,玻璃柱體對該單色光束的折射率為n==,故A錯誤;C正確;光從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當入射角大于或等于臨界角時,將發生全反射現象,根據sin C==,可知當α≥C時,將發生全反射,故D錯誤.5.【答案】A【解析】如果v0小于v1,則物塊向上做減速運動時加速度不變,與題圖乙不符,因此物塊的初速度v0一定大于v1。結合題圖乙可知物塊減速運動到與傳送帶速度相同時,繼續向上做減速運動,由此可以判斷傳送帶的速度大小為4 m/s,選項A正確;傳送帶底端到頂端的距離等于v-t圖線與坐標軸所圍的面積,即×(4+12)×1 m+×1×4 m=10 m,選項B錯誤;0~1 s內,由v-t圖像及牛頓第二定律可得gsin θ+μgcos θ=8 m/s2,1~2 s內,gsin θ-μgcos θ=4 m/s2,解得μ=,選項C錯誤;在1~2 s內,摩擦力方向與物塊的運動方向相同,選項D錯誤。6.【答案】B【解析】在物塊與木板相對滑動時,都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對物塊有,對木板有,若,則物塊加速度相等,即,若,則木板加速度。根據,可知,故,根據知,故A正確;同理可知,若,且,故B錯誤;若,則物塊加速度關系為,若,則木板加速度關系為。根據,由,知,故,故C正確;若,則物塊加速度關系為,若,則木板加速度關系為。根據,故,根據知,故D正確。本題選擇不能成立的,故選B。二、多選題7.【答案】BC【解析】根據,可得,天和核心艙的軌道半徑更大,則運行周期更大,故A錯誤;根據,可得,天和核心艙的軌道半徑更大,則加速度更小,故B正確;根據,可知,神舟十三號的軌道半徑小,則線速度更大,故C正確;變軌需要神舟十三號的軌道半徑變大,則需要加速做離心運動完成對接,故D錯誤。8.【答案】BD【解析】因為冰壺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且末速度為零,可以看成反向的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來研究。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中通過連續三段相等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1∶(-1)∶(-),則所求時間之比t1∶t2∶t3=(-)∶(-1)∶1,故選項C錯誤,D正確;由v2-v02=2ax可得,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中通過連續相等位移的速度大小之比為1∶∶,則所求的速度大小之比v1∶v2∶v3=∶∶1,故選項A錯誤,B正確。9.【答案】AB【解析】由于波向右傳播,因此b質點正向下運動,加速度方向向上,A正確;若經Δt=0.1 s時,a 質點第二次到達平衡位置,則波向右傳播了x=3.5 m,因此波速v==35 m/s,由題圖可知波長λ=4 m,根據v=λf,可得波的頻率f=8.75 Hz,B正確;1 s時間內,質點振動了8.75個周期,質點每振動一個周期,運動的路程等于4倍振幅,若質點a初始位置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處,通過的路程為8.75×4×2 cm=70 cm,而初始時刻質點a不在特殊位置,因此路程不是70 cm,C錯誤;a、b 兩質點平衡位置間的距離是半波長,因此振動過程中位移和速度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錯誤。10.【答案】AD【解析】剪斷細繩前對B球受力分析如圖,由平衡條件可得F彈=mgtan 45°=mg;剪斷細繩瞬間,細繩上彈力立即消失,而彈簧彈力F彈和B球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均沒有發生改變,則F合==mg,aB=g,選項A、B錯誤;剪斷細繩前,A球的重力大小GA=2F繩cos 30°=mg,剪斷細繩瞬間,A球受到的支持力FNA=GAcos 30°=mg,選項C錯誤;剪斷細繩瞬間,對A球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Agsin 30°=mAaA,得A的加速度aA=gsin 30°=g,選項D正確。三、實驗題11.【答案】(1)彈簧測力計拉力(即細線Pc)的方向(2)G 豎直向上【解析】(1)第④步中還應記錄的是彈簧測力計拉力(即細線Pc)的方向,以便⑤中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2)第⑤步中,鉤碼的重力、橡皮條的拉力和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三力平衡,則橡皮條拉力與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重力G,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即豎直向上。12.【答案】(1)12.20(2)7.4(3)9.8【解析】(1)根據游標卡尺的讀數規律,該讀數為(2)由于相鄰計數點之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相鄰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打E點時的速度根據角速度與速度的關系有結合上述解得(3)由于則角加速度根據逐差法可知,加速度則角加速度四、計算題13.【答案】(1)-173℃ (2)從外界吸熱200J【解析】(1)對于理想氣體∶從A→B發生等容變化,由查理定律得=(2分)可得TB=TA=100K(2分)所以tB=(100-273)℃=-173℃。(不化為攝氏度不扣分)(2)從B→C過程,發生等壓變化,由蓋—呂薩克定律得=(1分)解得TC=300K(1分)所以tC=27℃狀態A、C溫度相等,即ΔU=0(1分)A→C的過程,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1分)可得Q=ΔU-W=pBΔV=200J(1分)即氣體從外界吸熱200J。(1分)14.【答案】(1)m/s2;(2)不能安全超車,詳見解析【解析】(1)A車減速到與B車同速時,若恰未與B車相碰,則A車將不會與B車相碰,設經歷的時間為t,則A車位移(1分),B車位移,(1分),(1分)聯立解得t=s(2分)則A車與B車不相碰,剎車時的最小加速度大小(2分)(2)設A車加速t2時間后車尾到達B車車頭,則(2分)解得t2=2s(1分)在此時間內,A車向前運動了(2分)計算可得(1分)說明在離并道對接口16m的距離上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不能實現安全超車。(1分)15.【答案】(1)1 m/s (2)1.9 m【解析】(1)滑塊A和B在木板上滑動時,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動。設A、B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別為f1、f2和f3,A和B相對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aA和aB,木板相對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為a1。在物塊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前有f1=μ1mAg①(1分)f2=μ1mBg②(1分)f3=μ2(m+mA+mB)g③(1分)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1=mAaA④(1分)f2=mBaB⑤(1分)f2-f1-f3=ma1⑥(1分)設在t1時刻,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其大小為v1。由運動學公式有v1=v0-aBt1⑦(1分)v1=a1t1⑧(1分)聯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數據得v1=1 m/s⑨(1分)(2)在t1時間間隔內,B相對于地面移動的距離為xB=v0t1-aBt⑩(1分)設在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v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為a2。對于B與木板組成的系統,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1+f3=(mB+m)a2 (1分)由①②④⑤式知,aA=aB;再由⑦⑧式知,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時,A的速度大小也為v1,但運動方向與木板相反。由題意知,A和B相遇時,A與木板的速度相同,設其大小為v2。設A的速度大小從v1變到v2所用的時間為t2,則由運動學公式,對木板有v2=v1-a2t2 (1分)對A有v2=-v1+aAt2 (1分)在t2時間間隔內,B(以及木板)相對地面移動的距離為x1=v1t2-a2t (1分)在(t1+t2)時間間隔內,A相對地面移動的距離為xA=v0(t1+t2)-aA(t1+t2)2 (1分)A和B相遇時,A與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和B開始運動時,兩者之間的距離為x0=xA+x1+xB (1分)聯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數據得x0=1.9 m(1分)(也可用下圖中的速度—時間圖線求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pdf 物理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