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3 熔化和凝固知識點熔化和凝固1.下列情景中,發生了凝固現象的是( )A.冬天,湖水結成冰B.春天,湖面上的冰變薄C.水燒開后水量變少D.烈日下柏油路面變軟2.夏天往飲料中加幾塊冰,可以使飲料的溫度下降得更多。這是因為冰( )A.凝固放熱B.熔化吸熱C.液化放熱D.汽化吸熱3.如圖1所示,為了讓同學們感受到物理之美,某老師在課堂上竟然做到了讓枯樹開花。他首先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幾段蠟燭,使其 ;再用沾有洗潔精溶液的手指浸入蠟液;最后把手指捏在枯枝上,使蠟液 ,形成綻放的美麗花朵。(均填物態變化名稱)圖14.先進戰機機身會采用一種微膠囊自修復材料。其原理是在金屬內部埋植固態合金,當機身出現裂紋,系統會控制加熱裝置工作,使微膠囊內的合金 (填物態變化名稱)成液態流出并填充裂紋,然后 (選填“吸熱”或“放熱”)形成固態合金從而實現損傷修復。5.如圖2所示,小麗在手工社團利用熱熔槍制作手工塑料花。她將塑料膠棒放入熱熔槍內加熱一段時間后,塑料膠棒逐漸變軟變稀,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塑料膠棒需要 (選填“吸”或“放”)熱;她扣動扳機將膠水擠在需要粘貼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膠水 (選填“吸”或“放”)熱 (填物態變化名稱)將花瓣粘在一起。圖2知識點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6. 小明在做“探究冰熔化的特點”實驗。圖3(1)開始實驗前,小明需要準備的測量工具有溫度計和 。組裝圖3-甲所示的器材時,應按照 (選填“A→B→C”或“C→B→A”)的順序進行。(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體受熱均勻的是 。(選填字母)A.加熱時不斷攪拌 B.采用水浴法加熱C.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在冰中(3)實驗中,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3-乙所示,此時冰的溫度是 ℃。(4)小明根據實驗數據繪制了冰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3-丙所示。分析圖像可知:①冰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試管內的冰在第6 min時處于 (選填“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冰的熔化過程共用時 min。(5)小紅把冰直接放入燒杯中,如圖3-丁所示,她沒有用酒精燈加熱,卻同樣觀察到冰在熔化,于是她認為冰熔化時不需要吸熱。你認為小紅的觀點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原因是 。知識點晶體和非晶體7.下列物質中,都屬于晶體的是( )A.鐵、石墨、塑料B.糖、石蠟、玻璃C.冰、瀝青、松香D.萘、石墨、食鹽8.如圖4所示,有一種神奇的金屬“鎵”,放在手心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液態。鎵的熔點約為30 ℃,其屬于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鎵需要 (選填“吸熱”或“放熱”),其溫度 (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它在凝固過程中的溫度。圖49.圖5是甲、乙兩種物質凝固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像可知, (選填“甲”或“乙”)物質是晶體,其熔點是 ℃,它在凝固過程中溫度 ;另一種物質在凝固過程中溫度 (后兩空均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圖510.如圖6是某固體在加熱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圖6A.該物質是晶體B.該物質在BC段放熱,溫度不變C.該物質的熔點是100 ℃D.該物質在DE段吸熱,溫度升高11.將凝固點為47 ℃的某液態合金放在室溫為25 ℃的實驗室中,該合金的溫度從70 ℃降至47 ℃,并保持在47 ℃一段時間不變,然后繼續下降至25 ℃。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合金凝固時的溫度為70 ℃B.該合金在65 ℃時為液態C.該合金在47 ℃時一定為固態D.該合金在保持47 ℃的這段時間內不對外放熱12.如圖7所示,燒杯和試管中都裝著冰水混合物,用酒精燈對燒杯進行加熱,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圖7A.燒杯中的冰熔化,試管中的冰一直不熔化B.燒杯中的冰熔化完后,試管中的冰才開始熔化C.燒杯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后,試管中的冰才開始熔化D.燒杯和試管中的冰同時熔化13.下表列出了幾種物質的熔點(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 固態水銀 金 銅 鐵 鎢 固態氫熔點/℃ -39 1 064 1 085 1 538 3 414 -259A.銅球掉入鐵水中不會熔化B.在-255 ℃時,氫是固態C.水銀溫度計可測量-40 ℃的氣溫D.用鎢制成的燈絲不易熔化4.3 熔化和凝固1.A 2.B 3.熔化 凝固 4.熔化 放熱5.熔化 吸 放 凝固6.(1)秒表 C→B→A (2)C (3)-6(4)①晶體 在熔化過程中,其溫度保持不變②固液共存態 6(5)錯誤 冰可以從周圍空氣中吸熱7.D 8.晶體 吸熱 等于 9.甲 50 不變 降低 10.A 11.B 12.B 13.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