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知識點眼睛的構造與調節1.如圖1所示,人眼的功能類似于 。人眼的結構中,視網膜到晶狀體的距離不變,相當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 到凸透鏡的距離不變。人眼是通過調節 來看清遠近不同物體的。人長時間看近處物體,眼睛容易疲勞,學習較長時間后,建議同學們適當遠眺,使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變 (選填“厚”或“薄”),焦距變大,舒緩眼疲勞,保護眼睛。圖12.眼睛具有很好的調節功能,使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如圖2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物體的像正好成在視網膜上;當我們改為看近處物體時,為了使近處物體的像也成在視網膜上,晶狀體的形狀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圖2A.晶狀體變厚,焦距變短B.晶狀體變厚,焦距變長C.晶狀體變薄,焦距變短D.晶狀體變薄,焦距變長知識點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3.每年的6月6日為“全國愛眼日”。我們要關注孩子的眼睛健康,科學矯正近視。矯正近視眼需配戴的眼鏡為( )4. 圖3為青少年眼病患者的眼球與正常眼球的對比圖。關于該患者的晶狀體及視力矯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3A.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強,需戴近視眼鏡B.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強,需戴遠視眼鏡C.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弱,需戴近視眼鏡D.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弱,需戴遠視眼鏡5.王老師戴著眼鏡坐在教室后排看書,聽到教室前門有學生叫她,為了看清是哪位同學,她摘下眼鏡跟這位同學打招呼。則( )A.王老師是近視眼B.王老師戴的眼鏡鏡片是凹透鏡C.王老師眼睛的晶狀體可能太厚,折光能力太弱D.王老師不戴眼鏡看近處物體時,像會成在視網膜后方6.如圖4所示,請畫出遠視眼的矯正光路圖。圖4知識點顯微鏡與望遠鏡7.如圖5所示,小麗取來兩個焦距和直徑都不同的放大鏡,分別用一只手握住其中一個來模仿望遠鏡。她通過兩個透鏡看到前面遠處木棉樹的葉子,調整兩個透鏡的距離,直到看得清楚為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5A.左手拿的透鏡是目鏡,焦距較短,直徑較小B.右手拿的透鏡是目鏡,焦距較長,直徑較大C.遠處木棉樹的葉子通過物鏡所成的是放大的像D.目鏡能把物鏡成的像放大8.圖6是一臺顯微鏡,其目鏡和物鏡使用的都是 透鏡。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載物臺與物鏡的距離u與物鏡的焦距f的大小關系為 ,目鏡的成像特點與我們生活中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的成像特點相同。圖69.如圖7是小明戴上眼鏡前、后觀察到的遠處帆船的情形。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圖7A.小明的眼鏡相當于一個放大鏡B.小明戴的眼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C.戴眼鏡前帆船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D.戴眼鏡后帆船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的實像10.小明透過爺爺的老花鏡看遠處的樓房,發現樓房成倒立、縮小的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老花鏡不能當放大鏡使用B.電影放映機的成像原理與該成像原理相同C.老花鏡對光有會聚作用D.爺爺的眼睛是遠視眼,成因是晶狀體變厚了11.為了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讀寫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應保持25 cm左右。圖8是小明寫字時的情景,與正確的姿勢相比,此時眼睛的晶狀體會變 (選填“薄”或“厚”)。保持此姿勢長時間書寫容易患上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圖812.如圖9,某校學生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把李老師的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發現光屏上燭焰清晰的像變模糊了;接著再將光屏靠近凸透鏡,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燭焰清晰的像。李老師的眼睛是 (選填“近視眼”或“遠視眼”),他戴的眼鏡是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圖913.如圖10為我國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戰斗機上的光電搜索跟蹤系統。該系統功能與人眼相似,能為戰斗機提供感知外界的“視覺”。系統內置的光電傳感器,相當于人眼的視網膜;最外層窗口和傳感器之間的光學元件,相當于人眼的晶狀體,該光學元件相當于對光具有 作用的透鏡。若該透鏡的焦距為f,則該系統成像時物距應 (選填“小于f ”“大于2f ”或“大于f且小于2f ”)。圖103.7 眼睛與光學儀器1.照相機 光屏 晶狀體的焦距 薄 2.A 3.D 4.A 5.D6.如答圖1所示答圖17.D 8.凸 f11.厚 近視 12.遠視眼 凸透鏡13.會聚 大于2f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