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5.4眼睛和眼鏡同步練習含答案第4節 眼睛和眼鏡【知識梳理】1. 人的眼球像一架神奇的________機,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________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體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再通過________把信息傳到大腦,產生視覺。 2. 正常眼睛的遠點在__________,近點在大約________cm處,明視距離大約是________cm。 3. 近視眼的形成及其矯正:(1) 近視眼產生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導致遠處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______(填“前”或“后”)面。 (2) 近視眼只能看清______處的物體,看不清______處的物體。(填“遠”或“近”) (3) 矯正近視眼應戴用______(填“凸”或“凹”)透鏡做鏡片的眼鏡。 4. 遠視眼的形成及其矯正:(1) 遠視眼產生的原因是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導致近處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______(填“前”或“后”)面。 (2) 遠視眼只能看清______處的物體,看不清______處的物體。(填“遠”或“近”) (3) 矯正遠視眼應戴用______(填“凸”或“凹”)透鏡做鏡片的眼鏡。【隨堂練習】1. 如圖所示的眼球成像原理圖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________鏡,看到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縮小、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寫出成像原理與該圖相同的一種儀器:________。2. 目前青少年近視現象十分嚴重,應加強用眼保護,圖中表示近視眼成像示意圖的是______圖。近視眼應戴______透鏡制成的眼鏡來矯正。3. 如圖所示為正常人眼看遠近不同物體時眼睛的自動調節,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這不可能是同一個人的眼睛B. 這說明眼睛是一個自動變焦(距)系統C. 看近處的物體晶狀體應扁平一些D. 看遠處的物體常常需要瞇起眼睛看4. 近期,小郭同學發現自己看書時,為了看清書上的文字,眼睛和書之間的距離與視力正常時相比越來越近了。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小郭患上了遠視眼B. 小郭眼睛的晶狀體變薄了,折光能力變弱C. 小郭看遠處的物體時,像將成在視網膜后D. 戴由合適的凹透鏡制成的眼鏡可幫助小郭矯正視力5. 如圖甲、乙所示的光路圖,圖乙眼睛( )A. 是近視眼B. 一定能看清近處的物體C. 可戴裝有凹透鏡的眼鏡加以矯正D. 晶狀體的折光能力比圖甲的弱6. 小華用彈性膜充水制作了一個水凸透鏡,通過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變透鏡的厚度,如圖是他用其模擬眼睛看物體的實驗裝置。模擬正常眼睛時,固定透鏡,將一個F形光源放在合適的位置后,調節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此時光源放在透鏡二倍焦距以內B. 此時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C. 光源遠離透鏡時,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 模擬近視眼的成因時需要從透鏡向外抽水7. 為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種眼鏡的鏡片可以改變(如圖甲),它的改變是通過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學液體來實現。圖乙是小華看遠處物體時的成像情況,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鏡片Ⅰ可用于制作照相機的鏡頭B. 繼續往鏡片Ⅱ中注入液體,其焦距將變小C. 小華患有近視眼,需戴合適的鏡片Ⅱ進行矯正D. 小華患有遠視眼,需戴合適的鏡片Ⅰ進行矯正8. 為模擬探究近視眼的缺陷,小華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她把凸透鏡看成眼球的晶狀體,將光屏看成視網膜,給“眼睛”戴上近視眼鏡,使燭焰在“視網膜”上成像,移去近視眼鏡,光屏上像變模糊了。(1) 只將蠟燭緩緩向凸透鏡靠近,燭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說明近視眼的缺陷表現為看不清______(填“近”或 “遠”)處的物體。 (2) 只將光屏緩緩向凸透鏡靠近,燭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該處物體通過晶狀體所成的像落在視網膜______(填“前”或“后”)方,近視眼鏡對光具有________(填“發散”或“會聚”)作用。【基礎過關】1. 保證正確姿勢是科學用眼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的眼球結構如圖所示,眼睛的成像原理跟______(填“凸”或“凹”)透鏡類似。如圖所示,其中的________相當于光屏。2. 如圖所示,人眼的功能類似于照相機。人眼結構中,視網膜到晶狀體的距離不變,相當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_______到凸透鏡的距離不變,人眼是通過調節____________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人長時間看近處物體,眼睛容易疲勞。學習較長時間后,建議同學們適當遠眺,使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變______(填“厚”或“薄”),焦距變大,舒緩眼疲勞,保護眼睛。3. 正常眼睛觀察近距離物體的明視距離約為25cm。小剛看書時,把書本放在眼睛前15cm處,為了看清書上的文字,晶狀體將會變厚,焦距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長此以往,就可能會形成______(填“近”或“遠”)視眼。4. 我國某新型戰斗機配有光電搜索跟蹤系統,系統中的光學元件相當于晶狀體,內置光電傳感器相當于視網膜,成像原理與人眼相似。從空中拍攝地面物體時,物體在光電傳感器上形成的像是( )A. 倒立、縮小的實像 B. 倒立、等大的實像C. 倒立、放大的實像 D. 正立、放大的虛像5. 以下關于近視眼和遠視眼成因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近視眼、遠視眼的晶狀體都較厚B. 近視眼的眼球在前后方向有可能太長,像成在視網膜前C. 遠視眼的眼球在前后方向有可能太短,像成在視網膜前D. 遠視眼的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強6. 父母愛護我們,十分關注我們身邊的事物,愛是相互的,所以我們也需要關注一下父母身邊的事物。小明觀察爸爸的眼鏡時發現,眼鏡鏡片中間厚、邊緣薄,則下列關于小明爸爸視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遠視眼,看遠處成像在視網膜后B. 遠視眼,看近處成像在視網膜后C. 近視眼,看遠處成像在視網膜前D. 近視眼,看近處成像在視網膜前7. 每年6月6日的全國“愛眼日”,倡導我們要科學用眼,珍愛光明。如圖甲為眼睛視物示意圖,其視力問題及矯正方法是 ( )A. 遠視眼,佩戴乙透鏡矯正B. 遠視眼,佩戴丙透鏡矯正C. 近視眼,佩戴乙透鏡矯正D. 近視眼,佩戴丙透鏡矯正【能力進階】8. 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青少年長時間盯著屏幕,容易導致近視。如圖所示為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光路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近視眼看近處物體時,像成于視網膜前B. 近視眼看遠處物體時,像成于視網膜后C. 近視眼用凹透鏡矯正D. 近視眼用凸透鏡矯正9. 如圖是來自近處某點的光經晶狀體到達視網膜的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圖中為近視眼的成因,應佩戴凸透鏡矯正B. 圖中為近視眼的成因,應佩戴凹透鏡矯正C. 圖中為遠視眼的成因,應佩戴凸透鏡矯正D. 圖中為遠視眼的成因,應佩戴凹透鏡矯正10. 智能手機的普及,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同時也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一定的傷害,例如青少年近視的人數在大幅上升。關于近視的成因及解決辦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長時間看手機,導致眼球的晶狀體變薄,折光能力變弱B. 長時間看手機,導致眼球的晶狀體變厚,折光能力變強C. 近視眼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可用凸透鏡來進行矯正D. 近視眼成像在視網膜的后方,可用凹透鏡來進行矯正11. 如圖,小華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把曹老師的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變模糊了;接著,她再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或將蠟燭_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在光屏上又看到燭焰清晰的像,曹老師的視力缺陷是__________(填“近視眼”或“遠視眼”)。12. 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鏡模擬眼球中的晶狀體,來比較正常眼、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焦距大小。如圖所示,實驗中測得圖甲中水透鏡的焦距為8cm,再將圖甲中的水透鏡分別擠壓成圖乙、圖丙的形狀,并分別測量焦距。(1) 測得焦距大于8cm的是圖______中的水透鏡;模擬近視眼的是圖______中的水透鏡。 (2) 在同一位置,用圖甲、乙、丙中的水透鏡分別對著遠處的某一物體,移動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最大的是圖______中的水透鏡。 (3) 目前很多近視患者戴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隱形眼鏡是一種直接貼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鏡片,可隨著眼球運動,其中心厚度只有0.06mm,則此鏡片的邊緣厚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06mm,此鏡片對光有__________(填“會聚”或“發散”)作用。13. 一名老師和一名學生分別佩戴+400度和-300度的眼鏡,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他們分別佩戴近視鏡和遠視鏡,學生的眼鏡焦度大B. 他們分別佩戴遠視鏡和近視鏡,學生的眼鏡焦度大C. 他們分別佩戴近視鏡和遠視鏡,學生的眼鏡焦度小D. 他們分別佩戴遠視鏡和近視鏡,學生的眼鏡焦度小參考答案【知識梳理】1、照相;晶狀體;角膜;視網膜;視網膜;倒立;縮?。粚?;視神經;2、無限遠;10;25;3、前;近;遠;凹;4、后;遠;近;凸;【隨堂練習】1、凸透;倒立;照相機;2、乙;凹;3、B;4、D;5、D;6、C;7、B;8、遠;前;發散;【基礎過關】1、凸;視網膜;2、光屏;晶狀體焦距;??;3、變小;近;4、A;5、B;6、B;7、D;【能力進階】8、C;9、C;10、B;11、遠離;近視眼;12、丙;乙;丙;大于;發散;13、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