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魯科版五四制(2024)九年級上冊物理第11章物態變化單元測試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36分)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0℃的冰比0℃的水冷B.-6℃讀作“零下6攝氏度”C.人體感覺舒適的環境溫度約為37℃D.任何情況下,水沸騰時的溫度都是100℃2.關于物體冷熱程度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來表示B.只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不可靠C.準確地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需要使用溫度計D.0℃的冰與0℃的水冷熱程度不一樣3.“網上購物”已成為日常生活方式之一,為了使購買的食品保鮮,在快遞過程中一般在食品周圍放上冰袋(密閉在袋中凍好的冰),冰袋在食品運輸中所起到的作用是( )A.熔化吸熱 B.凝固放熱 C.熔化放熱 D.凝固吸熱4.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關于水的物態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初春,冰雪消融,這是液化現象B.盛夏,將水制成冰,這個過程要放熱C.深秋,草上結露珠,這個過程要吸熱D.隆冬,樹枝上霧凇,這是凝固現象5.小張同學探究了不同物質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如圖所示的是海波和石蠟在熔化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甲在第時處于固態B.甲在段溫度不變,所以不吸熱C.乙是海波,因為海波是非晶體D.甲的熔點是6.下列物態變化中屬于液化現象的是( )A.冰雪消融 B.露珠晶瑩C.霜打枝頭 D.白雪皚皚7.實驗小組用圖甲所示裝置“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正確實驗并采集數據后,繪制出如圖乙所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關于本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安裝圖甲所示裝置時,應該先確定鐵夾B的位置 B.有“白氣”冒出,說明水已經沸騰C.0~6min內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D.8~10min內水不吸收熱量,溫度不變8.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對下列節氣涉及的物態變化分析,正確的是( )A.圖甲“寒露”節氣,“露”的形成是凝固現象B.圖乙“霜降”節氣,“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C.圖丙“大雪”節氣,“雪”的形成是液化現象D.圖丁“雨水”節氣,“雨”的形成是凝華現象9.如圖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該物質凝固點低于45℃B.在BC段,該物質沒有吸熱所以溫度不變C.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態D.EF段物質吸收了熱量10.如圖所示,將冰塊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適量的鹽。用筷子攪拌大約半分鐘,用溫度計測量罐中冰與鹽水的混合物溫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溫度低于。這時會觀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現白霜。針對以上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A.白霜是空氣遇冷凝華形成的B.混合物溫度低于,說明含鹽的冰在熔化過程中溫度降低C.混合物溫度低于,說明此時的大氣壓低于標準大氣壓D.在易拉罐內部和外部分別發生了熔化和凝華11.如圖是我國的傳統民俗表演“打鐵花”。表演者擊打高溫液態鐵,液態鐵在四散飛濺的過程中發出耀眼的光芒,最后變成固態鐵。此過程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br/>A.升華 B.凝華 C.熔化 D.凝固12.海水是寶貴的水資源,是自然界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下圖分析正確的是( ?。?br/>A.海水變成水蒸氣是升華過程B.雪是云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C.積雪液化成水后,匯入溪流流向大海D.水資源可以循環利用,不必節約用水1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古人常以生花妙筆,將其凝于詩行。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br/>A.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好似知道時節的雨是升華形成的,需要放熱B.白露:“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美果上的晶瑩露珠是熔化形成的,需要吸熱C.霜降:“風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天空中布滿的寒霜屬于凝華現象,需要放熱D.大寒:“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臺階前的積水結成冰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14.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我們應從小培養節水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地球上的水通過三態變化不斷地在發生循環,關于水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升華變成水蒸氣B.當水蒸氣升入高空時,遇到冷空氣,水蒸氣便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在高空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氣流,就會凝華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D.冬天,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就會凝固成小冰晶,聚集起來變成雪花15.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熱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白露紛如雨,林深落有聲”————露的形成是汽化現象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C.“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霧凇的形成是凝華現象D.“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16.我國古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里記載了鑄造“萬鈞鐘”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在油蠟上刻上各種圖案(如圖),然后在油蠟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殼。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油蠟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銅液,待銅液冷卻后,“鐘鼎成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炙化其中油蠟”是升華過程 B.“炙化其中油蠟”是液化過程C.銅液冷卻成鐘鼎是凝固過程 D.銅液冷卻成鐘鼎是凝華過程17.為保證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路基的穩定性,鐵路兩側安裝了許多封閉的中空熱棒。如圖所示,熱棒下端插在凍土中,內部填充低沸點的液態氨,利用氨的物態變化給凍土降溫,把凍土中的熱量“搬運到”熱棒上端,通過散熱片向空中放熱,從而使凍土保持穩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氨在熱棒下端發生的物態變化是汽化 B.氨在熱棒上端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固C.應使用隔熱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熱棒 D.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態水替代液態氨18.用體溫計測得小明的體溫為36.9℃,沒有甩體溫計直接用它依次去測量小天和小亮的體溫,已知他們的實際體溫分別為36.8℃和37.8℃,那么兩次測溫后體溫計的示數分別是( ?。?br/>A.36.9℃和37.8℃ B.37.5℃和38.6℃C.36.9℃和37.5℃ D.36.8℃和37.8℃二、填空題(22分)19.“燉湯”因味道好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燉湯”就是把湯料和水置于燉盅內,而燉盅則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與煲底隔離,如圖,在大煲內的水沸騰過程中,煲蓋與煲的縫隙間冒出大量的“白氣”,“白氣”的形成是 (填物態變化名稱),若湯的沸點與水的沸點相同,則盅內的湯 (填“會”或“不會”)沸騰。20.體溫計是根據液體 的規律制成的。體溫計離開人體后,直管內的水銀 (選填“能”或“不能”)自動退回玻璃泡,所以體溫計能離開人體讀數。圖中的體溫計示數是 ℃。21.如圖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種網紅食品——“炒酸奶”。將的液態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態氮迅速汽化 (選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熱量,使酸奶瞬間 (填物態變化名稱)成塊。 22.煮面條時,人們一般先用大火使水迅速沸騰,再改用小火使水保持沸騰。改用小火使水保持沸騰時,水的溫度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使用高壓鍋煮飯更容易把飯煮熟,原因是氣壓越高水的沸點越 (選填“高”或“低”)。23.下列熱現象:①雪糕周圍的“白氣”;②草葉上的露珠;③樹枝上的霧凇;④燃燒蠟燭流的“淚”;⑤瓦房房頂的霜;⑥冶煉用的“鐵水”。形成過程屬于液化的有 ;屬于吸熱過程的有 。(兩空均選填序號)三、實驗題(42分)24.大雪過后路面結冰,環衛工人會在公路上撒鹽,如圖甲所示,使路面的冰及時融化,確保了行人和車輛的出行安全。為了弄清其中緣由,小張做了一組關于冰熔化的實驗。(1)如圖乙,在組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 (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組裝,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點燃酒精燈。(2)實驗采用溫度計測量溫度,它是根據液體的 原理制成的。實驗中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丙所示,則示數是 ℃。(3)加熱一段時間后,小張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在丁圖中繪制了A圖像,由此可知冰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通過實驗可知,冰熔化的特點是 。(4)完成上述實驗后,小張又取了適量淡鹽水制成碎鹽冰,用相同的熱源再次加熱,得到丁圖中B圖像;取適量濃度更大一些的鹽水制成碎鹽冰,用相同的熱源加熱,得到丁圖中C圖像。由以上實驗可知,加入鹽后冰的熔點會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25.某同學在探究水的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的實驗中,在四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圖1所示。(1)本實驗通過觀測 (只填選項前的字母)來判斷蒸發快慢的方法更容易實現;A.相同時間看玻璃板上剩余水的多少 B.水蒸發完所需的時間(2)選擇圖1中的A、C兩圖進行實驗探究,可以研究水的蒸發快慢和 的關系;(3)通過 兩圖的對比,可以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水表面的空氣流速是否有關,實驗中如果利用電吹風來改變空氣流速, (選填“應該”或“不應該”)使用熱風;(4)另一名同學猜想水蒸發快慢還可能與水的多少有關,于是繼續進行了如下探究:如圖2,在相同環境下的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上一滴和兩滴水,同時記錄兩玻璃板上的水全部蒸發所用的時間t甲和t乙。他根據實驗數據t甲(5)同學還發現在同樣條件下,酒精的蒸發速度比水更快,這說明蒸發的快慢還與液體的 有關。26.如圖甲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裝置。(1)器材組裝時合理的安裝順序是 (填序號);①燒杯和水 ?、诰凭珶簟 、坭F夾和溫度計 ?、荑F圈和陶土網(2)加熱時往燒杯上蓋紙板的目的是 ;(3)當水溫達到時每隔1min觀察一次溫度計的示數,并記錄在表格中,直至觀察到圖乙中 (選填“a”或“b”)現象時,確定水開始沸騰,再持續一段時間后停止讀數;(4)小明用數據繪制了如圖丙中a所示的溫度-時間圖像,分析圖像可知:水沸騰前,吸收熱量,溫度 ;水沸騰后,吸收熱量,溫度 。當地的大氣壓 (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個標準大氣壓。(5)如果同組的小紅減少燒杯中水的質量,用相同的裝置進行實驗,繪制的圖像可能是圖丙中的 (選填“b”“c”或“d”);(6)實驗結束后,同組的小麗想到媽媽在煮餃子時加入一些冷水,鍋內的水停止沸騰。原因是 (選填“水的溫度低于沸點”或“水不能繼續吸熱”)。試卷第2頁,共9頁試卷第1頁,共9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A B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B C B C C A A1.B【詳解】A.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相同,冷熱程度相同,0℃的冰與0℃的水一樣冷,故A錯誤;B.-6℃可讀作“零下6攝氏度”或“負6攝氏度”,故B正確;C.人體正常體溫約為37℃,人體感覺舒適的環境溫度約為25℃,故C錯誤;D.只有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才是100℃,即水沸騰時的溫度才是100℃,故D錯誤。故選B。2.D【詳解】ABC.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要準確地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需要使用溫度計進行測量,主觀感覺有時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故ABC正確,不符合題意;D.0℃的冰和0℃的水,狀態雖然不一樣,但溫度相同,所以冷熱程度相同,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3.A【詳解】在運送食品的過程中,冰袋里的冰化為水,由固態變為液態,是熔化,熔化要吸熱,從而使食品的溫度降低,起到保鮮的作用。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選A。4.B【詳解】A.初春,冰雪消融,是固態的冰變成液態的水,屬于熔化現象,而不是液化現象,故A錯誤;B.盛夏,將水制成冰,是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屬于凝固現象,凝固要放熱,故B正確;C.深秋,草上結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過程要放熱,而不是吸熱,故C錯誤;D.隆冬,樹枝上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固態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而不是凝固現象,故D錯誤。故選B。5.A【詳解】A.如圖,甲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是晶體,甲是海波,甲在,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甲在第時是固態,故A正確;B.甲是海波,在即ab段晶體處于熔化階段,晶體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故B錯誤;C.乙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是非晶體,乙是石蠟,甲是海波,海波是晶體,故C錯誤;D.甲是晶體海波,海波的熔點是,故D錯誤。故選A 。6.B【詳解】A.冰雪消融是固態的冰變成液態的水,是熔化現象,故A不符合題意;B.露珠是氣態的水蒸氣變成液態的水,是液化現象,故B符合題意;C.霜是氣態的水蒸氣變成固態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D.雪是氣態的水蒸氣變成固態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7.C【詳解】A.安裝圖甲所示裝置時,應從下往上安裝,應該先確定鐵夾A的位置,故A錯誤;B.有“白氣”冒出,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水沒有沸騰時也會汽化成水蒸氣,因此不能說明水已經沸騰,故B錯誤;C.由乙圖可知,0~6min內對水加熱,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故C正確;D.由乙圖可知,8~10min內對水加熱,水吸收熱量,達到沸點,溫度不變,故D錯誤。故選C。8.B【詳解】A.圖甲“寒露”節氣,“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錯誤;B.圖乙“霜降”節氣,“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確;C.圖丙“大雪”節氣,“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故C錯誤;D.圖丁“雨水”節氣,“雨”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錯誤。故選B。9.C【詳解】A.由圖像可知,該物質在E點達到凝固點,因此凝固點等于45℃,故A錯誤;B.由圖像可知,該物質是晶體,晶體熔化時吸熱不升溫,在BC段該物質正在熔化,溫度不變,但要持續吸熱,故B錯誤;C.t=2min時,該物質還沒有達到熔點,因此處于固體狀態,故C正確;D.EF段是該物質的凝固過程,晶體凝固時,放熱不降溫,故D錯誤。故選C。10.D【詳解】A.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故A錯誤;BC.純冰的熔點為0°C。但冰與鹽的混合物的熔點低于0°C。不是冰在熔化過程中溫度降低了;物質的熔點與大氣壓的大小無關。故BC錯誤;D.內部,固體物質熔化從周圍吸收熱量,使環境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溫度降低,凝華成為霜。故D正確。故選D。11.D【詳解】表演者擊打高溫液態鐵,液態鐵在四散飛濺的過程中發出耀眼的光芒,最后變成固態鐵,液態變成固態,這是凝固現象,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12.B【詳解】A.海水變成水蒸氣是液態變成氣態,屬于汽化現象,故A錯誤;B.雪是云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確;C.固態的積雪熔化成液態的水后,匯入溪流流向大海,故C錯誤;D.淡水資源總量較少且分布不均,所以要節約用水,故D錯誤。故選B。13.C【詳解】A.雨是水蒸氣由氣態變成液態,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故A錯誤;B.露是水蒸氣由氣態變成液態,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故B錯誤;C.霜是水蒸氣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是凝華現象,需要放熱,“盡管選項中‘天空中布滿的寒霜’的描述不符合事實,但其對物態變化和吸放熱的判斷是正確的。故C正確;D.冰是水由液態變成固態,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故D錯誤。故選C。14.B【詳解】A.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汽化變成水蒸氣,故A錯誤;B.當水蒸氣上升到高空以后,水蒸氣的溫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懸浮在空中,這就形成了云,故B正確;C.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氣流,小水滴就會凝固成小冰珠,最后有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錯誤;D.冬天,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就會凝華成小冰晶,聚集起來變成雪花,故D錯誤。故選B。15.C【詳解】A.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的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A錯誤;B.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霜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的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故B錯誤;C.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霧凇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的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故C正確;D.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霧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的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D錯誤。故選C。16.C【詳解】AB.“炙化其中油蠟”是固態的油蠟變成液態的蠟水,因此是熔化的過程,故AB錯誤;CD.銅液冷卻成鐘鼎是液態的銅液變成固態的銅,因此是凝固的過程,故C正確,D錯誤。故選C。17.A【詳解】AB.裝在熱棒下端的液態氨在凍土溫度升高時會汽化,從凍土內部吸熱,使凍土溫度降低,凍土就不會熔化;棒內上端的氨氣遇冷液化成液態氨,液化過程中要放熱,故A正確,B錯誤;C.為了使棒內下端的液態氨更好的從凍土中吸熱,棒內上端的氨氣液化時更好的向外放熱,應使用導熱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熱棒,故C錯誤;D.液態水的凝固點比液態氨高,將液態水裝入熱棒內插在凍土中時,液態水會凝固,凝固會放熱,故D錯誤。故選A。18.A【詳解】根據體溫計的特點,使用前需要用力甩動,玻璃泡上方的水銀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沒有甩的體溫計的讀數是36.9℃,直接用來測量人的體溫,若體溫高于36.9℃,體溫計中的水銀會上升,測量值是準確的;若人的體溫等于36.9℃,體溫計中的水銀位置不變,顯示的是36.9℃,測量值是準確的;若人的體溫低于36.9℃,體溫計中的水銀不會下降,依然顯示的是36.9℃;所以體溫是36.8℃的人測量的結果是36.9℃,體溫是37.8℃的人測量的結果是37.8℃,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9. 液化 不會【詳解】[1]“白氣”實質是液態的小水珠,是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2]沸騰需要的條件是:達到沸點,還要繼續吸熱。將燉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與煲底隔離,大煲內水持續被加熱,溫度達到沸點而沸騰,經過一段時間的熱傳遞,燉盅中的溫度也會達到沸點溫度,這樣燉盅內外溫度相等,沒有溫度差,不會發生熱傳遞,也就不會繼續給燉盅中水加熱,里面的水只能是達到沸點而不能沸騰起來。20. 熱脹冷縮 不能 36.5【詳解】[1]體溫計屬于液體溫度計,玻璃泡內裝有液態的水銀,工作時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人的體溫。[2]由于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一個很細的彎管,在溫度下降時水銀在細彎管處斷開而不能自動流回到玻璃泡內,因此體溫計能離開被測人體讀數。[3]體溫計的測量范圍為35~42℃,體溫計的一個大格表示1℃,里面有10個小格,分度值為0.1℃,則圖中體溫計的示數為36.5℃。21. 吸收 凝固【詳解】[1][2]將的液態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態氮迅速汽化,同時吸收大量的熱量,使環境溫度急劇降低,酸奶瞬間由液體凝固成塊。22. 不變 高【詳解】[1]由液體沸騰時的特點可知,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所以改用小火使水保持沸騰時,水的溫度不變。[2]用密封性好的高壓鍋煮飯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水不斷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在高壓鍋內不易外泄,導致鍋內氣壓增大,根據沸點與氣壓的關系可知,水上方的氣壓越高,水的沸點就會越高,所以用高壓鍋煮飯更容易把飯煮熟。23. ①② ④⑥【詳解】[1][2]①雪糕周圍的“白氣”是雪糕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熱;②露珠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熱;③霧凇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凝華放熱;④燃燒蠟燭流的“淚”是固態蠟燭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熱;⑤霜是由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凝華放熱;⑥冶煉用的“鐵水”是固態鐵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熱;故①②為液化現象,屬于吸熱過程的是④⑥。24.(1) 自下而上 需要(2) 熱脹冷縮(3) 晶體 見解析(4)降低【詳解】(1)[1][2]酒精燈需用外焰加熱,所以要放好酒精燈,點燃酒精燈,再固定鐵圈的高度;而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沒到液體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則應先放好燒杯后,再調節溫度計的高度,所以組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2)[1][2]一般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工作的;圖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則溫度計的示數為-3℃。(3)[1][2]由圖丁可知,冰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故冰為晶體,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4)由圖丁可知,A、B、C三個熔化圖像,鹽水的濃度越大,熔點越低,所以加入鹽后冰的熔點會降低。25.(1)B(2)溫度(3) A和D 不應該(4)錯誤(5)種類【詳解】(1)相同時間看玻璃板上剩余水的多少不易測量,操作困難,所以本實驗通過觀測水蒸發完所需的時間來判斷蒸發快慢的方法更容易實現,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2)圖1中的A和C,C中用酒精燈給水加熱,而A和C除了水的溫度不同外,其它因素相同,所以探究的是水蒸氣快慢與溫度的關系。(3)[1]要探究水蒸氣快慢與水表面的空氣流速的關系,除了水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外,其它因素應相同,所以通過A和D兩圖對比可達到目的。[2]利用電吹風來改變空氣流速,不應該使用熱風,因為使用熱風,則兩圖中水的溫度也不同了。(4)該同學的依據和結論是錯誤的,因為從設計的環節看他沒控制水的表面積相同,因為只有在水的表面積相同時,先蒸發完的蒸發得才快,故結論不正確。(5)酒精和水是不同種類的液體,在相同條件下,它們蒸發的快慢不同,說明蒸發的快慢還與液體的種類有關。26.(1)②④①③(2)減少熱量的散失(3)a(4) 升高 不變 低于(5)c(6)水的溫度低于沸點【詳解】(1)器材組裝時應按由下至上的順序,因此合理的安裝順序是②④①③。(2)加熱過程中水也向外散熱,因此往燒杯上蓋紙板的目的是減少熱量的散失。(3)水沸騰時氣泡上升過程中由小變大,即a是沸騰時的氣泡變化,記錄數據時,直至觀察到圖乙中a現象時,確定水開始沸騰,再持續一段時間后停止讀數。(4)[1][2]如圖丙中a所示的溫度-時間圖像,分析圖像可知:水在加熱時,溫度先升高后不變,即水沸騰前,吸收熱量,溫度升高,水沸騰后,吸收熱量,溫度不變。[3]氣壓越高,水的沸點越高,氣壓越低,沸點越低,水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為100℃,由圖可知水的沸點為99℃,當地的大氣壓低于1個標準大氣壓。(5)如果同組的小紅減少燒杯中水的質量,用相同的裝置進行實驗,水會更快沸騰,但水的沸點不變,因此應為圖丙中的c。(6)水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繼續吸熱,實驗結束后,同組的小麗想到媽媽在煮餃子時加入一些冷水,鍋內的水停止沸騰。原因是加入冷水后,水的溫度低于沸點,因此水不再沸騰。答案第7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