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液體壓強說課稿一、教材分析:液體壓強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學習了壓強的知識之后,學生對壓強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上,對液體壓強的特點、計算方法以及應用進行學習的一節課,本節內容對下一章浮力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同時本節課的知識在中考中也占了相當的比例,而且容易出現難題,所以本節課在初中物理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學情分析:1、知識儲備:學生在之前學習了壓強的知識,對壓強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再結合生活中學生在游泳時的體會,所以本節課提到液體內部有壓強,學生能比較好接受,也容易理解液體壓強的存在。2、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經歷了多次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科學探究要經歷:問題,證據,解釋,交流這樣的過程并不陌生。也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三、目標定位:(一)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了解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及其特點,理解液體壓強公式并會進行簡單計算。2、科學思維:能用液體壓強特點解釋生活的現象,會推導液體壓強計算公式3、科學探究:會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液體壓強特點,能按照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的流程完成實驗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合作交流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二)重點:探究液體壓強特點。(三)難點:利用液體壓強計的探究液體壓強特點。(四)教法和學法:教法:情境教學法,設疑引導法,直觀演示法,講授教學法學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四、教材處理:本節教材分成三部分:1、利用實驗定性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深度的關系;2、利用物理模型“液柱”從壓強的定義公式推導出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第三部分是實際的應用,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應用之前能把知識更好的沉淀,所以本節課只是學習前兩個問題。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從感性認識液體壓強的特點,到理性認識液體壓強的計算,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五、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引、探、析、用這樣四個環節完成的。(一)情境導入:帕斯卡裂桶實驗:設計意圖:抓住了課堂導入的關鍵點,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創設了實驗情境,通過震撼的實驗現象,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在課堂上,情緒也達到了興奮點,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期待。(二)新課教學。1、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教師活動:提出問題。生活中有什么實驗經驗讓學感受到了液體壓強的存在。學生1:我在游泳的時候,當水過胸后,會感覺到呼吸困難。學生2:值日的時候當把戴手套的手伸入水中時,水把手套壓在手上。學生活動1:戴上手套,把手伸入水槽中,說出手的感受。學生活動2: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的存在。教師活動2:塑料袋盛水實驗。學生活動3:小組討論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首先認可的液體的壓強的存在,然后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感受,這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度的過程,符合認知規律,同時這樣的設計也體現了物理學科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2、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特點:教師活動1:問題情境:你知道深海潛水和我們游泳泳具有什么區別嗎?你知識中國的古代為什么黃河總是出現水患嗎?學生活動1:小組討論結論。可見液體壓強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會改變的。那么液體壓強他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同學樣說出想法。設計意圖: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構建物理模型,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物理問題,達到了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目的。教師活動2: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學生活動2:以小組為單位時行實驗設計。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共性的問題,液體壓強怎么測量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兩種想法:1、把裝水的燒杯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凹陷的深度就可以了,這里表揚這個學生,會把之前學過的知識遷移到本實驗來。這種學習思維是值得提倡的。這時有學生提出了質疑:燒杯對海綿的壓強是固體壓強,不是液體壓強。也有一個學生提出用剛才用到的那么帶橡皮膜的玻璃管,觀察橡皮膜凹陷的程度。這個想法真的讓我意外,學生這么快就把本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驗中來。但這個方法可行但不是最佳,這時教師出示液體壓強計,并講解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在有了壓強計的基礎上繼續設計實驗方案。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物理教學要注重科學探究,突出問題導向,引導學生不斷的探索,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本領的科學思維能力,這里的設計就是基于這樣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并且生生質疑,生生解疑,使課堂教學中不斷的有新的生成。避免了教師解答的那種灌輸式教學。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學生活動3:實驗匯報:每小組派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實驗結論和收獲。這時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質疑:液體壓強與密度無關。并做出了實驗演示證明自己的說法。通過對他們實驗的觀察,實驗過程和壓強計都沒有問題,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它小學生展開了討論,最后有一個小組同學提出,他們的鹽水是不是有問題,結果經詢問他們在水中放的鹽太少了,導致密度差異不大。還有一個小組學生得出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觀察他們的實驗過程,發現他們在實驗的教程測量深度是從容器底部向上測量的,所以出現了錯誤結論。最后所有小組學生都得出實驗結論。實驗探究結束。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有科學探究意識,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案,有探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分析處理信息,得出實驗結論,能自我反思和聽取他人意見。本實驗在新課標中也第一次被列為初中必做探究實驗之一,此處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此處把整個實驗放手給學生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而且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并小組內部合作交流,小組之間質疑,解疑這樣的學習方式,達到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教師活動3:展示圖片讓學生解釋。學生活動4: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的現象。設計意圖:初中物理教學理念就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體現。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液體壓強的計算。教師活動1:展示奮斗都號潛水器的圖片。學生活動1:說出自己知道的關于奮斗都號的相關信息。設計意圖:奮斗者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中國科技的象征,通過對奮斗號相關信息的了解,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有努力學習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同時也在培養學生具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符合核心素養目標中的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教師活動2:奮斗號能下潛那么深,那么同學們你知道他得承受多少帕的壓強嗎?學生活動2:小討論解決方法。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小的問題情境,引出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這是初中物理第一個用數學推導得到的公式,這里首先選用物理模型法,構建出一個液柱,然后把重力、密度、體積、壓強公式都引入到一個公式中來,最后推導出P=ρgh,并通過公式可以看出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與前面實驗驗證的結果一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把學生對物理規律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過程,使學生對物理學習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達到了培養學習科學思維的目的學生活動3:利用液體壓強公式計算奮斗者號在10000米深處受到的壓強。設計意圖:通過計算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奮斗者號的偉大,感受到我國科技的進步,在心中萌生學習物理為國爭光的想法。六、作業:(一)、基礎型作業:(時間5分鐘)1.觀察如圖所示實驗,甲圖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乙圖在側邊開口處扎上橡皮膜,會出現如圖所示的現象.(1)液體的壓強產生原因:______和_______.(2)液體對_______和_______有壓強.2.如圖所示,打開水壩的閘門時,液體壓強使壩底的水奔流而出,則決定壩底水的壓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水的深度 B.水的體積 C.壩的密度 D.壩的高度3.某同學用微小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1)在使用微小壓強計前,U型管兩端水面恰好相平;(2)實驗中,是通過微小壓強計U型管兩端液面的_____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的;(3)圖乙、圖丙和圖丁中,壓強計探頭處在水中同一深度,橡皮膜朝向不同的方向,經觀察可以得到結論:在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____;(4)在圖乙中,若將燒杯中的水換成濃鹽水,液面及橡皮膜的位置不變,則可以觀察到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二)實踐型作業:(三天內完成)4.網上閱關于奮斗者號的相關信息,從中找出與物理有關的知識。七、教學效果:本節課教學任務完成度較好,學生能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完成了實驗探究,得出了實驗結論,也能利用液體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通過對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和液體壓強的特點的學習,并能解釋生活的中現象,形成了物理觀念;通過推導液體壓強公式,并能進行計算,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抽象成物理問題培養了科學思維,通過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特點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交流討論,形成了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八、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運用的較好,通過問題的預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小組交流合作氛圍濃,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不足之處:對教學中學生可以出現的狀況預設不夠,雖然預設了多種可能性的出現,但還是有新的問題產生,所以就多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能想到的問題預判到,并想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