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物理本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如圖所示,在光電效應實驗中,用光分別照射金屬a、b得到了兩條遏止電壓與入射光頻率的關系圖線。已知金屬a的逸出功大于金屬b的逸出功,普朗克常量為h,電子的電荷量為-e。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圖線Ⅰ對應的金屬為aB. 圖線Ⅰ、Ⅱ的斜率均為hC. 用頻率為ν3的光照射金屬b,則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D. 用頻率為ν3的光照射金屬a,則相應的遏止電壓為2. 關于光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在空氣中,紅光光子的動量大于藍光光子的動量B. 與在空氣中相比,紅光在玻璃磚中的波長更長C. 汽車前擋風玻璃上安裝偏振片可阻擋一部分太陽光D. 用單色光照射各處厚度均相同的透明薄膜,可在薄膜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3. 水平面內四根相同的輕質彈簧按如圖所示(俯視圖)連接,此時彈簧均處于原長。質量為m的人形模具從O點正上方下落,接觸O點后繼續向下運動至最低點,此時彈簧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37°。已知彈簧的原長為l,勁度系數,重力加速度為g,sin37°=0.6,cos37°=0.8,則模具在最低點處的加速度大小為( )A. 0.2g B. 0.4g C. 0.6g D. 0.8g4. 從t=0時刻起,一滑塊在水平桌面上由靜止開始沿直線運動,其加速度a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t=6s時,滑塊的位移x=-28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內滑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B.C. 內與內滑塊運動的位移相同D. 內,當滑塊速度為時,滑塊距出發點距離最大5. 如圖所示,空間中存在平行于菱形abcd所在平面勻強電場(未畫出),a點處有一粒子源,可不斷地朝各方向發射電荷量為q、初動能為Ek的帶正電的粒子,經過b點時粒子的動能為3Ek,經過d點時粒子的動能為5Ek。已知菱形的邊長為L,∠a=60°,粒子的重力忽略不計。則該電場的電場強度的大小為( )A. B. C. D.6. 如圖所示為一含有理想變壓器的電路,三個燈泡完全相同,電阻箱示數為0時,三個燈泡均在額定電壓U下工作。已知電路的輸入電壓恒為U0,變壓器原、副線圈匝數分別為n1、n2,忽略燈泡電阻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n1∶n2=1∶2B. U0=3UC. 其他條件不變,若燈泡L1斷路,則L2兩端電壓峰值較之前變小D. 其他條件不變,增大電阻箱示數,L3的電功率增大7. 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一條傾角θ=37°、長度L=8m的傳送帶,用于傳送包裹,傳送帶以恒定速度v0=2m/s順時針轉動。某工人將一個質量m=1kg的包裹輕放在傳送帶的下端A處,包裹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 =0.8。已知g取10m/s2,sin37°=0.6,cos37°=0.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包裹到達傳送帶上端B所需的時間為8sB. 在這個過程中,包裹與傳送帶摩擦產生的熱量是51.2JC. 在這個過程中,摩擦力對包裹做功為50JD. 由于包裹的加入,傳送帶電動機需要額外消耗的能量為50J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8. 如圖甲所示,導熱性良好的汽缸內壁光滑,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內封閉著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初始時,汽缸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活塞與汽缸底之間的距離為L,氣體壓強為p0。現在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推動活塞,如圖乙所示,活塞相對汽缸靜止時,與汽缸底之間的距離為。已知,活塞厚度不計,其質量為m,橫截面積為S,汽缸質量為9m,大氣壓強為p0,環境溫度恒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活塞相對汽缸靜止時,氣體壓強為B.C.D. 從施加F至活塞恰好相對汽缸靜止,F所做的功等于氣體對外放出的熱量9. 一顆質量為m的衛星繞地球在橢圓軌道上運動,近地點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遠地點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已知地球的質量為M,引力常量為G,引力勢能表達式,其中r為衛星到地球的距離。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衛星在近地點的速度為B. 衛星在遠地點的速度為C. 衛星在近地點的加速度為D. 衛星在遠地點的加速度為10. 如圖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光滑導軌間接有電阻R、電容為C的電容器和一個單刀雙擲開關。兩導軌間距為L,勻強磁場垂直于導軌平面向下,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一質量為m、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R的金屬棒ab垂直于導軌放置。現將開關撥至位置1,金屬棒ab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當金屬棒ab的速度達到最大時,開關撥至位置2,并撤去外力F,金屬棒ab繼續運動直至達到穩定狀態。不計導軌電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金屬棒的最大速度是B. 開關撥至位置2后,金屬棒穩定后的速度C. 電容器中儲存的電荷量D. 開關撥至位置2后,導體棒運動距離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11. 某學習小組通過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O為連接彈簧測力計Ⅰ、Ⅱ、Ⅲ的細繩的結點。(1)最初測力計Ⅰ豎直,Ⅱ水平,測力計Ⅰ示數如圖乙所示,其示數為______N。(2)請在圖丙中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的合力_____。(3)在圖甲中,保持O點位置不動,將測力計Ⅰ上端沿四分之一圓弧由A緩慢移動至B,則此過程中保持測力計Ⅱ、Ⅲ的拉力方向不變,測力計Ⅱ的示數( )A. 先增大后減小 B. 一直減小C. 不變 D. 先減小后增大12. 某雙擋位歐姆表內部結構示意圖如圖甲所示,所用電源內阻不計,表頭量程為0~200μA,內阻為80Ω。已知c與“1”相連時為“×1k”擋,c與“2”相連時為“×100”擋。(1)圖甲中a為______(填“紅”或“黑”)表筆。(2)現選用“×1k”擋來測定某電阻阻值,將a、b表筆短接,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將待測電阻接在a、b之間,歐姆表指針如圖乙所示,該電阻的阻值為______Ω。(3)已知“15”為表盤中間刻度,則歐姆表內電源的電動勢E=______V,c接“1”時,滑動變阻器的阻值為______Ω。表頭可測量的最大電流為______A。13. 如圖,傾角的斜面與圓心為、半徑的光滑圓弧軌道相切于點,且固定于豎直平面內。質量的滑塊從斜面上的點由靜止釋放,經點后沿圓弧軌道運動,通過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大小為17N。已知為軌道的末端,水平,垂直于,、之間的長度,取,,。求:(1)滑塊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2)滑塊釋放之后在斜面上運動的總路程。14. 如圖所示,長的水平傳送帶以的速度順時針轉動,其上表面與水平地面平滑連接,長為的水平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在豎直擋板上,另一端與質量的物塊B相連,最初彈簧處于原長,B靜止在地面上的點。某時刻將質量的物塊A輕放在傳送帶的左端,A經傳送帶右端點滑上地面,一段時間后與B發生碰撞(碰撞時間極短)并粘在一起。已知物塊A、B均可視為質點,A與傳送帶及地面之間、B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之間的距離,彈簧的勁度系數,其彈性勢能,其中為彈簧的勁度系數,為彈簧的形變量,彈簧始終在其彈性限度內,取。求∶(1)A與B碰撞后瞬間A、B整體速度的大小;(2)A與B碰撞后,A、B整體距點的最小距離;(3)A與B碰撞后,A、B整體運動的總路程。15. 平面直角坐標系xOy如圖所示,第一、四象限內均存在沿y軸負方向勻強電場和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電場強度大小為E,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第二象限內存在沿y軸負方向、電場強度大小為E的勻強電場。一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正電粒子由x軸上的A點沿與x軸正方向成θ=60°的夾角射入第二象限,粒子經y軸上的P點沿x軸正方向射入第一象限,粒子恰好在第一象限內沿直線運動。忽略粒子的重力。(1)求P點的縱坐標。(2)若將一、四象限內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變為,其余條件均不變,求粒子從P點開始至其首次到達軌跡最低點的過程中所受洛倫茲力的沖量大小。(3)在第(2)問的條件下,粒子縱坐標時,粒子橫坐標的位置。高三物理本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C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8題答案】【答案】AC【9題答案】【答案】BC【10題答案】【答案】ACD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11題答案】【答案】(1)2.7 (2)(3)A【12題答案】【答案】(1)紅 (2) ①. 調節歐姆調零旋鈕,使指針指到0歐姆刻度處 ②. 17000(3) ①. 3 ②. 14920 ③.【13題答案】【答案】(1)0.125(2)18m【14題答案】【答案】(1)2m/s(2)(3)40cm【15題答案】【答案】(1)(2)(3)或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