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物理學科第一章 機械運動檢測卷時間:45分鐘 滿分:5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16分)1.下列長度接近18 cm的是 ( )A.成人手掌的寬度 B.全新2B鉛筆的長度C.課桌的高度 D.一本物理書的厚度2.如圖所示,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測量一個圓柱體的直徑,其中方法正確的是 ( ) A B C D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測量時出現誤差,則說明一定是出了差錯B.誤差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減小誤差是不可能的C.在測量時,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D.改進實驗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測量工具可以避免誤差4.“天舟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空間站成功對接后,以下哪一個作為參照物,“天宮二號”太空空間站是靜止的 ( )A.地面 B.“天舟一號”飛船C.太陽 D.在“天宮二號”內穿行的航天員5.下列現象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A.游動的魚 B.鐵生銹了 C.旭日東升 D.春水東流6.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兩車的速度分別為54 km/h和10 m/s,則兩車都運動15 s后的路程之比為 ( )A.1∶1 B.2∶3 C.3∶2 D.1∶37.P、Q是同一直線上相距12 m的兩點,甲、乙兩小車同時經過P點向Q點做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則 ( )A.甲車速度為2 m/sB.甲車速度小于乙車速度C.乙車先到達Q點D.甲車到達Q點時,甲、乙兩車相距4 m8.一個物體由靜止開始通過一段路程,前5 s內通過的路程是10 m,通過后面路程5 m時,所用時間也是5 s,那么這個物體在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5 m/s B.3 m/s C.2 m/s D.3.5 m/s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8分)9.扎西同學多次測量了物理課本的寬度,三次測量結果分別為16.75 cm、16.76 cm、16.78 cm,則課本的寬度為 cm。 10.圖A中,物體的長度是 cm;圖B中,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圖C中,秒表讀數為 s。 1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2 min內通過了300 m的路程,它運動的速度是 m/s,這個物體在前10 s內的速度是 m/s。 12.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 ;經過5 s,跑在最前面的小車是 。 三、實驗題(每空1分,共12分)13.如圖所示,某學習小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律”時,在內徑為1 cm、長約50 cm的玻璃管中注滿水,管內留一小氣泡。(1)實驗時所用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此實驗中,我們研究 (選填“玻璃管”或“水柱”或“氣泡”)的運動情況。 (2)探究中,某同學設計了以下三種方案:A.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每隔相同時間讀一次路程,求出每一時間段內的速度進行比較B.在試管上每隔相同距離做標記,記錄氣泡經過每一個標記的時間再進行比較C.讓氣泡上升,直接讀出上升過程中某幾個時間段內的路程和時間,求出速度進行比較其中合理的,且實驗誤差較小的是 。 (3)為了判斷氣泡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需要對氣泡運動時的相關物理量進行測量,為了便于測量,應使氣泡在管內運動得較 (選填“快”或“慢”)。 (4)實驗中氣泡經過A點開始計時,測出氣泡從A點運動到10 cm處、20 cm處、30 cm處、40 cm處所用時間分別為10.0 s、20.0 s、30.0 s、40.1 s;根據測量結果,以路程s為縱坐標,時間t為橫坐標,在如圖乙所示的坐標上畫出s—t圖象。(5)根據(4)中的數據可判斷氣泡做 運動。 14.索央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該實驗需要的器材除了小車、斜面、檔板外,還需要測量工具 。 (3)為了方便測量時間,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 。 (4)根據圖中信息回答:vAB= m/s;vAC= m/s。 (5)可以看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四、計算題(第15題6分,第16題8分,共14分)15.國慶假期期間,卓瑪一家開車到昆明去玩,汽車行駛途中,他看到了如圖所示的標志,請你通過計算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甲所示,在不違規的前提下,汽車一直以最快的速度100 km/h行駛,從看到標志牌到貴陽需行駛多長時間 (2)若汽車以圖乙所示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4 h,通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16.桑布同學騎自行車從家路過書店到學校上學,家到書店的路程為1 800 m,書店到學校的路程為3 600 m;他從家出發到書店用時5 min,在書店等同學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經過了12 min到達學校。求:(1)桑布同學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這位同學從家出發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第一章檢測卷一、選擇題1.B 解析:成人手掌的寬度一般約為10 cm,全新2B鉛筆的長度約為18 cm,課桌的高度約為80 cm,一本物理書的厚度約為1 cm,故選B。2.A 解析:利用三角尺和直尺測量圓柱體的直徑,圓柱體的一側應與直尺的零刻度線對齊,另一側對應的刻度,從三角尺與直線對齊的刻度讀出,此時三角尺一個直角邊要緊貼直尺的刻度的邊緣,故A正確,BCD錯誤。3.C 解析:誤差不是錯誤,不可避免,卻能通過多次測量、改變測量方法、選擇精密儀器來減小誤差。故選C。4.B 解析: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不發生變化時,兩物體相對靜止,地面、太陽和在“天宮二號”內穿行的航天員相對“天宮二號”均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故選B。5.B 解析: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發生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鐵生銹了沒有發生物體的位置變化,故選B。6.C 解析:v1=54 km/h=15 m/s,則s1=v1·t1=15 m/s·15 s=225 m;s2=v2·t2=10 m/s·15 s=150 m;==,故選C。7.D 解析:由圖(a)可知,甲車到達Q點用時4 s,則甲車速度為v甲===3 m/s;由圖(b)可知,乙車到達Q點用時6 s,甲車先到達Q點,所以甲車速度大于乙車速度,故ABC錯誤;甲車到達Q點用時4 s,由圖(b)可知,此時乙車行駛了8 m,則甲車到達Q點時,甲、乙兩車之間距離為12 m-8 m=4 m,故選D。8.A 解析:s總=10 m+5 m=15 m,t總=5 s+5 s=10 s,平均速度v===1.5 m/s。二、填空題9.16.76 解析:課本的寬度為:(16.75 cm+16.76 cm+16.78 cm)÷3≈16.76 cm。10.2.60 22.5 337.511.t=2 min=120 s,v===2.5 m/s;因是勻速直線運動,前10 s的速度也是2.5 m/s。12.甲、丙 乙 解析:由s—t圖象可知,甲的運動速度是4 m/s,由v—t圖象可知,乙的速度是6 m/s,丙的速度是4 m/s。甲、乙、丙都是從t=0時出發,乙的速度最大,在相同的時間內,乙跑在最前面。三、實驗題13.(1)停表 氣泡 (2)B (3) 慢(4)(5)勻速直線14.(1)v= (2)停表和刻度尺 (3)小(4)0.2 0.3 (5)變速四、計算題15.(1)由圖甲交通標志牌可知,該路段的路程是120 km,該路段汽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100 km/h,根據v=可得,從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t==1.2 h。(2)圖乙所示的速度為90 km/h,則汽車行駛的路程s'=v't'=90 km/h×4 h=360 km。16.(1)v1===6 m/s;(2)v2==(1 800 m+3 600 m)÷[(5 min+1 min+12 min)×60 s]=5 m/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