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參考答案2.15+1.40)×10-2m=9a×(0.2s)2,解得a=0.19m/s2.專題一 力學實驗 4.【答案】 0.84 1.60【解析】 解:由題可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第1講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0.1s,根據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該段時間內【基礎特訓】 的中間時刻的速度有:1.【答案】 AD 見解析 BEFCADG xv = 350.076+0.09194 = =0.84m/s.【解析】 A中應先接通電源再放開紙帶,D中應先斷開 2T 2×0.1電源,使計時器停止工作, ; :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再取下紙帶 遺漏步驟 G 換上新 Δx=aT2可得:s4-s22, 2,紙帶重復實驗三次. =2a1T s3-s1=2a2T( )2.【答案】 (1)6 7(或7 6) (2)1.00 1.20 (3) a1+a2 s3+s4 -(s1+s2)a= 2 = 4T22.00(5.98+7.60)-(2.80+4.40)【解析】 (1)從計數點1到6相鄰的相等時間內的位移 = ×10-2 /24×0.12 =1.60ms.差Δx≈2.00cm,在6、7計數點間的位移比5、6計數點間的 【點評】 要提高應用勻變速直線的規律以及推論解答位移增加了(12.28-11.01)cm=1.27cm<2.00cm,因此,開 實驗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練習中要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始減速的時刻在計數點6和7之間. 應用.(2)計數點5對應的速度大小為 【高頻題特訓】x +x (9.00+11.01)×10-2v = 4 55 = m/s=1.00m/s. 1.【 】 ()x +x +x答案 1D (2) 1 2 3+x42T 2×0.1 (為減小偶然誤4T計數點4對應的速度大小為, ) x4+x3-x差 取全部數據 1-x2x3+x4 (7.01+9.00)×10-2 4T2v4= = / /2T 2×0.1 ms=0.80ms. 2.【答案】 (1)2.10cm或2.40cm(±0.05cm,有效數v4+vv = 6根據 5 ,得計數點 對應的速度大小為2 6 v6=字位數需正確) (2)1.13m/s或1.25m/s(±0.05m/s,有效數字位數不作要求) 小于 (3)C2v5-v4=(2×1.00-0.80)m/s=1.20m/s.3.【答案】 (1)1.010 (2)1.0 2.5 (3)平均速度(3)物塊在計數點7到11之間做減速運動,根據Δx=滑塊aT2得【解析】 (1)d=10mm+0.05mm×2=10.10mmx9-x7=2a 21T=1.010cm.x10-x8=2a2T2d 1.010×10-2a1+a2 (x9+x10)-(x8+x7) (2)v1= /t = 1.0×10-2 ms≈1.0m/s故a= /2 12 = 2×2T2 ≈-2.00ms.d 1.010×10-2【方法提煉】 1.運動性質的判斷:看相鄰計數點間的距 v2= = -3 m/s≈2.5m/t 4.0×10 s2離特點. (3)v1、v2實質上是通過光電門1和2時的平均速度,要2.瞬時速度求解:采 用 平 均 速 度 法 求 某 一 點 的 瞬 時 使瞬時速度的測量值更接近于真實值,可將滑塊的寬度減小速度. 一些.3.加速度的求解:(1)v-t圖象法;(2)推論法:Δx= 4.【答案】 (1)0.02 (2)b a (3)0.83 1.0aT2;(3)逐差法. 【解析】 (1)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為50Hz的交流電3.【答案】 (1)打點計時器 (2)0.20 0.19 源,打點周期為0.02s,故紙帶上每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是0.【解析】 (1)由題知滴水計時器的原理與打點計時器原 02s;(2)為了充分利用紙帶,在紙帶上打出盡可能多的點,實理類似. 驗中要先接通打點計時器,后釋放小車;(3)由勻變速直線運(2)可把小車的運動看做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則 xs-xt( ) -2 動的規律可知,打點 時對應小車速度的大小x34+x 3.65+4.41 ×10 4 v4=v = v = 454 = m/4T2T 2×0.2 s= ( ) ( )/; :( ) ( =0.83m/,x -x - x -x小 車 的 加 速 度0.20ms求加速度利用逐差法 x +x +x - x + s a =5 3 3 156 45 34 23 (2T)2x +x )=9aT2,即(5.15+4.41+3.65)×10-212 01 m-(2.91+ =1.0m/s2.88 物理·實驗專題【技巧題特訓】 么下落的總時間變長,根據以上公式,可知,重力加速度的實1.【答案】 (1)1.20 (2)加速度的一半 0.933 , 2H 2n2H g驗測量值 偏 小 由 g= 2【 】 () 2= 2 ,則 有:H = 2T ,即解析 11cm+1mm×2.0=1.20cm. t T 2n(2)斜率表示加速度的一半, gH = 2T.1 (2.8-0)×10-2 2na= m/s22 0.06-0 ≈0.4667m/s2,g由于圖象可求出該線斜率為k,那么/2 2n2=k,所以加速度大小a≈0.933ms.2.【答案】 (1)AC (2)ACD (3)1.2 0.06 3.60 解得:g=2n2k2.【解析】 (1)實驗中,除打點計時器(含紙帶、復寫紙)、 【拓展題特訓】小車、平板、導線及開關外,在下列的器材中,必須使用的有 1.【答案】 (1)3.00 (2)AB (3)刻 度 尺 (4)電壓合適的50Hz交流電源給打點計時器供電,需要用刻度 gh-aL 偏大 見解析2 2尺測量計數點之間的距離處理數據,故選:AC. g L -h(2)A.選取計數點,把每打5個點的時間間隔作為一個 【解析】 (1)紙帶上可用數據為六個,為充分利用,減小時間單位,則實際間隔為0.1s,計算結果為整數,有利于減小 誤 差, 數 據 處 理 方 法 采 用 逐 差 法,a =誤差,故A正確; (x4+x5+x6)-(x1+x2+x3)2 ,且由“各計數點間均有一個B.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與誤差大小無關,故B錯誤; 9T點 沒 有 畫 出 ”得 出 ,代 入 有C.舍去紙帶上密集的點,只利用點跡清晰、點間間隔適 T = 0.04s a =( ) ( )當的一部分進行測量、計算,便于減小測量誤差,故C正確; 6.71+7.21+7.70 - 5.29+5.76+6.259×(0.04)2 × 10-2 m/s2D.選用各處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長木板做實驗,=3.00m/s2.則小車做直線運動,長度測量誤差小,故D正確; (2)為測量動摩擦因數,需找出μ 與a 的關系,由牛頓第E.實驗時,應先放開小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由二定律得 mgsinθ-μmgcosθ=ma,式中θ 為木板的傾角,于小車運動較快,可能會使打出來的點很少,不利于數據的2 2采集和處理,同時要求開始小車要靠近打點計時器,故E錯 h, L -h由幾何關 系 得sinθ=L cosθ=,代 入 有L μ=誤;故選:ACD. gh-aL(3)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Δx=aT2求得:a= .故還應測的物理量有h、L.g L2-h2xDE-xAB 0.0480-0.01203T2 = 3×0.01 =1.2m/s2. (3)測量工具為刻度尺.gh-aL再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 式 Δx=aT2求:xBC= (4)由(2)知μ= .由于測量時忽略了紙帶與g L2-h21.20cm+1.20cm=2.40cm,限位孔間的摩擦力或忽略了空氣阻力等(寫出一個即可),故所以C 距A 的 距 離 為:xAB+xBC=1.20m+2.40m與真實值相比,測量值偏大.=3.60m.1 2: xAC 0.036m2.【答案】 (1)1.160 (2)vt-2gt(3)2k.據勻 變 速 直 線 運 動 的 推 論 可 知 vB =2T = 0.2s 【解析】 解:(1)主尺讀數為1.1cm,游標讀數為0.05×=0.18m/s,12=0.60mm=0.060cm,再據vB=vA +at 得:vA =0.18m/s-0.1×1.2m/s所以最終讀數為1.1cm+0.060cm=1.160cm.=0.06m/s. (2)小球經過光電門2的速度為v,根據運動學公式得從【點評】 掌握實驗原理,明確需要測量的數據,了解各v實驗儀器的應用,尤其是明確打點計時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具 開始釋放到經過光電門2的時間t'= ,所以從開始釋放到g體應用.要減小實驗誤差,應從誤差產生的來源進行分析,從 v而采取措施, 經過光電門 的時間 ,所以經過光電門本實驗主要從如何打好紙帶和如何較準確地測 1 t″=t'-t= -t 1g量距離、實驗器材的選取等幾個方面來考慮. 的速度v'=gt″=v-gt.3.【答案】 (1)9.37 (2)偏小 2n2k2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得:兩光電門間的距離h=【 】 () T 6.5解析 1 v'+v 1一 個 小 球 下 落 的 時 間 為:t=n =210 2 =vt-2gt .=0.65s, () 1 h 13 因為h=vt-2gt2,所以t =v-2gt.1根據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H= 2,2gt h 1若 -t圖線斜率的絕對值為k,k= g,所以重力加: 2H 2×1.98t 2可得 g=t2 =/2;0.652 =9.37ms 速度大小g=2k.(2)若電磁鐵在每次斷電一小段時間Δt后磁性消失,那 【點評】 要掌握游標卡尺的讀數方法,主尺讀數加上游89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標讀數,不需估讀.要提高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以及 彈簧的長推論解答實驗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練習中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度L/(×10-2m)理解與應用.整理圖象所要求的表達式,根據斜率的物理意義求解. (4)優點是:可以避免彈簧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缺點是:彈簧與桌面及繩子與滑輪間存在的摩擦會造成第2講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實驗誤差.【 【 】 ()基礎特訓】 4.答案 1 如圖所示1.【答案】 (1)刻度尺 (2)彈簧原長、彈簧掛不同個數的鉤碼時所對應的伸長量(或對應的彈簧長度) (3)200彈簧自身存在重力 (4)CBDAEFG【解析】 (1)根據實驗原理可知還需要刻度尺來測量彈簧原長和形變量;(2)根據實驗原理,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彈簧的原長、彈簧掛不同個數的鉤碼時所對應的伸長量(或對應的彈簧長度);(3)取圖象中(0.5,0)和(3.5,6)兩個點,代入F=kx 可得k=200N/m,由于彈簧自重的原因,使 (2)50 (3)彈簧自身重力的影響得彈簧不加外力時就有形變量.(4)根據完成實驗的合理性 【解析】 (1)用作圖法研究彈簧的彈力與其伸長量的關可知先后順序為CBDAEFG. 系,由于實驗誤差,依據實驗數據描出的點有時不會完全在2.【答案】 (1)豎直 (2)靜止 L 1mm (3)L 一條直線上.這時所作直線應盡量多的通過這些點,并使不3 x(4)4.9 10 在直線上的點盡量均勻分布在所作直線兩側.明顯與其他的【解析】 (1)懸掛法測量彈簧的彈力時,彈簧軸線和刻 點相差很遠的點應該舍去.該題中所給出的數據恰好可以在一條直線上,所以直接描點由直尺作圖即可度尺應在豎直方向上,(2)當彈簧靜止時,讀出彈簧的原長,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此時誤差較小;表中數據L 2 .3與其他數據有效位數不同,所以數據L3不規范,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ΔF由ΔF=kΔx 得k= ,即圖線的斜率為彈簧的勁度系數Δx .1mm;(3)圖象經過坐標原點,縱軸是砝碼的質量,則橫軸為 (3)由于彈簧有一定重量,將其自然懸掛時的長度與平與所掛砝碼質量相對應的彈簧的伸長量,所以橫軸是彈簧長放時的長度不一樣,平放時稍短一些.量取L0時,應將彈簧一ΔF度與Lx的差值;(4)由圖象知,彈簧的勁度系數為k= = 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的鐵夾上,讓其自然下垂,再用毫米刻度Δx尺量得其自然狀態下的原長.60×10-3×9.8 /12×10-2 N m =4.9N/m,砝 碼 盤 的 質 量 m = 【高頻題特訓】k(L -L ) 1.【答案】 (1)81.7 0.0122 (2)見解析圖x 0 =0.01kg=10g.g ()1.75×103( 1.67×103 1.83×1033 在 ~ 之間均可)3.【答案】 (1)見解析圖 (2)5 20 (3)~(4)見解析 n n n【解析】 (1)F-L 圖線如圖所示: 3.47( 3.31 3.62在 ~ 之間均可)l0 l0 l0【解析】 (1)根據胡克定律有mg=k(x-x0),解得k=mg 0.100×9.80 1x-x =0 (/ / ,5.26-4.06)×10-2N m≈81.7N m k ≈0.0122m/N.( 12) -n 圖像如圖所示k(2)彈簧的原長L0即彈力為零時彈簧的長度,由圖象可知,L0=5×10-2m=5cm.勁度系數為圖象直線部分的斜率,k=20N/m.(3)記錄數據的表格如下表:次數 1 2 3 4 5 6彈力F/N90 物理·實驗專題(3)根 據 圖 象 可 知,k 與 n 的 關 系 表 達 式 為 k= 值沒有影響.1.75×103 3.47 2.【答案】 (1)/ , 11.50(11.45-11.55) (2)28 (3)5N mk 與l0的關系表達式為n k= N/l m.0 沒有2.【答案】 200N/m 彈簧自重作用F 8 第3講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析】 由F=kx 得,k=x =( /4.5-0.5)×10-2N m【基礎特訓】=200N/m;由于彈簧自重作用,在F=0時彈簧會伸長.1.【答案】 (1)F' (2)B (3)①C E ②C中應加上【點評】 解題關鍵明確圖線的斜率即為彈簧的勁度系 “記下兩條細繩的方向” E中應說明“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數,求解時注意單位的換算;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慮到彈簧自同一位置O”身的重力作用會使彈簧在豎直方向上有一定的伸長. 【解析】 (1)由一個彈簧測力計拉橡皮條至O 點的拉力【技巧題特訓】一定沿AO 方向;而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的合力,由于1.【答案】 (1)16.00(有效數字位數正確,15.96~16.05誤差的存在,不一定沿AO 方向,故一定沿AO 方向的是F'.均可) (2)12.45(12.20~12.80均可) 能 (2)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它們【解析】 (1)刻度尺分度值為1毫米,讀數應估讀到毫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故B正確.米下一位,故指針的示數為16.00cm. (3)①根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的操作規程(2)當A 彈 簧 的 彈 力 為FA1=0.50N、FA2=1.00N、 可知,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C、E.FA3=1.50N、FA4=2.00N時,彈簧長度LA1=15.71cm、 ②在C中未記下兩條細繩的方向,E中未說明是否把橡LA2=19.71cm、LA3=23.66cm、LA4=27.76cm,根據ΔF 皮條的結點拉到同一位置O.=kΔx 得k1=12.50N/m、k2=12.66N/m、k3=12.20N/m, 2.【答案】 (1)見解析圖 53(說明:±2范圍內都可)k1+k2+k所以彈簧Ⅰ的勁度系數k= 3=12.45N/m.根據 (2)2.10(說明:有效數字位數正確,±0.02范圍內都可)3見解析圖 (3)3.3(說明:±0.2范圍內都可)表可以計算出彈簧Ⅱ每次的伸長量Δx',也可以根據ΔF=【解析】 (1)以水平方向為x 軸,豎直方向為F 軸,建k'Δx'計算彈簧Ⅱ的勁度系數(勁度系數的計算也可以通過立直角坐標系,然后描點,選盡可能多的點連成一條線,其圖作F—x 圖象處理,圖象的斜率即等于彈簧的勁度系數).線的斜率即為彈簧的勁度系數k,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如(62.【答案】 (1)55.0 (2)1.903.2【 】 -2解析 解:(1)根據描點法作出圖象如圖所示: ×10 ,3.2),則k= / /6×10-2 N m≈53N m.(2)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2.10N,選標度 ,合力的圖示如圖所示.ΔF根據圖象得:k=Δx=55.0N/m.(2)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F=1+0.90N=1.90N.【點評】 在“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的關系”的實驗中進行數據處理時,注意將物理問題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會用作圖法求合力.【拓展題特訓】1.【答案】 (1)32 (2)沒有影響 (3)經測量,合力F合=3.3N.【解析】 (1)根據胡克定律k(x-x0)=nm0g,代入數 3.【答案】 (1)BCE (2)C據求k,再求平均得k=32N/m;(2)因在計算彈力時把彈簧 【解析】 (1)首先應明白該實驗的實驗原理,即用橡皮自身的重量引起的形變量減去了,故彈簧自身有重量對測量 筋的伸長量來表示彈力的大小,所以實驗中一定要測橡皮筋91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的長度,而沒必要關心細繩a、b的長度,B和C是需要的,為 B錯誤;了確保力的合成的等效性,懸掛重物后結點O 的位置必須相 C.為了防止出現分力的情況,應讓各力盡量貼近木板,同,且是圖乙中的,而不能是圖甲中的,E是必需的. 且與木板平行,故C正確;(2)為了能用橡皮筋的伸長量表示彈力大小,滿足F= D.為了準確記下拉力的方向,故采用兩點描線時兩點kx,應讓k 值相同,即橡皮筋的材料、粗細、原長均要相同,C 應盡量距離大一些,故細繩應長些,故D正確;故選:ACD.正確. 【點評】 在解決設計性實驗時,一定先要通過分析題意【高頻題特訓】 找出實驗的原理,本題與常規的彈簧測力計驗證還不一樣,1.【答案】 C 注意同一根橡皮條,OA 與OB 的力相等,難度適中.2.【答案】 (1)B.結點O 到達的位置 細線上拉力的 【拓展題特訓】方向 1.【答案】 (1)2.50(4.00) 4.00(2.50) (2)圖見解析C.結點O 到達與B中相同的位置 兩根細線上力的方 【解析】 (1)彈簧測力計的最小刻度為0.1N,讀數時應4向 (2) 估讀一位,所以讀數分別為2.50N(4.00N)和4.00N(2.503N).3.【答案】 (1)B 只用一個測力計,通過細繩把橡皮筋(() () 2)取一個小方格的邊長表示0.50N,作出兩個力及它拉到O 點 2F 3DCABEG們的合力如圖所示【 】 .技巧題特訓1.【答案】 (1)DCABEF (2)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答案】 (1)BD (2)F'【解析】 (1)AO 和BO 的拉力與CO 的拉力的合力為零,它們之間不是合力與分力的關系,A錯誤;實驗中兩次拉伸橡皮條,注意將橡皮條和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以保證兩次操作中CO 的拉力是相同的,則B正確;實驗中 AO 和 2.【答案】 (1)BCDE (2)能BO 的夾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C錯誤;彈簧測力計與木板 3.【答案】 (1)2.00 (2)L1方向 L2方向 L3方向平行以保證合力與分力在同一平面內,正對彈簧測力計的刻 (3)AB度線讀數可以減小偶然誤差,因此D正確. 【解析】 (1)彈簧測力計讀數,每1N被分成5格,則1(2)作出力的圖示,完成平行四邊形,F 是二力用平行四 格就等于0.1N.所以讀數為:2.00N.邊形定則合成所得,F'是用一個力拉橡皮條時的外力,故一 故答案為:2.00.定與OC 共線的是F'. (2)彈簧測力計A 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3.【答案】 (1)C (2)圖見解析 2.8 (3)F' FOO' M.彈簧測力計B 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 點,手持另一端向左(4)ACD拉,使結點O 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 和B 的【解析】 (1)由于是同一根橡皮條,所以OA 與OB 的力示數,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 點的位置和三條細相等,以FOA 和FOB 作出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大致與OO'線的方向.相同,故C正確;(3)A.彈簧測力計是測出力的大小,所以要準確必須在(2)若FOA=1.9N,則FOB=1.9N,根據給出的標度,作測之前校零,故A正確;出合力如圖所示:B.拉線方向必須與木板平面平行,這樣才能確保力的大小準確性,故B正確;C.實驗中有彈簧測力計可以直接測量出重物的重力,不需要天平,故C錯誤;D.該題中需要驗證彈簧A、B 拉力的合力,是否與繩L3的拉力(或者說 M 重力)等大反向,B 彈簧不一定非要保持水平,故D錯誤.根據圖象可知,F'=2.8N. 故選:AB.(3)通過比較 F'與FOO' 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實驗 【點評】 對于中學中的實驗,同學們盡量親自動手做一結論. 下,這樣對于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注意事項、數據處理、誤差(4)A.實驗是通過作圖得出結果,故為了減小誤差應讓 分析等才有深刻的認識,該題在2022屆中考查了彈簧測力拉力盡量大些,故A正確; 計讀數、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對彈簧測力計讀數時要先確B.而夾角太大將會導致合力過小,故夾角不能太大,故 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線垂直.92 物理·實驗專題實驗要求m2 m1,C項對;D項中應作a-m2或a-F 圖象,第4講 驗證牛頓運動定律D錯.【基礎特訓】 ( x +x2)v 5 6F= ,由逐差法知1.【答案】 (1)AD (2)遠小于 (3)小于 大于 2T【解析】 (1)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 xa= 4+x5+x6-x3-x2-x19T2 .平衡摩擦力時木塊不通過定滑輪掛砝碼桶,而要掛紙帶,并F且改變質量時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在實驗時應先接通電 (3)由題圖中的a-F 圖線可知:a=m +0.3,即圖線的源再放開木塊,故選項A、D均正確,B、C均錯誤. 1 2(2)選木塊和木塊上砝碼(設總質量為 M)、砝碼桶及桶 斜率k= ,可求解得m m=2.0kg.當F=0時,a=0.3m/s,內的砝碼(設總質量為m)為研究對象, F ma= 0 0g此時 ,所以則mg=(M+m)a. m= m m0=0.06kg.選砝碼桶及桶內的砝碼為研究對象, (( m+m)g4)當砝碼重力越來越大時,a= 0 ,即m 無限則mg-F =ma. m+m0+MT2 大時,a 趨向于m g g.聯立解得:FT=mg-M+m. 【高頻題特訓】m2g 2l要使FT=mg,需要 →0,即 M m. 1.【答案】 (1)②t ④= ⑤不能M+m 2(3)對質 量 為 m 的 木 塊 由 牛 頓 第 二 定 律 得:F-μmg (2)h 1 1①Mg ③h 2(或“t2 ”)=ma, l t h1 2.【答案】 (1)0.17 (2)未計入砝碼盤的重力.即a=mF-μg. 3.【答案】 C1 1 4.【答案】 (1): , ABD(2)1.8m/s2上式與題圖結合可知m >m μ甲g>μ乙g.甲 乙 【解析】 (1)A.本實驗要使小桶的重力等于小車的合即:m甲μ乙 外力,就必須先平衡摩擦力,故A正確;2.【答案】 (1)取下牽引砝碼,M 放在任意位置都不 B.調節滑輪高度,使拉小車的細線和長木板平行,讓力動;或取下牽引砝碼,輕推滑行器 M,數字計時器記錄兩個光 的方向和運動方向在同一直線上,可以減小誤差,故B正確;電門 的 光 束 被 擋 的 時 間 Δt 相 等 (2)D (3)a C.本題的拉力由拉力傳感器測出,不需要使小桶(包括( D2 2) - ( D ) 砂)的質量遠小于車的總質量,故C錯誤;Δt2 Δt= 12x D.適當增大兩個速度傳感器的間距,可以減小vA-vB3.【答案】 (1)否 (2)0.88 (3)在計算小車所受的合 的誤差,故D正確;外力時未計入砝碼盤的重力(只要涉及“未考慮砝碼質量的 故選:ABD.因素”就算正確) 砝碼盤的重力 0.08N (2)Δv : 0.45根 據 加 速 度 的 定 義 式a= 得【解析】 (1) , Δta2=0.25=1.8取下砝碼盤后 小車加速運動時所受的合/2外力即為砝碼和砝碼盤的總重力,而實驗中的研究對象是小 ms., , 【點評】 解決實驗問題首先要掌握該實驗原理,了解實車 因此 實驗中不必使砝碼及砝碼盤的質量遠小于小車的驗的操作步驟和數據處理以及注意事項,了解平衡摩擦力的質量.(() 8.64+7.75)-(6.87+6.00) , Δv-2 /2 方法 根據加速度的定義式 求解2a= 4×(0.1)2 ×10 ms=0.88a=Δt a2./2 【技巧題特訓】ms.(3) (【 】 ()m +m) =Ma, 答案 小車的總質量 小車所受的外力實驗中本應有 0 g 由于實驗中未計入 1. 1m , ()砝碼盤質量 測得的圖象與真實圖象相比沿 F 軸左 移 2 ①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 ②C0m0g,圖 象 將 不 過 原 點.由 圖 象 及 上 述 分 析 可 知,m【g 解析】 (1)因為要探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所以應0=0.08N. 保持小車的總質量不變,鉤碼所受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的x +x 外力.4.【答案】 (1)C (2)5 62T (2)由于OA 段a-F 關系圖線為一傾斜的直線,所以在x4+x5+x6-x3-x2-x1 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由實驗原理:() () mg9T2 320. 0.06 410 mg F mg【 】 () , , =Ma 得:a= = ,而實際上a'= ,可見AB 段明解析 1 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 再放開小車 A項 M M M+m錯;每次改變小車質量時,沒必要重新平衡摩擦力,B項錯; 顯偏離直線是沒有滿足M m 造成的.93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 ,2.【答案】 (Mga1)3.150 (2) (3)砂桶中 說明小車的質量是變化的 而此項操作是要求驗證l C “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顯然研究3.【答案】 (1)0.60 (2)0.67 (3)0.09 對象不再是小車,仔細審題后不難發現,研究對象應該是小【解析】 (1)根據圖象可知,當F=0.60N時,小車開始 車與砂桶所組成的系統,是系統的總質量(m+M)保持不變.有加速度,則f=0.60N, 1() : a-F 圖象的斜率表示 ,故把砂桶的總重力 當作2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m+M mgF-f 1 f (系統所受的)合外力F 是合理的a= = F- ,.則a-F 圖象的斜率表示小車質M M M (2)此項操作中明確說明了“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不變”,量的倒數,則, 1因此 應以系統總質量的倒數即 為橫軸,以加速度a1 4.0-2.0 2M= ,m+Mk=5.0-2.0=3=0.67kg, 1為縱軸 畫出a- 圖象,圖象才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3)為得到a 與F 成正比的關系,則應該平衡摩擦力, m+M.則有:2.【答案】 (1)2.4 (2)2bMgsinθ=μMgcosθ,解得:tanθ= ,mμ g0.60 【解析】 () xBD-xOB 0.192-0.0961 /2根據f=μMg 得:μ=2 =0.09,所以tanθ=0.09. 1a= 4T2 = 4×0.01 ms=2.43×10 m/s2.【點評】 實驗裝置雖然有所變動,但是實驗原理、實驗 (2)滑塊受到的拉力T 為彈簧測力計示數的兩倍,即:T方法、操作細節等是一樣的,故任何實驗明確實驗原理是解 =2F,答實驗的關鍵,注意該實驗必須要平衡摩擦力,否則a 與F 滑塊受到的摩擦力為:f=μmg,不成正比,能結合圖象得出有用的信息,難度適中.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T-f=ma,4.【答案】 (1)鉤碼的總質量應遠小于小車的總質量 m mg解得力F 與加速度a 的函數關系式為:F= a+μ ,② ① 2 2()1 Mmg由圖象所給信息可得圖象截距為: μ ,2 Fb=F 2【解析】 (1)在甲組實驗中實際是:mg=(M+m)a,要2b解得:μ=m .g滿足mg=Ma,應該使鉤碼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即 3.【答案】 (1)C (2)A (3)f=F-Ma小車的質量遠大于鉤碼的質量. 【解析】 (1)小重物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牛頓第二甲組實驗, : , mg由實驗原理 mg=Ma 得a= , : , : mg-ma mgM 定律得 mg-2F=ma 解得 F= < ,故C正確2 2 .mg而實際加速度卻是a'= ,即隨著重物的質量增 故選:C.M+m(2)根據實驗裝置可知,本實驗沒有平衡摩擦力,所以當大,不再滿足鉤碼的質量遠遠小于小車的質量,所以丙圖中F≠0時,a=0,即在F 軸上有截距,繩子的拉力減去摩擦力符合甲組同學作出的實驗圖象的是②;1 f乙組直接用力傳感器測得拉力F,隨著重物的質量增大 等于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即F-f=ma,a= ,是一mF-m拉力F 測量是準確的,a-F 關系為一傾斜的直線,符合乙 條傾斜的直線,故A正確.故選:A.組同學作出的實驗圖象是丙圖中的①; (3)因為已測得小車的質量 M,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小(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F=(M+m)a, 車的加速度a.利用這些數據可以求解摩擦力,根據F-f=1 1 M得 = m+ , Ma 得:f=F-Ma.a F F【點評】 解答本題要注意不是用重物的重力代替繩子1所以丁圖中直線的斜率為 , M縱軸上的截距為F F . 的拉力,所以隨著重物重力的增大,圖象不會彎曲,還要注意【點評】 這是一道探究小車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加速度 根據實驗裝置可知本實驗沒有平衡摩擦力,難度適中.與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創新題,根據所學物理知識和實驗裝置 4.【答案】 (1)D.接通電源 F.小車質量(或小車中的的特點明確實驗原理是解答該實驗的關鍵. 砝碼個數) (2)47.1 1.15【拓展題特訓】 【解析】 (1)D.在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1 1 F.因驗證加速度與小車質量之間的關系,故應多次改變1.【答案】 (1)①m+M ②合理 (2)m+M 小車的質量,重復實驗;【解析】 (1)本題是對課本中已有的“驗證牛頓第二定 (2)設紙帶上三個相鄰計數點的間距為s1、s2、s3.律”實驗方案的創新.本題中“從盒子中取出一些砂子,裝入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得:Δx=aT2,94 物理·實驗專題s3-s1 【解析】 本題考查“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即s3-s1=2a(5Δt)2,a=50(Δt)2. 系”的實驗,意在考查學生對該實驗的理解.圖乙為用米尺測量某一紙帶上的s1、s3的情況,由圖可 (1)由實驗過程以及實驗裝置圖可知,實驗裝置圖中細讀出s1=24.2mm,s3=47.2mm, 線與軌道平面應平行;初始時刻,小車應緊靠打點計時器;所s -s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 3 1 =1.15m/s2. 缺步驟為:調節軌道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無拉力時能在軌50(Δt)2道上勻速運動(或平衡摩擦力);【點評】 本題考查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對于實驗 (2)由做功及動能變化量可知,W=mg(x4-x1),ΔEk問題要掌握實驗原理、注意事項和誤差來源;遇到涉及圖象1= M[(x25-x3 x 22的問題時,要先根據物理規律寫出關于縱軸與橫軸的函數表 ) - ( ) ],只要滿足 W≈ΔEk,則動能2 2T 2T達式,再根據斜率和截距的概念求解即可. 定理得證.5.【答案】 (1)0.2 0.21 (2)系統誤差 偏大15【解析】 (1)當小車由靜止剛好開始運動時,滑塊與小 3.【答案】 (1) ()15 2 ①2.50m/s ②B ③2kg車間的摩擦力是最大靜摩擦力,由圖乙所示圖象可知, 【高頻題特訓】滑塊與小車間的最大靜摩擦力fmax=3.5N, 1.【答案】 D此時沙桶及所裝沙子的總重力m0g=fmax, 【解析】 實驗中沒有必要測出橡皮筋做功的具體數值,: 3.5解得 m0=10=0.35kg.只要測出后來各次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即可,A錯誤;為了使以后各次實驗中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實驗時由圖乙所 示 圖 象 可 知,穩 定 后,滑 塊 的 滑 動 摩 擦 力 f的整數倍,必須使每次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保持一致,B=3.0N,錯誤;為了減小誤差,實驗中應使長木板傾斜以平衡摩擦力,f 3由f=μmg,解得:μ= = ;m ; , ,g 1.5×10=0.2 C錯誤 實驗中應先接通電源 然后再釋放小車 D正確.【 】 () ()對沙桶及所裝沙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m g-T= 2.答案 1B 22.230ma…① 【解析】 (1)平衡摩擦力的根本目的是保證橡皮筋對小0對小車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得:T-f=Ma…② 車做的功等于小車動能的變化,即合外力做的功;(2)由已知由①②解得:a=0.21m/s2. 數據計算出相鄰兩點間的距離,可知E 點速度最大,此時小(2)傳感器測力端與滑塊間的細繩不水平,左端略低一 車的動能等于橡皮筋做的功.3.【答案】 (1)交流 (2)0.58 5.9×10-2 3.4×10-2些,由此而引起的誤差屬于系統誤差.由于左端略低一些,導致壓力增大,則滑動摩擦力偏大,因此動摩擦因數 () 小車質量不滿足遠大于鉤碼質量; 沒有平衡摩擦μ 的測量 3 ① ②結果偏大. 力;③沒考慮砝碼動能的增加(任選兩點)【技巧題特訓】第5講 探究動能定理 1.【答案】 (1)刻度尺 (2)把木板的末端墊起適當高【基礎特訓】 度以平衡摩擦力 (3)點距均勻 (4)2W 3W 4W 5W(5)v21.【答案】 D n 圖象見解析 (6)見解析【解析】 , 【解析】 ()由于選用同樣的橡皮筋 并且每次實驗中橡皮 1 計算小車速度需要測量紙帶上的點的距,筋拉伸的長度相同,因此每條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都相同, 離 要用刻度尺.故A正確;小車在運動中受到的阻力,采取平衡摩擦力的方 (2)要讓小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因而木板要傾斜以平法補償,讓木板固定有打點計時器的一端適當抬高,使重力 衡摩擦力.的下滑分力與阻力平衡,故B正確;紙帶上的點兩端密、中間 (3)小車勻速運動時,紙帶上的點的間隔均勻.疏,說明小車先在橡皮筋拉力作用下加速,后在阻力作用下 (4)橡皮筋每增加一條,對小車做的功就增加W.減速,故C正確;由于橡皮筋松弛后,小車做勻速運動,此時 (5)縱坐標表示速度的平方,橫坐標表示功,利用描點法的速度是橡皮筋對小車做功后的最大速度,故求速度應該用 描出各組數據對應的點,然后用平滑曲線連線作出v2n 圖象,做勻速運動的那一段紙帶的數據,而不應該用從第一點到最 如圖所示.后一點的數據來計算,故D錯誤.2.【答案】 (1)①細線與軌道平面應平行;初始時刻,小車應緊靠打點計時器. ②調節軌道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無拉力時能在軌道上勻速運動(或平衡摩擦力). ③M m(2)m ( )1x -x M[(x5-x2 x 2g 3 2M4 1 - ]或2 2T ) (2T ) 8T2[(x5-x3)2-x22] W≈ΔEk95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6)分析誤差來源,改進實驗方案或測量手段,重新進行 測量,故可以讓 AB 之間的距離L 增大或減小遮光片的長實驗. 度,故AD正確.故選:AD;2.【答案】 (1)勻速直線(或勻速) (2)0.1115 【點評】 本題考查驗證動能定理的實驗,在處理實驗時0.1105 (3)0.015 一定要找出實驗原理,根據實驗原理我們可以尋找需要測量【解析】 (1)取下細繩與托盤后,當摩擦力恰好被平衡 的物理量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時,小車與紙帶所受合力為零,獲得初速度后應做勻速直線 3.【答案】 (1)0.520(0.515、0.525也可) (3)砝碼盤中運動. 1 d 1 d砝碼的質量m (5)(m+m )gs M( )20 - M( )2t 2 ΔtB 2 ΔtA(2)由題圖可知OF=55.75cm,再結合v =v可得打2 (7)BOG-OE下計數點F 時的瞬時速度vF= 2T =1.051m/s2,故W 第6講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F·1OF=0.1115J,ΔEk=2Mv2F≈0.1105J. 【基礎特訓】() : , 1.【答案】 ()第 點到第3 根 據 牛 頓 第 二 定 律 有 對 小 車 F=Ma 得 a= 1 2 6點之間的距離h26 第1/2; ( ) ( 點到第 點之間的距離 第 點到第 點之間的距離1.0ms 對托盤及砝碼 m+m0 g-F= m+m )a,故有 3 h13 5 70F h57 第2點的瞬時速度 第 點的瞬時速度0.2 v2 6 v6 mgh26m= -m = -3g-a 0 9.8-1.0kg-7.7×10 kg=0.015kg. 1 1= 2 23.【答案】 (1)1.5×10-3 9.8×10-3 (2)8.6×10-3 2mv6-2mv2(3)大于 砝碼的重力大于細線對小車的拉力 (2)ADBCEF【拓展題特訓】 【解析】 (1)要驗證從第2點到第6點之間的紙帶對應x -x 重物運動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應測出第2點到第6點的距1.【答案】 (1) 3 1 (2)下滑的位移 (2Δt x mgx 3)離h26,要計算第2點和第6點的瞬時速度v2和v6,必須測過原點的直線 滑塊的質量 M 出第1點到第3點之間的距離h13和第5點到第7點之間的【解析】 本題考查動能改變與合外力做功的關系,意在 1 1距離h57,機械能守恒的表達式為mgh = mv226 6- mv22.考查學生對該實驗的理解. 2 2x (2)實驗操作順序為ADBCEF.(1) B v = 3-x1由打出的紙帶可知 點的速度為 B ;()2Δt 2 22.【答案】 (1)C B (d d2)1.84 (3)C (4) 2=由做功定義式可知還需要知道滑塊下滑的位移,由動能定理 t 2t可知W =ΔE ,即mgx=ΔE ;(3)v2-W 圖象應該為一條 gh (5)消除了紙帶與打點計時器的摩擦影響,提高了測量合 k k過原點的直線. 的精確度,減小了實驗誤差2.【答案】 (1)否 (2)光電門A 至光電門B 中心之間 3.【答案】 (1)②9.30 ③60.00(59.98~60.02之間都l l 1 l 1的距離L (1 d3)FL= M( )2 (4)AD 對) (2)① (Δt Δt ②2 M+m)( )2Δt(2 M+m)2 Δt 1 2 1【解析】 (1)拉力是直接通過傳感器測量的,故與小車 (l )2 ③mgx (3)Δt Ek2-Ek12質量和鉤碼質量大小關系無關,故不需要鉤碼總質量 m 遠【解析】 (1)②游標卡尺讀數時不必估讀,擋光條的寬小于滑塊質量M;() , 度l=9.0mm+0.05mm×6=9.30mm.2 為了測量拉力做的功 故要用刻度尺測量光電門 A③兩光電門中心之間的距離B L x=80.30cm-20.30cm至光電門 中心之間的距離 .(3) , =60.00cm.由于遮光條的寬度很小 通過光電門的時間也很短,()故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可以表示瞬時速度,則通過 2 ①由于擋光條寬度很小,因此將擋光條通過光電門d l l, 時的平均速度可當作瞬時速度,即B 點的速度v= v1=和Δt v2=Δt 1 Δt.2②通過光電門1和光電門2時,系統總動能分別為拉力做功W=FL.1 1 1 1( )2 1( )(l )2,動能的增加量為ΔE 2 2 2 Ek1= M+m v1= M+mk=2MvB -2MvA =2Mv = 2 2 Δt11 d 1 2 1 l 2M( )2, Ek2=(M+m)v2= (2 2 M+m)( )2 Δt Δt.21 d ③系統勢能的減少ΔEp=mgx.故本實驗中探究動能定理的表達式為FL= M( )22 Δt . (3)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系統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等(4)由公式可知,實驗誤差來自于長度的測量和速度的 于動能的增加量,即ΔEp=ΔEk=Ek2-Ek1.96 物理·實驗專題Mgh 1 b2 1 d4.【答案】 (1)( d -mg)x (2 M +m) 2 2.【答案】t (1)1.02 (2) ( )22 Δt (3)小圓柱的質量2(Mgh-mgd) d2(M+m)b2m md x g+ml(Δt)2(2)圖象見解析圖 2.43(2.30~2.60均可) 【解析】 (1)小 圓 柱 的 直 徑d=1.0cm+2×0.1mm【解析】 (1)當 M 沿斜面向下運動距離x 時,下落的高 =1.02cm.度為h',h h' h 1則 = ,所以 所以系統重力勢能的減小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得:d x h'=dx. 2 mgl=2mv2,所以只需驗Mgh 1 1 d量ΔEp=Mgh'-mgx=( -mg)x,動能的增加量ΔEk 證gl= v2= ( )2,就說明小圓柱下擺過程中機械能d 2 2 Δt1( )2, b, 1( b2 守恒.= M+m v v= 所以ΔEk= M+m)2,根據機2 t 2 t (3)若測量出小圓柱的質量 m,則在最低點由牛頓第二1械能守 恒,有 ΔE =ΔE ,即 (Mghp k -mg)x= (M+m) v2 d2d 2 定律得F-mg=m ,若等式l F=mg+ml(Δt)2成立,則b2 1 2(Mgh-mgd),所以 = x. 可驗證小圓柱在最低點的向心力公式.t2 t2 (M+m)b2d3.【答案】 (1)B (2)能 (3)mg(Δx3+Δx4+Δx5)() ,12 如圖所示 2-x 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直線的斜率 m(t Δx5+Δx6)2-m(Δx2+Δx 2 3)8T2k=2.43×104m-1·s-2. 【解析】 (1)重物應該選擇相對質量較大、體積較小的物體,即密 度 大 的 物 體,這 樣 能 減 少 摩 擦 阻 力 的 影 響,故選:B.(2)如果先放開紙帶開始運動,再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由于重物運動較快,前面的點不好采集,但后面的點還是能夠采集的,所以能通過對這條紙帶運算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3)從B 到E 的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為:ΔEp=mgh=mg(Δx3+Δx4+Δx5),x Δx +Δx物體在B AC 2 3點的速度vB= ,2T= 2TxE DFΔx5+Δx6物體在 點的速度vE= ,2T = 2T【高頻題特訓】1 11.【答案】 (1)7.62 7.57 (2)9.75 小于 重物受空 則 B 到 E 動 能 變 化 量 ΔEk= 2mv2E - mv 22 B氣阻力,紙帶受限位孔或打點計時器振針的阻力 m(Δx5+Δx6)2-m(Δx2+Δx 23)【解析】 (1)由題意知重物由O 點運動至C 點,下落的 = 8T2 .高度 為 hC =77.76cm=0.7776 m,m =1.00kg,g= 【點評】 正確解答實驗問題的前提是明確實驗原理,從9.80m/s2,所以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ΔEp=mghC=1.00× 實驗原理出發進行分析所需實驗器材、所測數據等,會起到9.80×0.7776J≈7.62J. 事半功倍的效果,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點時刻的速度等于BD OD-OB 平均速度.重物經過C 點時的速度vC=2T= 2T . 【技巧題特訓】又因為T=0.02s、OD=85.73cm=0.8573m、OB= 1.【答案】 D70.18cm=0.7018m, 【解析】 A選項中,紙帶過短,長度測量的相對誤差較0.8573-0.7018所以vC= m/2×0.02 s≈3.89m/s, 大,故A錯誤;1 2 , 1由 知 只需驗證 2 即2mv =mgh 2v =gh故重物動能的增加量ΔEk為 可,不必測重物質量,故B錯;對C選項中的紙帶,可選點跡1 1ΔEk= mv2= 2C 12 2×1.00×3.89J≈7.57J. 清晰、距離合適的任意兩點 M、N,通過計算ΔEk= 22mvN(2)根據CD-AB=2aT2,CD=OD-OC,AB=OB- 1, /2 - mv2M 與mghMN 比較,實驗誤差不一定大,故 錯誤;由OA 代入數據得a=9.75msC實驗中重物受空氣阻力,紙帶受限位孔或打點計時器振 于自由落體加速度較大,因此除去1、2兩點距離可能很小,針的阻力作用,導致a97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尺測量完全可以,不必采用“計數點”法,故D正確. (1)由游標卡尺的讀數方法d=主尺讀數+游標尺的讀2.【答案】 (1)甲 (2)①打點計時器接了直流電源 數,注意分度,讀得小球直徑為1.020cm,小球通過光電門可②重物離打點計時器太遠 (3)4.8m/s2 乙 , d 1.02cm近似認為做勻速直線運動 所以vA= = =4m/s;【解析】 由Δx=aT2,利用逐差法得到物體運動的加 tA 2.55ms速度a=4.8m/s2.若用自由落體實驗測得物體運動的加速 (2)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要看動能的減少量是否2 2度a 應該接近10m/s2,所以該紙帶是采用乙實驗 方 案 得 v v等于勢能的增加量,即gh=A B;2-2到的.(3)小球通過 A 的時間越短,意味著小球的速度越大,3.【答案】 (1)克服空氣阻力做功,機械能減小 (2)而速度越大受到的空氣阻力就越大,損失的能量越多,動能高于的減少量和勢能的增加量差值就越大.【解析】 (1)從B 到C 到D,機械能逐漸減小,原因是由3.【答案】 (1)0.97m/s (2)0.48J 0.47J (3)C于克服空氣阻力做功,使得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導致(4)A 實驗過程先釋放重物后通電機械能減小.() , 4.【答案】 (1)17.6 (2)①D ②3.04 ③gh2 ④a2 表中A 點的機械能數據明顯偏小 原因是擺錘釋放10.0 ⑤4l(, h-l)器釋放點高于A 點 A 點的機械能按A 點的高度計算.【拓展題特訓】 綜合特訓【 】 () ()hF-hD h +h -2h1.答案 1C 2 F D E ()2T T2 3E 【母題特訓】9.79(9.75~9.83) (4)ABD 1.【答案】 (2)1.4 (4)7.94 1.4【解析】 (1)測量某點到O 點距離h 的記錄中不合理的 【解析】 (2)根據秤盤指針可知量程是10kg,指針所指一組是C:12.4,因為該數據沒有估讀. 示數為1.4kg.(4)記錄的托盤稱各次示數并不相同,為減小(2)根據某段時 間 的 平 均 速 度 等 于 中 點 時 刻 的 瞬 時 速 誤差,取平均值,即m=1.81kg.而模擬器的重力為G=m'gh -h =9.8N,所以小車經過凹形橋最低點的壓力為 mg-mg'≈度,vE=vDF=F D;2T 7.94N.根據徑向合力提供向心力即7.94N-(1.4kg-1kg)根據Δx=aT2得: v2×9.8N/kg=(1.4kg-1kg) ,整理可得R v≈1.4m/s.Δx EF-DE (hF-hE)-(hE-hD)a = T2 = T2 = T2 f f f22.【答案】 (1) ( ) ( ) ( )h +h -2h 2s1+s2 2 s2+s3 2 s3-s1= F D ET2 . (2)40(3)由題圖可以看出第5組數據(計數點E)偏離直線較 【解析】 (1)由于重物勻加速下落,A、B、C、D 各相鄰遠,誤差較大. 點之間時間間隔相同,因此B 點應是從A 運動到C 的過程1 的中間時刻,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可得:若該過程機械能守恒,則有mgh= 2,2mv s1+s2所以v2=2gh, B點的速度vB 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vB= 2tv2-h 圖象中,圖線的斜率為2g,即g 為斜率的一半, 1 f由于t= ,故vB= (2 s1+s2)k f由圖線可知g= =9.79m/s22 . f同理可得vC= (s2+s3)(4)根據高中實驗的要求,查閱當地重力加速度,由于實 2驗測得的g 值近似等于當地重力加速度,所以公式 mgh= Δv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Δt1mv2成立,即驗證了機械能守恒定律,A正確.由于空氣阻2 f [(v -v 2 s2+s3)-(s1+s2)]C B f2力和摩擦阻力的存在,有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測得的 故a= (t = 1 = 2 s3-g 值應偏小,B正確.該誤差使得測量結果總是偏小,不是操 f作不當引起的,屬系統誤差,D正確. s1)①2.【答案】 (1)1.020 4(4.0或4.00也對) (2)gh 和 (2)重物下落的過程中,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v2 v2A B m -F阻=ma②2-2(3)小球上升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速度越 g由已知條件F阻=0.01mg③大,所受阻力越大 由②③得a=0.99g【解析】 本題考查“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意在 2代入 得: f ( ),代入數據得考查學生對實驗的掌握情況. ① a=2 s3-s1 f≈40Hz98 物理·實驗專題第一部分 考綱解讀物理實驗試題在歷年高考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 性.電學實驗不拘一格,能很好地同生產、生活實際緊例,經研究發現每年物理實驗題千變萬化,但其典型題 密聯系起來.d.思想性.電學實驗彰顯物理學的思想方型基本不變.高考對實驗題的考查方式為“一力一電” 法,如“遷移”和“回歸”思想、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的組合方式,對力學實驗的考查一般側重實驗原理、實 常見的題型:①讀數作圖型;②常規實驗型;③創驗注意事項和簡單的數據處理;而電學實驗則側重考 新探究型.試題特點:①源于教材,高于教材;②力學與查電路設計、實物連接、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從命題 電學實驗交替出現;③由“一小加一大”的模式,逐漸兩趨勢看,實驗題的考查向著拓展實驗和創新實驗的方 題分值均衡;④力學實驗主要考查:數學應用能力、觀向發展,來考查學生的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 察能力和實驗素養;⑤電學實驗主要考查:電表改裝、能力. 電路器材的選擇以及數據的處理;⑥試題分多個層次高考中常涉及的力學實驗有:研究勻變速直線運 進行設問,由易至難.動、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量 高考物理實驗高分策略:的關系、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探究動能定理 策略一:明確基本儀器的使用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近幾年力學實驗中與紙帶處 無論是實驗的設計還是實驗結果的分析,往往都理相關的實驗、力學創新實驗是高考的熱點內容,以分 涉及基本儀器的使用,所以一些基本儀器的原理、使用組或演示實驗為背景,考查對實驗方法的領悟情況,靈 方法、注意事項和讀數等,在近幾年的高考中不斷出活運用學過的實驗方法設計新的實驗是高考實驗題的 現,特別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打點計時新趨勢.要求考生掌握常規實驗的數據處理方法,能將 器、電壓表、電流表、多用電表及傳感器等基本儀器使課本中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遷 用、讀數是高頻考點.移到新的背景中,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并能靈活 策略二:把握好處理實驗數據的兩種方法運用,要求考生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1.列表法:把被測物理量分類列表表示出來,表中電學實驗是高考實驗考查的重點,考查的實驗有 對各物理量的排列習慣上是先記錄原始數據,后計算測定金屬絲的電阻率、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測 結果,列表法可大體反映某些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常用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多用電表的使用等.高考對電 作其他數據處理方法的一種輔助手段.學實驗的考查側重于考查電路設計、實物圖連接、數據 2.圖象法:把實驗測得的量按自變量和因變量的處理和誤差分析,并且高考對電學實驗的考查向著拓 函數關系用圖象直觀地顯示出來,根據實驗數據在坐展實驗、創新實驗的方向發展.要求考生掌握常規實驗 標紙上畫出圖象,若是反比關系一般改畫成正比圖線,的數據處理方法,能將課本中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 同時注意圖象斜率、圖象在坐標軸上截距的物理意義,實驗原理、實驗方法遷移到新的背景中,深刻理解物理 值得提醒的是,創新實驗的落腳點幾乎都是圖象,故備概念和規律,并能靈活運用,要求考生有較強的創新能 考時一定要將圖象法處理數據作為重中之重.力.高考物理實驗青睞電學實驗原因有三:①在高考考 策略三:要善于提取一個實驗的精髓試說明的13個實驗中,電學實驗有5個,占38%.②從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創新實驗發現:實驗題一年比“考試說明”中可以看出,實驗考查要求會使用的儀器 一年“新”,年年都在“變”,但是這種“變”只不過是實驗有13個,而電學實驗要使用的儀器就占了6個,占 命題的形式在變,所謂的“新”,只不過是實驗的環境新46%;③電學實驗的一系列特征,較好地體現高考的考 了,知識點是不會新的,更不會變的,所以復習一個實查功能:a.設計性.一個小小的電路實驗設計就能體現 驗我們要抓住其精髓部分,找準我們學習過的類似且設計的科學性、簡捷性、精確性.b.探究性.電學實驗能 相應的實驗,從原理遷移中找突破.很好地體現新課標理念,培養考生的創新意識.c.靈活1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第二部分 實驗專題專題一 力學實驗第1講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1.(2022·青島二中期中)在“測定勻變速直線運 圖2動的加速度”的實驗中,某同學的操作步驟如下,其中 (1)通過分析紙帶數據,可判斷物塊在兩相鄰計數錯誤的步驟有 .(多選) 點 和 之間某時刻開始減速.A.拉住紙帶,將小車移到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放 (2)計數點5對應的速度大小為 m/s,計開紙帶,再接通電源 數點6對應的速度大小為 m/s.(保留三位有B.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電源 效數字)C.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 (3)物塊減速運動過程中加速度的大小為a=面掛上合適的鉤碼, m/s2.D.取下紙帶 然后斷開電源, ( ·冀州一中)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E.將平板一端抬高 輕推小車,使小車能在平板 3.2022上做加速運動 用如圖甲所示的滴水法測量一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的F.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 加速度.實驗過程如下:在斜面上鋪上白紙,用圖釘固限位孔 定;把滴水計時器固定在小車的末端,在小車上固定一平衡物;調節滴水計時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s滴一滴(以滴水計時器內盛滿水為準);在斜面頂端放置一淺盤,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把調好的滴水計時器盛將以上步驟完善并填寫在橫線上(遺漏的步驟可 滿水,使水滴能滴入淺盤內;隨即在撤去淺盤的同時放編上序號 G、H……);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為: 開小車,于是水滴在白紙上留下標志小車運動規律的. 點跡;小車到達斜面底端時立即將小車移開.圖乙為實2.(2022·蘭陵一中期中)某同學利用如圖1所 驗得到的一條紙帶,用刻度尺量出相鄰點之間的距離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物塊在水平桌面上的運動規律. 是x01=1.40cm,x12=2.15cm,x, , 23=2.91cm,x34=物塊在重物的牽引下開始運動 重物落地后 物塊再, ,( ) 3.65cmx45=4.41cmx56=5.15cm.試問:運動一段距離停在桌面上 尚未到達滑輪處 .從紙帶上便于測量的點開始,每5個點取1個計數點,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如圖2所示.打點計時器電源的頻率為50Hz.(1)滴水計時器的原理與課本上介紹的原理類似.圖1 (2)由紙帶數據計算可得計數點4所代表時刻的瞬時速度v4= m/s,小車的加速度a=2 物理·實驗專題m/s2.(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4.(2022·大慶一模)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使用頻率為50Hz的交變電源,選圖2擇打點清晰記錄小車做勻變速運動的紙帶,在紙帶上2.(2022·山東濟南)如圖所示,裝置甲中掛有小分別用數字0~5標注6個計數點,相鄰兩個計數點之 桶的細線繞過定滑輪,固定在小車上;裝置乙中橡皮筋間還有四個點沒有畫出.紙帶上從0點起每相鄰兩個 的一端固定在導軌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車上.一同學計數點間的距離依次為2.80cm、4.40cm、5.98cm、 用裝置甲和乙分別進行實驗,經正確操作獲得兩條紙7.60cm、9.19cm,如圖所示.由紙帶上的數據可知打點 帶①和②,紙帶上的a、b、c……均為打點計時器打出計時器打下計數點“4”時,小 車 的 速 度 為 的點.m/s;小車的加速度為 m/s2.(所填結果小數點后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高頻題特訓1.(2022·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如圖1所示,在“探究勻變速運動的規律”的實驗中.(1)任選一條紙帶讀出b、c 兩點間距離為;(2)任選一條紙帶求出c、e兩點間的平均速度大小為 ,紙帶①和②上c、e兩點間的平均速度v① v②(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圖中 (填選項字母).圖1 A.兩條紙帶均為用裝置甲實驗所得(1)為消除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可以使木板適當 B.兩條紙帶均為用裝置乙實驗所得傾斜以平衡摩擦阻力,則在不掛鉤碼的情況下,下面操 C.紙帶①為用裝置甲實驗所得,紙帶②為用裝置作正確的是 ( ) 乙實驗所得A.未連接紙帶前,放開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 D.紙帶①為用裝置乙實驗所得,紙帶②為用裝置沿木板下滑 甲實驗所得B.未連 接 紙 帶 前,輕 碰 小 車,小 車 能 勻 速 穩 定 3.(2022·江蘇蘇州)光電計時器也是一種研究物下滑 體運動情況的常用計時儀器,其結構如圖甲所示,a、bC.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沿木 分別是光電門的激光發射和接收裝置,當有物體從a、板下滑 b間通過時,光電計時器就可以精確地把物體從開始D.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輕碰小車,小車能勻速 擋光到擋光結束的時間記錄下來.現利用圖乙所示的穩定下滑 裝置測量滑塊和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圖中 MN 是(2)圖2是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在紙 水平桌面,Q 是長木板與桌面的接觸點,1和2是固定帶上取相鄰的計數點A、B、C、D、E.若相鄰的計數點 在長木板適當位置的兩個光電門,與之連接的兩個光間的時間間隔為T,各點間距離用圖中長度表示,則打 電計時器沒有畫出,長木板頂端P 點懸有一鉛錘.實驗C 點時小車的速度可表示為vC= ,小車的加 時,讓滑塊從長木板的頂端滑下,光電門1、2各自連接速度可表示為a= . 的計時器顯示的擋光時間分別為1.0×10-2s和4.0×3 小題狂刷 高考專題特訓10-3s.用精度為0.05mm的游標卡尺測量滑塊的寬度d,其示數如圖丙所示.圖22.(2022·遼寧省丹東市一模)關于“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的實驗:(1)滑塊的寬度d= cm. (1)實驗中,除打點計時器(含紙帶、復寫紙)、小(2)滑塊通過光電門1時的速度v1= m/ 車、平板、導線及開關外,在下面的儀器和器材中,必須s,滑塊通過光電門2時的速度v2= m/s.(結 使用的有 .(多選)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A.電壓合適的50Hz交流電源(3)由此測得的瞬時速度v1和v2只是一個近似 B.電壓可調的直流電源值,它們實質上是通過光電門1和2時的 ,要 C.刻度尺使瞬時速度的測量值更接近于真實值,可將 D.秒表的寬度減小一些. E.天平4.(2022·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某同學通過實驗測 (2)對于減小實驗誤差來說,采取下列方法中正確小車加速度時,用50Hz打點計時器打出紙帶如圖所 的有 .(多選)示,經測量x1=1.560cm,x3=4.802cm,x5=8.204cm. A.選取計數點,把每打5個點的時間間隔作為一個時間單位B.使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盡量小些C.舍去紙帶上密集的點,只利用點跡清晰,點間(1)每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是 s. 間隔適當的那一部分進行測量、計算(2)實驗中應該先 ,后 .(填字母 D.選用各處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長木板做a.釋放小車;b.接通打點計時器) 實驗(3)打點4時對應小車速度的大小為 E.實驗時盡量讓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釋放小車m/s,小車的加速度為 m/s2.(結果保留兩位 后再打開打點計時器電源有效數字) (3)在做“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得到一條紙帶,如圖所示,A、B、C、D、E 為5個計數點,若相 技巧題特訓 鄰兩個計數點之間還有4個自然點沒有標出,則拖動1.(2022·廣州韶關高三模擬)圖1是“研究勻變 紙帶的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約為 m/s2;打點計速直線運動”實驗中獲得的一條紙帶,O、A、B、C、D 和 時器打A 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大約為 m/s;E 為紙帶上六個計數點,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若由于某種原因而漏打了C 點,則C 點的位置應距A點 cm處.(圖上數據單位為厘米)圖1(1)OD 間的距離為 cm. 3.(2022·上海市浦東新區一模)某興趣小組利用(2)圖2是根據實驗數據繪出的s-t2圖線(s為各 如圖a所示實驗裝置測重力加速度.傾斜的球槽中放計數點至同一起點的距離),斜率表示 ,a= 有若干個小鐵球,閉合開關 K,電磁鐵吸住第1個小m/s2(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球.手動敲擊彈性金屬片 M,M 與觸頭瞬間分開,第14 物理·實驗專題個小球開始下落,M 迅速恢復,電磁鐵又吸住第2個 m/s2.小球.當第1個小球撞擊 M 時,M 與觸頭分開,第2個 (2)為測量動摩擦因數,下列物理量中還應測量的小球開始下落…….這樣,就可測出n 個小球下落的總 有 .(多選)時間T. A.木板的長度L(1)實驗測得小球下落的高度 H=1.98m,10個 B.木板的末端被墊起的高度h小球下落的總時間T=6.50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C.木板的質量m1m/s2.(保留兩位小數) D.滑塊的質量m2(2)若電磁鐵在每次斷電一小段時間Δt后磁性消 E.滑塊運動的時間t失,這導致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測量值 (選填 (3)測量第(2)問中所選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實驗器“偏大”或“偏小”).為了消除該因素對實驗的影響,某 材是 .同學調整小球下落的高度 H 多次進行實驗,測量出n (4)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 (用個小球下落的總時間T 的對應值.根據測量數據 H、 所測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為g).與真實值相比,測T,作出 H -T 圖象如圖b所示,由圖象可求出該線 量的動摩擦因數 (填“偏大”或“偏小”).寫出斜率為k,則重力加速度大小為 m/s2. 支持你看法的一個論據:.2.(2022·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李兆基中學一模)物理小組的同學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器材測定重力加速度,實驗器材有:底座、帶有標尺的豎直桿、光電門1和2組成的光電計時器(其中光電門1更靠近小球釋放點),小球釋放器(可使小球無初速釋放)、網兜.實驗時可用兩光電門測量小球從光電門1運動至光電門2的時間t,并從豎直桿上讀出兩光電門間的距離h. 拓展題特訓1.(2022·濟南高三模擬)物理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測量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圖乙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l)使用游標卡尺測量小球的直徑如圖2所示,則小球直徑為 cm.(2)改變光電門1的位置,保持光電門2的位置不變,小球經過光電門2的速度為v,不考慮空氣阻力,小球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則h、t、g、v 四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為h= .(3)h根據實驗數據作出 -t圖線,若圖線斜率的t() , 絕對值為k,根據圖線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1 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選A、B、C、D、E、F、G7個點為計數點,且各計數點間 .均有一個點沒有畫出.滑塊下滑的加速度a=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小題狂刷】第二部分 實驗專題 專題一 力學實驗答案.pdf 【小題狂刷】第二部分 實驗專題 專題一 第1講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PDF版,含答案)——高考物理專題特訓.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