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學霸筆記:同步精講】11 第2章 章末綜合提升 講義--高中物理魯科版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學霸筆記:同步精講】11 第2章 章末綜合提升 講義--高中物理魯科版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主題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常用解題方法
常用方法 規律特點
一般公式法 vt=v0+at;s=v0t+at2;=2as。使用時一般取v0方向為正方向
平均速度法 對任何直線運動都適用,而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中間時刻速度法 (v0+vt),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比例法 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與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利用比例法解題
圖像法 應用v-t圖像,可把較復雜的問題轉變為較簡單的數學問題解決
巧用推論解題 sn+1-sn=aT2,若出現相等的時間問題,應優先考慮用Δs=aT2求解
逆向思維法(反演法) 把運動過程的“末態”作為“初態”的反向研究問題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態已知情況
【典例1】 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到達A點時的速度為5 m/s,經3 s到達B點時的速度為14 m/s,再經過4 s到達C點。求:
(1)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2)物體到達C點時的速度;
(3)AB間的距離。
[解析] (1)在物體由A點到B點的運動階段,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解得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 m/s2=3 m/s2。
(2)在物體由B點到C點的運動階段,再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可得物體到達C點時的速度
vC=vB+at2=26 m/s。
(3)在物體由A點到B點的運動階段,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可得AB間的距離
sAB=vAt1+=28.5 m。
[答案] (1)3 m/s2 (2)26 m/s (3)28.5 m
 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優選方法
(1)理解各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特點和應用情景。
(2)認真分析已知條件(必要時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看已知條件和哪個公式的特點相符,然后選擇用之。
(3)對不能直接用單一公式解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要多角度考慮公式的組合,選擇最佳的組合進行解題。
主題2 s-t圖像和v-t圖像的比較
1.s-t圖像和v-t圖像對比
比較內容 s-t圖像 v-t圖像
圖像
物體的運動性質 ① 表示物體由坐標原點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v) 表示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 表示物體靜止不動 表示物體做正方向勻速直線運動
③ 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表示物體做正方向勻減速直線運動
④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物體相遇時的位置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物體的速度相同
⑤ t1時刻物體的位移為s1;圖中陰影的面積沒有實際意義 t1時刻物體的速度為v1;圖中陰影的面積表示物體①在0~t1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
2.運動圖像的分析與運用的技巧——“六看”突破識圖關
(1)看“軸”:先要看清坐標系中橫軸、縱軸所代表的物理量,同時要注意單位和標度。
(2)看“線”:線上的一個點,一般反映兩個量的瞬時對應關系;線上的一段一般對應一個物理過程。
(3)看“斜率”:圖像的斜率是兩個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變化量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例如,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t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積”:圖像和坐標軸所夾的面積,也往往代表另一個物理量。這要看坐標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積有無實際意義,這可以從物理公式分析,也可以從單位的角度分析。如s和t的乘積無意義,我們在分析s-t圖像時就不用考慮面積;而v和t的乘積vt=s,有意義且表示位移的大小。
(5)看“截距”:截距一般代表物理過程的初始情況,如t=0時物體的位置或速度。
(6)看“特殊點”:如交點、拐點(轉折點)等。例如,s-t圖像的交點表示兩質點相遇;而v-t圖像的交點表示兩質點速度相等。
【典例2】 如圖所示的位移—時間圖像和速度—時間圖像中,甲、乙、丙、丁四條圖線代表四輛車由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運動的情況,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做直線運動,乙車做曲線運動
B.0~t1時間內,甲車通過的路程大于乙車通過的路程
C.0~t2時間內,丙、丁兩車在t2時刻相距最遠
D.0~t2時間內,丙、丁兩車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在s-t圖像中,圖線表示的是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情況,而不是物體運動的軌跡,甲、乙兩車在0~t1時間內做單向的直線運動,故在這段時間內兩車通過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選項A、B錯誤;在v -t圖像中,t2時刻丙、丁速度相等,故兩者相距最遠,選項C正確;由v -t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可知,0~t2時間內,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選項D錯誤。故選C。]
 運動圖像的應用技巧
(1)確認是哪種圖像,v-t圖像還是s-t圖像。
(2)理解并熟記五個對應關系
①斜率與加速度或速度對應。
②縱截距與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對應。
③橫截距對應速度或位移為零的時刻。
④交點對應速度或位置相同。
⑤拐點對應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主題3 追及、相遇問題
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問題,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條件是:兩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某位置。
1.追及、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1)物理分析法: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后列方程求解。尤其注意“一個條件”和“兩個關系”?!耙粋€條件”是速度相等時滿足的臨界條件,“兩個關系”是指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
(2)數學解析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關系式是關于時間的二次方程,可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進行臨界狀態的判定。
(3)圖像法:借助v-t圖像分析求解。
2.基本思路
(1)分別對兩物體研究。
(2)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
(3)列出位移方程。
(4)找出時間關系、速度關系、位移關系。
(5)解出結果,必要時進行討論。
【典例3】 (教材P65T7改編)一輛汽車以3 m/s2的加速度開始啟動的瞬間,一輛以6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自行車恰好從汽車的旁邊通過。
(1)汽車在追上自行車前運動多長時間與自行車相距最遠?此時的距離是多少?
(2)汽車經多長時間追上自行車?追上自行車時汽車的瞬時速度是多大?
[解析] (1)方法一:物理分析法
汽車與自行車的速度相等時兩車相距最遠,設此時經過的時間為t1,汽車的速度為v1,兩車間的距離為Δs,則有
v1=at1=v自
所以t1==2 s
Δs=v自t1-=6 m。
方法二:圖像法
自行車和汽車運動的v -t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在相遇前,t1時刻兩車速度相等,兩車相距最遠,此時的距離為陰影三角形的面積。
t1= s=2 s
Δs= m=6 m。
方法三:數學分析法
設汽車在追上自行車之前經過時間t1兩車相距最遠,則Δs=s1-s2=v自t1-
代入已知數據得Δs=6t1-
由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條件知t1=2 s時,Δs最大
所以Δs=6 m。
(2)方法一:當兩車位移相等時,汽車追上自行車,設此時經過的時間為t2,汽車的瞬時速度為v2,則有
v自t2=
解得t2= s=4 s
v2=at2=3×4 m/s=12 m/s。
方法二:由圖可以看出,在t1時刻之后,由圖線v自、v汽和t=t2構成的三角形的面積與標有陰影的三角形面積相等,此時汽車與自行車的位移相等,即汽車與自行車相遇。由幾何關系知t2=2t1=4 s,v2=at2=3×4 m/s=12 m/s。
[答案] (1)2 s 6 m (2)4 s 12 m/s
 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在速度相等之前,汽車的速度比自行車小,兩者的距離越來越大,速度相等以后,汽車的速度大于自行車的速度,兩者的距離越來越小,所以當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汽車追上自行車時,兩者位移相等,根據運動學公式求出時間和速度。
章末綜合測評(二) 勻變速直線運動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下列讀數符合有效數字要求的是(  )
A.1.502 m B.1.621 4 m
C.12.40 dm D.4.30 mm
B [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應準確到毫米,在毫米之后應估讀一位;1.502 m=1 502 mm,,故A錯誤;1.621 4 m=1 621.4 mm,故B正確;12.40 dm=1 240 mm,故C錯誤;4.30 mm,測量結果準確到0.1 mm,故D錯誤。]
2.高速公路收費站都設有ETC通道(即不停車收費通道),設ETC通道是筆直的,由于有限速,汽車通過時一般是先減速至某一限定速度,然后勻速通過電子收費區,再加速駛離(將減速和加速過程都看成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勻變速直線運動)。設汽車開始減速的時刻t=0,下列四幅圖能與汽車通過ETC通道的運動情況大致吻合的是 (  )
A    B    C     D
D [汽車先做勻減速運動,然后做勻速運動,最后做勻加速運動;題圖A反映汽車先負向勻速后靜止,再正向勻速,選項A錯誤;題圖B反映汽車先正向勻速后靜止,再正向勻速,選項B錯誤;題圖C反映汽車先正向勻加速,后勻速,再正向勻加速,選項C錯誤;題圖D反映汽車先勻減速后勻速,再勻加速,符合題意,選項D正確。]
3.小球A從離地面20 m高處做自由落體運動,小球B從A正下方的地面上以20 m/s的初速度做豎直上拋運動。兩球同時開始運動,在空中相遇(不發生碰撞),g取10 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兩球相遇時速度大小都是10 m/s,方向都豎直向下
B.兩球相遇位置離地面高度為15 m
C.開始運動1.5 s時兩球相遇
D.兩球在空中相遇兩次
B [小球A做自由落體運動,小球B做豎直上拋運動,設經過時間t在空中相遇,小球A下落的位移h1=,小球B豎直上拋的位移h2=v0t-h1+h2=20 m,聯立可得t=1 s,則經過1 s兩球相遇,故C錯誤;兩球相遇時,小球A的速率vA=gt=10 m/s,速度方向豎直向下,小球B的速率也為10 m/s,速度方向豎直向上,故A錯誤;兩球相遇時離地面高度h2=15 m,故B正確;由題意知,小球B速度減為零的時間為t′==2 s,兩球第一次相遇后,小球A繼續下落,小球B繼續向上運動,當小球B上升到最高點時,小球A下落距離為20 m,故兩球不可能在空中相遇兩次,故D錯誤。]
4.如圖所示,在平直公路上有兩輛同向勻速行駛的A、B汽車,A車的速度為10 m/s,B車的速度為12 m/s,A車在前,B車在后。兩車相距10 m時,B車開始加速變道超車(B車超車過程看作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忽略變道過程中速度方向的變化和位移的側向變化),A車速度不變,為使5 s內能完成超車并回到右側車道,且保證兩車之間至少有15 m 的安全距離,B車超車過程的加速度應不小于(  )
A.1.6 m/s2      B.2 m/s2
C.1.2 m/s2 D.3 m/s2
B [A車做勻速直線運動,t秒內的位移為sA=vAt;B車做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t秒內的位移為sB=vBt+at2,5 s內完成超車并回到右側車道,為保證安全,需滿足sB≥sA+35 m,解得a≥,故B正確。]
二、雙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5.一質點由靜止開始運動,前8 s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后4 s為勻減速直線運動,第12 s末時,質點恰好停止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加速、減速過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為x1∶x2=2∶1
B.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為a1∶a2=2∶1
C.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
D.質點12 s內的平均速度等于第6 s末的瞬時速度
AC [設質點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為v,則加速過程中的位移為×8(m)=4v(m),減速過程中的位移為×4(m)=2v(m),所以加速、減速過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為2∶1,故A正確;加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a1=(m/s2),減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a2=所以,故B錯誤;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都為,所以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故C正確;質點12 s內的平均速度為,第6 s末的瞬時速度v6=a1×6(m/s)=,故D錯誤。]
6.一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先后經過相距為s的A、B兩點時的速度分別為v和7v,從A到B的運動時間為t,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經過AB中點的速度為4v
B.經過AB中間時刻的速度為4v
C.通過前位移所需時間是通過后位移所需時間的2倍
D.前時間通過的位移比后時間通過的位移少2vt
A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得,物體經過AB中點的速度為v=5v,A錯誤;物體經過AB中間時刻的速度為=4v,B正確;通過前位移所需時間t1=,通過后位移所需時間t2=,C正確;前時間通過的位移s1=vt,后時間內通過的位移s2=,Δs=s2-s1=1.5vt,D錯誤。]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下列v-t和s-t圖像描述了五條相同的龍舟從同一起點線同時出發、沿長直河道劃向同一終點線的運動全過程,其中能反映龍舟甲與其他龍舟在途中出現船頭并齊的有(  )
A         B
C         D
BD [題圖B是速度—時間圖像,開始丙的速度大,后來甲的速度大,速度—時間圖像中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的大小,由題圖可以判斷在中途甲、丙位移會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頭會并齊,故B正確;題圖D是位移—時間圖像,交點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頭會并齊,故D正確。故選BD。]
8.如圖所示,將一小球從豎直磚墻的某位置由靜止釋放,用頻閃照相機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圖中1、2、3…所示的小球運動過程中每次曝光時的位置。已知連續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均為T,每塊磚的厚度均為d。根據圖中的信息,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
B.位置1不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為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為
BC [小球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從靜止開始運動的連續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比為1∶3∶5∶7∶…,而題圖中位移之比為2∶3∶4∶5,故位置1不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選項A錯誤,B正確;由Δs=aT2知a=,選項C正確;v3=,選項D錯誤。]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
9.(9分)用氣墊導軌和數字計時器能更精確地測量物體的瞬時速度。如圖所示,滑塊在牽引力作用下先后通過相距50 cm的兩個光電門,配套的數字毫秒計記錄了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1=0.29 s,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2=0.11 s,已知遮光板的寬度為3.0 cm,則滑塊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為__________,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為__________,加速度為__________。(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解析] 由于滑塊經過光電門時遮光板的擋光時間較短,所以滑塊經過光電門的速度可用遮光板擋光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表示。
經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為v1= m/s≈0.10 m/s,經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為v2= ≈0.27 m/s,由=2as代入數據得a= m/s2≈0.063 m/s2。
[答案] 0.10 m/s 0.27 m/s 0.063 m/s2
10.(5分)某同學使用有透光狹縫的鋼條和光電計時器的裝置測量重力加速度(如圖所示)。在鋼條下落過程中,鋼條擋住光源發出的光時,計時器開始計時,透光時停止計時,若再次擋光,計時器將重新開始計時。實驗中該同學將鋼條豎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高于光控開關),由靜止釋放,測得先后兩段擋光時間t1和t2。
該同學利用及,求出AB、AC,再利用測量的時間t1和t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用AB、AC及給出的時間表示)。
[解析] 等于時的速度,等于時的速度,根據a=,可得g=a=。
[答案] g=
11.(15分)做直線運動的小車,牽引一條通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交流電源的頻率是50 Hz,由紙帶上打出的某一個點開始,每五個點剪下一段紙帶。如圖所示,每一小段紙帶的一端與x軸相重合,兩邊與y軸平行,將紙帶貼在坐標系中。
(1)仔細研究圖,找出小車在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間存在的關系;
(2)設Δt=0.1 s,請畫出該小車的v-t圖像;
(3)根據圖像求其加速度。
[解析] (1)由題圖中所標紙帶每段位移的大小,可知在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相等,可近似認為Δy=8 mm,即位移差為8 mm。
(2)以圖中的x軸作為時間軸,紙帶的寬度表示相等的時間間隔T=0.1 s,每段紙帶最上端中點對應v軸上的速度恰好表示每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即vn=。因此可以用紙帶的長度表示每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將紙帶上端中間各點連接起來,可得v-t圖像,如圖所示。
(3)利用v-t圖像求斜率,可知小車加速度
a=×10-2 m/s2=0.8 m/s2。
[答案] (1)位移差相等 (2)見解析圖
(3)0.8 m/s2
12.(15分)一輛汽車在地面上從靜止開始運動,從t=0時刻起8 s內,加速度a隨時間t變化的規律如圖甲所示,最后階段汽車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求:
甲          乙  
(1)4 s末的速度大小v1;
(2)5 s末的速度大小v2;
(3)在圖乙的坐標系中畫出汽車在8 s內的v-t圖像(要求計算出相應數值)。
[解析] (1)由題圖甲可知,在0~4 s內,汽車的加速度為a1=3 m/s2,則4 s末汽車的速度為v1=a1t=3×4 m/s=12 m/s。
(2)由題圖甲可知,4~5 s內汽車的加速度為a2=
汽車做勻減速運動,5 s末的速度v2=v1+a2t′=12 m/s-7×1 m/s=5 m/s。
(3)由題圖甲可知,汽車剎車的加速度為a3=
汽車做勻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需要的時間
t0= s=2.5 s。
則在5 s+2.5 s=7.5 s時,汽車速度為零,
描點作出汽車的v-t圖像如圖所示。
[答案] (1)12 m/s (2)5 m/s (3)見解析圖
13.(16分)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剎車反應時間(圖甲中“反應過程”所用時間)t0=0.4 s,但飲酒會導致反應時間延長。在某次試驗中,志愿者少量飲酒后駕車以v0=72 km/h的速度在試驗場的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從發現情況到汽車停止,行駛距離L=39 m。減速過程中汽車位移s與速度v的關系曲線如圖乙所示,此過程可視為勻變速直線運動。求:
(1)減速過程汽車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時間;
(2)飲酒使志愿者的反應時間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解析] (1)設減速過程汽車加速度的大小為a,所用時間為t,由題圖乙可知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運動學公式得
代入數據解得a=8 m/s2,t=2.5 s。
(2)設志愿者反應時間為t′,反應時間的增加量為Δt,由運動學公式得
L=v0t′+s,Δt=t′-t0
代入數據解得Δt=0.3 s。
[答案] (1)8 m/s2 2.5 s (2)0.3 s
1 / 14主題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常用解題方法
常用方法 規律特點
一般公式法 vt=v0+at;s=v0t+at2;=2as。使用時一般取v0方向為正方向
平均速度法 =對任何直線運動都適用,而=(v0+vt)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中間時刻速度法 ==(v0+vt),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比例法 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與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利用比例法解題
圖像法 應用v-t圖像,可把較復雜的問題轉變為較簡單的數學問題解決
巧用推論解題 sn+1-sn=aT2,若出現相等的時間問題,應優先考慮用Δs=aT2求解
逆向思維法(反演法) 把運動過程的“末態”作為“初態”的反向研究問題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態已知情況
【典例1】 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到達A點時的速度為5 m/s,經3 s到達B點時的速度為14 m/s,再經過4 s到達C點。求:
(1)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2)物體到達C點時的速度;
(3)AB間的距離。
[聽課記錄]                              
                                    
                                    
                                    
  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優選方法
(1)理解各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特點和應用情景。
(2)認真分析已知條件(必要時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看已知條件和哪個公式的特點相符,然后選擇用之。
(3)對不能直接用單一公式解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要多角度考慮公式的組合,選擇最佳的組合進行解題。
主題2 s-t圖像和v-t圖像的比較
1.s-t圖像和v-t圖像對比
比較內容 s-t圖像 v-t圖像
圖像
物體的運動性質 ① 表示物體由坐標原點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v) 表示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 表示物體靜止不動 表示物體做正方向勻速直線運動
③ 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表示物體做正方向勻減速直線運動
④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物體相遇時的位置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物體的速度相同
⑤ t1時刻物體的位移為s1;圖中陰影的面積沒有實際意義 t1時刻物體的速度為v1;圖中陰影的面積表示物體①在0~t1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
2.運動圖像的分析與運用的技巧——“六看”突破識圖關
(1)看“軸”:先要看清坐標系中橫軸、縱軸所代表的物理量,同時要注意單位和標度。
(2)看“線”:線上的一個點,一般反映兩個量的瞬時對應關系;線上的一段一般對應一個物理過程。
(3)看“斜率”:圖像的斜率是兩個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變化量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例如,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t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積”:圖像和坐標軸所夾的面積,也往往代表另一個物理量。這要看坐標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積有無實際意義,這可以從物理公式分析,也可以從單位的角度分析。如s和t的乘積無意義,我們在分析s-t圖像時就不用考慮面積;而v和t的乘積vt=s,有意義且表示位移的大小。
(5)看“截距”:截距一般代表物理過程的初始情況,如t=0時物體的位置或速度。
(6)看“特殊點”:如交點、拐點(轉折點)等。例如,s-t圖像的交點表示兩質點相遇;而v-t圖像的交點表示兩質點速度相等。
【典例2】 如圖所示的位移—時間圖像和速度—時間圖像中,甲、乙、丙、丁四條圖線代表四輛車由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運動的情況,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做直線運動,乙車做曲線運動
B.0~t1時間內,甲車通過的路程大于乙車通過的路程
C.0~t2時間內,丙、丁兩車在t2時刻相距最遠
D.0~t2時間內,丙、丁兩車的平均速度相等
[聽課記錄]                              
                                    
                                    
                                    
                                    
                                    
                                    
                                    
  運動圖像的應用技巧
(1)確認是哪種圖像,v-t圖像還是s-t圖像。
(2)理解并熟記五個對應關系
①斜率與加速度或速度對應。
②縱截距與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對應。
③橫截距對應速度或位移為零的時刻。
④交點對應速度或位置相同。
⑤拐點對應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主題3 追及、相遇問題
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問題,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條件是:兩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某位置。
1.追及、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1)物理分析法: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后列方程求解。尤其注意“一個條件”和“兩個關系”?!耙粋€條件”是速度相等時滿足的臨界條件,“兩個關系”是指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
(2)數學解析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關系式是關于時間的二次方程,可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進行臨界狀態的判定。
(3)圖像法:借助v-t圖像分析求解。
2.基本思路
(1)分別對兩物體研究。
(2)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
(3)列出位移方程。
(4)找出時間關系、速度關系、位移關系。
(5)解出結果,必要時進行討論。
【典例3】 (教材P65T7改編)一輛汽車以3 m/s2的加速度開始啟動的瞬間,一輛以6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自行車恰好從汽車的旁邊通過。
(1)汽車在追上自行車前運動多長時間與自行車相距最遠?此時的距離是多少?
(2)汽車經多長時間追上自行車?追上自行車時汽車的瞬時速度是多大?
[聽課記錄]                              
                                    
                                    
                                    
                                    
                                    
                                    
                                    
                                    
                                    
  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在速度相等之前,汽車的速度比自行車小,兩者的距離越來越大,速度相等以后,汽車的速度大于自行車的速度,兩者的距離越來越小,所以當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汽車追上自行車時,兩者位移相等,根據運動學公式求出時間和速度。
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刚察县| 华蓥市| 仁化县| 滦南县| 进贤县| 临潭县| 南投市| 镶黄旗| 云龙县| 陵水| 桐城市| 宝丰县| 和龙市| 潍坊市| 东乌珠穆沁旗| 棋牌| 汶上县| 上杭县| 清水县| 永修县| 大厂| 晋城| 枝江市| 迭部县| 余姚市| 池州市| 上杭县| 广昌县| 沂南县| 蛟河市| 英山县| 临城县| 延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莱芜市| 潼关县| 和平区| 哈尔滨市| 马山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