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綜合測評(二) 勻變速直線運動(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下列讀數(shù)符合有效數(shù)字要求的是( )A.1.502 m B.1.621 4 mC.12.40 dm D.4.30 mm2.高速公路收費站都設(shè)有ETC通道(即不停車收費通道),設(shè)ETC通道是筆直的,由于有限速,汽車通過時一般是先減速至某一限定速度,然后勻速通過電子收費區(qū),再加速駛離(將減速和加速過程都看成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勻變速直線運動)。設(shè)汽車開始減速的時刻t=0,下列四幅圖能與汽車通過ETC通道的運動情況大致吻合的是 ( )A B C D3.小球A從離地面20 m高處做自由落體運動,小球B從A正下方的地面上以20 m/s的初速度做豎直上拋運動。兩球同時開始運動,在空中相遇(不發(fā)生碰撞),g取10 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球相遇時速度大小都是10 m/s,方向都豎直向下B.兩球相遇位置離地面高度為15 mC.開始運動1.5 s時兩球相遇D.兩球在空中相遇兩次4.如圖所示,在平直公路上有兩輛同向勻速行駛的A、B汽車,A車的速度為10 m/s,B車的速度為12 m/s,A車在前,B車在后。兩車相距10 m時,B車開始加速變道超車(B車超車過程看作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忽略變道過程中速度方向的變化和位移的側(cè)向變化),A車速度不變,為使5 s內(nèi)能完成超車并回到右側(cè)車道,且保證兩車之間至少有15 m的安全距離,B車超車過程的加速度應(yīng)不小于( )A.1.6 m/s2 B.2 m/s2C.1.2 m/s2 D.3 m/s2二、雙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5.一質(zhì)點由靜止開始運動,前8 s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后4 s為勻減速直線運動,第12 s末時,質(zhì)點恰好停止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加速、減速過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為x1∶x2=2∶1B.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為a1∶a2=2∶1C.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D.質(zhì)點12 s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第6 s末的瞬時速度6.一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先后經(jīng)過相距為s的A、B兩點時的速度分別為v和7v,從A到B的運動時間為t,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經(jīng)過AB中點的速度為4vB.經(jīng)過AB中間時刻的速度為4vC.通過前位移所需時間是通過后位移所需時間的2倍D.前時間通過的位移比后時間通過的位移少2vt7.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活動。下列v -t和s-t圖像描述了五條相同的龍舟從同一起點線同時出發(fā)、沿長直河道劃向同一終點線的運動全過程,其中能反映龍舟甲與其他龍舟在途中出現(xiàn)船頭并齊的有( )A BC D8.如圖所示,將一小球從豎直磚墻的某位置由靜止釋放,用頻閃照相機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圖中1、2、3…所示的小球運動過程中每次曝光時的位置。已知連續(xù)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均為T,每塊磚的厚度均為d。根據(jù)圖中的信息,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位置1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B.位置1不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為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為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9.用氣墊導軌和數(shù)字計時器能更精確地測量物體的瞬時速度。如圖所示,滑塊在牽引力作用下先后通過相距50 cm的兩個光電門,配套的數(shù)字毫秒計記錄了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1=0.29 s,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2=0.11 s,已知遮光板的寬度為3.0 cm,則滑塊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為__________,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為__________,加速度為__________。(結(jié)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10.某同學使用有透光狹縫的鋼條和光電計時器的裝置測量重力加速度(如圖所示)。在鋼條下落過程中,鋼條擋住光源發(fā)出的光時,計時器開始計時,透光時停止計時,若再次擋光,計時器將重新開始計時。實驗中該同學將鋼條豎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高于光控開關(guān)),由靜止釋放,測得先后兩段擋光時間t1和t2。該同學利用及,求出AB、AC,再利用測量的時間t1和t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用AB、AC及給出的時間表示)。11.(15分)做直線運動的小車,牽引一條通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交流電源的頻率是50 Hz,由紙帶上打出的某一個點開始,每五個點剪下一段紙帶。如圖所示,每一小段紙帶的一端與x軸相重合,兩邊與y軸平行,將紙帶貼在坐標系中。(1)仔細研究圖,找出小車在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間存在的關(guān)系;(2)設(shè)Δt=0.1 s,請畫出該小車的v-t圖像;(3)根據(jù)圖像求其加速度。12.(15分)一輛汽車在地面上從靜止開始運動,從t=0 時刻起8 s內(nèi),加速度a隨時間t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甲所示,最后階段汽車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求:甲 乙 (1)4 s末的速度大小v1;(2)5 s末的速度大小v2;(3)在圖乙的坐標系中畫出汽車在8 s內(nèi)的v-t圖像(要求計算出相應(yīng)數(shù)值)。13.(16分)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剎車反應(yīng)時間(圖甲中“反應(yīng)過程”所用時間)t0=0.4 s,但飲酒會導致反應(yīng)時間延長。在某次試驗中,志愿者少量飲酒后駕車以v0=72 km/h的速度在試驗場的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停止,行駛距離L=39 m。減速過程中汽車位移s與速度v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乙所示,此過程可視為勻變速直線運動。求:(1)減速過程汽車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時間;(2)飲酒使志愿者的反應(yīng)時間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6 / 6章末綜合測評(二)1.B [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測量結(jié)果應(yīng)準確到毫米,在毫米之后應(yīng)估讀一位;1.502 m=1 502 mm,,故A錯誤;1.621 4 m=1 621.4 mm,,故B正確;12.40 dm=1 240 mm,故C錯誤;4.30 mm,測量結(jié)果準確到0.1 mm,故D錯誤。]2.D [汽車先做勻減速運動,然后做勻速運動,最后做勻加速運動;題圖A反映汽車先負向勻速后靜止,再正向勻速,選項A錯誤;題圖B反映汽車先正向勻速后靜止,再正向勻速,選項B錯誤;題圖C反映汽車先正向勻加速,后勻速,再正向勻加速,選項C錯誤;題圖D反映汽車先勻減速后勻速,再勻加速,符合題意,選項D正確。]3.B [小球A做自由落體運動,小球B做豎直上拋運動,設(shè)經(jīng)過時間t在空中相遇,小球A下落的位移h1=,小球B豎直上拋的位移h2=v0t-gt2,h1+h2=20 m,聯(lián)立可得t=1 s,則經(jīng)過1 s兩球相遇,故C錯誤;兩球相遇時,小球A的速率vA=gt=10 m/s,速度方向豎直向下,小球B的速率也為10 m/s,速度方向豎直向上,故A錯誤;兩球相遇時離地面高度h2=15 m,故B正確;由題意知,小球B速度減為零的時間為t′==2 s,兩球第一次相遇后,小球A繼續(xù)下落,小球B繼續(xù)向上運動,當小球B上升到最高點時,小球A下落距離為20 m,故兩球不可能在空中相遇兩次,故D錯誤。]4.B [A車做勻速直線運動,t秒內(nèi)的位移為sA=vAt;B車做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t秒內(nèi)的位移為sB=vBt+at2,5 s內(nèi)完成超車并回到右側(cè)車道,為保證安全,需滿足sB≥sA+35 m,解得a≥2 m/s2,故B正確。]5.AC [設(shè)質(zhì)點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為v,則加速過程中的位移為×8(m)=4v(m),減速過程中的位移為×4(m)=2v(m),所以加速、減速過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為2∶1,故A正確;加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a1=(m/s2),減速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a2=(m/s2),所以=,故B錯誤;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都為=,所以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故C正確;質(zhì)點12 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第6 s末的瞬時速度v6=a1×6(m/s)=,故D錯誤。]6.AD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得,物體經(jīng)過AB中點的速度為v==5v,A錯誤;物體經(jīng)過AB中間時刻的速度為v==4v,B正確;通過前位移所需時間t1==,通過后位移所需時間t2==,C正確;前時間通過的位移s1==vt,后時間內(nèi)通過的位移s2==vt,Δs=s2-s1=1.5vt,D錯誤。]7.BD [題圖B是速度—時間圖像,開始丙的速度大,后來甲的速度大,速度—時間圖像中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的大小,由題圖可以判斷在中途甲、丙位移會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頭會并齊,故B正確;題圖D是位移—時間圖像,交點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頭會并齊,故D正確。故選BD。]8.BC [小球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從靜止開始運動的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1∶3∶5∶7∶…,而題圖中位移之比為2∶3∶4∶5,故位置1不是小球釋放的初始位置,選項A錯誤,B正確;由Δs=aT2知a=,選項C正確;v3==,選項D錯誤。]9.解析:由于滑塊經(jīng)過光電門時遮光板的擋光時間較短,所以滑塊經(jīng)過光電門的速度可用遮光板擋光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表示。經(jīng)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為v1= m/s≈0.10 m/s,經(jīng)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為v2= m/s ≈0.27 m/s,由=2as代入數(shù)據(jù)得a= m/s2≈0.063 m/s2。答案:0.10 m/s 0.27 m/s 0.063 m/s210.解析:等于時的速度,等于時的速度,根據(jù)a=,可得g=a=。答案:g=11.解析:(1)由題圖中所標紙帶每段位移的大小,可知在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相等,可近似認為Δy=8 mm,即位移差為8 mm。(2)以圖中的x軸作為時間軸,紙帶的寬度表示相等的時間間隔T=0.1 s,每段紙帶最上端中點對應(yīng)v軸上的速度恰好表示每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即vn==。因此可以用紙帶的長度表示每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將紙帶上端中間各點連接起來,可得v-t圖像,如圖所示。(3)利用v-t圖像求斜率,可知小車加速度a==×10-2 m/s2=0.8 m/s2。答案:(1)位移差相等 (2)見解析圖 (3)0.8 m/s212.解析:(1)由題圖甲可知,在0~4 s內(nèi),汽車的加速度為a1=3 m/s2,則4 s末汽車的速度為v1=a1t=3×4 m/s=12 m/s。(2)由題圖甲可知,4~5 s內(nèi)汽車的加速度為a2=汽車做勻減速運動,5 s末的速度v2=v1+a2t′=12 m/s-7×1 m/s=5 m/s。(3)由題圖甲可知,汽車剎車的加速度為a3=汽車做勻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需要的時間t0== s=2.5 s。則在5 s+2.5 s=7.5 s時,汽車速度為零,描點作出汽車的v-t圖像如圖所示。答案:(1)12 m/s (2)5 m/s (3)見解析圖13.解析:(1)設(shè)減速過程汽車加速度的大小為a,所用時間為t,由題圖乙可知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運動學公式得=2as,t=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a=8 m/s2,t=2.5 s。(2)設(shè)志愿者反應(yīng)時間為t′,反應(yīng)時間的增加量為Δt,由運動學公式得L=v0t′+s,Δt=t′-t0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Δt=0.3 s。答案:(1)8 m/s2 2.5 s (2)0.3 s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綜合測評2 勻變速直線運動.docx 章末綜合測評2 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