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第 1 課時 基礎過關基礎鞏固1.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要調整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使它們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你認為下面幾種調整方法最合理的是( )A.眼睛平視使視線與光具座平行,利用“三點一線”把“三心”調整到同一高度B.用刻度尺一個一個地測量,可以很準確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C.在光具座上把蠟燭、透鏡和光屏移到一起,調整“三心”在同一高度后再分開D.以上調整方法都不合理2.如圖5-2-1所示,燭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鏡的主光軸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可能觀察到燭焰清晰像的操作是 ( )A.向左移動透鏡同時調節光屏的位置B.光屏移到透鏡左側調節光屏的位置C.從透鏡左側透過透鏡向右觀察D.從透鏡右側透過透鏡向左觀察3.小芳同學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進行了下列總結,其中正確的是 ( )A.縮小的都是實像,放大的都是虛像B.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C.縮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D.實像和物體分別在凸透鏡的兩側,虛像和物體也在凸透鏡的兩側4.(2024 鎮江)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應調節燭焰和光屏中 心位于凸 透鏡的 上。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10 cm,各元件的位置如圖 5-2-2所示,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若移動光屏,應將光屏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2)若透鏡向左移動,最終光屏上成的是倒立、 的實像。5.(2024青海改編)如圖5-2-3 甲所示是天宮課堂中航天員王亞平講授“水球光學實驗”時的場景,受此影響,“飛天”興趣小組利用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展開了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1)圖甲中水球相當于一個 ,它對光有 作用。(2)王亞平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 像。(3)圖乙中凸透鏡的焦距為 15 cm,當蠟燭從10 cm刻度線處移動至 30cm刻度線處時,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 (選填“遠離”或“靠近”)凸透鏡,此時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實像。(4)如果將蠟燭換成如圖丙所示的“F”字光源,其優點是 (寫出一條即可)。6。(2024株洲一模)小月在家中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把點燃的蠟燭正對凸透鏡時,墻上出現了一個燭焰清晰倒立、縮小的像,如圖 5-2-4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墻上燭焰的像是實像B.蠟燭在透鏡的1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間C.若蠟燭稍微向上移動,墻上手的影子和燭焰的像都會向下移動D.若蠟燭遠離墻面,且將透鏡適當靠近墻面,則燭焰的像會變小7.(2023內蒙古改編)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某學習小組用如圖 5-2-5甲所示的方法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正確安裝并調節實驗裝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圖甲可知,該凸透鏡的焦距是40.0 cmB.圖乙中蠟燭在燃燒過程中變短,則所成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將下移C.圖乙中的燭焰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時,所成的像逐漸變小D.圖乙中若用黑紙片將凸透鏡遮擋一半,光屏上成半個燭焰的像8. (2023 廣州)如圖 5-2-6 所示,凸透鏡的光心在光具座0 cm 刻度線處,物體 MN 上 M 點發出的光線b經過光心,M點發出的光線 c 經過凸透鏡后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①畫出光線b經過光心后的光線。②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MN 經凸透鏡成的像相對于MN 是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 (選填“正立”或“倒立”)的像。9.(2023阜新)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新透過凸透鏡看到燭焰上一點 S 的像點S',在圖5-2-7中畫出光路圖確定像點 S'的位置,圖中O為光心,F為焦點(保留必要的作圖痕跡)。素養提升10.[實驗論證]小柯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觀察到光屏上的像總是倒立的。他想:若讓燭焰左右晃動,像將如何 于是,他正對光具座刻度尺,輕吹蠟燭。在光屏上可看到( )A.像上下抖動B.像跟沒吹時一樣C.像左右晃動,燭焰左偏時,像也左偏D.像左右晃動,燭焰左偏時,像卻右偏第 2課時 能力提升基礎鞏固1. (2024 北京海淀區 二模)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時,小海記錄并描繪出了像距隨物距變化關系的圖線,如圖5-2-8 所示。圖中 a、b、c 三點所對應的蠟燭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分別為A、B、C。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20 cmB.蠟燭處于 AB 間某一位置時,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C.蠟燭處于 BC 間某一位置時,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D.將蠟燭從 C 移動到 B 的過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逐漸變大2.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當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及光屏處于如圖 5-2-9所示的位置時,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像未畫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B.該凸透鏡的焦距范圍是7.5cm C.僅將蠟燭與光屏位置互換,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D.要使光屏上燭焰清晰的像變大,只需將蠟燭靠近凸透鏡,光屏位置保持不動3. (2024黃岡紅安模擬)如圖 5-2-10 所示,一個圓柱形的玻璃杯內裝滿水,把一支鉛筆放在玻璃杯的后方,透過玻璃杯,可以看到這支筆。在將鉛筆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遠處慢慢移動的過程中,透過玻璃杯會看到鉛筆尖逐漸 (選填“變長”或“變短”)。到某一位置時,鉛筆尖會突然改變方向,而“改變方向”后的像為 (選填“實”或“虛”)像,當鉛筆繼續向遠處慢慢移動時,鉛筆的像逐漸 (選填“變小”“變大”或“不變”)。綜合達標4. (2023郴州) 如圖 5-2-11 所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已調至同一高度,該凸透鏡焦距為10.0cm,凸透鏡的位置保持不變。假設光具座足夠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當蠟燭放在圖中 A 區域時,光屏應放在圖中 D 區域才可能在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B.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C.若無論怎么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則蠟燭可能放在了圖中 B 區域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個放大的像,則蠟燭應該放在圖中C區域5. (2024荊州監利校級模擬) 如圖 5-2-12 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未畫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若發光體往右移動6 cm,通過這個透鏡成像情況可能是倒立、等大的實像B.若把發光體從距透鏡 5 cm 處移到距透鏡9 cm 處的過程中,通過透鏡所成虛像變大C.若圖中的發光體發出的是單色紅光,將該發光體換成發單色紫光的發光體,且位置不變,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應將光屏適當向右移動一段距離D.若把透鏡從上半部分截去 ,剩余部分位置不變,則剩余部分透鏡焦距不變,像的位置和大小不變,只是像會變暗6.將物體放在焦距為 f 的凸透鏡主光軸上,在距凸透鏡20 cm、14 cm、6 cm時,分別能得到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則該( )A.10 cm B.8cm C.7 cm D.6 cm7.讓平行于主光軸的光分別射向凸透鏡 A 與B,其光路如圖 5-2-13 甲所示,則凸透鏡 A 與B 中對光的會聚作用較強的是凸透鏡 。如圖乙所示,燭焰通過凸透鏡 A 恰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果保持蠟燭的位置不動,將凸透鏡A 換成凸透鏡B,若還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應該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光屏。8.(2023 北京朝陽區期末)小華同學用如圖5-2-14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1)調節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2)實驗時先固定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發現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得不到燭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寫出一種即可)(3)5min后,小華發現蠟燭燃燒變短,像沒有成在光屏中央,他應將光屏向 (選填“上”或“下”)移動。(4)小華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請在圖乙所示的坐標系中畫出像距與物距的關系圖像。我們可以判斷,小華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cm。物距u/ cm 14 16 18 20 22 24 26像距v/ cm 35 26 22 20 18 17 16素養提升9.[跨學科實踐]如圖5-2-15 所示,光電鼠標的原理就是利用發光二極管的光照射鼠標墊,反射后經凸透鏡再進入鼠標的光學感應器(相當于光屏),用以記錄移動動作,以此捕捉移動位置的不同畫面。圖中光學感應器、凸透鏡、發光二極管等元件固定在鼠標內。(1)當發光二極管的光照射在粗糙的鼠標墊上時會發生 (選填“鏡面反射”或“漫反射”),光線通過透鏡時發生 (選填“反射”“折射”或“直線傳播”)。(2)若成像透鏡距鼠標墊 7 mm,光學感應器距成像透鏡3mm ,則在光學感應器上所成的像是 (選填“倒立”或“正立”)、 (選填“放大”或“縮小”)的 (選填“實”或“虛”)像。(3)當鼠標向前移動時,感光器件上的像相對于光學感應器在向 (選填“前”或“后”)移動。第二節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第 1課時 基礎過關1. C 2. D 3. B4. 主光軸 (1)左 (2)放大5.(1)凸透鏡 會聚(2)實(3)遠離 放大(4)有利于觀察像的正倒(或光源穩定,成成像特點明顯,或節能環保)6. B7. C8.①如圖所示②10.0 縮小 倒立9.如圖所示10. D第2課時 能力提升1. D 2. D3.變長 實 變小4. B 5. C 6. B7. B 左8.(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蠟燭此時到凸透鏡的距離可能恰好為1倍焦距(合理即可)(3)上(4)如圖所示 109.(1)漫反射 折射(2)倒立 縮小 實(3)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