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現代文閱讀Ⅰ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應考之“脈”第1章 動量及其守恒定律第3節 科學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目標] 1.驗證動量守恒定律。2.體會將不易測量的物理量轉換為易測量的物理量的實驗設計思想。必備知識·自主預習儲備一、實驗原理與設計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兩小球A、B發生正碰,若碰撞前球A的速度為v1,球B靜止,碰撞后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根據動量守恒定律,應有:m1v1=m1v1′+m2v2′。可采用“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實驗中測量平拋初速度的方法,設計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讓球A從同一位置C釋放,測出不發生碰撞時球A飛出的水平距離lOP,再測出球A、B碰撞后分別飛出的水平距離lOM、lON,如圖乙所示。只要驗證m1lOP=m1lOM+m2lON,即可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因小球從斜槽上滾下后做平拋運動,由平拋運動知識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運動的時間就相同,則小球的水平速度與飛出的水平距離成正比,所以只要測出小球的質量及兩球碰撞前后飛出的水平距離,代入公式就可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甲 實驗裝置示意圖乙 水平距離測量示意圖二、實驗器材斜槽軌道、半徑相等的鋼球和玻璃球、白紙、復寫紙、小鉛錘、天平(附砝碼)、毫米刻度尺、圓規。三、實驗步驟1.用天平測出兩個小球的質量。2.將斜槽固定在桌邊并使其末端水平。在地板上鋪白紙和復寫紙,通過小鉛錘將斜槽末端在紙上的投影記為點O。3.首先讓球A從斜槽點C由靜止釋放,落在復寫紙上,如此重復多次。4.再將球B放在槽口末端,讓球A從點C由靜止釋放,撞擊球B,兩球落到復寫紙上,如此重復多次。5.取下白紙,用圓規找出落點的平均位置點P、點M和點N,用刻度尺測出lOP、lOM和lON。用圓規畫盡可能小的圓把所有的小球落點圈在里面,圓心就是平均落點。6.改變點C位置,重復上述實驗步驟。四、數據分析將測量的數據記入設計的表格中,并分析數據,形成結論。五、誤差分析實驗所研究的過程是兩個不同質量的球發生水平正碰,因此“水平”和“正碰”是操作中應盡量予以滿足的前提條件。實驗中兩球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給實驗帶來誤差。每次靜止釋放入射小球的釋放點越高,兩球相碰時內力越大,動量守恒的誤差越小。應進行多次碰撞,落點取平均位置來確定,以減小偶然誤差。六、注意事項1.入射小球質量m1應大于被碰小球質量m2,若入射小球質量小于被碰小球質量,則入射小球會被反彈。2.斜槽末端的切線必須水平。3.入射小球與被碰小球的球心連線與入射小球的初速度方向一致。4.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須從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5.地面應水平,白紙鋪好后,實驗過程中不能移動。關鍵能力·情境探究達成類型一 實驗原理與操作【典例1】 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可以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即研究兩個小球在軌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1)實驗中,直接測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過僅測量___________(填選項前的序號),間接地解決這個問題。A.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射程B.小球拋出點距地面的高度HC.小球開始釋放時的高度hA(2)圖中O點是小球拋出點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實驗時,先讓入射球m1多次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找到其平均落地點的位置P,測量平拋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靜置于軌道的水平部分,再將入射球m1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與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復。接下來要完成的必要步驟是____________(填選項前的符號)。A.測量小球m1開始釋放時的高度hB.用天平測量兩個小球的質量m1、m2C.測量拋出點距地面的高度HD.分別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點的位置M、NE.測量平拋射程OM、ONBDE或DEB[解析] (1)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即研究兩個小球在軌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直接測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在落地高度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測水平射程來體現速度,故A正確,B、C錯誤。(2)實驗時,先讓入射球m1多次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找到其平均落地點的位置P,測量平拋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靜置于軌道的水平部分,再將入射球m1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與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復。找到平均落點的位置,測量相碰后兩小球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因此步驟中D、E是必需的,而且D要在E之前。至于用天平稱質量先后均可以,所以答案是BDE或DEB。類型二 數據處理和注意事項【典例2】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中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裝置示意圖。(1)若入射小球質量為m1,半徑為r1;被碰小球質量為m2,半徑為r2,則____________。A.m1>m2,r1>r2 B.m1C.m1>m2,r1=r2 D.m1C(2)為完成此實驗,以下所提供的測量工具中必需的是____________(填下列對應的字母)。A.刻度尺 B.游標卡尺C.天平 D.秒表(3)設入射小球的質量為m1,被碰小球的質量為m2,P為碰前入射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則關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m1、m2及圖中字母表示)成立,即表示碰撞中動量守恒。ACm1·OP=m1·OM+m2·ON[解析] (1)兩小球要選等大的,且入射小球的質量應大些,故選C。(2)該實驗必須測出兩球平拋的水平位移和質量,故必須用刻度尺和天平,因兩球平拋起點相同,不用測小球直徑,故用不到B。(3)因平拋落地時間相同,可用水平位移代替速度,故關系式為m1·OP=m1·OM+m2·ON。類型三 創新實驗設計【典例3】 某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光電門1、2分別與數字計時器相連,兩滑塊A、B上擋光條的寬度相同,已測得兩滑塊A、B(包含擋光條)質量分別為m1、m2。(1)接通氣源后,輕推放在導軌上的滑塊使它從右向左運動,發現滑塊通過光電門2的時間大于通過光電門1的時間。為使導軌水平,可調節旋鈕Q使軌道右端 ______(選填“升高”或“降低”)一些。升高(2)實驗前,滑塊A、B靜置于圖中所示位置。用手向左輕推一下A,使其經過光電門1后與B發生碰撞,碰后兩滑塊先后通過光電門2。光電門1記錄的擋光時間為t1,光電門2記錄的擋光時間依次為t2、t3。若已知擋光條的寬度為d,則滑塊A通過光電門1時的速度大小為v1=_______。為減小實驗誤差,應選擇寬度_______(選填“窄”或“寬”)的擋光條。若m1、m2、t1、t2、t3滿足關系式____________,則可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窄=[解析] (1)輕推放在導軌上的滑塊使它從右向左運動,發現滑塊通過光電門2的時間大于通過光電門1的時間,說明滑塊運動速度減小,說明導軌右邊低,為使導軌水平,可調節旋鈕Q使軌道右端升高一些。(2)滑塊經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近似等于平均速度,滑塊A通過光電門1時的速度大小為v1=由于將滑塊經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近似等于平均速度,為減小實驗誤差,應選擇寬度窄的擋光條。同理可得碰撞后滑塊B通過光電門2時的速度大小為v2=滑塊A通過光電門2時的速度大小為v3=取向左為正方向,若要驗證動量守恒定律,需滿足m1v1=m1v3+m2v2聯立各式得=。學習效果·隨堂評估自測1.在做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中,稱得入射小球1的質量m1=15 g,被碰小球2的質量m2=10 g,由實驗得出它們在碰撞前后的位移—時間圖線如圖所示。則由圖可知,入射小球在碰前的動量是________g·cm/s,入射小球在碰后的動量是______g·cm/s,被碰小球的動量是________g·cm/s。由此可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500750750兩小球碰撞前后的動量守恒[解析] 根據運動圖像知識可知小球碰撞前后做勻速直線運動,在s-t圖像中直線的斜率表示小球的運動速度,因而可計算出v1===100 cm/sv1′===50 cm/sv2′===75 cm/s。根據動量的定義可知入射小球在碰前的動量p1=m1v1=15×100 g·cm/s=1 500 g·cm/s被碰小球在碰后的動量p2′=m2v2′=10×75 g·cm/s=750 g·cm/s入射小球在碰后的動量p1′=m1v1′=15×50 g·cm/s=750 g·cm/s。由于p1=p1′+p2′可以得出結論:兩小球碰撞前后的動量守恒。2.“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航天員們演示了驗證動量守恒等實驗。某小組設計了在空間站測定物體質量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在有標尺的平直桌面上放置一個待測質量的物體A和已知質量的物體B,其連線與標尺平行。實驗時,先讓B靜止,給A一指向B的初速度,用頻閃照相儀記錄A、B碰撞前后的運動情況,分別如圖乙、丙所示。甲乙丙(1)分析圖乙和圖丙,可得碰撞后A、B兩物體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2)若B的質量為0.5 kg,則A的質量為______kg。[解析] (1)由題圖乙、丙可知,碰撞后A在一個頻閃時間間隔內移動刻度尺上一個刻度,B在一個頻閃時間間隔內移動刻度尺上三個刻度,由速度公式可知碰撞后A、B兩物體速度大小之比為1∶3。1∶31.5(2)設碰撞后物體A的速度為v,則碰撞前物體A在一個頻閃時間間隔內移動刻度尺上兩個刻度,速度為2v,碰撞后物體B的速度為3v,由動量守恒定律有mA·2v=mA·v+mB·3v,解得mA=1.5 kg。3.某同學設計了一個用打點計時器做“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實驗:在小車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動小車a使之做勻速運動,然后與原來靜止在前方的小車b相碰并粘合成一體,繼續做勻速運動。他設計的具體裝置如圖甲所示,在小車a后連著紙帶,電磁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 Hz,長木板右端下面墊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甲乙(1)若已測得打點紙帶如圖乙所示,并測得各計數點間距(已標在圖上)。A為運動的起點,則應選____________段來計算小車a碰前速度;應選____________段來計算小車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兩空選填“AB”“BC”“CD”或“DE”)(2)已測得小車a的質量m1=0.40 kg,小車b的質量m2=0.20 kg,由以上測量結果可得:碰前mav0=____________kg·m/s;碰后(ma+mb)v共=____________kg·m/s。(結果保留3位小數)BCDE0.4200.417[解析] (1)從分析紙帶上打點情況看,BC段既表示小車做勻速運動,又表示小車有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較準確地描述小車a在碰撞前的運動情況,應選用BC段計算小車a的碰前速度;從CD段打點情況看,小車的運動情況還沒穩定,而在DE段內小車運動穩定,故應選用DE段計算碰后小車a和b的共同速度。(2)小車a在碰撞前的速度v0= m/s=1.050 m/s。小車a在碰撞前:mav0=0.40×1.050 kg·m/s=0.420 kg·m/s碰撞后小車a、b共同速度v共== m/s=0.695 m/s。碰撞后:(ma+mb)v共=(0.20+0.40)×0.695 kg·m/s=0.417 kg·m/s。4.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如下的實驗操作:①先將斜槽軌道的末端調整水平,在一塊平木板表面釘上白紙和復寫紙,并將該木板豎直立于槽口處。使小球a從斜槽上緊靠擋板處由靜止釋放,小球撞到木板并在白紙上留下痕跡O;②將木板遠離槽口平移一段距離,再使小球a從斜槽上緊靠擋板處由靜止釋放,小球撞到木板上得到痕跡B;③然后把半徑相同的小球b靜止放在斜槽水平末端,小球a仍從原來緊靠擋板處由靜止釋放,與小球b相碰后,兩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跡A和C;④用天平測量a、b的質量分別為ma、mb,用刻度尺測量紙上O點到A、B、C三點的豎直距離分別為y1、y2、y3。(1)小球a與小球b相碰后,兩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跡A和C,其中小球a撞在木板上的_______(選填“A”或“C”)點。(2)用本實驗中所測量的量來驗證兩球碰撞過程動量守恒,其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僅用ma、mb、y1、y2、y3表示)。C=[解析] (1)碰撞后,a球的速度小于b球,可知a球在相等水平位移內,所用的時間較長,下降的高度較大,所以a球撞在木板上的C點。(2)a球未與b球碰撞,落在B點,根據y2 =得t2=,則a球與b球碰撞前的速度v1==x,同理得出a、b碰撞后的速度v2=x,v3=x,若動量守恒,有mav1=mav2+mbv3,即=。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