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6《 超重和失重》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六節,是牛頓第二定律在豎直方向變速運動中的具體應用。教材通過電梯中體重計示數變化的生活實例,引出超重與失重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方向與支持力、重力之間的關系。本節內容承上啟下,既鞏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又為后續學習航天、圓周運動等知識打下基礎,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思維拓展性。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公式和受力分析方法,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對抽象物理情境的建模能力仍較弱。學生在生活中有過乘坐電梯時“變輕”或“變重”的體驗,但缺乏科學解釋。部分學生易將“失重”誤解為“沒有重力”,需通過實驗和情境引導糾正。此外,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需借助直觀實驗和生活情境激發興趣,促進概念建構。課時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本質是支持力與重力的關系變化,而非重力本身改變。2. 掌握在豎直方向加速運動中,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受力與加速度方向的關系。科學思維1. 能通過受力分析和運動狀態判斷,建立“加速度方向決定超失重狀態”的邏輯鏈條。2. 運用等效思想,將電梯、火箭等復雜情境簡化為豎直方向的變速運動模型進行分析。科學探究1. 設計并完成“彈簧秤懸掛鉤碼加速升降”的實驗,觀察讀數變化,歸納超失重規律。2. 通過小組合作分析電梯運動各階段的受力情況,提升實驗觀察能力與數據歸納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1. 認識超失重現象在航天、游樂設施等現實場景中的應用,增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意識。2. 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數據,敢于質疑生活中的錯誤認知。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超重和失重的定義及其產生條件。2.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豎直方向變速運動中的支持力與重力關系。難點1. 理解“失重≠無重力”,澄清學生對“失重”的常見誤解。2. 準確判斷加速度方向與超失重狀態的對應關系,并進行定量計算。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實驗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講授法教具準備彈簧秤、鉤碼、滑輪裝置、手機加速度傳感器APP、PPT課件、電梯運動視頻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5分鐘】 一、電梯里的“變輕”之謎 (一)、播放視頻,引發認知沖突。教師播放一段電梯啟動上升和減速停止時,體重秤示數變化的慢動作視頻。畫面中,當電梯剛啟動上升時,體重秤讀數明顯大于人的實際體重;當電梯即將停在高層時,讀數又突然變小,仿佛人“變輕”了。教師暫停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在電梯里會有‘變重’或‘變輕’的感覺?難道我們的質量真的改變了?”引導語: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今天我們就從這個生活中的小現象出發,揭開“超重”與“失重”的物理面紗。(二)、創設主線任務:成為“電梯物理偵探”。教師宣布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是‘電梯物理偵探’,任務是破解電梯中體重變化的真相。我們將通過實驗觀察、受力分析、邏輯推理,最終提交一份《超失重現象調查報告》。”過渡語:偵探破案需要線索,我們的第一個線索來自一個簡單的實驗——彈簧秤的“秘密讀數”。 1. 觀看視頻,描述現象。2. 思考并提出疑問。3. 明確學習任務。4. 激發探究興趣。評價任務 現象描述:☆☆☆問題提出:☆☆☆任務理解:☆☆☆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生活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以“偵探任務”為主線貫穿課堂,增強學習的代入感與挑戰性;引用愛因斯坦名言,提升科學探究的使命感。實驗探究【12分鐘】 一、彈簧秤的“秘密讀數”實驗 (一)、演示實驗:觀察加速過程中的讀數變化。教師手持彈簧秤,下方懸掛一個500g的鉤碼,保持靜止,讀出示數為4.9N(即mg)。然后緩慢向上加速提起彈簧秤,學生觀察到讀數瞬間增大至約6N;當勻速上升時,讀數恢復為4.9N;當向上減速(即向下加速)時,讀數減小至約3N。教師重復實驗,并邀請學生上臺親自操作,感受手部拉力的變化。提問:“讀數變大說明什么?變小又說明什么?這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何關系?”(二)、分組實驗:定量記錄加速度與讀數關系。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每組配備彈簧秤、鉤碼、滑輪裝置和手機加速度傳感器APP。任務:將鉤碼通過滑輪連接至彈簧秤,利用手拉或小車牽引實現豎直方向的加速運動。使用手機APP記錄加速度方向與大小,同時記錄彈簧秤讀數。要求每組至少完成“向上加速、向上減速、向下加速、向下減速”四種情況的數據記錄。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讀數穩定后再記錄;加速度方向判斷要準確;思考讀數變化與加速度方向的關系。(三)、數據匯總與初步歸納。教師在黑板上繪制表格,邀請各小組代表匯報實驗數據。匯總后引導學生觀察:1. 當加速度方向向上時(向上加速或向下減速),彈簧秤讀數F > mg;2. 當加速度方向向下時(向下加速或向上減速),彈簧秤讀數F < mg;3. 當a=0(靜止或勻速),F = mg。教師總結:“讀數大于重力,我們稱之為‘超重’;讀數小于重力,稱之為‘失重’。關鍵在于加速度的方向!” 1. 觀察演示實驗,記錄現象。2. 分組動手實驗,收集數據。3. 分析數據,尋找規律。4. 匯報結果,參與討論。評價任務 操作規范:☆☆☆數據準確:☆☆☆規律發現:☆☆☆設計意圖 通過演示與分組實驗結合,讓學生親歷“觀察—操作—記錄—分析”的完整探究過程;利用手機傳感器增強實驗的科技感與精確性;通過數據匯總引導學生從現象上升到規律,培養歸納能力;明確“加速度方向”是判斷超失重的核心。理論建構【15分鐘】 一、受力分析:揭開超失重的本質 (一)、建立模型:電梯中的人體受力分析。教師在PPT上展示電梯中一個人站在體重秤上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畫出受力圖:人受到重力G=mg向下,支持力N(即體重秤讀數)向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豎直方向的方程:N - mg = ma。重點講解:當加速度a向上時,N = mg + ma > mg,支持力大于重力,表現為“超重”;當a向下時,N = mg - ma < mg,支持力小于重力,表現為“失重”;當a=g向下時,N=0,完全失重。強調:“重力mg始終存在,改變的是支持力N!失重不是沒有重力,而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減小甚至為零。”(二)、辨析誤區:澄清“失重=無重力”的錯誤觀念。教師提問:“宇航員在空間站中漂浮,是失重嗎?他們還受地球引力嗎?”引導學生思考:空間站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a=g,處于完全失重狀態。但重力依然存在,大小約為地面的90%。播放國際空間站中水滴懸浮、筆漂浮的視頻佐證。過渡語:正如霍金所說:“我們都是在引力的束縛中跳舞。”失重不是擺脫了重力,而是進入了自由落體的“舞蹈狀態”。二、應用拓展:破解“電梯偵探”任務 (一)、分析電梯全程運動中的超失重狀態。教師展示電梯從一樓啟動到十樓停止的v-t圖像,分為四個階段:1. 啟動加速上升(a↑)→ 超重2. 勻速上升(a=0)→ 正常3. 減速上升(a↓)→ 失重4. 停止(a=0)→ 正常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填寫《電梯運動狀態調查表》,包括每個階段的加速度方向、支持力與重力關系、是否超/失重。(二)、挑戰升級:火箭發射與返回艙著陸。教師展示火箭發射升空和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減速著陸的視頻。提問:“發射時宇航員是超重還是失重?返回時呢?”引導學生分析:發射時加速度極大向上,處于嚴重超重狀態,需特殊座椅保護;返回時雖向下運動,但因空氣阻力減速,加速度向上,仍為超重。只有在軌道運行時才失重。總結:“運動方向不決定超失重,加速度方向才是關鍵!” 1. 繪制受力圖,列方程。2. 理解本質,糾正誤區。3. 分析電梯各階段狀態。4. 解釋火箭發射現象。評價任務 受力分析:☆☆☆概念理解:☆☆☆應用遷移:☆☆☆設計意圖 通過受力分析與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推導,從定量角度揭示超失重的本質;結合航天實例破除常見誤解,提升科學素養;以“電梯偵探”任務貫穿,增強知識的連貫性與應用性;引用霍金名言,賦予物理以人文溫度。鞏固練習【8分鐘】 一、典型例題:電梯中的體重變化 (一)、題目呈現:一個質量為60kg的人站在電梯內的體重秤上。當電梯以2m/s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時,體重秤的讀數是多少?當電梯以2m/s 的加速度減速下降時,讀數又是多少?(取g=10m/s )(二)、引導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分步解題:1. 明確研究對象:人。2. 受力分析:重力mg=600N向下,支持力N向上。3. 判斷加速度方向:加速上升,a=2m/s ↑。4. 列牛頓第二定律方程:N - mg = ma → N = m(g + a) = 60×(10+2)=720N。5. 解釋:讀數720N,即“視重”為72kg,處于超重狀態。第二問:減速下降,即速度向下,加速度向上(因減速),故a=2m/s ↑,同樣N = m(g + a) = 720N。強調:“減速下降”等效于“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相同,超失重狀態相同。二、變式訓練:自由落體中的讀數 (一)、問題提出:若將彈簧秤和鉤碼一起自由下落,讀數會是多少?引導學生分析:整體加速度a=g向下,對鉤碼:mg - N = mg → N=0。故讀數為零,完全失重。播放“水桶自由下落時水不流出”的實驗視頻,增強直觀感受。 1. 審題并畫受力圖。2. 列式計算,得出結果。3. 理解“減速下降”的加速度方向。4. 預測自由落體讀數。評價任務 公式應用:☆☆☆方向判斷:☆☆☆結果正確:☆☆☆設計意圖 通過典型例題規范解題步驟,強化“加速度方向決定超失重”的核心思想;變式訓練加深對完全失重的理解;結合視頻增強感性認識,實現從理論到現象的閉環。課堂總結【5分鐘】 一、結構化總結:知識網絡構建 (一)、回顧主線任務完成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電梯物理偵探”任務: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彈簧秤讀數隨加速度變化的規律;通過受力分析揭示了超失重的本質是支持力與重力的關系變化;通過電梯和火箭案例驗證了理論的普適性。板書核心公式:N - mg = ma → 超重(a↑)、失重(a↓)、完全失重(a=g↓)。(二)、升華式總結:從電梯到星辰“今天我們從電梯的方寸之間,窺見了宇宙的法則。超重與失重,不只是體重秤上的數字跳動,更是人類邁向太空的物理基石。當火箭沖破大氣,宇航員承受著數倍重力的超重;當飛船環繞地球,他們又在失重中書寫著人類的浪漫。正如卡爾·薩根所說:‘我們是由星辰所鑄,如今眺望群星。’而理解這些現象的鑰匙,就藏在牛頓第二定律的簡潔公式中。愿你們保持這份對世界的好奇,用物理的眼光,讀懂生活,仰望星空。” 1. 回顧實驗與理論。2. 理解公式內涵。3. 感受物理魅力。4. 樹立科學理想。評價任務 知識梳理:☆☆☆情感共鳴:☆☆☆未來展望:☆☆☆設計意圖 通過結構化回顧強化知識體系;引用卡爾·薩根名言進行情感升華,將物理學習與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大敘事相連,激發學生的科學情懷與責任感,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統一。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1. 下列情況中,人處于超重狀態的是( )A. 電梯勻速上升B. 電梯加速下降C. 電梯減速下降D. 電梯減速上升2. 一個質量為50kg的人站在電梯中,當電梯以3m/s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時,求體重秤的讀數。(g取10m/s )二、能力提升3. 如圖所示,一個木箱放在電梯地板上,木箱內用細線懸掛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當電梯以加速度a豎直向上運動時,分析:(1)木箱對地板的壓力與木箱重力的關系;(2)細線對小球的拉力與小球重力的關系。(3)若電梯自由下落,兩者的讀數分別為多少?三、實踐探究4. 利用手機加速度傳感器APP,在乘坐電梯時記錄全程的加速度變化,并結合本節知識,撰寫一份《我的電梯超失重觀察報告》,包括數據記錄、狀態分析與結論。【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 C(減速下降時加速度向上,超重)2. 解:N = m(g + a) = 50×(10+3) = 650N二、能力提升3. (1)壓力 > 重力(超重)(2)拉力 > 重力(超重)(3)壓力 = 0,拉力 = 0(完全失重)板書設計4.6 超重和失重【主線任務】電梯物理偵探——破解體重之謎一、現象觀察電梯啟動↑ → 變重(超重)電梯停止↑ → 變輕(失重)二、實驗探究F > mg → 超重 → a↑F < mg → 失重 → a↓F = 0 → 完全失重 → a = g↓三、理論分析(牛頓第二定律)N - mg = ma↑ ↑ ↑支持力 重力 加速度四、本質澄清失重 ≠ 無重力重力始終存在!五、應用拓展火箭發射:超重空間站運行:失重自由落體:完全失重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電梯物理偵探”為主線任務貫穿全課,情境真實,任務驅動,學生參與度高,探究氛圍濃厚。2. 實驗設計巧妙結合傳統彈簧秤與現代手機傳感器,兼顧直觀性與科學性,有效突破了“加速度方向判斷”這一難點。3. 引用霍金、卡爾·薩根等科學家名言進行情感升華,將物理知識與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圖景相連,提升了課堂的深度與溫度。不足之處1. 分組實驗時間略顯緊張,部分小組未能完成全部四種運動狀態的數據采集,下次可提前錄制演示視頻作為補充。2. 對“減速下降”等易混淆情境的辨析還需加強,個別學生仍會誤判加速度方向,可在作業中增加專項訓練。3. 板書設計可進一步優化,增加v-t圖像與超失重狀態的對應關系圖示,幫助學生建立更直觀的時空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