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摩擦力》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二節,是力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判斷及大小規律。本節內容為后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物體平衡等知識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注重科學探究過程,強調實驗觀察與理論分析相結合,體現了物理學科“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摩擦現象有直觀感受,如推箱子、走路防滑等,但缺乏系統的科學認知。學生剛接觸力學概念,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尚淺,易將摩擦力誤認為是“阻礙運動的力”。在思維層面,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對實驗現象的歸納總結能力較弱。此外,部分學生存在“只有運動才有摩擦力”的錯誤前概念。因此,教學中需借助真實情境和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觀念,發展科學思維。課時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區分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掌握其產生條件和方向判斷方法。2. 掌握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公式 f = μN,并能結合實際問題進行簡單計算。科學思維1. 能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出摩擦力的變化規律,提升歸納與演繹能力。2. 能運用受力分析方法判斷摩擦力的方向,發展模型建構與邏輯推理能力。科學探究1.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實驗過程,掌握控制變量法的應用。2. 能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驗證靜摩擦力的存在及其變化特點。科學態度與責任1. 在實驗探究中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2. 認識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雙重作用,增強利用物理知識服務社會的意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判斷方法。2.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其計算公式 f = μN 的理解與應用。難點1. 靜摩擦力的方向判斷及其隨外力變化的規律理解。2. 對“摩擦力不一定阻礙物體運動”這一反直覺現象的理解。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合作學習教具準備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砝碼、毛巾、砂紙、多媒體課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激發興趣【5分鐘】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一)、播放視頻并提問:教師播放一段短視頻:一名工人試圖推動地面上的重型木箱,用力推但箱子未動;繼續加大力氣,箱子終于開始滑動;滑動過程中保持勻速前進。視頻定格在三個關鍵畫面:未動、即將啟動、勻速滑動。提問1:在箱子未被推動時,它是否受到摩擦力?如果有,這個力叫什么?方向如何?提問2:當箱子開始滑動后,地面是否還對它施加摩擦力?這個力又叫什么?提問3:箱子勻速前進時,推力和摩擦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引導語:我們每天都在和“摩擦”打交道——走路、寫字、剎車……但你真的了解這位“看不見的朋友”嗎?剛才的視頻中,看似簡單的推箱子動作,其實隱藏著深刻的物理原理。今天,我們就一起揭開摩擦力的神秘面紗。(二)、引出課題并板書:教師在黑板上書寫課題:“3.2 摩擦力”,并強調:“摩擦力,既是我們的幫手,也是我們的對手。它可以讓我們穩穩站立,也能讓機器磨損發熱。理解它,才能駕馭它。” 1.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2. 嘗試回答教師提問。3. 提出自己的疑惑。4. 明確學習目標。評價任務 回答準確:☆☆☆表達清晰:☆☆☆提出疑問:☆☆☆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生活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活已有經驗,激發探究欲望。三個遞進式問題直指本節課核心概念——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系,為后續探究埋下伏筆。引用“看不見的朋友”增強親和力,提升課堂溫度。實驗探究,建構概念【18分鐘】 一、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一)、明確實驗目的與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當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的關系時,應如何操作?”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每次只改變一個變量,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接著提出本實驗的目標: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可能的因素有哪些?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兩個主要因素: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可用木塊上加砝碼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不同材料如木板、砂紙、毛巾覆蓋)。教師展示實驗裝置:將彈簧測力計水平連接木塊,木塊置于長木板上,通過勻速拉動木板(或拉動木塊)使木塊相對木板滑動,讀取測力計示數即為滑動摩擦力大小。強調關鍵點:必須勻速拉動,確保拉力等于摩擦力(二力平衡),否則讀數不準確。(二)、分組實驗與數據記錄: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領取實驗器材。任務如下:第一、二組: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如均為木板),改變木塊上的砝碼數量(即正壓力N),分別測量3組不同壓力下的滑動摩擦力f,填入表格。第三、四組:保持壓力不變(如僅木塊本身),更換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觸面(木板、砂紙、毛巾),測量對應的滑動摩擦力f,填入表格。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彈簧測力計調零、視線垂直讀數、勻速拉動等操作規范,及時糾正錯誤操作。(三)、數據分析與規律總結:各小組代表匯報實驗數據,教師將數據匯總至PPT表格中。引導學生觀察:提問: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如何變化?是否成比例?學生分析數據,發現f隨N增大而增大,且比值f/N基本恒定。提問:當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如何變化?學生回答: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教師總結: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引入比例系數——動摩擦因數μ,給出公式 f = μN,并說明μ由材料性質和表面狀況決定,無單位。二、認識靜摩擦力 (一)、演示實驗與現象觀察:教師重新演示推箱子實驗:用彈簧測力計緩慢水平拉靜止在木板上的木塊,逐漸增大拉力,觀察測力計讀數變化直至木塊開始滑動。提問:在木塊未動之前,測力計有示數嗎?說明什么?學生觀察到:即使木塊未動,測力計也有讀數,且隨拉力增大而增大。教師解釋:這說明存在一個與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在平衡它,這個力就是靜摩擦力。(二)、歸納靜摩擦力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接觸、擠壓、相對運動趨勢)2. 靜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3. 靜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確定?(隨外力變化,在0到最大靜摩擦力之間)結合圖示講解“相對運動趨勢”的判斷方法:假設接觸面光滑,物體將向哪個方向運動,那么靜摩擦力就與該方向相反。舉例:人走路時,腳向后蹬地,有向后運動的趨勢,地面給腳的靜摩擦力向前,推動人前進。1. 明確實驗目標與方法。2. 分組實驗,記錄數據。3. 分析數據,歸納規律。4. 觀察演示,理解靜摩擦力。評價任務 操作規范:☆☆☆數據準確:☆☆☆結論合理:☆☆☆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全過程,培養實驗技能與合作意識。采用“拉動木板”而非“拉動木塊”的方式更易實現勻速,提高測量準確性。數據分析環節突出數學關系的建立,強化f=μN的物理意義。靜摩擦力部分通過慢速拉伸演示,直觀展現其“自適應”特性,破解“不動就沒有摩擦力”的迷思。結合走路實例,體現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深化理解,突破難點【12分鐘】 一、方向判斷訓練 (一)、典型情境分析:教師展示三個典型情境圖示:情境1:傳送帶將貨物從低處運往高處,貨物隨傳送帶一起勻速上升。提問:貨物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引導學生分析:貨物相對于傳送帶有向下滑動的趨勢,因此靜摩擦力方向沿傳送帶向上,正是這個力使貨物得以向上運動。情境2:汽車急剎車時,車輪被抱死,輪胎在地面上滑行。提問:此時輪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對汽車運動有何影響?學生回答:滑動摩擦力方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反,起到減速作用。情境3:人站在自動扶梯上隨梯上升,雙腳未移動。提問:腳底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分析:腳有相對于扶梯向下運動的趨勢,故靜摩擦力方向向上。(二)、辨析誤區:教師強調:“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運動”這一說法是錯誤的。正確說法是:“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舉例說明:人走路時,靜摩擦力是動力;汽車驅動輪受到的地面靜摩擦力也是向前的動力。只有當摩擦力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時,才表現為阻力。二、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 (一)、實驗觀察與理論說明:教師再次演示緩慢拉動物體的過程,指出當拉力達到某一數值時,物體突然啟動。此時的拉力即為最大靜摩擦力f_max。提問: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比,哪個更大?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推重物時“啟動最難”)和實驗現象(測力計示數在啟動瞬間先升后降)得出結論: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教師補充:一般情況下,可近似認為 f_max ≈ μN,即最大靜摩擦因數約等于動摩擦因數。三、課堂練習與反饋 (一)、基礎判斷題:1. 物體只有在運動時才會受到滑動摩擦力。(×)2. 靜止的物體不可能受到滑動摩擦力。(√)3. 摩擦力的方向一定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學生獨立思考后舉手回答,教師點評并糾正錯誤觀念。 1. 分析情境,判斷方向。2. 理解摩擦力的雙重角色。3. 參與討論,澄清誤區。4. 完成練習,鞏固知識。評價任務 方向正確:☆☆☆解釋合理:☆☆☆辨析清晰:☆☆☆設計意圖 通過典型情境訓練學生判斷摩擦力方向的能力,特別是打破“摩擦力阻礙運動”的思維定勢,理解其作為動力的可能性。結合生活實例(走路、開車)增強代入感。最大靜摩擦力的講解呼應導入環節的“推箱子”現象,形成閉環。課堂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強化正確認知。聯系生活,拓展應用【6分鐘】 一、摩擦力的利與弊 (一)、小組討論:教師提出問題:請列舉生活中摩擦力有益和有害的例子各三個,并說明人們是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的。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發言。預設答案:有益:走路防滑(增大粗糙度)、握筆寫字(增大壓力)、剎車制動(增大摩擦材料);有害:機器磨損(加潤滑油)、滑雪阻力(使用光滑材料)、發熱損耗(減少接觸面積)。(二)、技術應用介紹:教師補充現代科技中的摩擦控制實例:1. 磁懸浮列車:通過消除接觸摩擦實現高速運行;2. 自行車鏈條涂油:減小摩擦,延長壽命;3. 足球鞋底釘設計:增大靜摩擦力,防止打滑。強調:人類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對摩擦力認識和利用的深化。 1. 小組討論,列舉實例。2. 分享交流,補充完善。3. 聽取講解,拓展視野。4. 形成辯證認識。評價任務 舉例恰當:☆☆☆分類準確:☆☆☆表達完整:☆☆☆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歸納與表達能力。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摩擦力的雙重作用,增強社會責任感。補充高科技應用案例,拓寬學生視野,感受物理在科技進步中的價值,激發學習興趣。課堂總結,升華主題【4分鐘】 一、結構化回顧 (一)、知識梳理: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1. 摩擦力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2. 產生條件:接觸、擠壓、相對運動或趨勢;3. 方向判斷:與相對運動或趨勢方向相反;4. 大小規律:滑動摩擦力 f = μN,靜摩擦力 0 < f ≤ f_max;5. 摩擦力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二、升華式總結 (一)、哲理提升:教師深情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摩擦力——這個既阻礙我們前行,又支撐我們站立的力量。它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認識和利用。就像人生路上的阻力,有時正是這些‘摩擦’讓我們腳踏實地,穩步前行。當我們學會化阻力為動力,就能像奔跑的人依靠靜摩擦力前進一樣,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愿你們不僅掌握摩擦力的知識,更能領悟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在看似阻礙的地方,發現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1. 跟隨回顧,梳理知識。2. 傾聽感悟,內化提升。3. 思考人生,建立聯系。4. 樹立信心,展望未來。評價任務 知識完整:☆☆☆理解深刻:☆☆☆情感共鳴:☆☆☆設計意圖 通過結構化回顧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強化記憶。升華式總結將物理知識與人生哲理相結合,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課堂在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中達到高潮,留下深刻印象。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1.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錯誤的請改正:(1)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3)靜止的物體一定不受滑動摩擦力。2. 一個質量為5kg的木箱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動摩擦因數為0.4。求:(1)當用水平拉力F=10N拉木箱時,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2)當拉力增大到F=25N時,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3)木箱勻速運動時,拉力應為多大?(g取10m/s )二、拓展探究查閱資料或實地觀察,回答以下問題:1. 冬天路面結冰后,為什么車輛容易打滑?人們通常采取哪些措施來增大摩擦以保障安全?2. 為什么體操運動員上場前要在手上涂“鎂粉”?這屬于增大還是減小摩擦?3. 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驗證“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的說法(可用橡皮、書本等常見物品)。【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 (1)錯誤。應改為: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2)正確。(3)正確。2. 解:(1)最大靜摩擦力 f_max ≈ μN = 0.4×50N = 20N > 10N,故木箱未動,靜摩擦力 f = F = 10N;(2)F = 25N > f_max,木箱滑動,滑動摩擦力 f = μN = 20N;(3)勻速運動時,拉力等于滑動摩擦力,F = f = 20N。二、拓展探究1. 結冰后接觸面光滑,μ減小,摩擦力變小。措施:撒鹽融冰、鋪沙土、換雪地胎等。2. 鎂粉吸汗增大手與器械間的粗糙程度,屬于增大摩擦。3. 示例:用同一長方體橡皮分別平放、側放于桌面,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比較兩次拉力大小是否相同。板書設計3.2 摩擦力一、分類: 靜摩擦力 —— 相對靜止,有運動趨勢 滑動摩擦力 —— 相對滑動二、產生條件: ① 接觸且擠壓(有彈力) ② 接觸面粗糙 ③ 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方向: → 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 不一定是“阻礙運動”四、大小: 靜摩擦力:0 < f ≤ f_max 滑動摩擦力:f = μN μ:動摩擦因數(由材料和粗糙程度決定)五、應用: 增大:刻紋、涂鎂粉、撒沙 減小:潤滑、滾動、氣墊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推箱子”為主線故事貫穿始終,從導入到實驗再到總結,情境真實連貫,有效激發學生興趣。2. 實驗設計科學合理,采用“拉動木板”方式更易實現勻速,提高了數據準確性,學生參與度高。3. 注重破除迷思概念,通過典型例題和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建立“摩擦力可為動力”的正確認知。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在判斷“相對運動趨勢”時仍存在困難,需增加更多動態演示或動畫輔助。2. 實驗時間略緊,個別小組未能完成全部數據采集,今后可提前準備更多套器材或簡化數據記錄表。3. 對摩擦因數μ的微觀解釋(分子間作用力)未深入展開,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能產生新的疑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