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長度及其測量基礎鞏固1.下列是某一次課堂比賽中,四名同學的單位換算過程,其中正確的是 ( )A.10 mm=10mm÷1000=0.01B.10cm=1×0.01 m=0.01 m2.(2024天津)我國自主研發的“手撕鋼”薄如蟬翼,其厚度大約是物理課本一張紙厚度的五分之一,則一張“手撕鋼”的厚度最接近于 ( )A.2dm B.2cm C.2mm D.0.02 mm3.下列幾種估測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A.成人走兩步的距離大約為150 mmB.一個中學生的身高大約是16.5d mC.課桌的高度大約是75 dmD.一張試卷的厚度大約為1mm4.按如圖2-2-1所示方法,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其中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 )5. 判斷測量數據:0.3260 m、7.59 m、759 mm、759 dm,各自對應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A.1 dm、1m m、1 cm、1mB.1 cm、1 dm、1m m、1mC.1m m、1 cm、1 dm、1mD.1mm、1 dm、1 cm、1m6.(2024北京校級期中)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長度測量中,為了減小誤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讀幾位的方法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C.測量過程中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工具無關D.隨著科技的進步,測量儀器將進一步改進,測量誤差最終將被消除7.(教材變式題)給下列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是8848.86 。(2)我國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長度約為6300 。(3)一名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70 。(4)窗戶玻璃的厚度為2.5 。(5)初中八年級物理課本的長約2.6 ,課本中每張紙的厚度約為0.1 。8.完成下列單位換算。(1)2.5k m= m= cm。(2)3 dm= μm= nm。(3)2×10 m= mm= nm。9.(2024北京通州區校級期中)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如圖2-2-2所示是某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長度的情景,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cm。小新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為了減小 ,他用同一把刻度尺的不同部位對硬幣的直徑測量了4 次,測量的數據為2.47 cm、2.48 cm、2.69 cm、2.49 cm,其中錯誤的數據是 。除去錯誤的數據后,硬幣的直徑應為 .11.在學校“運用物理技術破案”的趣味游戲活動中,小明根據“通常情況下,人站立時身高大約是腳長的7 倍”這一常識,可知留下圖2-2-3中腳印的人的身高約為 ( )A.1.65m B.1.75 mC.1.85 m D.1.95 m12.小明想給窗戶配上一塊玻璃,在以下的測量工具中,用來測量窗框尺寸最合理的是 ( )A.分度值是1mm,量程是0~20cm 的學生刻度尺B.分度值是1cm,量程是0~15m的皮卷尺C.分度值是1mm,量程是0~2m 的鋼卷尺D.游標卡尺13.關于長度的特殊測量,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通過滾鐵環測量花壇的周長:先記下鐵環轉過的圈數 N,再乘鐵環的周長LB.測量某一曲線的長度:用無彈性的棉線和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曲線的兩端點處做上記號,再將棉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兩記號間的長度即為曲線的長度C.測量一張郵票的厚度:將100 張相同的郵票疊放起來,測出 100 張郵票的總厚度再除以100D.測量乒乓球的直徑:只用一把刻度尺而不借助其他工具直接測量14.(教材變式題)某同學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他的測量方法如圖 2-2-4所示,A點是他讀數時眼睛的位置。請指出這名同學測量中的三處錯誤:① ;② ;③ 。15.如圖 2-2-5所示,小亮在做“長度的測量”實驗:(1)圖甲中圓的直徑是 cm。(2)一條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中,如圖乙所示,紙帶環繞了 n 圈,則紙帶厚度是 (選填“A”或“B”)。素養提升16.[模型建構]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時會有一些因素引起測量誤差,其中刻度尺的溫度變化也是引起誤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過實驗研究刻度尺長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他設計了如圖2-2-6所示的裝置來研究物體長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裝置中 AB是粗細均勻的銅棒,COD 是可繞O 點轉動的指針。實驗時,A端固定不動,指針 C 端緊靠在銅棒 B 端,當用酒精燈給 AB 加熱時,小明可以通過觀察 來分析銅棒受熱時長度的變化。第二節 長度及其測量1. D 2. D 3. B 4. A 5. D 6. B7. (1)m (2) km (3) cm (4) mm(5) dm mm8. (1)2500 2.5×10 (2)3×10 3×10°(3)2×10 0.29. 1 3.5010. 誤差 2.69 cm 2.48 cm11. B 12. C 13. D14.①刻度尺沒有放正②刻度線沒有緊靠被測物體③讀數時,視線沒有正對被測物體長度的末端所對的刻度線15. (1)1.50 (2)B16.指針位置的變化(或指針偏轉角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