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牛頓第三定律》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三節,是力學體系中的核心規律之一。教材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現象引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導學生觀察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歸納出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本節內容不僅深化了對“力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理解,也為后續學習受力分析、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以及動量守恒等知識奠定基礎。教材注重從現象到本質的推理過程,強調實驗驗證與邏輯思維的結合,體現了物理學科“觀察—猜想—實驗—結論”的科學探究路徑。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掌握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并初步具備受力分析能力。但在認知上仍存在誤區,如認為“主動施力者受力小”“強者 exert 力大、弱者受力小”等錯誤觀念。學生對“相互性”理解不深,容易忽略反作用力的存在。此外,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發展初期,對成對出現的力難以建立對稱性認知。因此,教學中需通過直觀實驗、情境對比和思維沖突設計,幫助學生突破直覺誤區,構建正確的物理圖景,發展科學推理能力。課時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 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能準確識別實際情境中的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2. 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明確其表達式 F = -F′ 的物理意義及適用范圍。科學思維1. 能通過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歸納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提升歸納與演繹能力。2. 能區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發展對比分析與概念辨析能力。科學探究1. 經歷用傳感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系的實驗過程,掌握數字化實驗工具的使用方法。2. 能設計簡單實驗驗證牛頓第三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普適性。科學態度與責任1. 在實驗中養成嚴謹求實、尊重數據的科學態度。2. 認識到自然界中力的相互性原理在科技與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探索自然規律的責任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的理解。2.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特點:等大、反向、共線、異物、同性質、同時性。難點1. 區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2. 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即使在運動狀態不同的物體間也成立。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講授法教具準備力傳感器(兩套)、數據采集器、計算機、磁性黑板、小車、彈簧、氣球、滑板、多媒體課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制造認知沖突【6分鐘】 一、創設“拔河”情境,引發思維碰撞 (一)、播放視頻并提問:教師播放一段拔河比賽的視頻:兩隊學生激烈對抗,繩子中間的紅綢帶左右搖擺,最終一方獲勝。視頻暫停在僵持階段。提問1:勝利的一方是不是因為 exert 了更大的拉力?提問2:失敗的一方是否 exert 的拉力較小?提問3:如果甲隊 exert 的力大于乙隊,那么繩子為什么會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這是否違背了牛頓第一定律?引導語:我們常以為“力氣大的贏”,但物理世界往往顛覆直覺。今天我們要揭開這場力量對決背后的真正法則——牛頓第三定律。它告訴我們:每一個作用的背后,都有一個對等的回應。(二)、引出課題并板書:教師在黑板上書寫課題:“3.3 牛頓第三定律”,并強調:“這不是一場‘誰更用力’的比賽,而是一次‘力的對稱性’的展示。真正的勝負,取決于系統的整體受力與慣性,而非單方面的‘用力大小’。” 1.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2. 表達個人觀點。3. 提出質疑與猜想。4. 明確學習任務。評價任務 觀點明確:☆☆☆質疑合理:☆☆☆參與積極:☆☆☆設計意圖 以拔河比賽這一學生熟悉且充滿勝負情緒的情境導入,制造強烈的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三個遞進式問題直指本節課核心——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關系,打破“強者用力大”的日常錯覺。引用“力的對稱性”提升物理美感,為后續實驗探究埋下伏筆。實驗探究,發現規律【18分鐘】 一、數字化實驗:力傳感器實時監測 (一)、演示實驗 setup 與原理講解:教師展示兩套力傳感器,分別固定在兩個小車上,兩車通過輕繩連接,置于光滑水平軌道上。傳感器通過數據線連接至計算機,實時顯示兩力的大小與方向曲線。講解:當A車拉B車時,傳感器A測得A對B的作用力F_AB,傳感器B測得B對A的反作用力F_BA。我們將同時記錄這兩個力隨時間的變化。提問:你預測這兩個力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是否可能一方更大?學生自由猜測后,教師開始實驗:1. 靜止狀態下,輕輕拉動A車,觀察兩傳感器讀數;2. 快速加速A車,帶動B車運動;3. B車突然剎車,A車繼續前進;4. 雙方互拉,模擬拔河僵持狀態。每次操作后,暫停畫面,引導學生觀察電腦屏幕上兩條力-時間曲線的重合情況。(二)、數據分析與規律歸納:教師放大曲線圖,指出無論在靜止、加速、減速還是相互拉扯過程中,F_AB與F_BA的數值始終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提問:這個規律是否只適用于特定情況?為進一步驗證,教師更換實驗方式:1. 用手直接拉傳感器,另一端固定在墻上;2. 將兩個彈簧測力計鉤在一起,互相拉伸;3. 吹一個氣球松手,觀察其反沖運動。在每種情況下,均引導學生觀察并確認“兩力等大反向”的現象。最終師生共同總結: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教師板書牛頓第三定律內容,并寫出表達式:F = -F′。二、深入理解定律內涵 (一)、提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六大特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歸納:1. 異物性: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2. 等值性:大小總是相等;3. 反向性:方向總是相反;4. 共線性:作用在同一直線上;5. 同時性: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6. 同性質:同為彈力、摩擦力或引力等。舉例說明:人推墻時,手對墻的力(彈力)與墻對手的力(彈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存在,性質相同。(二)、辨析常見誤區:教師強調:“即使一個物體在運動,另一個靜止,它們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依然等大。”舉例:卡車撞自行車,雖然自行車被撞飛,但卡車也受到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只是因其質量大,加速度小,不易察覺)。1. 觀察實驗現象,記錄數據。2. 分析曲線,歸納規律。3. 參與討論,理解特征。4. 澄清誤區,建立正確認知。評價任務 數據準確:☆☆☆歸納完整:☆☆☆理解深入:☆☆☆設計意圖 利用數字化傳感器實現實時、精確、可視化的力測量,突破傳統彈簧測力計讀數滯后、誤差大的局限,讓學生親眼“看見”力的對等性,增強說服力。多種情境驗證提升規律的普適性認知。系統歸納六大特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概念框架。通過“卡車撞自行車”等反直覺案例,徹底打破“運動物體用力大”的迷思。對比辨析,深化理解【12分鐘】 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vs 平衡力 (一)、情境對比分析:教師展示兩個典型情境:情境1:書靜止在桌面上。提問:書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是否為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引導學生分析:重力施力體是地球,受力體是書;支持力施力體是桌子,受力體是書。兩者同作用于書,是一對平衡力。而書對桌子的壓力與桌子對書的支持力才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情境2:人站在地面上。提問:人受到的重力與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什么關系?人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呢?學生分析后明確:前者是平衡力(同物、反向、等大、共線),后者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異物、同性質、同時)。(二)、表格歸納區別: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比表格:比較項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力 作用對象兩個不同物體同一物體力的性質一定相同 不一定相同是否同時存在同時產生 、同時消失不一定 | 效果不能抵消(作用于不同物)可使物體保持平衡(三)、課堂練習:判斷下列各組力是否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1. 蘋果落地時,地球對蘋果的引力與蘋果對地球的引力。(√)2. 懸掛的燈泡,電線對燈的拉力與燈對電線的拉力。(√)3. 水平桌面上的木塊,受到的重力與桌面支持力。(×)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點評。 1. 分析情境,對比概念。2. 填寫表格,歸納異同。3. 完成練習,鞏固理解。4. 參與討論,澄清模糊。評價任務 辨析準確:☆☆☆表達清晰:☆☆☆應用正確:☆☆☆設計意圖 通過典型情境對比,直擊學生易混淆點。表格歸納法清晰呈現核心差異,強化記憶。課堂練習及時反饋,確保學生能準確區分兩類力,為后續受力分析打下堅實基礎。強調“效果不同”幫助學生理解為何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能抵消。聯系生活,拓展應用【5分鐘】 一、生活中的牛頓第三定律 (一)、小組討論:教師提出問題:請列舉生活中體現牛頓第三定律的現象,并解釋其原理。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代表發言:預設答案:1. 走路:腳向后蹬地,地給人向前的反作用力;2. 劃船:槳向后劃水,水給槳向前的推力;3. 火箭升空:向下噴氣,氣體給火箭向上的反沖力;4. 槍的后坐力:子彈向前射出,槍身向后運動。(二)、科技應用介紹:教師補充:1. 噴氣式飛機:利用高速噴出氣體獲得前進動力;2. 水下推進器:通過螺旋槳推動水流獲得反作用力;3. 磁懸浮列車:電磁鐵與軌道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實現懸浮與推進。強調:人類對反作用力的利用,是航天、航海、交通等領域進步的關鍵。 1. 小組討論,列舉實例。2. 分享交流,補充完善。3. 聽取講解,拓展視野。4. 形成科學認知。評價任務 舉例恰當:☆☆☆解釋合理:☆☆☆表達完整:☆☆☆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遷移應用能力。從走路到火箭升空,層層遞進,展現定律的廣泛適用性。補充高科技案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與科學探索欲,體現物理服務于社會的價值。課堂總結,升華主題【4分鐘】 一、結構化回顧 (一)、知識梳理:教師帶領學生回顧:1.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異物、同性、同時;2. 表達式:F = -F′;3. 與平衡力的區別:作用對象不同,效果不同;4. 生活與科技中的廣泛應用。二、升華式總結 (一)、哲理提升:教師深情總結:“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你 exert 的每一個力,都會收到一個對等的回應。這不是簡單的物理規律,更是一種宇宙的平衡哲學。在生活中,你給予世界的善意,終將以某種方式回到你身上;你對他人施加的壓力,也會以反作用的形式影響自己。正如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所寫:‘I'm nobody! Who are you ’——每一個‘我’都存在于與他者的相互作用之中。愿你們不僅學會分析力的對等,更能領悟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與反作用’,做一個懂得尊重、理解與回應的人。” 1. 跟隨回顧,梳理知識。2. 傾聽感悟,內化提升。3. 思考人生,建立聯系。4. 樹立價值觀,展望未來。評價任務 知識完整:☆☆☆理解深刻:☆☆☆情感共鳴:☆☆☆設計意圖 通過結構化回顧強化知識體系。升華式總結將物理規律與人生哲理巧妙融合,引用詩歌增添人文氣息,體現“課程育人”理念。用富有哲思的語言引導學生從物理世界走向人生思考,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雙重提升。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1.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錯誤的請改正:(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2)馬拉車的力大于車拉馬的力,所以馬能拉動車。(3)雞蛋碰石頭,雞蛋破了,說明石頭對雞蛋的力大于雞蛋對石頭的力。2. 一個質量為60kg的人站在電梯中,電梯以2m/s 的加速度上升(g=10m/s )。求:(1)人對電梯地板的壓力大小;(2)電梯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大小;(3)上述兩力是否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否為平衡力?二、拓展探究1. 設計一個家庭小實驗,驗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可用氣球、小車、彈簧秤等物品。2. 查閱資料:為什么宇航員在太空艙內可以“漂浮”?這與牛頓第三定律是否矛盾?3. 思考:如果地球突然消失,月亮會怎樣運動?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角度解釋。【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 (1)錯誤。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不能抵消。(2)錯誤。兩力等大,馬能拉動車是因為馬與地面的摩擦力大于車與地面的摩擦力。(3)錯誤。兩力等大,雞蛋破是因為其承受能力弱。2. 解:(1)人對電梯壓力 N′ = m(g+a) = 60×12 = 720N;(2)電梯對人支持力 N = 720N;(3)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異物、同性、等大反向);不是平衡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二、拓展探究1. 示例:將氣球吹大后松手,觀察其反沖運動。2. 太空艙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失重狀態,但萬有引力仍存在,符合牛頓第三定律。3. 月亮將沿切線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因地球消失后引力消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消失。板書設計3.3 牛頓第三定律一、內容: 兩物體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F = -F′二、特點: ① 異物性 ② 等值性 ③ 反向性 ④ 共線性 ⑤ 同時性 ⑥ 同性質三、與平衡力的區別: 比較項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力 作用對象兩個不同物體同一物體| 效果不能抵消(作用于不同物)可使物體保持平衡四、應用: 走路、劃船、火箭升空、噴氣飛機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拔河”為主線情境貫穿始終,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從生活經驗到科學規律的自然過渡。2. 數字化實驗直觀呈現力的實時變化,極大增強了證據的說服力,學生印象深刻。3. 對比辨析環節設計精準,有效破解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vs 平衡力”的學習難點。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對“同時性”理解仍顯模糊,需增加慢動作視頻或動畫演示。2. 拓展探究題對部分學生難度偏大,可提供分層作業選項。3. 課堂時間緊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環節未能充分展開,可考慮延伸至課后實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