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 重力與彈力》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2019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第一節,是力學知識體系的奠基性內容。教材從生活實例出發,系統介紹重力的產生、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重心),以及彈力的形成條件、方向判斷和胡克定律。重力作為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力,是學生理解受力分析的基礎;彈力則為后續學習摩擦力、牛頓定律及彈簧振子等打下關鍵基礎。本節內容強調“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一核心觀念,注重模型建構(如重心、形變)與實驗探究,體現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認知邏輯。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對“重物有重量”“彈簧能被拉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對力的本質理解模糊,常將“質量”與“重力”混淆,認為“沒有接觸就不會有力”。學生雖在初中接觸過重力和彈力,但缺乏系統性和深度,尤其對重心的位置判斷、彈力的方向確定及胡克定律的定量關系掌握不牢。此外,學生在受力分析時易遺漏彈力或誤判方向。教學中需通過實驗直觀展示形變,借助生活情境深化概念理解,利用數學工具建立定量關系,逐步構建科學的“力”的認知框架。課時教學目標觀察現實世界1. 能列舉生活中重力與彈力的實例,識別其作用效果(如物體下落、彈簧壓縮)。2. 能通過實驗觀察微小形變,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是“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思考現實世界1. 能運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重心概念,分析不同形狀物體的重心位置。2. 能根據物體形變方向判斷彈力方向,掌握“壓力垂直于支持面”“拉力沿繩收縮方向”等規律。表達現實世界1. 能用公式G=mg計算重力大小,用F=kx表達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2. 能規范畫出物體所受重力與彈力的示意圖,為受力分析奠定基礎。科學思維與探究實踐1. 能設計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繪制F-x圖像并得出胡克定律。2. 能在真實情境中(如懸掛、支撐、擠壓)分析彈力的存在與方向,建立物理模型。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重心)。2. 彈力的產生條件(接觸+彈性形變)及方向判斷方法。難點1. 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并能分析不規則或空心物體的重心位置。2. 判斷復雜情境中彈力的方向,尤其是接觸面為曲面或多個物體相互擠壓時。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合作學習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測力計、不同質量鉤碼、橡皮筋、激光筆、平面鏡、玻璃瓶、海綿、小球、直尺、三角板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力從何來【5分鐘】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認知思考 (一)、播放視頻片段:展示瀑布傾瀉、蘋果落地、蹦極跳躍、撐桿跳高四個場景,畫面定格在“水向下流”“蘋果加速下落”“橡皮繩拉伸”“撐桿彎曲”等關鍵瞬間。提問:這些現象中,是什么“東西”讓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這個“東西”來自哪里?引導語:古人說“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是一種想象。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眼光看——是“力”在起作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二)、提出核心議題:“看不見的力,如何被感知?”演示1:手持小球靜止,松手后小球下落。提問:小球為什么會下落?這個“向下拉”的力是誰施加的?演示2:將彈簧測力計掛上鉤碼,指針下移。提問:彈簧為什么伸長?誰在“拉”它?過渡語:力雖無形,卻可通過效果感知。今天,我們就從最常見的兩種力——重力與彈力,開始探索。 1. 觀看視頻,感知力的存在。2. 觀察實驗現象,提出猜想。3. 思考力的來源與作用效果。4. 激發探究重力與彈力的興趣。評價任務 情境理解:☆☆☆現象觀察:☆☆☆問題提出:☆☆☆設計意圖 通過自然與運動場景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直觀感受力的普遍存在。以“力從何來”為驅動性問題,激發探究欲望。通過兩個簡單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關注力的作用效果(改變運動狀態、使物體形變),為后續定義力和分析力的性質做鋪墊,實現從生活經驗到物理概念的過渡。概念建構:重力探秘【12分鐘】 一、定義重力,明確三要素 (一)、揭示重力本質板書: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強調: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任何物體。提問:重力大小與什么有關?展示不同質量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其重力。引導學生記錄數據:m=0.1kg,G=1.0N;m=0.2kg,G=2.0N……發現規律:G ∝ m,比值約為10 N/kg。引出公式:G = mg,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g≈9.8m/s ,方向豎直向下。(二)、探究重心概念提問:重力作用在物體的哪個點?演示:用細線懸掛薄板狀物體(如三角形硬紙板),畫出懸線延長線;換另一點懸掛,再畫線,兩線交點即重心。說明: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在幾何中心。舉例:球體在球心,方形在對角線交點。提問:空心球的重心在哪里?均勻圓環呢?引導得出:仍在幾何中心,可能不在物體上。 1. 理解重力的定義與來源。2. 觀察測量數據,發現G與m關系。3. 掌握G=mg公式及g的取值。4. 理解重心概念,判斷簡單物體重心。評價任務 概念理解:☆☆☆數據分析:☆☆☆模型判斷:☆☆☆設計意圖 通過實驗測量建立G與m的定量關系,強化科學探究能力。利用懸掛法直觀展示重心的確定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等效作用點”的抽象概念。通過反例(空心球、圓環)打破“重心必在物體上”的誤區,提升思維的嚴謹性。實驗探究:彈力之源【15分鐘】 一、感知形變,理解彈力條件 (一)、放大微小形變演示“激光反射法”:將激光筆固定,光束射向貼在玻璃瓶上的小平面鏡,再反射到遠處墻面上。用手擠壓瓶身,光點明顯移動。提問:瓶子是否發生了形變?雖然肉眼難見,但激光放大了這一變化。結論:只要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就會產生彈力。板書:彈力產生的條件——①直接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二)、判斷彈力方向展示多種情境:1. 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微小向下形變,產生向上的彈力(支持力)。2. 小球壓在斜面上:斜面被壓縮,彈力垂直于斜面向上。3. 繩子懸掛物體:繩子被拉長,產生沿繩向上的彈力(拉力)。總結規律:彈力方向總是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觸面或沿繩收縮方向。二、探究胡克定律 (一)、設計實驗方案提供彈簧、鉤碼、刻度尺,引導學生設計實驗:1. 測彈簧原長L ;2. 掛不同質量鉤碼,記錄總長L,計算伸長量x=L-L ;3. 記錄對應彈力F=G=mg。(二)、數據處理與規律發現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記錄6組數據,繪制F-x圖像。提問:圖像形狀如何?說明F與x是什么關系?引導得出:F-x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說明F∝x,即F=kx(胡克定律)。k為勁度系數,單位N/m,反映彈簧“軟硬”程度。 1. 觀察激光實驗,感知微小形變。2. 分析多種情境,歸納彈力方向。3. 分組實驗,測量數據并繪圖。4. 分析圖像,得出胡克定律。評價任務 實驗操作:☆☆☆方向判斷:☆☆☆規律歸納:☆☆☆設計意圖 通過“激光放大”實驗突破“無形變無彈力”的認知障礙,深刻理解彈力的產生機制。結合多種接觸情境歸納方向判斷方法,提升模型應用能力。通過自主探究胡克定律,經歷“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圖像—得出結論”的完整科學過程,培養探究實踐能力。應用深化:力的表達【10分鐘】 一、規范畫出力的示意圖 (一)、示范重力與彈力作圖出示例題:一個木塊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引導學生分析:1. 木塊受重力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在重心;2. 桌面受壓發生形變,對木塊施加向上的支持力N;3. 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教師在黑板上規范畫出受力示意圖,標注G和N。(二)、分析復雜情境出示練習:小球靜止在光滑半球形碗底。提問:小球受哪些力?彈力方向如何?引導:碗對小球的支持力垂直于接觸面(即沿半徑指向球心)。再出示:兩個木塊疊放,分析上下木塊所受彈力。強調:彈力是接觸力,必須有接觸才可能有彈力。 二、計算彈力大小 (一)、應用胡克定律例題:一彈簧原長10cm,勁度系數200N/m,掛上2kg物體后伸長多少?解:F=G=mg=20N,由F=kx x=F/k=20/200=0.1m=10cm。總長L=20cm。變式:若彈簧被壓縮5cm,彈力多大?F=kx=200×0.05=10N。 1. 學習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驟。2. 判斷復雜情境中的彈力方向。3. 規范畫出重力與彈力示意圖。4. 應用胡克定律進行簡單計算。評價任務 模型構建:☆☆☆作圖規范:☆☆☆公式應用:☆☆☆設計意圖 通過典型例題示范,教會學生規范作圖,為后續受力分析打下堅實基礎。通過碗底小球、疊放木塊等情境,提升彈力方向判斷能力。結合胡克定律進行計算,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增強知識應用能力。當堂檢測:技能闖關【8分鐘】 一、基礎辨析:概念理解 (一)、出示選擇題1. 關于重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B. 重力方向總是垂直向下C. g=9.8N/kg表示1kg物體重9.8ND. 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引導分析:A錯——重力是引力的一個分力;B錯——應為“豎直向下”;C正確;D錯——如圓環。答案:C二、綜合應用:圖像與計算 (一)、出示實驗題某同學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關系,得到下表數據:F(N): 0, 2, 4, 6, 8x(cm): 0, 1.0, 2.0, 3.0, 4.0(1) 畫出F-x圖像;(2) 求勁度系數k。引導:圖像為直線,斜率k=ΔF/Δx=2N/1cm=200N/m。 1. 獨立完成選擇題。2. 分析選項,排除錯誤。3. 繪制F-x圖像。4. 計算勁度系數k。評價任務 概念辨析:☆☆☆圖像繪制:☆☆☆計算準確:☆☆☆設計意圖 通過精選練習檢測學生對重力、彈力核心概念的理解,特別是易錯點(如g的含義、重心位置)。通過實驗數據題考查圖像處理與計算能力,體現“做中學”的理念,鞏固探究成果。課堂總結:升華認知【2分鐘】 一、情景化總結:力的詩篇 (一)、回顧學習歷程今天我們觸摸了兩種“看不見的力”:重力——地球母親溫柔的懷抱,將萬物牽引;彈力——物體間默契的回應,形變中積蓄著力量。我們用激光看見了無形的形變,用彈簧測量了力的大小,用重心找到了力的“支點”。(二)、升華科學哲理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力雖無形,卻留下運動的軌跡、形變的印記。愿你們學會用科學的眼睛,看見世界的“看不見”,感受物理的詩意與力量。 1. 回顧重力與彈力的核心要點。2. 理解力的無形與可觀測性。3. 感受物理學習的美感。4. 樹立科學探索的信心。評價任務 知識整合:☆☆☆思維提升:☆☆☆情感共鳴:☆☆☆設計意圖 采用“情景化+升華式”總結,將物理知識賦予詩意表達,增強課堂感染力。引用泰戈爾詩句,強調“無形之物亦有跡可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超越表象,洞察本質,激發對物理學科的深層熱愛。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概念與計算1. 一個質量為5kg的物體,所受重力為多少?若將其帶到月球(g月=1.6m/s ),重力變為多少?2. 一彈簧勁度系數為300N/m,原長15cm。當受到60N拉力時,伸長量是多少?總長度是多少?二、能力提升:受力分析3. 如圖所示,小球靜止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傾角為30°。畫出小球所受重力與支持力的示意圖,并說明支持力方向。4. 兩個質量分別為m =2kg、m =3kg的木塊疊放在水平地面上,分析m 和m 各自所受的彈力,并計算地面支持力大小。三、拓展探究:生活應用5. 查閱資料,了解生活中哪些裝置利用了胡克定律(如體重秤、減震器、圓珠筆)。選擇一種,簡述其工作原理,并估算其彈簧的勁度系數數量級。【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 G地=mg=5×9.8=49N;G月=5×1.6=8N2. x=F/k=60/300=0.2m=20cm;L=15+20=35cm二、能力提升3. 重力豎直向下,支持力垂直于斜面向上4. m 受重力G =20N、m 支持力N =20N;m 受重力G =30N、m 壓力N =20N、地面支持力N=50N板書設計3.1 重力與彈力【左側】一、重力 G1. 來源:地球吸引2. 大小:G=mg3. 方向:豎直向下4. 作用點:重心(等效點)【右側】二、彈力 F1. 條件:接觸 + 彈性形變2. 方向:與形變方向相反→ 壓力⊥支持面,拉力沿繩3. 大小:F=kx(胡克定律)k:勁度系數(N/m)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激光放大微小形變實驗效果震撼,學生深刻理解“有接觸未必有彈力,有形變才有彈力”。2. 學生分組探究胡克定律,動手能力強,數據處理與圖像繪制能力得到鍛煉。3. 通過懸掛法找重心,直觀生動,突破“重心必在物體上”的迷思。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在受力分析時仍遺漏支持力或誤判方向,需加強變式訓練。2. 對“豎直向下”與“垂直向下”的區別強調不夠,個別學生仍混淆。3. 實驗時間稍緊,部分小組未能完成全部數據采集,需優化實驗流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