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承德市2025-2026學年九年級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物理模擬練習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20分。1.如圖所示,一輕質彈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現用手對彈簧上端施加豎直向上的拉力,則( )A. 手對彈簧拉力的施力物是彈簧B. 彈簧對手的拉力使彈簧發生了形變C. 彈簧對手的拉力和手對彈簧的拉力的作用點相同D. 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大2.現在的智能手機都有這樣一個功能:把手機豎著放在桌面轉度橫放,手機顯示畫面就自動反向轉動度,如圖所示。這源于手機內部有一個重力感應器,手機用它來判定方向。在手機從豎放轉為橫放的過程中,分析正確的是( )A. 重力的方向改變 B. 重力的大小改變 C. 重力的作用點改變 D. 重心高度降低3.哪吒之魔童鬧海以驚艷的視覺效果和顛覆性的故事設定,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的國風動畫盛宴。如圖所示為哪吒與敖丙在海邊踢毽子時的情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毽子運動到最高點時處于平衡狀態B. 踢出去的毽子受到重力和踢力的作用C. 踢出去的毽子在空中可以繼續飛行是由于受到慣性D. 毽子在運動到最高點時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將做勻速直線運動4.如圖所示的是一種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實驗中,拉力越大,木板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就越大B. 實驗中,物體受到木板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C. 實驗中,無論木板做何種運動,彈簧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和木板對物體的摩擦力都是一對平衡力D. 實驗中,靜止時彈簧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和木板受到物體的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5.有市民在濕地勞動時不慎陷入淤泥無法脫身。救援者將寬大的模板平綁在鞋底,順利走到受困者身邊,如圖所示。受困者的質量為、對淤泥的壓強為,救援者連同木板的總質量為、對淤泥的壓強為,淤泥處處相同,則 ( )A. B.C. D. 數據不全,無法比較6.如圖所示,遮陽傘雖能遮擋陽光,但是當電動車快速行駛時,傘面會被空氣向上吹起來,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針對電動車安裝遮陽傘所帶來的嚴重交通隱患,交警部門加大檢查拆除力度。下列四種圖示情景與其原理相同的是( )A. 飛機的機翼設計成流線型B. 鐵軌鋪在寬大枕木上C. 紙片托住水D. 水利大壩上窄下寬7.四人雙槳賽艇運動員正齊心合力向后拉動船槳如圖甲所示,船槳向前撥水,船向后滑行。已知船槳的軸點到船槳尾部點距離,到運動員手握船槳點距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以岸上的觀眾為參照物,運動員和賽艇是靜止的B. 當賽艇快速前進時,水對槳的力大于槳對水的力C. 圖乙可以描述運動員向后拉動船槳時,船槳受到的動力與阻力的情況D. 使用的這種船槳屬于費力杠桿8.如圖所示的剪刀剪紙時的機械效率為,這表示( )A. 若作用在剪刀上的動力做功,則有的功用于剪紙B. 若作用在剪刀上的動力做功,則有的功用于剪紙C. 若作用在剪刀上的動力做功,則有的功用于剪紙D. 若作用在剪刀上的動力做功,則有的功用于克服額外阻力9.“我勞動,我快樂?!毙∶鞣艑W幫媽媽洗菜時發現,放在盆中的茄子浮在水面,西紅柿沉在盆底。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對此現象作出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確的是( )A. 茄子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B. 茄子受到的浮力大于西紅柿受到的浮力C. 西紅柿排開水的重力小于自身的重力D. 西紅柿的密度大于茄子的密度10.一個木塊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如果對木塊施加的水平拉力為,如圖甲所示;的大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木塊的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如圖丙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當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是B. 當在內,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摩擦力為C. 當在內,拉力的功率為D. 當在內,木塊的機械能保持不變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10分。11.如圖所示的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攻擊武器床弩。被拉彎的弩弦具有 能,射出的箭斜向上運動時動能轉化為 能。12.在古代戰爭中,交戰雙方常使用“絆馬索”設計埋伏,即在敵方騎兵經過的地方突然拉起繩子。當繩子突然絆住馬腿時,騎兵會從馬上向 選填“前”或“后”摔下。對此情景合理的解釋是:騎兵和馬原來相對于地面是 的,當馬腿被繩子絆住運動狀態突然改變時,騎兵由于 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被摔下馬。13.一小明用三角板、細線、鉤碼、水、塑料透明軟管制作裝置,并檢查桌面是否水平。如圖甲所示,其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是______的原理,桌面的______選填“”或“”端較高;如圖乙所示,其利用了連通器內注入同種液體,當液體靜止時,各部分的液面總是______的原理,桌面 ______選填“水平”或“不水平”,若將右端管口稍向上提,兩端液面的高度差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4.如下圖,是能繞點轉動的輕質杠桿,在中點處用繩子懸掛重力為的物體不計繩重。在端施加豎直向上的拉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拉力 。若保持拉力方向始終垂直于杠桿,將端緩慢向上提升一小段距離,在提升的過程中,拉力將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15.年月日上午,中國海軍福建艦航母出海開展首次航行試驗,可謂萬眾矚目之至。已知航母滿載排水量約噸,則航母滿載時受到的浮力是 。當福建艦從海上駛回長江港口,受到的浮力 選填“不變”、“變大”或“變小”,航母要 選填“下沉”或“上浮”一些。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18分。16.小美做“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實驗。彈簧測力計在實驗前應沿______方向調零。某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甲所示,該物體的重力為______。根據實驗數據,畫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像應該是圖乙中的______。根據該圖像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物體所受重力與它的質量成______。小亮又選取了質量不同的蘋果、小木塊、小鐵球各一個,并分別測出它們的質量和重力,來探究物體所受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你認為小亮的做法合理嗎?為什么?請簡要回答:______。17.物理課上,同學們利用壓強計“研究液體內部壓強”,進行了如下的操作。微小壓強計裝置 選填“是”或“不是”連通器。實驗前小明沒有按壓橡皮膜時,形管兩側液面就存在高度差如圖所示,接下來的操作是 選填字母;A.從形管內向外倒出適量水 拆除軟管重新安裝 向形管內添加適量水實驗時,小王將探頭放入水下,形管兩側水面高度差為,此時形管內外的氣壓差為 ;水,取正確操作后,分析圖、圖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加而 ;分析圖、圖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 越大,壓強越大;小王用圖所示的裝置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在左側加入適量的水,在右側緩慢倒入待測液體,直到橡皮膜剛好變平,她測量了以下物理量:A.右側待測液體到容器底的深度B.右側待測液體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C. 左側水到容器底的深度D.左側水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請你推導出待測液體密度的表達式為 選擇題中合適的字母和水表示。18.小明同學研究滑輪的使用特點,他每次都勻速提起鉤碼,如圖所示為研究過程。實驗次數 物重 彈簧測力計示數比較圖中的四圖可知: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 ;小明同學又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對動滑輪特點進行了多次探究,實驗數據見下表。提升重物時應該注意沿 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分析數據,他覺得與“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的結論偏差較大。該實驗中出現這樣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考慮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6分。19.下圖是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這是我國國產大飛機領域取得的又一個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制空白?!蚌H龍”可以進行海上救援,森林滅火,還具有相當的軍用價值,飛機的各參數如下表所示。通過計算回答?。?br/>輪子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空機質量最大載水量最大平飛速度最大航程空載的飛機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時候,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蓄滿水后的飛機漂浮在水面上的時候,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一次執行任務時,蓄滿水的飛機在水面上以的速度勻速直線滑行,在水面上的阻力是重力的倍,飛機的功率是多少?20.如圖,一輛貨車勻速從山底開到山頂貨車重為,發動機的功率保持不變,山坡長,高為,牽引力保持不變,不計空氣阻力.求:汽車從山底開到山頂所做的有用功.山坡的機械效率.汽車在山坡上行駛時的摩擦力.參考答案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6.【答案】 7.【答案】 8.【答案】 9.【答案】 10.【答案】 11.【答案】彈性勢 重力勢 12.【答案】前運動慣性 13.【答案】豎直向下 相平 不水平 不變 14.【答案】減小 15.【答案】不變下沉 16.【答案】豎直;;;正比;合理,選用不同的物體,進行多次實驗,更能得出普遍規律。 17.【答案】不是增大密度 18.【答案】改變力的方向豎直方向動滑輪重力 19.【答案】解:空載的飛機的重力:,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力:,對地面的壓強為:;蓄滿水后的飛機漂浮在水面上時,飛機受到的浮力:,由可得,排開水的體積:;飛機在水面上勻速直線滑行的阻力:,所以牽引力:,飛機的功率:。答:空載的飛機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時候,對地面的壓強為;蓄滿水后的飛機漂浮在水面上的時候,排開水的體積為;蓄滿水的飛機在水面上勻速直線滑時,飛機的功率為。 【解析】根據計算空載的飛機的重力,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力等于重力,根據計算對地面的壓強;蓄滿水后飛機漂浮在水面上時,浮力等于其總重力,根據和可求出排開水的體積;根據飛機總重力求出牽引力大小,利用計算飛機的功率。本題以水陸兩棲飛機為情景,考查了二力平衡和漂浮條件的應用,固體壓強、阿基米德原理以及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難度適中。20.【答案】 【解析】由題意可知,車從山底開到山頂所做的有用功 J.由可知,汽車從山底開到山頂所做的總功 , 由可知,山坡的機械效率 .由題意可知,額外功 , 由可知,汽車在山坡上行駛時的摩擦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