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婁底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婁底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

資源簡介

湖南省婁底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
1.(2024八上·婁底期中)新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必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貼近學生生活。你認為下列估計的數據與實際最接近的是(  )
A.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其直徑約為40mm
B.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為10s
C.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5m/s
D.人體感覺比較舒適的溫度約為37℃
2.(2024八上·婁底期中)學校運動會上,小龍擔任了跳遠比賽的助理裁判員,他應選用下面的哪個測量工具最恰當(  )
A.學生尺:長20cm,分度值1mm B.皮卷尺:長5m,分度值1cm
C.木直尺:長1m,分度值1cm D.鋼卷尺:長2m,分度值1mm
3.(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明五次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結果分別為18.49cm、18.51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18.5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可以去掉
C.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消除誤差
D.最后結果應記作18.50cm
4.(2024八上·婁底期中)甲的速度是90m/min,乙的速度為5.4km/h,丙的速度是1.5m/s。比較三者的速度,比較結果是(  )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慢 D.三者一樣快
5.(2024八上·婁底期中)甲、乙兩小車從相距10m的AB兩點同時在同一直線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像分別如圖(a)、(b)所示v甲、v乙,經過時間t后,兩小車相距3m,則t不可能是(  )
A.10s B.70s C.90s D.130s
6.(2024八上·婁底期中)近年來,汽車領域利用AI(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實現了“人與車”全場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對AI語音助手分析正確的是(  )
A.增大聲音音量實質是將音調變高
B.聲音在車內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
C.切換不同性別聲音模式實質是改變聲音的響度
D.能對語音指令作出回應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7.(2024八上·婁底期中)下列事例中,與圖所示的標志采取的控制噪聲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商場附近的居民樓安裝雙層玻璃
B.在高速公路的兩旁設置隔音屏
C.在圖書館中禁止大聲喧嘩
D.機場地勤人員帶防噪聲耳罩
8.(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櫻將耳朵貼在較長的鐵質自來水管的一端,然后讓另外一位同學在自來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櫻能聽到三次敲打聲。請按先后順序判斷三次敲打聲分別是通過哪三種介質傳播到人耳的(  )
A.鐵管、水、空氣 B.水、空氣、鐵管
C.水、鐵管、空氣 D.空氣、水、鐵管
9.(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邊緣。先將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再增加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聽到的聲音(  )
A.響度變大 B.響度變小 C.音調變高 D.音調變低
10.(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小明玻璃藥瓶和吸管自制了一個溫度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溫度計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固體的熱脹冷縮
B.當藥瓶全部浸入熱水中時,吸管中的液柱會上升
C.如果在吸管上標注溫度,下面標注的溫度比上面高
D.吸管越粗,液柱隨溫度變化的升降越明顯
11.(2024八上·婁底期中)中國詩詞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詩詞涉及的物態變化說法正確的是(  )
A.“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霜的形成是液化吸熱
B.“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露的形成是升華吸熱
C.“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熱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的形成是凝華放熱
12.(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的是甲、乙兩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甲是晶體,乙是非晶體
B.甲在第6min時處于固液共存的狀態
C.在第4min到第8min內,甲沒有吸熱,乙繼續吸熱
D.甲的熔點是48℃,乙沒有固定的熔點
13.(2024八上·婁底期中)一陣秋風吹過,校園里樹葉隨風飄舞,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是   ;小明同學撿起一片樹葉測量其長度如圖所示,樹葉的長度為   cm。
14.(2024八上·婁底期中)下圖為甲、乙兩物體運動時,相隔相同時間所在的不同位置。由圖可知,   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選填“甲”或“乙”)。若相鄰間隔的時間為0.01s,則乙物體如圖可見這部分的平均速度為   m/s。
15.(2024八上·婁底期中)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時,鄰居家傳來了悠揚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二胡獨奏曲聲是由二胡琴弦    產生的,人們通過獨奏曲聲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辨別出是二胡曲,這時候的二胡獨奏曲聲對人們來講是屬于   (選填“噪聲”或“樂音”)。
16.(2024八上·婁底期中)(1)在學習“葉片的結構”時,了解到植物葉片上下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表皮,葉片的表皮可以使葉片中水分蒸發速度   (選填“加快”“不變”或“減慢”)。
(2)如圖所示,“潑水成冰”需要滾燙的開水在零下30℃以下的極寒環境中才能成功。用滾燙的開水而不用冷水是因為開水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遇冷會迅速   成小冰晶。
17.(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A圖是一物體運動的圖像,請在B圖中作出其對應的圖像。
18.(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
(1)該實驗原理是   ,除了圖中的器材以外,還應該有的測量器材是   ;
(2)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以減小測量   (選填“時間”、“路程”)的誤差;
(3)小車經過AC中點時速度為,經過AB中點時速度為,則   (選填“>”、“=”、“<”);
(4)當小車完全通過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會偏   (選填“大”、“小”)。
19.(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明想比較幾種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檢測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還有:音叉、機械鬧鐘、鞋盒。
(1)在本實驗中適合做聲源的是   (選填“音叉”或“機械鬧鐘”)。
(2)如圖所示,分別用不同材料將聲源包裹起來,然后放在鞋盒內,通過實驗來探究它們的隔音性能。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應該   (選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邊聽聲音,一邊向后退,在此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   (選填“音調”或“響度”)發生改變。當聽不見聲音時分別測量并記錄此處到鞋盒的距離(如表所示)。
材料 報紙 羽絨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聽不到聲音的距離/m 8 4 7 5
(4)分析實驗結果,這些材料中隔聲性能最好的是   。
20.(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甲是小明做“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裝置圖。燒杯中盛有適量的水,小明在水溫升高到90℃時開始每隔1min記錄一次水的溫度。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溫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1)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水的沸點是   ℃,水在沸騰時溫度的特點是   ;
(2)實驗中,當有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時,此時水   (選填“正在沸騰”或“將要沸騰”);
(3)照圖乙那樣做成一個小紙鍋,紙鍋里裝些水,放到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過一會水就會沸騰,而紙鍋不會燃燒。小明分析后認為,紙鍋不會燃燒的原因是紙的著火點低于   (選填“酒精燈火焰的溫度”或“水的沸點”)。
21.(2024八上·婁底期中)區間測速,是用來檢測機動車通過兩個相鄰測速監控點之間的平均速度。如圖是某高速路上的一個區間測速的相關標識,某車輛進入全長為44km的區間測速路段,用時0.5h離開該路段。
(1)該交通標識牌上數字“80”的單位是   (用符號表示);
(2)通過計算說明,在區間測速路段該車輛是否超速;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至少需要行駛多長時間?
22.(2024八上·婁底期中)當動車以某一速度沿直線勻速行駛時,在進入某一隧道前800m處鳴笛,司機在鳴笛4s后聽到隧道口處山崖反射的回聲,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求:
(1)聲音在4s內傳播的距離;
(2)當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3)動車行駛的速度;
(4)若隧道全長7.41km,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多少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時間的估測;長度的估測;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解答】A.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其直徑約為40mm,故A符合實際;
B.通常情況下,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大約為1s,故B不符合實際;
C.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故C不符合實際;
D.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約為25℃,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A。
【分析】我們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有個初步認識,比如1cm、1m的長度;平時的氣溫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判斷。
2.【答案】B
【知識點】長度的估測
【解析】【解答】中學生運動員的跳遠成績一般在2~3米左右,而選擇的刻度尺的量程要盡可能一次量出該長度,分度值精確到1cm即可。
A、學生尺長20cm,量程太小,故A不符合題意;
B、皮卷尺長5m,量程合適,分度值1cm能夠滿足要求,故B符合題意;
C、木直尺長1m,量程太小,故C不符合題意;
D、鋼卷尺長2m,量程太小,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首先根據中學生跳遠平均成績確定測量工具的量程和需要達到的準確程度,然后選擇相應的測量工具。
3.【答案】D
【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由測量數據可知,數據中倒數第二位數的單位是毫米,所以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故A錯誤;
B、18.5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讀數字,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確到mm的下一位,不可去掉,故B錯誤;
C、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減小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消除,只能減小誤差,故C錯誤;
D、測量數據中,誤差允許范圍之外的數據,可能是錯誤的數據,題中18.10cm與其它數據相差過大,是錯誤的數據,應該去掉后再求平均值,故最后結果應記作:
,故D正確。
故選:D。
【分析】(1)長度測量讀數時,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是估計值,倒數第二位對應的即為分度值;
(2)估讀值表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不能去掉;
(3)誤差不可避免,只能盡量減小;
(4)中學生減小測量誤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測量取平均值,除不盡時平均值應保留與測量值相同的位數。
4.【答案】D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解答】ABCD、由題意可知,甲、乙、丙所用的速度的單位不同,故需要將單位換算成同一單位進行比較。
甲的速度為:
乙的速度為:
丙的速度為:

比較可知,三者之間的大小關系為,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分析】速度單位不同的,可以換算為同一單位方便比較,速度常用單位為m/s和km/h,換算關系為:1m/s=3.6km/h。
5.【答案】C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ABCD、由圖中的s-t圖像可得甲乙兩車的速度分別為:


由題意可知,經過時間t后, 兩小車相距3m, 故有四種可能的情況,
情況1:甲、乙向同一方向運動,甲在乙后方10m處出發,經過時間t后,兩車相距3m,兩車之間的距離減小了10m-3m=7m,故由題中條件及速度公式可知:
,即
,代入數據可得:
解得
情況2:向同一方向運動,甲在乙后方10m處出發,經過時間t后,甲已經追上乙并且超過乙3m,甲通過的路程為:s甲=,s乙=v乙t,代入數據可得:
解得
情況3:甲、乙相向運動,兩車相距10m,經過時間t后,兩車相距3m,由題中條件可得:
解得
情況4:甲、乙相向運動,相遇后繼續向前運動時間t后,兩車相距3m,由題意知
解得
t=18.6s。
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兩車相距3m,分為四種情況,根據題中已知條件代入速度公式計算解答。
6.【答案】B
【知識點】聲速;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聲與信息
【解析】【解答】A.響度表示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增大聲音音量實質是將聲音的響度增大,故A錯誤;
B.車內氣溫平均氣溫比較接近15℃,且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m/s,故B正確;
C.音色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切換不同性別聲音模式實質是改變聲音的音色,故C錯誤;
D.能對語音指令作出回應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D錯誤。
故選B。
【分析】(1)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它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2)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
(3)音色: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
(4)聲音既能傳遞信息,又能傳遞能量。
7.【答案】C
【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
【解析】【解答】圖中的禁止鳴笛,車是聲源,因此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控制噪聲的產生。
AB.商場附近的居民樓安裝雙層玻璃、在高速公路兩旁設置隔音板,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AB不符合題意;
C.在圖書館中禁止大聲喧嘩,人是聲源,因此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C符合題意;
D.機場地勤人員戴上防噪聲耳罩,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8.【答案】A
【知識點】聲速
【解析】【解答】固體、液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鐵管中傳播速度最大,在水中傳播速度較大,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最小,在傳播的距離相等時,敲打鐵管時,聲音在鐵管中傳播時間最短,在水中傳播時間較短,在空氣中傳播時間最長,三次聲音介質是鐵管、水、空氣,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分析】固體中聲速最快,其次是液體和氣體。
9.【答案】D
【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解析】【解答】 先將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再增加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 ,所以鋼尺的振動幅度不變,但是振動頻率減小,所以音調變低,D正確,ABC錯誤。
綜上選D。
【分析】聲音的特點:不同材料決定音色不同;振幅決定響度;振動頻率決定音頻;振動頻率決定音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10.【答案】B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當瓶內液體遇熱,體積變大,液柱上升,故該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故A錯誤;
B、當藥瓶全部浸入熱水中時,瓶內液體溫度升高,受熱膨脹,體積變大,所以吸管中的液柱會上升,故B正確;
C、如果在吸管上標注溫度,由于溫度越高,液柱上升的越高,所以上面標注的溫度比下面高,故C錯誤;
D、瓶內液體受熱膨脹,體積變化相同時,由V=sh,可知吸管越細,液柱隨溫度變化的升降越明顯,故D錯誤。
故選:AD。
【分析】(1)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液體有熱漲冷縮的性質,據此分析判斷;
(3)根據該溫度計工作原理分析判斷;
(4)由于液體熱脹冷縮,外界溫度變化時,自制溫度計的玻璃管液柱體積也在變化,根據V=sh分析判斷。
11.【答案】D
【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液化及液化放熱;凝華及凝華放熱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氣溫突然降低的時候,直接凝華形成的小冰晶,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A錯誤;
B、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B錯誤;
C、冰是由水凝固而成,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C錯誤;
D、雪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的小冰晶,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D正確。
故選:D。
【分析】(1)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放熱;
(2)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熱;
(3)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熱。
12.【答案】C
【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
【解析】【解答】ACD、由圖像可知,給物質甲加熱的過程中,在4~8min海波的溫度保持48℃不變,該段時間為物質甲的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不變,說明甲有一定的熔點,故甲是晶體,且它的熔點是48℃,而乙熔化過程,溫度持續上升,故乙是非晶態,沒有固定的熔點,故AD正確,C錯誤;
B.甲物質從第4分鐘開始熔化,第8分鐘熔化結束,熔化過程不斷吸熱,固態物質不斷變為液態物質,故第6min時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 C。
【分析】(1)晶體的特點:晶體熔化時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即有一定的熔點;在圖像上,晶體熔化時有一段時間的圖像是水平的,而非晶體熔化時一直上升的;
(2)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同一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晶體熔化的特點:晶體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但內能增加。
13.【答案】運動的;3.10
【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解答】(1)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相對于“飄舞”的落葉位置發生了變化,故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是運動的。
(2)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故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樹葉左側與1.00cm刻度線對齊,右側對應刻度為4.10cm,樹葉的長度為:L=4.10cm-1.00cm=3.10cm。
故答案為:運動的;3.10。
【分析】(1)在研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要先選擇一個標準,即參照物,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物體靜止;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物體就是運動的;
(2)使用刻度尺時,首先要明確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從0刻度線開始,讀出物體對應的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還可以讓物體左側對準刻度尺的某一整刻度線,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答案】甲;2.5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甲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相同,說明甲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變大,說明乙做加速直線運動。乙0.03s運動路程為7.5cm,所以乙物體如圖可見這部分的平均速度為
綜上第1空、甲;第2空、2.5
【分析】速度的計算:v=s/t,相同時間下物體的路程大,則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體的時間小速度大
15.【答案】振動;音色;噪聲
【知識點】聲音的產生;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噪聲及來源
【解析】【解答】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二胡聲是由二胡琴弦振動產生的。不同樂器的發聲材料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通過音色不同辨別出是二胡曲。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時,二胡獨奏曲聲妨礙人們休息,屬于噪聲。
【分析】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妨礙人們休息的聲音屬于噪聲。
16.【答案】減慢;凝華
【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升華及升華吸熱
【解析】【解答】(1)由題意可知, 植物葉片上下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表皮, 即葉片表面的水份不易蒸發,即表皮可以使葉片中水分蒸發速度減慢。
(2) 因為開水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水蒸氣, “潑水成冰”是熱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空氣時,可以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小冰晶,發生凝華現象。
故答案為:減慢;凝華。
【分析】(1)減慢蒸發的方法:降低液體溫度、減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速度、減小液體表面積;
(2)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凝華放熱。
17.【答案】
【知識點】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該物體運動的s-t圖像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當s=20m時,t=4s,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通過計算可知,0s、2s、4s、6s、8s時,對應的路程0m、10m、20m、30m、40m,故物體運動的v-t圖像如下:
【分析】由A的v-t圖像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據此分別計算出0s、2s、4s、6s、8s時,對應的路程,利用描點法作出物體的運動s-t圖像。
18.【答案】(1);秒表
(2)時間
(3)>
(4)小
【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因此實驗原理為速度公式。
第2空, 實驗需測量小車運動的 “路程” 和 “時間”,圖中已有斜面和小車,以及測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測量時間需用秒表,因此除圖中器材外,還需秒表;
(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時間越短,不易測量時間,故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小。
(3)小車從A位置由靜止滑下時,做勻加速運動,AC中點在AB中點的后方,由于速度越來越快,則經過路程sAC中點時的速度大于經過路程sAB中點時的速度,所以v1>v2。
(4)過了B點后計時,所計時間偏大,由可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偏小。
故答案為:(1);秒表;(2)小;時間;(3)>;(4)小。
【分析】(1)根據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斷;而公式既能用于勻速直線運動求速度,又能用于變速直線運動求平均速度;根據實驗當中需要測量的常用工具進行解答;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就越短,不方便測量時間,據此分析;
(3)根據小車做變速運動的具體速度變化情況分析經過AC中點和經過AB中點的速度大小,從而得到速度關系;
(4)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平均速度會偏小。
(1)[1]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通過測量通過的路程及對應時間,根據來求解。
[2]圖示中有刻度尺可用來測量路程,還需要測量時間的秒表。
(2)為了減少時間測量的誤差,應讓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較長,則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小。
(3)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越來越快,由圖示知,AC的中點在B點,AB的中點在B點之上,所以v1>v2。
(4)當小車完全通過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的AB段的時間偏大,路程為準確值,據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偏小。
19.【答案】(1)機械鬧鐘
(2)相同
(3)響度
(4)羽絨服
【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
【解析】【解答】(1)音叉發出的聲音不穩定,聲音小,持續時間短,機械鬧鐘發出的聲音大,聲音較為穩定,持續時間長,故鬧鐘適合做實驗聲源。
(2)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條件都相同,所以材料包裹的厚度要相同,這種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3)聲音的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和聲源的距離有關,故當小明在遠離聲源的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響度發生改變。
(4)由實驗數據可知,當聽不到聲音時,距離聲源的最近的是羽絨服,說明羽絨服的隔音性能最好;
故答案為:(1)機械鬧鐘;(2)相同;(3)響度;(4)羽絨服。【分析】(1)實驗中做聲源要聲音穩定、響度大、持續性長。
(2)本實驗要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與材料的關系,需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條件都相同,這種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3)聲音的響度與振幅和發聲體的距離有關;音調在聲音傳播過程中不變;
(4)實驗中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聽不到聲音時離聲源的距離越小。
(1)機械鬧鐘發出的聲音有節奏,聲音較為穩定,適合做實驗聲源。
(2)實驗應采用控制變量法,改變了材料種類,則要控制各種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
(3)聲音的響度與聽者與聲源的距離有關,故小明在遠離聲源的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響度發生改變。
(4)由表格數據可知,聽不見聲音時羽絨服的距離最短,說明羽絨服隔音效果最好。
20.【答案】99;溫度不變;正在沸騰;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探究水的沸騰實驗
【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從表格數據可知,水溫升高到99℃ 后,無論繼續加熱多長時間(第 5、6、7 分鐘),溫度始終保持 99℃不變。根據 “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即為沸點” 的規律,可判斷水的沸點是 99℃, 水在沸騰時溫度的特點是溫度不變;
(2)當水沸騰時,整個燒杯內水溫均達到沸點,氣泡上升過程中,周圍水不斷汽化補充水蒸氣,且液體深度減小導致壓強變小,氣泡會不斷上升、變大。
因此,當有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時,水 正在沸騰;
(3)酒精燈火焰的溫度遠高于紙的著火點,但紙鍋中的水沸騰后,溫度保持在沸點(約 99℃)不變。由于熱傳遞,紙的溫度始終等于水的沸點,無法達到紙的著火點。 因此,紙鍋不會燃燒的原因是紙的著火點低于 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
故答案為:(1)99;溫度不變;(2)正在沸騰;(3)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分析】(1)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不變的這個溫度即沸點;
(2)將要沸騰時:下層水溫高于上層,氣泡上升過程中遇到低溫水,水蒸氣液化,氣泡會變小;
正在沸騰時:整個燒杯內水溫均達到沸點,氣泡上升過程中,周圍水不斷汽化補充水蒸氣,且液體深度減小導致壓強變小,氣泡會不斷上升、變大。
(3)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紙是可燃物,且與氧氣接觸,能否燃燒關鍵看溫度是否達標)。
21.【答案】(1)交通標志牌上的數字“80”的單位是公里每小時(km/h)。在交通標志中,這個數字通常表示該路段的車速限制,即車輛在此路段行駛時的最高或最低速度
(2)該車通過測速區間的平均速度為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其速度最大為v'=80km/h,則至少需要行駛的時間為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交通運輸當中,速度單位一般用km/h,據此分析“80“的單位;
(2)由題中給出的路程和時間,代入求出該車輛全程的平均速度;與該路段的最大限速進行比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3)知道區間測速路段的長度和最大限速,根據變形可求出通過全程所用的最少時間。
(1)交通標志牌上的數字“80”的單位是公里每小時(km/h)。在交通標志中,這個數字通常表示該路段的車速限制,即車輛在此路段行駛時的最高或最低速度
(2)該車通過測速區間的平均速度為
由圖可知,該路段允許汽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80km/h,所以該車通過該測速區間會被判超速。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其速度最大為v'=80km/h,則至少需要行駛的時間為
22.【答案】(1)聲音所走的路程為
s聲=v聲t=340m/s×4s=1360m
(2)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s=s聲-s0=1360m-800m=560m
(3)由題意知,動車行駛的距離
s車=s0-s=800m-560m=240m
動車的速度
(4)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由可得動車2min行駛的距離
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
【解析】【分析】(1)由題中條件代入s=vt算出聲音傳播的距離;
(2)聲音傳播的距離減去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即為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3)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減去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即為動車行駛的距離;根據算出動車的速度;
(4)知道在隧道中行駛的時間,根據速度公式就會求出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的路程;而動車在隧道中行駛的路程等于隧道長與動車長度的差,據此求解。
(1)聲音所走的路程為
s聲=v聲t=340m/s×4s=1360m
(2)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s=s聲-s0=1360m-800m=560m
(3)由題意知,動車行駛的距離
s車=s0-s=800m-560m=240m
動車的速度
(4)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由可得動車2min行駛的距離
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
1 / 1湖南省婁底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
1.(2024八上·婁底期中)新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必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貼近學生生活。你認為下列估計的數據與實際最接近的是(  )
A.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其直徑約為40mm
B.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為10s
C.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5m/s
D.人體感覺比較舒適的溫度約為37℃
【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時間的估測;長度的估測;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解答】A.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其直徑約為40mm,故A符合實際;
B.通常情況下,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大約為1s,故B不符合實際;
C.中學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故C不符合實際;
D.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約為25℃,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A。
【分析】我們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有個初步認識,比如1cm、1m的長度;平時的氣溫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判斷。
2.(2024八上·婁底期中)學校運動會上,小龍擔任了跳遠比賽的助理裁判員,他應選用下面的哪個測量工具最恰當(  )
A.學生尺:長20cm,分度值1mm B.皮卷尺:長5m,分度值1cm
C.木直尺:長1m,分度值1cm D.鋼卷尺:長2m,分度值1mm
【答案】B
【知識點】長度的估測
【解析】【解答】中學生運動員的跳遠成績一般在2~3米左右,而選擇的刻度尺的量程要盡可能一次量出該長度,分度值精確到1cm即可。
A、學生尺長20cm,量程太小,故A不符合題意;
B、皮卷尺長5m,量程合適,分度值1cm能夠滿足要求,故B符合題意;
C、木直尺長1m,量程太小,故C不符合題意;
D、鋼卷尺長2m,量程太小,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首先根據中學生跳遠平均成績確定測量工具的量程和需要達到的準確程度,然后選擇相應的測量工具。
3.(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明五次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結果分別為18.49cm、18.51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18.5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可以去掉
C.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消除誤差
D.最后結果應記作18.50cm
【答案】D
【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由測量數據可知,數據中倒數第二位數的單位是毫米,所以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故A錯誤;
B、18.5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讀數字,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確到mm的下一位,不可去掉,故B錯誤;
C、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減小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消除,只能減小誤差,故C錯誤;
D、測量數據中,誤差允許范圍之外的數據,可能是錯誤的數據,題中18.10cm與其它數據相差過大,是錯誤的數據,應該去掉后再求平均值,故最后結果應記作:
,故D正確。
故選:D。
【分析】(1)長度測量讀數時,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是估計值,倒數第二位對應的即為分度值;
(2)估讀值表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不能去掉;
(3)誤差不可避免,只能盡量減小;
(4)中學生減小測量誤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測量取平均值,除不盡時平均值應保留與測量值相同的位數。
4.(2024八上·婁底期中)甲的速度是90m/min,乙的速度為5.4km/h,丙的速度是1.5m/s。比較三者的速度,比較結果是(  )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慢 D.三者一樣快
【答案】D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解答】ABCD、由題意可知,甲、乙、丙所用的速度的單位不同,故需要將單位換算成同一單位進行比較。
甲的速度為:
乙的速度為:
丙的速度為:

比較可知,三者之間的大小關系為,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分析】速度單位不同的,可以換算為同一單位方便比較,速度常用單位為m/s和km/h,換算關系為:1m/s=3.6km/h。
5.(2024八上·婁底期中)甲、乙兩小車從相距10m的AB兩點同時在同一直線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像分別如圖(a)、(b)所示v甲、v乙,經過時間t后,兩小車相距3m,則t不可能是(  )
A.10s B.70s C.90s D.130s
【答案】C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ABCD、由圖中的s-t圖像可得甲乙兩車的速度分別為:


由題意可知,經過時間t后, 兩小車相距3m, 故有四種可能的情況,
情況1:甲、乙向同一方向運動,甲在乙后方10m處出發,經過時間t后,兩車相距3m,兩車之間的距離減小了10m-3m=7m,故由題中條件及速度公式可知:
,即
,代入數據可得:
解得
情況2:向同一方向運動,甲在乙后方10m處出發,經過時間t后,甲已經追上乙并且超過乙3m,甲通過的路程為:s甲=,s乙=v乙t,代入數據可得:
解得
情況3:甲、乙相向運動,兩車相距10m,經過時間t后,兩車相距3m,由題中條件可得:
解得
情況4:甲、乙相向運動,相遇后繼續向前運動時間t后,兩車相距3m,由題意知
解得
t=18.6s。
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兩車相距3m,分為四種情況,根據題中已知條件代入速度公式計算解答。
6.(2024八上·婁底期中)近年來,汽車領域利用AI(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實現了“人與車”全場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對AI語音助手分析正確的是(  )
A.增大聲音音量實質是將音調變高
B.聲音在車內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
C.切換不同性別聲音模式實質是改變聲音的響度
D.能對語音指令作出回應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答案】B
【知識點】聲速;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聲與信息
【解析】【解答】A.響度表示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增大聲音音量實質是將聲音的響度增大,故A錯誤;
B.車內氣溫平均氣溫比較接近15℃,且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m/s,故B正確;
C.音色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切換不同性別聲音模式實質是改變聲音的音色,故C錯誤;
D.能對語音指令作出回應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D錯誤。
故選B。
【分析】(1)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它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2)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
(3)音色: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
(4)聲音既能傳遞信息,又能傳遞能量。
7.(2024八上·婁底期中)下列事例中,與圖所示的標志采取的控制噪聲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商場附近的居民樓安裝雙層玻璃
B.在高速公路的兩旁設置隔音屏
C.在圖書館中禁止大聲喧嘩
D.機場地勤人員帶防噪聲耳罩
【答案】C
【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
【解析】【解答】圖中的禁止鳴笛,車是聲源,因此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控制噪聲的產生。
AB.商場附近的居民樓安裝雙層玻璃、在高速公路兩旁設置隔音板,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AB不符合題意;
C.在圖書館中禁止大聲喧嘩,人是聲源,因此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C符合題意;
D.機場地勤人員戴上防噪聲耳罩,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8.(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櫻將耳朵貼在較長的鐵質自來水管的一端,然后讓另外一位同學在自來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櫻能聽到三次敲打聲。請按先后順序判斷三次敲打聲分別是通過哪三種介質傳播到人耳的(  )
A.鐵管、水、空氣 B.水、空氣、鐵管
C.水、鐵管、空氣 D.空氣、水、鐵管
【答案】A
【知識點】聲速
【解析】【解答】固體、液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鐵管中傳播速度最大,在水中傳播速度較大,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最小,在傳播的距離相等時,敲打鐵管時,聲音在鐵管中傳播時間最短,在水中傳播時間較短,在空氣中傳播時間最長,三次聲音介質是鐵管、水、空氣,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分析】固體中聲速最快,其次是液體和氣體。
9.(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邊緣。先將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再增加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聽到的聲音(  )
A.響度變大 B.響度變小 C.音調變高 D.音調變低
【答案】D
【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解析】【解答】 先將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再增加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 ,所以鋼尺的振動幅度不變,但是振動頻率減小,所以音調變低,D正確,ABC錯誤。
綜上選D。
【分析】聲音的特點:不同材料決定音色不同;振幅決定響度;振動頻率決定音頻;振動頻率決定音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10.(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小明玻璃藥瓶和吸管自制了一個溫度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溫度計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固體的熱脹冷縮
B.當藥瓶全部浸入熱水中時,吸管中的液柱會上升
C.如果在吸管上標注溫度,下面標注的溫度比上面高
D.吸管越粗,液柱隨溫度變化的升降越明顯
【答案】B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當瓶內液體遇熱,體積變大,液柱上升,故該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故A錯誤;
B、當藥瓶全部浸入熱水中時,瓶內液體溫度升高,受熱膨脹,體積變大,所以吸管中的液柱會上升,故B正確;
C、如果在吸管上標注溫度,由于溫度越高,液柱上升的越高,所以上面標注的溫度比下面高,故C錯誤;
D、瓶內液體受熱膨脹,體積變化相同時,由V=sh,可知吸管越細,液柱隨溫度變化的升降越明顯,故D錯誤。
故選:AD。
【分析】(1)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液體有熱漲冷縮的性質,據此分析判斷;
(3)根據該溫度計工作原理分析判斷;
(4)由于液體熱脹冷縮,外界溫度變化時,自制溫度計的玻璃管液柱體積也在變化,根據V=sh分析判斷。
11.(2024八上·婁底期中)中國詩詞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詩詞涉及的物態變化說法正確的是(  )
A.“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霜的形成是液化吸熱
B.“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露的形成是升華吸熱
C.“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熱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的形成是凝華放熱
【答案】D
【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液化及液化放熱;凝華及凝華放熱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氣溫突然降低的時候,直接凝華形成的小冰晶,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A錯誤;
B、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B錯誤;
C、冰是由水凝固而成,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C錯誤;
D、雪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的小冰晶,這一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故D正確。
故選:D。
【分析】(1)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放熱;
(2)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熱;
(3)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熱。
12.(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的是甲、乙兩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甲是晶體,乙是非晶體
B.甲在第6min時處于固液共存的狀態
C.在第4min到第8min內,甲沒有吸熱,乙繼續吸熱
D.甲的熔點是48℃,乙沒有固定的熔點
【答案】C
【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
【解析】【解答】ACD、由圖像可知,給物質甲加熱的過程中,在4~8min海波的溫度保持48℃不變,該段時間為物質甲的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不變,說明甲有一定的熔點,故甲是晶體,且它的熔點是48℃,而乙熔化過程,溫度持續上升,故乙是非晶態,沒有固定的熔點,故AD正確,C錯誤;
B.甲物質從第4分鐘開始熔化,第8分鐘熔化結束,熔化過程不斷吸熱,固態物質不斷變為液態物質,故第6min時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 C。
【分析】(1)晶體的特點:晶體熔化時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即有一定的熔點;在圖像上,晶體熔化時有一段時間的圖像是水平的,而非晶體熔化時一直上升的;
(2)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同一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晶體熔化的特點:晶體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但內能增加。
13.(2024八上·婁底期中)一陣秋風吹過,校園里樹葉隨風飄舞,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是   ;小明同學撿起一片樹葉測量其長度如圖所示,樹葉的長度為   cm。
【答案】運動的;3.10
【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解答】(1)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相對于“飄舞”的落葉位置發生了變化,故以“飄舞”的落葉為參照物,教學樓是運動的。
(2)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故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樹葉左側與1.00cm刻度線對齊,右側對應刻度為4.10cm,樹葉的長度為:L=4.10cm-1.00cm=3.10cm。
故答案為:運動的;3.10。
【分析】(1)在研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要先選擇一個標準,即參照物,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物體靜止;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物體就是運動的;
(2)使用刻度尺時,首先要明確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從0刻度線開始,讀出物體對應的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還可以讓物體左側對準刻度尺的某一整刻度線,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2024八上·婁底期中)下圖為甲、乙兩物體運動時,相隔相同時間所在的不同位置。由圖可知,   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選填“甲”或“乙”)。若相鄰間隔的時間為0.01s,則乙物體如圖可見這部分的平均速度為   m/s。
【答案】甲;2.5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甲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相同,說明甲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變大,說明乙做加速直線運動。乙0.03s運動路程為7.5cm,所以乙物體如圖可見這部分的平均速度為
綜上第1空、甲;第2空、2.5
【分析】速度的計算:v=s/t,相同時間下物體的路程大,則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體的時間小速度大
15.(2024八上·婁底期中)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時,鄰居家傳來了悠揚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二胡獨奏曲聲是由二胡琴弦    產生的,人們通過獨奏曲聲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辨別出是二胡曲,這時候的二胡獨奏曲聲對人們來講是屬于   (選填“噪聲”或“樂音”)。
【答案】振動;音色;噪聲
【知識點】聲音的產生;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噪聲及來源
【解析】【解答】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二胡聲是由二胡琴弦振動產生的。不同樂器的發聲材料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通過音色不同辨別出是二胡曲。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時,二胡獨奏曲聲妨礙人們休息,屬于噪聲。
【分析】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妨礙人們休息的聲音屬于噪聲。
16.(2024八上·婁底期中)(1)在學習“葉片的結構”時,了解到植物葉片上下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表皮,葉片的表皮可以使葉片中水分蒸發速度   (選填“加快”“不變”或“減慢”)。
(2)如圖所示,“潑水成冰”需要滾燙的開水在零下30℃以下的極寒環境中才能成功。用滾燙的開水而不用冷水是因為開水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遇冷會迅速   成小冰晶。
【答案】減慢;凝華
【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升華及升華吸熱
【解析】【解答】(1)由題意可知, 植物葉片上下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表皮, 即葉片表面的水份不易蒸發,即表皮可以使葉片中水分蒸發速度減慢。
(2) 因為開水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水蒸氣, “潑水成冰”是熱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空氣時,可以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小冰晶,發生凝華現象。
故答案為:減慢;凝華。
【分析】(1)減慢蒸發的方法:降低液體溫度、減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速度、減小液體表面積;
(2)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凝華放熱。
17.(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A圖是一物體運動的圖像,請在B圖中作出其對應的圖像。
【答案】
【知識點】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該物體運動的s-t圖像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當s=20m時,t=4s,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通過計算可知,0s、2s、4s、6s、8s時,對應的路程0m、10m、20m、30m、40m,故物體運動的v-t圖像如下:
【分析】由A的v-t圖像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據此分別計算出0s、2s、4s、6s、8s時,對應的路程,利用描點法作出物體的運動s-t圖像。
18.(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
(1)該實驗原理是   ,除了圖中的器材以外,還應該有的測量器材是   ;
(2)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以減小測量   (選填“時間”、“路程”)的誤差;
(3)小車經過AC中點時速度為,經過AB中點時速度為,則   (選填“>”、“=”、“<”);
(4)當小車完全通過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會偏   (選填“大”、“小”)。
【答案】(1);秒表
(2)時間
(3)>
(4)小
【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因此實驗原理為速度公式。
第2空, 實驗需測量小車運動的 “路程” 和 “時間”,圖中已有斜面和小車,以及測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測量時間需用秒表,因此除圖中器材外,還需秒表;
(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時間越短,不易測量時間,故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小。
(3)小車從A位置由靜止滑下時,做勻加速運動,AC中點在AB中點的后方,由于速度越來越快,則經過路程sAC中點時的速度大于經過路程sAB中點時的速度,所以v1>v2。
(4)過了B點后計時,所計時間偏大,由可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偏小。
故答案為:(1);秒表;(2)小;時間;(3)>;(4)小。
【分析】(1)根據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斷;而公式既能用于勻速直線運動求速度,又能用于變速直線運動求平均速度;根據實驗當中需要測量的常用工具進行解答;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就越短,不方便測量時間,據此分析;
(3)根據小車做變速運動的具體速度變化情況分析經過AC中點和經過AB中點的速度大小,從而得到速度關系;
(4)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平均速度會偏小。
(1)[1]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通過測量通過的路程及對應時間,根據來求解。
[2]圖示中有刻度尺可用來測量路程,還需要測量時間的秒表。
(2)為了減少時間測量的誤差,應讓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較長,則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小。
(3)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越來越快,由圖示知,AC的中點在B點,AB的中點在B點之上,所以v1>v2。
(4)當小車完全通過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的AB段的時間偏大,路程為準確值,據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偏小。
19.(2024八上·婁底期中)小明想比較幾種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檢測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還有:音叉、機械鬧鐘、鞋盒。
(1)在本實驗中適合做聲源的是   (選填“音叉”或“機械鬧鐘”)。
(2)如圖所示,分別用不同材料將聲源包裹起來,然后放在鞋盒內,通過實驗來探究它們的隔音性能。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應該   (選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邊聽聲音,一邊向后退,在此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   (選填“音調”或“響度”)發生改變。當聽不見聲音時分別測量并記錄此處到鞋盒的距離(如表所示)。
材料 報紙 羽絨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聽不到聲音的距離/m 8 4 7 5
(4)分析實驗結果,這些材料中隔聲性能最好的是   。
【答案】(1)機械鬧鐘
(2)相同
(3)響度
(4)羽絨服
【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
【解析】【解答】(1)音叉發出的聲音不穩定,聲音小,持續時間短,機械鬧鐘發出的聲音大,聲音較為穩定,持續時間長,故鬧鐘適合做實驗聲源。
(2)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條件都相同,所以材料包裹的厚度要相同,這種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3)聲音的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和聲源的距離有關,故當小明在遠離聲源的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響度發生改變。
(4)由實驗數據可知,當聽不到聲音時,距離聲源的最近的是羽絨服,說明羽絨服的隔音性能最好;
故答案為:(1)機械鬧鐘;(2)相同;(3)響度;(4)羽絨服。【分析】(1)實驗中做聲源要聲音穩定、響度大、持續性長。
(2)本實驗要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與材料的關系,需要控制除不同材料外的其他條件都相同,這種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3)聲音的響度與振幅和發聲體的距離有關;音調在聲音傳播過程中不變;
(4)實驗中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聽不到聲音時離聲源的距離越小。
(1)機械鬧鐘發出的聲音有節奏,聲音較為穩定,適合做實驗聲源。
(2)實驗應采用控制變量法,改變了材料種類,則要控制各種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
(3)聲音的響度與聽者與聲源的距離有關,故小明在遠離聲源的過程中,他所聽到聲音的響度發生改變。
(4)由表格數據可知,聽不見聲音時羽絨服的距離最短,說明羽絨服隔音效果最好。
20.(2024八上·婁底期中)如圖甲是小明做“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裝置圖。燒杯中盛有適量的水,小明在水溫升高到90℃時開始每隔1min記錄一次水的溫度。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溫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1)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水的沸點是   ℃,水在沸騰時溫度的特點是   ;
(2)實驗中,當有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時,此時水   (選填“正在沸騰”或“將要沸騰”);
(3)照圖乙那樣做成一個小紙鍋,紙鍋里裝些水,放到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過一會水就會沸騰,而紙鍋不會燃燒。小明分析后認為,紙鍋不會燃燒的原因是紙的著火點低于   (選填“酒精燈火焰的溫度”或“水的沸點”)。
【答案】99;溫度不變;正在沸騰;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探究水的沸騰實驗
【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從表格數據可知,水溫升高到99℃ 后,無論繼續加熱多長時間(第 5、6、7 分鐘),溫度始終保持 99℃不變。根據 “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即為沸點” 的規律,可判斷水的沸點是 99℃, 水在沸騰時溫度的特點是溫度不變;
(2)當水沸騰時,整個燒杯內水溫均達到沸點,氣泡上升過程中,周圍水不斷汽化補充水蒸氣,且液體深度減小導致壓強變小,氣泡會不斷上升、變大。
因此,當有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時,水 正在沸騰;
(3)酒精燈火焰的溫度遠高于紙的著火點,但紙鍋中的水沸騰后,溫度保持在沸點(約 99℃)不變。由于熱傳遞,紙的溫度始終等于水的沸點,無法達到紙的著火點。 因此,紙鍋不會燃燒的原因是紙的著火點低于 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
故答案為:(1)99;溫度不變;(2)正在沸騰;(3)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分析】(1)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不變的這個溫度即沸點;
(2)將要沸騰時:下層水溫高于上層,氣泡上升過程中遇到低溫水,水蒸氣液化,氣泡會變小;
正在沸騰時:整個燒杯內水溫均達到沸點,氣泡上升過程中,周圍水不斷汽化補充水蒸氣,且液體深度減小導致壓強變小,氣泡會不斷上升、變大。
(3)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紙是可燃物,且與氧氣接觸,能否燃燒關鍵看溫度是否達標)。
21.(2024八上·婁底期中)區間測速,是用來檢測機動車通過兩個相鄰測速監控點之間的平均速度。如圖是某高速路上的一個區間測速的相關標識,某車輛進入全長為44km的區間測速路段,用時0.5h離開該路段。
(1)該交通標識牌上數字“80”的單位是   (用符號表示);
(2)通過計算說明,在區間測速路段該車輛是否超速;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至少需要行駛多長時間?
【答案】(1)交通標志牌上的數字“80”的單位是公里每小時(km/h)。在交通標志中,這個數字通常表示該路段的車速限制,即車輛在此路段行駛時的最高或最低速度
(2)該車通過測速區間的平均速度為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其速度最大為v'=80km/h,則至少需要行駛的時間為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交通運輸當中,速度單位一般用km/h,據此分析“80“的單位;
(2)由題中給出的路程和時間,代入求出該車輛全程的平均速度;與該路段的最大限速進行比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3)知道區間測速路段的長度和最大限速,根據變形可求出通過全程所用的最少時間。
(1)交通標志牌上的數字“80”的單位是公里每小時(km/h)。在交通標志中,這個數字通常表示該路段的車速限制,即車輛在此路段行駛時的最高或最低速度
(2)該車通過測速區間的平均速度為
由圖可知,該路段允許汽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80km/h,所以該車通過該測速區間會被判超速。
(3)若該區間車輛不超速,其速度最大為v'=80km/h,則至少需要行駛的時間為
22.(2024八上·婁底期中)當動車以某一速度沿直線勻速行駛時,在進入某一隧道前800m處鳴笛,司機在鳴笛4s后聽到隧道口處山崖反射的回聲,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求:
(1)聲音在4s內傳播的距離;
(2)當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3)動車行駛的速度;
(4)若隧道全長7.41km,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多少m?。
【答案】(1)聲音所走的路程為
s聲=v聲t=340m/s×4s=1360m
(2)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s=s聲-s0=1360m-800m=560m
(3)由題意知,動車行駛的距離
s車=s0-s=800m-560m=240m
動車的速度
(4)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由可得動車2min行駛的距離
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
【解析】【分析】(1)由題中條件代入s=vt算出聲音傳播的距離;
(2)聲音傳播的距離減去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即為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3)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減去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即為動車行駛的距離;根據算出動車的速度;
(4)知道在隧道中行駛的時間,根據速度公式就會求出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的路程;而動車在隧道中行駛的路程等于隧道長與動車長度的差,據此求解。
(1)聲音所走的路程為
s聲=v聲t=340m/s×4s=1360m
(2)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
s=s聲-s0=1360m-800m=560m
(3)由題意知,動車行駛的距離
s車=s0-s=800m-560m=240m
動車的速度
(4)動車全部在隧道內行駛時間為2min,由可得動車2min行駛的距離
則這列動車的整體長度為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米易县| 浦北县| 平果县| 翁源县| 泗阳县| 贵溪市| 万州区| 子洲县| 宜良县| 云安县| 讷河市| 隆林| 华容县| 临湘市| 东乌珠穆沁旗| 简阳市| 汤原县| 扶绥县| 班玛县| 汤原县| 六安市| 紫金县| 龙口市| 枝江市| 永泰县| 汾阳市| 扎兰屯市| 成武县| 阜宁县| 新疆| 临桂县| 宝兴县| 铜梁县| 舞钢市| 巴马| 肇源县| 靖西县| 岚皋县| 石家庄市|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