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學情監測物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3題,每小題3分,共39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關于物理學發展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B.惠更斯發現了擺的周期與擺長的數學表達式C.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D.笛卡爾首先建立了速度的概念【答案】D【知識點】牛頓第一定律;科學家及其貢獻【解析】【解答】A. 伽利略在觀察教堂吊燈的擺動時,發現無論擺幅大小(在小角度范圍內),擺動一次的時間始終相等,這一規律即 “擺的等時性”,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 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后,并未給出周期與擺長的定量關系。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進一步研究,通過實驗和理論推導,得出了單擺周期的數學公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 1687 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基于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地面物體的重力現象等,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意兩個物體間存在與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首先建立 “速度” 概念的是伽利略,而非笛卡爾。伽利略為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了 “速度” 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并區分了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笛卡爾則在力學中提出了 “動量”(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的概念,強調運動的守恒性 ,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對物理學發展當中的這些物理學家有簡單的認識。2.(2024八上·中方期中)以下測量數據中基本符合事實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 B.一個雞蛋質量約為5gC.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5cm D.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35m【答案】A【知識點】質量及其特性;長度的估測;速度與物體運動【解析】【解答】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故A符合題意;B. 生活中,10 個中等大小的雞蛋約重 500g(即 1 斤),則 1 個雞蛋的質量約為 50g, ,故B不符合題意;C. 中學生的身高通常在 1.5m-1.8m 之間,1.65cm 僅相當于 1 枚硬幣的直徑(1cm≈1 個指甲蓋寬度),明顯過小。正確表述應為 1.65m ,故C不符合題意;D. 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 18cm-20cm(可通過直尺實際測量),35m 相當于 11 層樓的高度,完全脫離實際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 A。【分析】物理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一些物理量。利用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一些數據作為根據,進行單位換算,有時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3.(2024八上·中方期中)關于長度的單位換算,下列四個算式中正確的是( )A.1.2m=1.2×100=120cm B.1.2m=1.2m×100=120cmC.1.2m=1.2m×100cm=120cm D.1.2m=1.2×100cm=120cm【答案】D【知識點】長度及其測量【解析】【解答】ABCD、長度的單位換算步驟:數字乘以與目標單位的進率;即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分析】 長度的單位換算關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進行換算時,將數值看做倍數,然后依據單位之間的關系進行換算。4.(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誤差只能盡量減小,而不能消除B.測量可以做到沒有誤差C.測量中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滅誤差D.測量中的誤差是由于錯誤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答案】A【知識點】誤差及其減小方法【解析】【解答】A.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只能盡量減小,而不能消除,故A正確;B.誤差是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也會產生的,因此測量時無法做到沒有誤差,故B錯誤;C.由于估讀時有可能使測量結果偏大或者偏小,測量中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由于估讀帶來的誤差,不能消滅誤差,故C錯誤;D.錯誤是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產生的,而誤差是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也會產生的,因此誤差不可避免,測量中的錯誤可以避免,故D錯誤。故選A。【分析】根據誤差的定義,以及與錯誤的區別分析判斷。5.(2024八上·中方期中)“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詐騙者利用AI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他人的聲音( ),讓接聽者誤以為是自己熟悉的人在說話。A.響度 B.音調 C.音色 D.頻率【答案】C【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ABCD、詐騙者利用AI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他人的聲音的音色,因為音色是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音色是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6.(2024八上·中方期中)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B.道路旁植樹可以有效地減弱噪聲的傳播C.正常的人耳只能聽到20Hz~2000Hz之間的聲音D.聲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響度也相同【答案】B【知識點】聲速;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響度及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分析】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慢,故A選項錯誤;道路旁植樹屬于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音,B選項正確;人耳能夠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是20~20000Hz,C選項錯誤;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響度還與人耳到發聲體間的距離等有關,故D選項錯誤。故選B.7.(2024八上·中方期中)媽媽用電動自行車送小婷上學,途中媽媽提醒小婷“坐好,別動!”.這個“別動”的參照物是( )A.電動自行車上的座位 B.路旁的樹木C.迎面走來的行人 D.從旁邊超越的汽車【答案】A【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解:小婷坐在電動自行車座位上,媽媽的意思是讓她相對于座位沒有位置的變化,即相對靜止.小婷相對于樹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車都有位置的變化,即都是運動的,B、C、D都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參照物,即事先被選定的假定不動的物體.“別動”的意思是小明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8.(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們會從噪聲的產生、傳播及接收三個環節控制噪聲.下列措施中,屬于在產生環節控制噪聲的是( )A.臨街的房屋安裝隔音玻璃B.學校附近禁止汽車鳴笛C.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在城市道路旁安裝隔聲板【答案】B【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解:A、房屋安裝隔音玻璃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A不符合題意;B、禁止汽車鳴笛是在聲音的產生處減弱噪聲,B符合題意;C、戴耳機是為了在聲音的接收處減弱噪聲,C不符合題意;D、在城市道路旁安裝隔聲板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接收處減弱.9.(2024八上·中方期中)從物理學的角度對以下成語進行解釋,正確的是( )A.震耳欲聾——聲音的響度很大B.隔墻有耳——聲音的傳播可以不需要介質C.掩耳盜鈴——固體可以傳聲D.耳熟能詳——聲音的傳播速度很大【答案】A【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響度及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解析】【解答】A.震耳欲聾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大,故A符合題意;B.隔墻有耳說明固體可以傳播聲音,故B不符合題意;C.掩耳盜鈴說明在人耳處可以減弱聲音,故C不符合題意;D.耳熟能詳說明音色不同,與速度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震耳欲聾指響度大,隔墻有耳指固體可以傳聲音,掩耳盜鈴說明在人耳處可以減弱聲音,耳熟能詳說明聲音的音色不同.10.(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實驗能說明聲波可以傳遞能量的是( )A.發聲的電鈴放入鐘罩,從鐘罩抽氣B.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答案】B【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聲與能量【解析】【解答】A、將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入鐘罩,從鐘罩抽氣,會聽到鈴聲越來越小,最后聽不到了,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故A不符合題意;B、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燭焰搖曳的更明顯了,說明聲音能夠傳遞能量。故B符合題意;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尺子振動的頻率發生改變,音調隨之改變。說明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故C不符合題意;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可以發現橡皮筋越粗,音調越低,說明發聲體的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1)真空鬧鈴實驗用到了科學推理法,可以推理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3)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4)決定發聲體振動頻率的有材料、松緊、粗細、長度等都會影響振動頻率,從而影響發出聲音的音調。11.(2024八上·中方期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節選自一代偉 人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請你指出包含凝固這種物態變化的一項是( )A.風雨送春歸 B.飛雪迎春到C.已是懸崖百丈冰 D.猶有花枝俏【答案】C【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解析】【解答】A、風雨送春歸,雨的液態的水,沒有凝固現象,A不符合題意;B、飛雪迎春到,雪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固態水,是凝華現象,B不符合題意;C、已是懸崖百丈冰,是冰是固態的水,是凝固形成的,C符合題意;D、猶有花枝俏,沒有凝固現象,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液態變為固體是過程,是凝固現象。12.(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兩小車同時同地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 )A.經過6min,甲車在乙車前面6kmB.經過6min,乙車在甲車前面6kmC.通過16km的路程,乙需要10min的時間D.乙比甲快1m/s【答案】A【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ABD. 由圖可知,經過6min,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分別是,;則甲的速度為:;乙的速度為:;可知,甲比乙快;由于,且由于兩車同時、同地、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故甲車在乙車的前方的距離為:故A正確,BD錯誤;C.由于乙的速度為:,由速度公式可得,通過1.6km的路程,乙需要的時間為:故C錯誤。故選A。【分析】(1)題中為s-t圖像,物體的運動圖像是過原點的斜直線表面,兩物體同時同地出發且做勻速直線運動;即物體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定值即物體的運動速度;(2)根據圖像中獲得的信息計算解答。13.(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甲乙速度之比為4:3,通過的路程之比為5:2,則所用時間之比為( )A.10:3 B.3:10 C.8:15 D.15:8【答案】D【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已知物體間的速度關系及路程關系,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運動時間之比.因為,所以甲乙時間之比代入數據得t甲:t乙=15:8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求物體的運動時間之比,熟練應用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即可正確解題.二、填空題:本題共5個小題.每空2分,共20分。14.(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圖所示,物體長度是 cm;溫度計示數是 ℃。【答案】2.35;36【知識點】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被測物體的左右端和零刻度線以及2.35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2.35cm。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其示數為36℃。綜上 第1空、2.35; 第2空、36.【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學設計的刻度尺,分度值為0.1cm,讀書時要估計到分度值后一位;2、長度的測量:測量物體長度時,要將物體緊貼刻度尺,視線與刻度尺刻度平行;3、溫度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溫度計的之作用原理為熱脹冷縮,讀數時,需確定分度值,視線平行液柱所對應的刻度線。15.(2024八上·中方期中)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根據液體 的規律制成的,攝氏溫標中,把1標準大氣壓下, 定為0℃。【答案】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解析】【解答】(1)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底部都有一個玻璃泡,玻璃泡內的液體受熱膨脹、遇冷收縮,即不同溫度下,溫度計內液體體積不同,液柱長度不同,從而顯示不同溫度故該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2)攝氏溫標中,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故答案為: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分析】(1)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2) 在攝氏溫標中,把1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16.(2024八上·中方期中)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 ,低于20Hz的聲音叫 。這兩種聲音人耳都不能聽到。【答案】超聲波;次聲波【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超聲波與次聲波【解析】【解答】(1)聲波指在人的聽覺的頻率范圍20~20000Hz的聲音;故把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波,這兩種聲音人耳都不能聽到。故答案為:超聲波;次聲波。【分析】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超出這個范圍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頻率高于 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醫院的 B 超檢查等都利用了超聲波;頻率低于 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波,例如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現象會產生次聲波,某些動物(如大象)可感知次聲波。17.(2024八上·中方期中)笛子是通過從吹孔向管內灌氣引起空氣柱 而發聲的,演奏時,通過分別開閉六個音孔,笛子就能發出 (填“音調”、“響度”或“音色”)不同的聲音.【答案】振動;音調【知識點】聲音的產生;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解析】【解答】解:吹笛子是笛子內的空氣柱振動而發聲;演奏時,用手分別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氣柱的長度不同,質量不同,振動頻率不同,音調不同.故答案為:振動;音調.【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生停止;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質量大體積大的物體難振動,頻率小,音調低.18.(2024八上·中方期中)人們用 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是人耳剛好能聽到的聲音。【答案】分貝;0分貝【知識點】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聲音的等級和噪聲的危害【解析】【解答】(1)聲音的強弱指聲音的響度,人們用分貝作為聲音強弱等級的單位,符號為dB。(2)人耳對聲音的感知有下限,0 分貝(0dB) 是人們剛好能聽到的最微弱聲音(并非完全沒有聲音),低于 0dB 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分析】(1)聲音的強弱(即響度的大小)需要特定單位衡量,物理學中規定用分貝(符號為 dB) 作為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例如正常交談的聲音約 40~60dB,超過 90dB 的聲音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害。(2)人耳聽覺有最低閾值,0 分貝(0dB) 是指人耳剛好能聽到的最微弱聲音(并非完全沒有聲音),低于 0dB 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6分)19.(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并開始計時,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本實驗的原理是 ,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和 ;(2)實驗中為方便計時,減小時間測量誤差,斜面坡度應該較 (填“陡”或“緩”)些;(3)為研究小物塊在足夠長斜面上的運動規律,小物塊每次均從斜面上A點由靜止釋放,沿斜面向下運動,如圖所示,記錄的數據如下表:從A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1 2 S 4 5從A點開始的路程s/cm 0 4 16 36 64 100相應的平均速度v/(cms-1)4 8 12 16實驗前,對物塊的運動情況作了以下可能猜想:①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②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③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④物塊的平均速度與通過的路程成正比。根據表格中的數據,上述猜想中有兩個是正確的,它們是 和 (選填序號),并推測:物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為 cm。【答案】(1)v=;秒表;刻度尺(2)緩(3)②;③;144【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因此實驗原理為速度公式。第2空, 第3空,實驗需測量小車運動的 “路程” 和 “時間”,圖中已有斜面和小車,以及測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測量時間需用秒表,因此除圖中器材外,還需秒表和刻度尺;(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時間越短,不易測量時間,故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緩一些。(3)第1空,第2空,分析表格中數據可知,時間是1s的時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時間是2s的時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時間是3s的時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時間是4s的時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故路程與時間之比不相等,故路程與時間不成正比,故猜想 ① 錯誤;5組數據中,分別計算路程與時間的平方的比值都等于4,即 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 比值相等,故猜想 ② 成立;猜想 ③ 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 的比值都等于4,故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猜想 ③成立;猜想④物塊的平均速度與通過的路程比值不相等,故猜想④不成立;據此可得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故②③正確第3空,由猜想物② 可知,小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故答案為:(1)v=;秒表;刻度尺;(2)緩;(3)② ;③;144.【分析】(1)根據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斷;而公式既能用于勻速直線運動求速度,又能用于變速直線運動求平均速度;根據實驗當中需要測量的常用工具進行解答;(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就越短,不方便測量時間,據此分析;(3)分別按照猜想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得出結論;根據猜想②中的結論計算解答。(1)[1][2][3]“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則該實驗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故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為刻度尺和秒表(2)斜面的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車運動時間越長,便于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3)[1][2]表格中數據時間是1s的時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時間是2s的時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時間是3s的時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時間是4s的時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據此可得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故②③正確[3]物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20.(2024八上·中方期中)小麗選擇蜂蠟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態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是否相同”,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將裝有蜂蠟、海波的試管分別放在盛水的燒杯內加熱,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燈加熱,目的是使試管內的物質 ;(2)將溫度計正確插入蜂蠟和海波中,觀察溫度計示數時視線如圖乙a、b、c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3)圖丙是小麗繪制的海波的熔化圖像,圖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過程,此過程中海波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第10min海波處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態;(4)圖丁是小麗繪制的蜂蠟的熔化圖像,蜂蠟在熔化過程中溫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答案】均勻受熱;b;吸收;不變;固液共存;升高【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解析】【解答】(1)在做實驗時把裝有蜂蠟、海波的試管分別放在盛水的燒杯內加熱,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燈加熱,主要是為了使試管內的物質受熱均勻。(2)讀數時視線就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是俯視、c是仰視都會使讀數不正確,b讀數正確。(3)第3空,第4空,第5空,海波是晶體,BC段是海波的熔化過程,晶體在熔化時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直到全部熔化。晶體熔化時吸熱,內能增加,同時晶體處于固液共存狀態。(4)蜂蠟是非晶體,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在熔化時溫度上升。故答案為:(1)均勻受熱;(2)b;(3)吸收;不變;固液共存;(4)升高。【分析】(1)用水浴法加熱的目的是為了均勻受熱;(2)在觀察溫度計進行讀數時,視線應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溫度計的分度值;(3)海波是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內能增加,但溫度保持不變,根據這個特點進行分析。(4)蜂蠟是非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一直升高。四、綜合題:本題共2小題,第21題6分,第22題9分。21.(2024八上·中方期中)聲音在海水中傳播的平均速度約為1530m/s。為了開辟新航道,探測船的船底裝有回聲探測儀器,探測水下有無暗礁,如圖所示。 探測船發出的聲音信號經0.6s被探測儀接收到,求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答案】解:聲音從探測船到障礙物的時間為障礙物到探測船的距離為答: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為。【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解析】【分析】聲波從探測儀發出到障礙物的時間為接收到信號時間的一半,代入公式s=vt算出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22.(2024八上·中方期中)國慶節期間,小陸從遵義乘火車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車長為500m。途中當火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穿過一條隧道時,小陸測出自己通過該隧道的時間為1min5s。(1)該隧道的長度為多少?(2)火車完全通過該隧道需要的時間為多少?(3)若該火車通過一座長為0.8km的大橋時,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11.5s,則該火車完全在橋上時的平均速度為多少米每秒?(計算結果保留二位有效數字)【答案】(1)火車速度通過該隧道的時間根據 可得,隧道長(2)火車完全通過隧道通過路程火車完全通過隧道時間(3)根據題意知,火車完全在橋上的路程為火車過橋時的速度答:(1)該隧道的長度為1300m;(2)火車完全通過該隧道需要的時間為90s;(3)若該火車通過一座長為0.8km的大橋時,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11.5s,則該火車過橋的平均速度為26m/s。【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條件,代入s=vt計算隧道長度;(2)火車通過隧道經過的路程為車長加隧道長,根據公式計算出火車通過隧道用的時間;(3)火車完全火車完全在橋上行駛的路程為大橋長與火車長之差,根據計算出火車過橋時的速度。1 / 1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學情監測物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3題,每小題3分,共39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關于物理學發展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B.惠更斯發現了擺的周期與擺長的數學表達式C.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D.笛卡爾首先建立了速度的概念2.(2024八上·中方期中)以下測量數據中基本符合事實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 B.一個雞蛋質量約為5gC.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5cm D.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35m3.(2024八上·中方期中)關于長度的單位換算,下列四個算式中正確的是( )A.1.2m=1.2×100=120cm B.1.2m=1.2m×100=120cmC.1.2m=1.2m×100cm=120cm D.1.2m=1.2×100cm=120cm4.(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誤差只能盡量減小,而不能消除B.測量可以做到沒有誤差C.測量中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滅誤差D.測量中的誤差是由于錯誤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5.(2024八上·中方期中)“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詐騙者利用AI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他人的聲音( ),讓接聽者誤以為是自己熟悉的人在說話。A.響度 B.音調 C.音色 D.頻率6.(2024八上·中方期中)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B.道路旁植樹可以有效地減弱噪聲的傳播C.正常的人耳只能聽到20Hz~2000Hz之間的聲音D.聲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響度也相同7.(2024八上·中方期中)媽媽用電動自行車送小婷上學,途中媽媽提醒小婷“坐好,別動!”.這個“別動”的參照物是( )A.電動自行車上的座位 B.路旁的樹木C.迎面走來的行人 D.從旁邊超越的汽車8.(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們會從噪聲的產生、傳播及接收三個環節控制噪聲.下列措施中,屬于在產生環節控制噪聲的是( )A.臨街的房屋安裝隔音玻璃B.學校附近禁止汽車鳴笛C.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在城市道路旁安裝隔聲板9.(2024八上·中方期中)從物理學的角度對以下成語進行解釋,正確的是( )A.震耳欲聾——聲音的響度很大B.隔墻有耳——聲音的傳播可以不需要介質C.掩耳盜鈴——固體可以傳聲D.耳熟能詳——聲音的傳播速度很大10.(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實驗能說明聲波可以傳遞能量的是( )A.發聲的電鈴放入鐘罩,從鐘罩抽氣B.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11.(2024八上·中方期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節選自一代偉 人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請你指出包含凝固這種物態變化的一項是( )A.風雨送春歸 B.飛雪迎春到C.已是懸崖百丈冰 D.猶有花枝俏12.(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兩小車同時同地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 )A.經過6min,甲車在乙車前面6kmB.經過6min,乙車在甲車前面6kmC.通過16km的路程,乙需要10min的時間D.乙比甲快1m/s13.(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甲乙速度之比為4:3,通過的路程之比為5:2,則所用時間之比為( )A.10:3 B.3:10 C.8:15 D.15:8二、填空題:本題共5個小題.每空2分,共20分。14.(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圖所示,物體長度是 cm;溫度計示數是 ℃。15.(2024八上·中方期中)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根據液體 的規律制成的,攝氏溫標中,把1標準大氣壓下, 定為0℃。16.(2024八上·中方期中)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 ,低于20Hz的聲音叫 。這兩種聲音人耳都不能聽到。17.(2024八上·中方期中)笛子是通過從吹孔向管內灌氣引起空氣柱 而發聲的,演奏時,通過分別開閉六個音孔,笛子就能發出 (填“音調”、“響度”或“音色”)不同的聲音.18.(2024八上·中方期中)人們用 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是人耳剛好能聽到的聲音。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6分)19.(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并開始計時,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本實驗的原理是 ,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和 ;(2)實驗中為方便計時,減小時間測量誤差,斜面坡度應該較 (填“陡”或“緩”)些;(3)為研究小物塊在足夠長斜面上的運動規律,小物塊每次均從斜面上A點由靜止釋放,沿斜面向下運動,如圖所示,記錄的數據如下表:從A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1 2 S 4 5從A點開始的路程s/cm 0 4 16 36 64 100相應的平均速度v/(cms-1)4 8 12 16實驗前,對物塊的運動情況作了以下可能猜想:①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②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③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④物塊的平均速度與通過的路程成正比。根據表格中的數據,上述猜想中有兩個是正確的,它們是 和 (選填序號),并推測:物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為 cm。20.(2024八上·中方期中)小麗選擇蜂蠟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態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是否相同”,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將裝有蜂蠟、海波的試管分別放在盛水的燒杯內加熱,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燈加熱,目的是使試管內的物質 ;(2)將溫度計正確插入蜂蠟和海波中,觀察溫度計示數時視線如圖乙a、b、c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3)圖丙是小麗繪制的海波的熔化圖像,圖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過程,此過程中海波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第10min海波處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態;(4)圖丁是小麗繪制的蜂蠟的熔化圖像,蜂蠟在熔化過程中溫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四、綜合題:本題共2小題,第21題6分,第22題9分。21.(2024八上·中方期中)聲音在海水中傳播的平均速度約為1530m/s。為了開辟新航道,探測船的船底裝有回聲探測儀器,探測水下有無暗礁,如圖所示。 探測船發出的聲音信號經0.6s被探測儀接收到,求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22.(2024八上·中方期中)國慶節期間,小陸從遵義乘火車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車長為500m。途中當火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穿過一條隧道時,小陸測出自己通過該隧道的時間為1min5s。(1)該隧道的長度為多少?(2)火車完全通過該隧道需要的時間為多少?(3)若該火車通過一座長為0.8km的大橋時,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11.5s,則該火車完全在橋上時的平均速度為多少米每秒?(計算結果保留二位有效數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牛頓第一定律;科學家及其貢獻【解析】【解答】A. 伽利略在觀察教堂吊燈的擺動時,發現無論擺幅大小(在小角度范圍內),擺動一次的時間始終相等,這一規律即 “擺的等時性”,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 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后,并未給出周期與擺長的定量關系。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進一步研究,通過實驗和理論推導,得出了單擺周期的數學公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 1687 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基于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地面物體的重力現象等,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意兩個物體間存在與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首先建立 “速度” 概念的是伽利略,而非笛卡爾。伽利略為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了 “速度” 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并區分了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笛卡爾則在力學中提出了 “動量”(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的概念,強調運動的守恒性 ,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對物理學發展當中的這些物理學家有簡單的認識。2.【答案】A【知識點】質量及其特性;長度的估測;速度與物體運動【解析】【解答】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1m/s,故A符合題意;B. 生活中,10 個中等大小的雞蛋約重 500g(即 1 斤),則 1 個雞蛋的質量約為 50g, ,故B不符合題意;C. 中學生的身高通常在 1.5m-1.8m 之間,1.65cm 僅相當于 1 枚硬幣的直徑(1cm≈1 個指甲蓋寬度),明顯過小。正確表述應為 1.65m ,故C不符合題意;D. 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 18cm-20cm(可通過直尺實際測量),35m 相當于 11 層樓的高度,完全脫離實際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 A。【分析】物理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一些物理量。利用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一些數據作為根據,進行單位換算,有時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3.【答案】D【知識點】長度及其測量【解析】【解答】ABCD、長度的單位換算步驟:數字乘以與目標單位的進率;即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分析】 長度的單位換算關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進行換算時,將數值看做倍數,然后依據單位之間的關系進行換算。4.【答案】A【知識點】誤差及其減小方法【解析】【解答】A.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只能盡量減小,而不能消除,故A正確;B.誤差是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也會產生的,因此測量時無法做到沒有誤差,故B錯誤;C.由于估讀時有可能使測量結果偏大或者偏小,測量中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由于估讀帶來的誤差,不能消滅誤差,故C錯誤;D.錯誤是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產生的,而誤差是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也會產生的,因此誤差不可避免,測量中的錯誤可以避免,故D錯誤。故選A。【分析】根據誤差的定義,以及與錯誤的區別分析判斷。5.【答案】C【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ABCD、詐騙者利用AI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他人的聲音的音色,因為音色是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音色是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6.【答案】B【知識點】聲速;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響度及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分析】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慢,故A選項錯誤;道路旁植樹屬于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音,B選項正確;人耳能夠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是20~20000Hz,C選項錯誤;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響度還與人耳到發聲體間的距離等有關,故D選項錯誤。故選B.7.【答案】A【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解:小婷坐在電動自行車座位上,媽媽的意思是讓她相對于座位沒有位置的變化,即相對靜止.小婷相對于樹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車都有位置的變化,即都是運動的,B、C、D都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參照物,即事先被選定的假定不動的物體.“別動”的意思是小明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8.【答案】B【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解:A、房屋安裝隔音玻璃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A不符合題意;B、禁止汽車鳴笛是在聲音的產生處減弱噪聲,B符合題意;C、戴耳機是為了在聲音的接收處減弱噪聲,C不符合題意;D、在城市道路旁安裝隔聲板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接收處減弱.9.【答案】A【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響度及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解析】【解答】A.震耳欲聾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大,故A符合題意;B.隔墻有耳說明固體可以傳播聲音,故B不符合題意;C.掩耳盜鈴說明在人耳處可以減弱聲音,故C不符合題意;D.耳熟能詳說明音色不同,與速度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震耳欲聾指響度大,隔墻有耳指固體可以傳聲音,掩耳盜鈴說明在人耳處可以減弱聲音,耳熟能詳說明聲音的音色不同.10.【答案】B【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聲與能量【解析】【解答】A、將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入鐘罩,從鐘罩抽氣,會聽到鈴聲越來越小,最后聽不到了,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故A不符合題意;B、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燭焰搖曳的更明顯了,說明聲音能夠傳遞能量。故B符合題意;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尺子振動的頻率發生改變,音調隨之改變。說明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故C不符合題意;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可以發現橡皮筋越粗,音調越低,說明發聲體的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1)真空鬧鈴實驗用到了科學推理法,可以推理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3)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4)決定發聲體振動頻率的有材料、松緊、粗細、長度等都會影響振動頻率,從而影響發出聲音的音調。11.【答案】C【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解析】【解答】A、風雨送春歸,雨的液態的水,沒有凝固現象,A不符合題意;B、飛雪迎春到,雪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固態水,是凝華現象,B不符合題意;C、已是懸崖百丈冰,是冰是固態的水,是凝固形成的,C符合題意;D、猶有花枝俏,沒有凝固現象,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液態變為固體是過程,是凝固現象。12.【答案】A【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ABD. 由圖可知,經過6min,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分別是,;則甲的速度為:;乙的速度為:;可知,甲比乙快;由于,且由于兩車同時、同地、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故甲車在乙車的前方的距離為:故A正確,BD錯誤;C.由于乙的速度為:,由速度公式可得,通過1.6km的路程,乙需要的時間為:故C錯誤。故選A。【分析】(1)題中為s-t圖像,物體的運動圖像是過原點的斜直線表面,兩物體同時同地出發且做勻速直線運動;即物體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定值即物體的運動速度;(2)根據圖像中獲得的信息計算解答。13.【答案】D【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已知物體間的速度關系及路程關系,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運動時間之比.因為,所以甲乙時間之比代入數據得t甲:t乙=15:8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求物體的運動時間之比,熟練應用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即可正確解題.14.【答案】2.35;36【知識點】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被測物體的左右端和零刻度線以及2.35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2.35cm。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其示數為36℃。綜上 第1空、2.35; 第2空、36.【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學設計的刻度尺,分度值為0.1cm,讀書時要估計到分度值后一位;2、長度的測量:測量物體長度時,要將物體緊貼刻度尺,視線與刻度尺刻度平行;3、溫度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溫度計的之作用原理為熱脹冷縮,讀數時,需確定分度值,視線平行液柱所對應的刻度線。15.【答案】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解析】【解答】(1)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底部都有一個玻璃泡,玻璃泡內的液體受熱膨脹、遇冷收縮,即不同溫度下,溫度計內液體體積不同,液柱長度不同,從而顯示不同溫度故該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2)攝氏溫標中,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故答案為: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分析】(1)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2) 在攝氏溫標中,把1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16.【答案】超聲波;次聲波【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超聲波與次聲波【解析】【解答】(1)聲波指在人的聽覺的頻率范圍20~20000Hz的聲音;故把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波,這兩種聲音人耳都不能聽到。故答案為:超聲波;次聲波。【分析】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超出這個范圍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頻率高于 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醫院的 B 超檢查等都利用了超聲波;頻率低于 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波,例如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現象會產生次聲波,某些動物(如大象)可感知次聲波。17.【答案】振動;音調【知識點】聲音的產生;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解析】【解答】解:吹笛子是笛子內的空氣柱振動而發聲;演奏時,用手分別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氣柱的長度不同,質量不同,振動頻率不同,音調不同.故答案為:振動;音調.【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生停止;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質量大體積大的物體難振動,頻率小,音調低.18.【答案】分貝;0分貝【知識點】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聲音的等級和噪聲的危害【解析】【解答】(1)聲音的強弱指聲音的響度,人們用分貝作為聲音強弱等級的單位,符號為dB。(2)人耳對聲音的感知有下限,0 分貝(0dB) 是人們剛好能聽到的最微弱聲音(并非完全沒有聲音),低于 0dB 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分析】(1)聲音的強弱(即響度的大小)需要特定單位衡量,物理學中規定用分貝(符號為 dB) 作為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例如正常交談的聲音約 40~60dB,超過 90dB 的聲音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害。(2)人耳聽覺有最低閾值,0 分貝(0dB) 是指人耳剛好能聽到的最微弱聲音(并非完全沒有聲音),低于 0dB 的聲音人耳無法感知。19.【答案】(1)v=;秒表;刻度尺(2)緩(3)②;③;144【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因此實驗原理為速度公式。第2空, 第3空,實驗需測量小車運動的 “路程” 和 “時間”,圖中已有斜面和小車,以及測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測量時間需用秒表,因此除圖中器材外,還需秒表和刻度尺;(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時間越短,不易測量時間,故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應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較緩一些。(3)第1空,第2空,分析表格中數據可知,時間是1s的時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時間是2s的時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時間是3s的時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時間是4s的時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故路程與時間之比不相等,故路程與時間不成正比,故猜想 ① 錯誤;5組數據中,分別計算路程與時間的平方的比值都等于4,即 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 比值相等,故猜想 ② 成立;猜想 ③ 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 的比值都等于4,故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猜想 ③成立;猜想④物塊的平均速度與通過的路程比值不相等,故猜想④不成立;據此可得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故②③正確第3空,由猜想物② 可知,小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故答案為:(1)v=;秒表;刻度尺;(2)緩;(3)② ;③;144.【分析】(1)根據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斷;而公式既能用于勻速直線運動求速度,又能用于變速直線運動求平均速度;根據實驗當中需要測量的常用工具進行解答;(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就越短,不方便測量時間,據此分析;(3)分別按照猜想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得出結論;根據猜想②中的結論計算解答。(1)[1][2][3]“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則該實驗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故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為刻度尺和秒表(2)斜面的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車運動時間越長,便于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3)[1][2]表格中數據時間是1s的時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時間是2s的時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時間是3s的時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時間是4s的時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據此可得物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平方成正比(),物塊的平均速度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故②③正確[3]物塊自A點開始計時的6s時間內通過的路程20.【答案】均勻受熱;b;吸收;不變;固液共存;升高【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解析】【解答】(1)在做實驗時把裝有蜂蠟、海波的試管分別放在盛水的燒杯內加熱,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燈加熱,主要是為了使試管內的物質受熱均勻。(2)讀數時視線就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是俯視、c是仰視都會使讀數不正確,b讀數正確。(3)第3空,第4空,第5空,海波是晶體,BC段是海波的熔化過程,晶體在熔化時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直到全部熔化。晶體熔化時吸熱,內能增加,同時晶體處于固液共存狀態。(4)蜂蠟是非晶體,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在熔化時溫度上升。故答案為:(1)均勻受熱;(2)b;(3)吸收;不變;固液共存;(4)升高。【分析】(1)用水浴法加熱的目的是為了均勻受熱;(2)在觀察溫度計進行讀數時,視線應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溫度計的分度值;(3)海波是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內能增加,但溫度保持不變,根據這個特點進行分析。(4)蜂蠟是非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一直升高。21.【答案】解:聲音從探測船到障礙物的時間為障礙物到探測船的距離為答: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為。【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解析】【分析】聲波從探測儀發出到障礙物的時間為接收到信號時間的一半,代入公式s=vt算出障礙物與探測船間的距離。22.【答案】(1)火車速度通過該隧道的時間根據 可得,隧道長(2)火車完全通過隧道通過路程火車完全通過隧道時間(3)根據題意知,火車完全在橋上的路程為火車過橋時的速度答:(1)該隧道的長度為1300m;(2)火車完全通過該隧道需要的時間為90s;(3)若該火車通過一座長為0.8km的大橋時,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11.5s,則該火車過橋的平均速度為26m/s。【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條件,代入s=vt計算隧道長度;(2)火車通過隧道經過的路程為車長加隧道長,根據公式計算出火車通過隧道用的時間;(3)火車完全火車完全在橋上行駛的路程為大橋長與火車長之差,根據計算出火車過橋時的速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學情監測物理試題(學生版).docx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學情監測物理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