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自由落體運動》課時教案學科 物理 年級冊別 高一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2019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四節,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應用。教材從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思想沖突切入,通過實驗探究揭示自由落體運動的本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并給出其基本規律公式。該節內容不僅深化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還滲透了“控制變量”“理想實驗”等科學方法,為后續學習豎直上拋、拋體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對“重物下落快、輕物下落慢”有直觀生活經驗,但缺乏科學辨析能力。學生已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與v-t圖像,具備初步的實驗觀察能力。然而,將自由落體視為勻加速運動仍存在認知障礙,尤其對“質量不影響下落快慢”難以接受。此外,學生在處理多過程自由落體問題(如先后釋放、末段時間位移)時易混淆公式。教學中需通過實驗破除迷思,借助數學推導強化規律理解,提升科學思維與實證意識。課時教學目標觀察現實世界1. 能列舉生活中物體下落的實例,識別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僅受重力、初速度為零。2. 能通過實驗觀察不同質量物體的下落實況,發現其運動規律的共性。思考現實世界1. 能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探究自由落體加速度與質量、形狀的關系,理解“理想化模型”的意義。2. 能從v-t圖像或連續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推導出自由落體加速度g,并理解其物理含義。表達現實世界1. 能用文字、公式(h= gt 、v=gt、v =2gh)和圖像準確描述自由落體運動規律。2. 能規范解答自由落體相關問題,如計算下落時間、高度、速度等。科學思維與探究實踐1. 能通過“滴水法”“頻閃照相”等方法測量當地重力加速度,體驗科學測量過程。2. 能分析多階段自由落體問題(如先后釋放、末段時間位移),建立物理模型并求解。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條件及其運動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2. 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公式:h= gt 、v=gt、v =2gh。難點1. 理解“在真空中所有物體下落快慢相同”的科學本質,破除“重快輕慢”的生活經驗誤區。2. 在復雜情境中(如先后釋放、末段時間位移)靈活應用自由落體公式解決問題。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議題式教學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真空管(牛頓管)、鐵球與紙片、打點計時器、重錘、刻度尺、頻閃照片、計算器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蘋果與牛頓【5分鐘】 一、講述科學故事,激發探究興趣 (一)、播放動畫短片:展示牛頓被蘋果砸中的經典場景,配以旁白:“1666年,一場瘟疫席卷英國,劍橋大學關閉。年輕的艾薩克·牛頓回到家鄉林肯郡。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沉思,一只蘋果落下,砸中了他的頭……這一擊,是否真的啟發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問:如果蘋果從5米高處落下,砸中牛頓時的速度大約是多少?需要多長時間?引導語: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要弄清——物體下落遵循什么規律?(二)、提出核心議題:“輕重不同的物體,誰下落得更快?”演示1:同時釋放一枚硬幣和一張展開的紙片,硬幣先落地。演示2:將紙片揉成團,再與硬幣同時釋放,幾乎同時落地。提問:為什么結果不同?空氣阻力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沒有空氣,結果會怎樣?過渡語: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的物體下落快”,這一觀點統治了近兩千年。直到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了實驗,才推翻了它。今天,我們不做斜塔實驗,但可以用更精密的方式——探究自由落體運動。 1. 觀看動畫,思考問題。2. 觀察實驗現象,記錄結果。3. 對比分析,提出猜想。4. 激發探究自由落體的興趣。評價任務 情境理解:☆☆☆現象觀察:☆☆☆問題提出:☆☆☆設計意圖 以牛頓與蘋果的傳奇故事引入,增強課堂趣味性與文化厚度。通過對比實驗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意識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為“理想化模型”的提出做鋪墊。提出“輕重之爭”這一核心議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明確學習目標。實驗探究:破除迷思【15分鐘】 一、真空管實驗,揭示本質規律 (一)、演示牛頓管實驗教師展示真空管(內有羽毛和鐵球),先在空氣中倒置,觀察羽毛下落緩慢;然后用抽氣機抽去空氣,再次倒置,觀察兩者幾乎同時落地。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自由落體運動的快慢與質量有關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所有物體下落的加速度相同,與質量無關。(二)、定義自由落體運動板書: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強調兩個條件:①僅受重力(或空氣阻力可忽略);②初速度為零。二、頻閃照片分析,驗證勻加速性質 (一)、展示頻閃照片數據出示教材P45圖2.4-3或實驗拍攝的頻閃照片:小球自由下落,連續五次曝光位置1、2、3、4、5,時間間隔均為T,每段距離分別為d 、d 、d 、d 。要求學生計算相鄰位移差:Δd = d - d ,Δd = d - d ,Δd = d - d 。提問:這些位移差相等嗎?說明什么運動特征?引導得出:Δd ≈ 恒量,符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Δx = aT 規律。(二)、計算重力加速度由Δx = gT ,得g = Δx / T 。例如,若T=0.05s,Δx=9.8mm,則g = 0.0098 / (0.05) = 9.8 m/s 。強調:這個加速度稱為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方向豎直向下。 1. 觀察真空管實驗現象。2. 分析數據,計算位移差。3. 判斷運動性質,得出結論。4. 理解g的物理意義。評價任務 實驗觀察:☆☆☆數據分析:☆☆☆規律歸納:☆☆☆設計意圖 通過牛頓管實驗直觀破除“重快輕慢”的迷思,建立科學認知。利用頻閃照片進行定量分析,讓學生親歷“從現象到數據,從數據到規律”的科學探究過程,理解自由落體是勻加速運動,并掌握g的測量方法,培養證據意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規律建構:公式推導【10分鐘】 一、從一般到特殊,建立公式體系 (一)、回顧勻變速運動公式提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有哪些?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v = v + atx = v t + at v - v = 2ax(二)、代入自由落體條件引導:自由落體是v =0、a=g的勻加速運動,將條件代入上述公式:v = 0 + gt v = gth = 0·t + g t h = gt v - 0 = 2gh v = 2gh板書三個公式,并標注適用條件與物理量含義。(三)、強調g的取值說明:g隨緯度和高度變化,通常取9.8 m/s ,有時為計算方便取10 m/s 。方向始終豎直向下。 1. 回憶并寫出勻變速公式。2. 代入v =0、a=g進行推導。3. 理解每個公式的物理意義。4. 記錄g的常用取值與方向。評價任務 知識遷移:☆☆☆公式推導:☆☆☆符號理解:☆☆☆設計意圖 通過“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推導,幫助學生理解自由落體公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勻變速運動規律的特例。強化數學工具在物理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建模能力。明確g的取值與方向,避免后續計算錯誤。應用深化:破解難題【12分鐘】 一、解決導入問題:蘋果的速度 (一)、計算蘋果落地速度回到導入問題:一個質量m的小球從距離地面高h = 5m處自由下落,忽略空氣阻力, g取10m/s2,求: (1)小球從釋放到落地的時間t; (2)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v; 【答案】(1)t =1s (2) v = 10m/s (3)見解析 【分析】根據求解時間t;根據v=gt求解落地的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證明小球在自由下落過程中,加速度大小為g. 【詳解】(1)根據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解得小球落地的時間 t =1s (2)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解得小球落地時的速度 v = 10m/s 二、分析多過程問題:先后釋放鋼球 (一)、出示練習11情境從某高度釋放第一粒石子,1秒后釋放第二粒,不計空氣阻力。求任一時刻兩石子間的距離與速度差。設第一粒運動時間t,則第二粒為(t-1)。h = gt ,h = g(t-1) Δh = h - h = g(2t - 1)v = gt,v = g(t-1) Δv = g結論:距離隨時間增大,速度差恒定為g。對應練習11答案B。三、測量反應時間 (一)、演示直尺測反應時間請一位學生上臺利用如圖所示方法估測反應時間.甲同學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豎直狀態,乙同學的手指對齊直尺的零刻度.當乙看見甲放開直尺時,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刻度讀數為,重力加速度為,則乙同學的反應時間為 .基于上述原理,某同學用直尺制作測量反應時間的工具,若測量范圍為,則所用直尺的長度至少為 . 【答案】 80 【詳解】直尺做的是自由落體運動,根據自由落體運動計算,下降的時間.直尺下降的時間就是人的反應時間,根據求的距離,直尺下降的時間即為自由落體運動的時間,根據可得.即乙同學的反應時間為.測量范圍為,則所用直尺的長度即為自由落體下降的位移的大小,即:. 因x ∝ t ,故相等時間間隔對應的長度不相等,越往下越長。 1. 選擇合適公式解題。2. 推導距離與速度差表達式。3. 參與反應時間測量實驗。4. 理解x與t 的非線性關系。評價任務 模型構建:☆☆☆公式應用:☆☆☆實驗體驗:☆☆☆設計意圖 通過解決導入問題實現首尾呼應,增強學習成就感。通過“先后釋放”“反應時間”等典型問題,訓練學生建模與公式選擇能力。引入生活化實驗,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當堂檢測:技能闖關【8分鐘】 一、基礎辨析:概念理解 (一)、出示選擇題2關于自由落體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豎直向下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B. 加速度等于g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C. 質量不同的物體運動規律相同D. 位移與時間成正比引導學生逐項分析:A錯——必須僅受重力且v =0;B錯——必須v =0;C正確;D錯——h ∝ t 。對應答案C。二、綜合判斷:圖像與多選 (一)、出示選擇題10直升機200m高空每隔1s釋放鋼球,判斷排列情況。強調:每個鋼球都是自由落體,釋放時間不同導致速度不同。早釋放的球速度大,相鄰球間距Δx = g(t+0.5) > gt,故越靠近地面間距越大。落地速度相同,因下落高度相同。故B、C正確,A、D錯誤。對應答案BC。 1. 獨立完成選擇題。2. 分析選項,排除錯誤。3. 理解多球下落的相對運動。4. 提高審題與判斷能力。評價任務 概念辨析:☆☆☆圖像分析:☆☆☆選項判斷:☆☆☆設計意圖 通過精選練習題檢測學生對自由落體條件、規律、圖像的理解。題目源自配套練習,具有代表性。通過即時講解,幫助學生澄清誤區,鞏固核心概念,提升應試能力。課堂總結:升華認知【2分鐘】 一、結構化回顧 (一)、梳理知識脈絡今天我們經歷了三個階段:1. **質疑**:從“蘋果落地”出發,挑戰“重快輕慢”的常識;2. **探究**:用真空管和頻閃照片,發現“所有物體下落一樣快”;3. **表達**:用h= gt 、v=gt、v =2gh三個公式,描述這一自然法則。這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科學精神的傳承——敢于質疑,勤于實證,善于建模。(二)、激勵性結語伽利略曾說:“衡量一個人的真正標準,是他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他給出的答案?!苯裉炷銈兲岢隽藛栴},也找到了答案。愿你們保持這份好奇與勇氣,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 跟隨教師回顧知識點。2. 理解科學探究方法。3. 感受物理學習的意義。4. 樹立科學探究信念。評價任務 知識整合:☆☆☆思維提升:☆☆☆情感共鳴:☆☆☆設計意圖 采用“結構化+激勵性”雙模式總結,既系統梳理知識與方法,又升華科學精神。引用伽利略名言,強調提問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內在動力,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作業設計一、基礎鞏固:公式應用1. 一物體從45m高處自由下落,求:(1) 落地時間;(2) 落地速度;(3) 最后1秒內的位移。(g取10m/s )二、能力提升:綜合分析2. 從塔頂先后釋放兩個小球,間隔1秒。當第一個球下落4秒時,兩球間距多大?此時第二個球的速度是多少?3. 如圖所示為某物體自由下落的v-t圖像,求:(1) 3秒內的位移;(2) 第2秒末的速度;(3) 加速度。(圖像描述:過原點的直線,斜率為10)三、拓展探究:真實測量4. 設計一個“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方案。寫出實驗步驟、所需器材、測量原理(公式推導)及注意事項。若測得水龍頭到盤子高度h=0.8m,連續聽到5次水滴聲的時間為2.0s,求g值。【答案解析】一、基礎鞏固1.【答案】(1)3s;(2)30m/s;(3)25m (1)根據位移時間關系公式有 解得 (2)物體落地時的速度為 (3)根據位移時間關系公式可得,物體下落的位移為 最后一秒內的位移為二、能力提升2. 第一球下落時間4s,位移 h = ×10×16 = 80 m;第二球下落時間3s,位移 h = ×10×9 = 45 m;間距 Δh = 35 m;v = gt = 30 m/s3. (1) x = ×10×9 = 45 m;(2) v = 10×2 = 20 m/s;(3) a = 10 m/s 板書設計2.4 自由落體運動【左側】一、條件:1. 僅受重力2. 初速度為零【中部】二、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a = g ≈ 9.8 m/s (豎直向下)【右側】三、公式:v = gth = gt v = 2gh→ 應用:測高、測速、測反應時間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以“牛頓與蘋果”故事貫穿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人文氣息。2. 牛頓管實驗效果顯著,有效破除“重快輕慢”的迷思觀念,建立科學認知。3. 結合配套練習進行應用訓練,題目典型,講解到位,學生掌握情況良好。不足之處1. 頻閃照片分析環節時間偏緊,部分學生未能完成全部計算。2. 對于“末段時間位移”類問題(如練習15),部分學生仍習慣套用錯誤方法,需加強變式訓練。3. 實驗環節因器材限制,未能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影響體驗感。(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