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杠桿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陽光中學物理教師張三,我說課的題目是《杠桿》。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課后反思等7個方面來進行說課。一、說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12章第1節的內容,這一章是前面所學過的力的基礎知識、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的延伸與應用。主要講解杠桿的5要素、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本節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即鞏固了前面所學的力學知識,又為后面學習的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二、說學情。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備好教材,還要備好學生。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強,具有強烈的動手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但他們對事物的認知還不夠全面,還需要直接經驗來支持。教學中應注意充分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用,借助他們已有的學科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培養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說教學目標:1、構建物理模型:知道生活中什么樣的物體可以稱之為杠桿。2、培養科學思維:(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建立力臂的概念。(2)能夠畫出不同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3、掌握科學探究方法:(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實驗數據,尋找數據間的規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2)通過杠桿的平衡條件,將生活中的杠桿分為三類。4、具有科學態度與責任:學生通過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杠桿的種類劃分,培養學生嚴謹、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物理概念之間的聯系,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難點:力臂概念的構建和力臂大小的測量。五、說教學方法:杠桿是一個比較直觀的物理概念,探究式教學法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本節課采用問題討論法、演示實驗法、觀察分析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學法上主要采用分組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六、說教學過程: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找兩個同學到講臺前用不同的筷子夾同一物體,長筷子不容易夾起物體,短的很輕松夾起,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學生通過對游戲的好奇心走進物理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們快速融入學習新知的氛圍中。環節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1、認識杠桿。展示杠桿的圖片,觀察他們的共同特點,學生們通過預習可以輕松的回答出,他們都是可以繞固定的點旋轉的桿;然后觀察杠桿的形狀有什么特征?教師給出杠桿的定義。這一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對生活中的杠桿有了一定的了解,打破常規的思想,不是只有直的桿才被稱作杠桿,彎的也可以是杠桿。2、杠桿的五要素。因為杠桿的五要素是教材中直接給出的,所以學生輕松可以說出,但是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借助數學中數形結合的思想,畫出2條輔助線,在動力的方向上畫一條線,這條線叫動力作用線,在阻力的方向上畫一條線叫阻力作用線,然后借助學生們的三角板,找到2個直角邊,一條邊與動力作用線平行,另一條邊就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用L1表示,同理,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阻力臂,用L2表示。力臂的模型構建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所以找到難易程度不同的題型,讓學生畫出力臂,在實際作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后面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提供一定的初步感知。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首先,展示實驗器材,讓學生說出實驗器材的構造。然后小組討論: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來討論一下,物體的平衡狀態是什么狀態?杠桿的平衡狀態是什么狀態?杠桿不同于其他物體,它可以繞著固定點旋轉,所以他的平衡狀態是靜止和勻速轉動。最后讓學生根據PPT中的提示完成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同時,并回答實驗前預留的問題,為什么在實驗前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加減鉤碼和移動鉤碼的位置,力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據記錄的數據猜想力與力臂之間的關系,結合數學知識,推理歸納得出實驗結論。F1×L1=F2×L2。但是也有同學發出不同的聲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教師指出:在實驗數值上看,這個結論可以算是正確的,但同學們忽略了一點,這是不同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是不能相加減的,在運算中,不同物理量只能乘除不能加減。通過實驗+理論分析,加深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與認識。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的能力,讓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4、生活中的杠桿。通過游戲比拼的形式引入這一部分知識,讓同學們在失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找出生活中三種不同的杠桿。分為三部分討論:展示圖片,每個小組任意選擇2個圖片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且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同學們總結出什么樣的杠桿是省力杠桿,并且總結出省力杠桿的特點,同時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屬于省力杠桿。再次展示圖片,同樣任選2個圖片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且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同學們總結出什么樣的杠桿是費力杠桿,并且總結出費力杠桿的特點,同時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屬于省力杠桿。展示天平和定滑輪的圖片,讓同學們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得出等臂杠桿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和畫圖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科學探究之路,經歷問題的討論與解決,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團隊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探究的價值觀。在實際驗證的過程中糾正以前的片面認識。鞏固舊知,強化新知。反復應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將結論熟記于心。環節三:強化鞏固,能力提升。回顧課前實驗,為什么調整長筷子的位置就可以輕松夾起物體了呢?這個問題在學習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和杠桿的種類之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讓學生解釋古人挑扁擔,怎么做更省力?通過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真正做到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加深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知識的理解。環節四:回顧課堂,總結歸納。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必要時教師加以補充。最后讓學生觀看視頻:天宮機械臂,通過觀看視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遠大理想。環節五、結合學情,分層作業。結合新課標要求與雙減政策,我采取分層作業的形式把作業分為基礎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以供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選擇?;A型:精選練習冊中練習題,讓大部分同學都能學以致用。實踐型:分胡蘿卜,一根胡蘿卜,如何劃分最合理?下節課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交流。環節六、板書設計。本節課一共三大板塊,一杠桿;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三生活中的杠桿。設計的板書能清晰的展示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圖形結合的方式能更快速的記住力臂的畫法,和如何區分杠桿的種類。既鍛煉了學生動手畫圖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七、說課后反思。整節課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快樂。不足之處:1、在探究影響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預留的時間有一些不充裕,對與動手操作能力較差的同學沒有得到鍛煉的機會。2、在畫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的力臂時,有些同學不能及時畫出,教師應該及時幫助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