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 年重慶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9 月調研測試卷物理物理測試卷共 4 頁, 滿分 100 分, 考試時間 75 分鐘。一、選擇題:共 10 題,共 43 分。(一)單項選擇題:共 7 題,每題 4 分,共 2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25 年 4 月 24 日,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我國酒泉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飛船先進入較低的預定圓軌道,經變軌成功對接在較高圓軌道上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后,三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由此可知A. 飛船加速升空時, 航天員處于超重狀態 B. 飛船加速升空時,航天員處于失重狀態C. 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后將不受重力 D. 核心艙的環繞速度可能大于2. 題 2 圖是某風洞實驗室的側視簡圖, 兩水平虛線間為風洞區域, 物體進入該區域會受到氣流對它產生的水平向右的恒力。自該區域下邊界上 點將一小球(可視為質點)以一定速度豎直上拋,經過最高點 后最終落在該區域下邊界上 點,則題 2 圖A. 小球從 點到 點的運動軌跡可能是直線B. 小球在 點的速度沿水平方向C. 小球在 點的速度沿豎直方向D. 小球在 過程中運動的時間大于在 過程中運動的時間3. 題 3 圖是某 振蕩電路,其中 為自感線圈, 為電容器。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題 3 圖A. 電容器帶電量最大時, 電容器兩板間電場強度最小B. 電容器帶電量最大時, 電容器儲存的電場能最小C. 若僅增大自感線圈的自感系數,則振蕩周期將增大D. 若僅增大自感線圈的自感系數,則振蕩周期將減小4. 如題 4 圖所示,甲、乙兩個完全相同、開口向上且內壁光滑的導熱汽缸分別固定在兩升降機內,缸內用相同導熱活塞密閉著相同質量的同種理想氣體, 缸外大氣壓相同且保持不變。若兩升降機按圖示豎直向上運動, 當活塞均相對汽缸靜止時, 兩汽缸內氣體溫度相同, 則此時題 4 圖A. 甲、乙兩汽缸內密閉氣體的壓強相同B. 乙汽缸內密閉氣體的壓強小于甲汽缸內密閉氣體的壓強C. 甲、乙兩汽缸內密閉氣體的體積相同D. 乙汽缸內密閉氣體的體積小于甲汽缸內密閉氣體的體積5. 如題 5 圖所示電路中,理想變壓器原線圈接輸出電壓有效值恒為 、頻率為 的交流電源,且原、 副線圈匝數相等。已知 、 均為理想二極管(正向導通時電阻為零,反向截止時電阻無限大), 為定值電阻,連接 端的導線位于副線圈中點,則題 5 圖A. 流經 的電流方向始終為B. 兩端的電壓有效值為C. 兩端的電壓有效值為D. 兩端的電壓變化周期為6. 如題 6 圖所示,一均勻帶正電的實心絕緣球內有一內壁光滑的直管道 (管道位于水平面內、其內徑可忽略),球心 在 連線上,管道內部不帶電。一帶負電小球 (可視為質點) 從管道 點由靜止釋放后,僅在電場力作用下向 點運動。已知均勻帶電球殼對其內部帶電小球的作用力為零,不計兩球間的萬有引力,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題 6 圖A. 過程中,小球的電勢能逐漸增加B. 過程中,小球的加速度保持不變C. 小球將一直加速從 點離開管道D. 小球在 點時動能最大7. 如題 7 圖所示,在三棱錐的棱 、 、 、 上分別接入四個相同的定值電阻 、 、 、 , 間接理想電流表, 間接理想電容器 。不計導線電阻,若 間接入的電壓恒為 ,則題 7 圖A. 間和 間的電勢差相等B. 僅 變大時,電流表示數不變C. 僅 變大時,電容器 的電荷量減少D. 僅 變大時,電容器 的電荷量增加(二)多項選擇題:共 3 題,每題 5 分,共 15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 對的得 5 分, 選對但不全的得 3 分, 有選錯的得 0 分。8. 鉆石火彩現象是由鉆石的色散產生的。如題 8 圖所示, 一細束復色光 (由單色光 a、b 組成) 從空氣中由某均質鉆石左側入射,經側面全反射后,從上表面出射。則下列關于 光的說法,正確的是題 8 圖A. 該鉆石對 a 光的折射率較大B. 該鉆石對 a 光的折射率較小C. 用同一裝置做雙縫干涉實驗時, a 光的相鄰兩亮條紋中心間距較大D. 用同一裝置做雙縫干涉實驗時, a 光的相鄰兩亮條紋中心間距較小9. 如題 9 圖所示,豎直固定的兩絕緣平行直導軌相距 ,置于交替排列、磁感應強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均垂直導軌平面,每個磁場區域的豎直寬度均為 。一單匝矩形閉合導線框 跨接在兩導軌上, 水平且 。當所有磁場同時以速度 豎直向上勻速運動時, 導線框恰好靜止。不計空氣阻力和摩擦, 則題 9 圖A. 導線框內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不變B. 導線框內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周期性變化C. 若所有磁場豎直向上勻速運動的速度大于 ,則導線框將向上運動D. 若所有磁場豎直向上勻速運動的速度大于 ,則導線框將向下運動10. 如題 10 圖 1 所示,某均勻介質中有兩個相距 的波源 點是它們連線中垂線上的一質點。以 連線為 軸,建立圖示空間直角坐標系 。兩波源沿 軸方向持續振動發出簡諧橫波,且 比 先起振。已知 、 的振幅分別為 、 ,兩列波的波速均為 ,從 起振開始計時, 點的振動圖像如題 10 圖 2 所示。據此可知題 10 圖 1題 10 圖 2A. 比 先起振B. 兩列波的波長均為C. 點為振動加強點D. 的起振方向沿 軸正方向二、非選擇題: 共 5 題, 共 57 分。11.(6 分)“斜坡測試法” 可用于測試工作場所 (如工業地面、廚房、坡道等) 在油污或濕滑條件下的安全等級。如題 11 圖所示, 為檢驗某廚房瓷磚的安全等級是否達標, 某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斜坡法測試。從安全性來講, 在斜坡上橫向移動時測試者更容易控制身體平衡, 降低摔倒風險, 測量結果也更可靠 (“橫向”指與斜坡傾斜方向垂直, “縱向”指沿斜坡傾斜方向)。 主要實驗步驟如下:題 11 圖(1)調節水平臺上斜坡的傾斜角度至一較小角度,再將待測廚房瓷磚平鋪固定在斜坡上,并在瓷磚表面均勻涂抹潤滑劑(潤滑劑厚度約為 )。(2)穿上標準鞋在該瓷磚上_____(選填“橫向”或“縱向”)緩慢行走。(3)逐漸增加斜坡的傾斜角度(每次增加約 ),重復步驟(2)直至無法安全行走(出現明顯打滑),此時斜坡的臨界打滑角度為 。由此可估算,鞋底與該瓷磚間的動摩擦因數約為_____(用 表示)。(4)將臨界打滑角度 與防滑等級標準進行比較,看是否達標。(5)為減小實驗誤差,該同學還可以:_____(任填 1 條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12.(10分)某同學設計了如題 12 圖 1 所示電路,來測量某均勻電阻絲 (阻值約 ) 的電阻率。電阻絲兩端自由伸直固定在帶刻度尺的接線柱 、 上,在電阻絲上夾一個與接線柱 相連的小金屬夾 ,移動金屬夾 可改變電阻絲接入電路的長度。可用實驗器材還有: 電池組(電動勢約 10 V,內阻不計),電壓表(量程 ,內阻約 ),電流表 (量程 ,內阻約 ),滑動變阻器 (最大阻值 ),開關及導線若干。主要實驗步驟如下:題 12 圖 1題 12 圖 2題 12 圖 3(1)用螺旋測微器在電阻絲上三個不同位置分別測量電阻絲的直徑,并求出其平均值 。某次測量結果如題 12 圖 2 所示,則該測量值為_____mm。(2)根據提供的實驗器材,需要在題 12 圖 1 中兩個虛線框內分別接入電壓表和電流表,其中虛線框 “ 1 ” 處應接入_____(選填“電壓表”或“電流表”)。(3)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使其位于最右端,閉合開關。(4)將金屬夾 夾在電阻絲某一位置處,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使電流表達到滿偏電流 ,記錄此時電壓表的示數 和電阻絲接入電路的長度 。(5)斷開開關,將金屬夾 向右移動。為使電流表的示數仍為 ,閉合開關后,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應向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并記錄電流表滿偏時對應的 、 數據。(6)多次重復步驟(5),記錄每一次的 、 數據。(7)斷開開關,用記錄的多組數據作出 圖像如題 12 圖 3 所示。已知該圖像斜率為 ,請寫出電阻絲的電阻率表達式 _____(用 、 、 表示)。13.(10分)如題 13 圖 1 所示,傾角為 的固定傳送帶以恒定速度 逆時針運行。現將一貨物 (可視為質點) 輕輕放在傳送帶上端 點,經過時間 貨物到達傳送帶另一端 點,該過程中貨物的 圖像如題 13 圖 2 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為 ,不計空氣阻力,求:題 13 圖 1題 13 圖 2(1)貨物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 ;(2) 、 兩點的高度差 。14.(13 分)如題 14 圖所示,平面直角坐標系 位于豎直平面內,且 軸水平。整個平面內充滿豎直方向的勻強電場以及磁感應強度大小為 、垂直 平面向外的勻強磁場(圖中均未畫出)。一比荷為 的帶負電小球甲 (可視為質點) 以一定速度 (未知)從坐標原點 沿 方向射出,之后做勻速圓周運動并能經過 點。已知重力加速度為 ,不計空氣阻力。題 14 圖(1)求勻強電場的場強 的大小和方向;(2)求速度 的大小;(3)若小球甲發射時間 后,一與甲比荷相同、可視為質點的帶負電小球乙從 點以大小為 的速度沿 方向射出,且甲、乙能在 點相遇,不考慮兩小球間的相互作用及碰撞,求 的所有可能值。15.(18 分)如題 15 圖所示,初始時刻,物塊 靜止在足夠長的水平面上, 右側有一物塊 以初速度 水平向左勻減速運動。已知 的質量為 的質量為 ,初始時刻 、 相距 , A、B 發生碰撞后結合成一體并恰好靜止在左側豎直墻壁處。已知 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 ,兩物塊均可視為質點,重力加速度為 ,碰撞時間和空氣阻力忽略不計。 (1)若 ,求初始時刻 到墻壁的距離 ;題 15 圖(2)若將題干中的水平面視為光滑,所有碰撞均視為彈性碰撞且 ,其他條件不變,則當 取不同值時, 請通過計算求出:① 時, 與 碰撞的次數;② 時, A 與 B 以及 A 與墻壁碰撞的總次數之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