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莆田四中 2025-2026 學年高三年段第一次質量檢測物理試題本試卷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 75 分鐘一、單項選擇題(共 4 題,每小題 4 分,共 16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選對的得 4 分,選錯的得 0 分,答案需填涂在答題卡中。)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簡稱福建艦),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 8 萬余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福建艦屬于大型航空母艦,不可以視為質點B.艦載飛機著艦過程中做勻減速直線運動C.艦載飛機彈射起飛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所以其慣性也越來越大D.艦載飛機彈射起飛時,福建艦對其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其對福建艦的作用力大小2.為檢測某新能源動力車的剎車性能,現在平直公路上做剎車實驗,如圖所示是動力車整個剎車過程中位移與速度平方之間的關系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動力車的初速度為 20m/sB.剎車過程動力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10m/s2C.剎車過程持續的時間為 10sD.從開始剎車時計時,經過 6s,動力車的位移為 30m3.如圖所示,一只可視為質點的螞蟻在半球形碗內緩慢從底部經過 b 點爬到 a 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 a 點碗對螞蟻的支持力大于在 b 點的支持力B.在 a 點碗對螞蟻的摩擦力小于在 b 點的摩擦力C.在 a 點螞蟻受到的合力大于在 b 點受到的合力D.在 a 點碗對螞蟻的作用力等于在 b 點的作用力4.如圖所示,傾角為α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上有兩個質量均為 m 的小球 A、B,它們用勁度系數為 k 的輕質彈簧相連接,現對 A 施加一個水平向右大小為 的恒力,使 A、B 在斜面上都保持靜止,如果斜面和兩個小球的摩擦均忽略不計,此時彈簧的長度為 L,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彈簧的原長為 B.斜面的傾角為α=60°C.撤掉恒力 F 的瞬間小球 A 的加速度為 g D.撤掉恒力 F 的瞬間小球 B 的加速度為二、雙項選擇題(共 4 小題,每小題 6 分,共 24 分,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 6 分,選對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選錯的得 0 分,答案需填涂在答題卡中。)5.如圖甲所示,一定長度的水平傳送帶 AB 逆時針勻速轉動,一物塊沿曲面從一定高度處由靜止開始下滑,以某一初速度從左端滑上傳送帶,在傳送帶上由速度傳感器記錄下物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圖中取向左為正方向,以物塊剛滑上傳送帶時為計時起點)。重力加速度取 g=10m/s2,則( )A.物塊與傳送帶間的摩擦系數為 0.2B.4.5s 時物塊恰好返回 A 點C.提高傳送帶的轉速,物塊可能不返回 A 點D.降低傳送帶的轉速,物塊有可能從 B 端滑落6.如圖所示,帶有光滑豎直桿的三角形斜劈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于斜劈上的光滑小球與套在豎直桿上的小滑塊用輕繩連接,開始時輕繩與斜劈平行。現給小滑塊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拉力,使小滑塊沿桿緩慢上升,整個過程中小球始終未脫離斜劈,則有( )A.輕繩對小球的拉力逐漸增大B.小球對斜劈的壓力先減小后增大C.豎直桿對小滑塊的彈力先增大再減小D.對小滑塊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拉力逐漸增大7.如圖所示,5 塊質量均為 m=1kg 的木塊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當用力 F=20N 推第 1 塊木塊使它們共同加速運動時,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5 個木塊向右運動的加速度 a=3B.5 個木塊向右運動的加速度 a=C.第 2 塊木塊與第 3 塊木塊之間的彈力大小為 12ND.第 3 塊木塊與第 4 塊木塊之間的彈力大小為 6N8.甲、乙兩輛汽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駛,甲在后,乙在前。當兩車相距 時開始計時,兩車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只給出乙車的部分圖像),乙車做一段時間勻加速直線運動后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經過 兩車相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時,甲乙兩車之間的距離為 54m B.乙車加速的時間為 6sC.乙車的勻速運動時的速度為 16m/s D.t=8s 時兩車速度相等三、填空題:本題共 3 小題,共 9 分。9.一個質量為 m 的人站在豎直電梯中,電梯減速上升,加速度大小為 (g 為重力加速度)。人所受到的合力大小為 。此時人處于 (選填“超重”或“失重”)狀態。10.如圖所示,a、b 兩物體的質量分別為 ma 和 mb 由輕質彈簧相連,當用恒力 F 水平向右拉著 a,使 a、b 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彈簧伸長量為 x1,加速度大小為 a1= ;當用大小仍為 F 的恒力沿豎直方向拉著 a,使 a、b 一起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彈簧伸長量為 x2,則 x1 x2(大于,小于,等于)。11.質量為 m 的物體靜止放置在平板上,平板傾角θ從 0°緩慢增大到 90°,如圖 A.所示,物體所受摩擦力 f 與θ的關系如圖 B.所示,已知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則θ1 值為 ,物體與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四、實驗題:本題共 2 小題,第 11 題 8 分,第 12 題 6 分,共 14 分.12.物理實驗一般都涉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例如:(1)“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 A 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 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 和 OC 為細繩。在該實驗中,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拉著細繩套的兩只彈簧測力計,穩定后讀數應相同B.測量時,橡皮筋、細繩和彈簧測力計應貼近并平行于木板C.實驗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 O 點時,兩彈簧測力計之間夾角應取 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D.實驗前將兩彈簧測力計調零后水平互鉤對拉,選擇兩個讀數相同的彈簧測力計(2)某小組探究橡皮筋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測出橡皮筋在不同拉力 F 作用下的長度 x,并據此作出了 F-x 圖像,如圖所示。 請根據圖像分析橡皮筋勁度系數的變化特點 。13.圖甲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探究木塊加速度與合外力關系的實驗裝置,長木板置于水平桌面上。細線一端與木塊相連,另一端通過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與固定的彈簧測力計相連,動滑輪下懸掛一個沙桶。改變桶中沙的質量進行多次實驗,并記錄相關數據。請完成下列問題:(1)利用該裝置實驗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前應將長木板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一端墊高,以平衡摩擦力B.每次在增加沙的質量后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應將木塊靠近打點計時器,先釋放木塊,再接通電源D.實驗中一定要保證沙和沙桶的總質量 m 遠小于木塊的質量 M(2)圖乙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0、1、2、3、4、5、6、7 是計數點,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 4 個計時點(圖中未標出),計數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已知交流電頻率為 50Hz。利用紙帶可得木塊的加速度大小為 a= m/s2(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3)兩個同學在同一實驗室,各取一套圖甲所示的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沒有平衡摩擦力的情況下,研究木塊的加速度 a 與拉力 F 的關系,分別得到圖丙中甲、乙兩條直線。設兩同學所用的木塊質量分別為 m 甲、m 乙,所用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分別為μ甲、μ乙,由圖可知,m 甲 m 乙,μ甲 μ乙。(選填“>”“<”或“=”)五、計算題:本題共 3 小題,第 14 題 11 分,第 15 題 12 分,第 16 題 14 分,共 37 分。14.小型四旋翼無人機是一種能夠垂直起降的遙控飛行器,目前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圖,一架質量 的無人機從地面上由靜止開始豎直向上起飛,勻加速上升 ,歷時已知無人機運動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恒為自身重力的 0.2 倍,g 取 。求該過程(1)無人機的加速度大小及末速度大小;(2)無人機受到的升力大小。15.如圖所示,質量為 的小車停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車右端施加一個的水平恒力,當小車向右運動的速度達到 2.8m/s 時,在其右端輕輕放上一質量 的小黑煤塊(小黑煤塊視為質點且初速度為零),煤塊與小車間動摩擦因數 。假定小車足夠長,求:(1)經過多長時間煤塊與小車保持相對靜止;(2)求相對靜止前煤塊前進的位移大小;(3)求煤塊最終在小車上留下的痕跡長度。16.如圖所示,物體 A、B 疊放在傾角 = 的斜面上(斜面保持不動,質量為 ),并通過跨過光滑輕質滑輪的細線相連,細線與斜面平行。兩物體的質量分別 ,,B 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 取 , , ),問:(1)如果 A、B 間動摩擦因數 = ,為使 A 能平行于斜面向下做勻速運動,應對 A 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多大 的拉力?此時斜面對地面的壓力 多大?(2)為使 AB 兩個物體一起靜止在斜面上,AB 間的摩擦因數 應滿足什么條件。(認為滑動摩擦力等于最大靜摩擦力)莆田四中 2025-2026 學年高三年段第一次質量檢測物理試卷參考答案一、單選題題號 1 2 3 4答案 D A D C二、多選題題號 5 6 7 8答案 AB AD AC BC三、填空題9、 失重10、 等于11、 30°四、 實驗題12、 BD 橡皮筋的勁度系數隨長度的增大而減小13、 A 0.496 < >五、解答題14.(1) ; ;(2)【詳解】(1)設無人機勻加速上升的加速度大小為 a,末速度大小為 v,則聯立解得(2)設無人機受到的升力大小 F,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且聯立解得15.(1)2s;(2)4m;(3)2.8m【詳解】(1)保持相對靜止前,對煤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解得對小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解得經過時間 ,小黑煤塊和與小車保持相對靜止,則有解得(2)相對靜止前煤塊前進的位移大小為解得(3)在相對靜止前小車前進的位移為兩者的相對位移為即煤塊最終在小車上留下的痕跡長度 2.8m。16.(1) , ;(2)【詳解】(1)對 A 受力分析得對 B 受力分析得整體受力分析得聯立解得,(2)對 A 受力分析得對 B 受力分析得聯立解得所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