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一章 機械運動章末復習工具: .讀數:先讀 ,后讀 .測量前:認清 、 、 .測量時:刻度線要 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 .讀數時:視線要 刻度線,估讀到 .記錄時:包含 和 .1.國際單位: ,其他單位: 等.機械運動mcm、mm、km測量范圍分度值零刻度線緊靠平行正對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單位min、h秒表分鐘數秒數s長度時間2.測量1.國際單位: ,其他單位: .2.測量1.定義: 與 之間的差別.2.減小誤差的辦法:① ;② . ;③ .1.定義:物體 隨時間的變化.2.參照物:不能選取研究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測量值真實值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改進測量方法位置機械運動誤差機械運動密的測量工具1.定義: 與 之比.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 的物理量.3.國際單位: ,其他單位: .換算:1 m/s= km/h.4.兩種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5.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 .機械運動路程時間快慢m/skm/h3.6v=v=刻度尺、秒表速度速度的測量實驗1.原理: .2.測量工具: .長度、時間的測量1. [傳統文化]小偉在研學活動中,在上海博物館參觀了“戰國商鞅方升”,它是我國度量衡史的標志性器物.如圖所示,這是一支新2B鉛筆與“戰國商鞅方升”的對比照.根據圖片信息可知“戰國商鞅方升”全長約為( B )A. 18 mm B. 18 cmC. 36 mm D. 36 cmB2. 如圖為測量硬幣直徑的幾種方法,其中正確的是( D )D3. [物理學與日常生活]“一寸光陰一寸金”,對1 min時間的長短,小華同學描述正確的是 ( B )A. 中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書,1 min只能讀50個字B. 健康人的脈搏,1 min跳動70次左右C. 人們呼、吸氣1次所用的時間通常為1 minD. 中學生騎自行車上學,1 min正常能行駛1 000 mB4. 如圖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木塊的長度是 cm.1 2.50(2.49~2.51) 5. (1)圖甲中秒表的讀數為 s.(2)圖乙中秒表所示時間為 min s.75 5 37.5 誤差6. [物理觀念](2024·陽江月考改編)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誤差B. 選擇正確的測量方法,可以避免誤差C. 誤差是不可能避免的,錯誤可以避免D. 有了精密的測量工具,就能實現零誤差C7. 據某市氣象臺提供的數據,3月25日白天,該市降水竟達57.2mm,達到了暴雨的水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 該結果是用分度值為1 mm的刻度尺測量的B. 結果中的“2”是準確值C. 該結果是用分度值為0.1 mm的刻度尺測量的D. 該結果不存在誤差A8. [科學思維]小明利用分度值為1 mm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四次測量的數據分別為2.35 cm、2.36 cm、2.36 cm、2.57 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 A )A. 2.36 cm B. 2.357 cmC. 2.35 cm D. 2.41 cmA運動的描述9. [傳統文化](2024·肇慶期末)宋代詩人陳與義在《襄邑道中》一詩中寫道:“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關于詩中所描述的運動及參照物,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D )A. 以船為參照物,詩人是運動的B. “云不動”是以兩岸“飛花”為參照物C. 以“兩岸”為參照物,船是靜止的D. “云與我俱東”是以兩岸“榆樹”為參照物D速度10. (2024·深圳月考)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之比為2∶5,通過的路程之比為3∶4,那么甲、乙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之比為 ( B )A. 8∶15 B. 15∶8 C. 3∶10 D. 1∶2B11. (2024·佛山月考)如圖甲所示,拖車趕到事故現場然后拉著小汽車到達汽修廠,拖車全程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A. 拖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 m/sB. 事故現場到汽修廠的距離是3 kmC. 拖車在OA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D. 拖車拉著小汽車從事故現場到達汽修廠用時36 minB12. [科學思維]如圖所示,利用 法通過刻度尺測量銅絲的直徑,測得20圈銅絲線圈的長度為 cm,則銅絲的直徑為 mm.累積 1.60 0.8 【解析】由題圖知,刻度尺上1 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mm;線圈左側與2.00 cm對齊,右側與3.60 cm對齊,所以線圈的長度L=3.60 cm-2.00 cm=1.60 cm.線圈的圈數為20圈,銅絲的直徑d===0.08 cm=0.8 mm.13. 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C )A. 乙車的速度最大B. 只有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C. 經過5 s,甲車前進了25 mD. 以乙車為參照物,丙車是靜止的C14. 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現前方80 m處有障礙物,司機從發現險情到踩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時間為0.75 s,這段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時?解:(1)因為司機的反應時間t=0.75 s,且這段時間內行駛的路程s=15 m所以汽車制動前的行駛速度v===20 m/s=72 km/h答:(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20 m/s,合72 km/h;(2)司機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若司機酒后仍按原速行駛,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解:(2)由題知,酒后駕車的反應時間t'=4t=4×0.75 s=3 s則酒后駕車的反應距離s'=vt'=20 m/s×3 s=60 m司機從發現險情到汽車完全停止時,汽車行駛的總路程s總=s'+s滑=60 m+30 m=90 m>80 m所以汽車會撞上障礙物答:(2)汽車會撞上障礙物.15. [科學態度與責任]“區間測速”目前在全國大部分高速公路實行.所謂的“區間測速”,就是在兩監測點安裝監控和測速探頭,測出同一輛車通過兩個監測點的時間,再根據兩點間的距離算出該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車速,如果這個平均車速超過了該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為超速.如圖所示,監測點A、B相距30 km,一輛轎車通過監測點A的速度為100 km/h,通過監測點B的速度為110 km/h,通過兩個監測點的時間如圖所示,該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1)李明坐在這輛行駛的轎車中,他看到遠處的監控裝置正在向他靠近,說明以 為參照物,監控裝置是運動的;但是以 為參照物,監控裝置是靜止的,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的.轎車(或李明) 地面 相對 (2)原來檢測的方法是測速探頭判斷通過監測點時的車速,如果按原來的方法,該轎車通過監測點A、B時 (選填“會”或“不會”)被判為超速.采用“區間測速”,這輛轎車從監測點A運動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轎車 (選填“會”或“不會”)被判為超速.不會 150 會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用秒表測量時間典例1 如圖甲所示,要正確測出物體的長度,應選刻度尺 (選填“A”或“B”)進行讀數,物體的長度為 cm;圖乙中秒表的讀數為 s.B 2.00(1.99~ 2.01)307.5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典例2 [科學探究](2024·揭陽期中改編)如圖是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1)本實驗測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2)除圖中的刻度尺外,本實驗中用到的測量工具還有 (填測量儀器名稱).(3)圖中AB段的距離sAB= cm,測得時間tAB=2 s,則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v= 秒表 40.0 0.2 (4)實驗中可以發現vBC vAC(選填“>”“<”或“=”).(5)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后才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選填“大”或“小”).(6)小組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實驗時斜面的傾斜度不宜太大,你認為這樣做的理由是 .> 小 使小車以較小的速度下滑,使于準確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