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豐城九中2025-2026學年上學期高三開學考試試題卷物 理總分:100分 考試時長: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共4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6分,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1. 核電池通常用钚—238()作為“燃料”。已知钚—238發生衰變后通常變為鈾—234,半衰期為87.74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钚—238發生的是衰變,說明钚—238中含有電子B. 钚—238發生的是衰變,粒子的穿透能力很強C. 原子核钚—238結合能比原子核鈾—234的結合能大D. 100個原子核钚—238經175.48年,將剩余25個未發生衰變2. 2024年4月18日17時許,瀘州部分地區經歷了近年來罕見的強對流天氣,頃刻間電閃雷鳴、狂風肆意、滂沱大雨、局部地方還下起了冰雹,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下列關于此次強對流天氣出現的自然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A. 雷聲是由閃電通道中的空氣突然膨脹或收縮所致,這種雷聲是經過電磁波傳播而被我們聽到的B. 被狂風吹下的枯葉隨風飄落過程中在做無規則的布朗運動C. 雨滴在下落過程中呈橢球形是液體表面張力和其它力的共同作用效果D. 冰雹是一種很硬的非晶體,有規則的形狀,具有各向異性,但沒有確定的熔點3. 北京時間2024年6月6日13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將TEE—01B星(地球之眼1號衛星)、納星三號A星和B星共三顆衛星準確送入距離地面約545km的同一軌道。若三顆衛星均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軌道高度均低于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高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TEE-01B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時,軌道平面一定不經過地球中心B. TEE-01B星的向心力大小一定等于納星三號A星和B星的向心力大小C. 三顆衛星的運行速度均可能大于7.9km/sD. 三顆衛星和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半徑三次方與周期二次方的比值均一定相等4. 如圖所示,物體a、b用細繩與彈簧連接后跨過滑輪,a靜止在傾角為30°的粗糙斜面上。已知,不計滑輪摩擦,現將斜面傾角由30°緩慢增大到45°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 )A. 彈簧的彈力減小B. 彈簧的彈力變大C. 物體a受到靜摩擦力減小D. 物體a受到的靜摩擦力先減小后增大5. 在做光電效應的實驗時,某金屬被光照射發生了光電效應,實驗測得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與入射光的頻率ν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實驗圖線可求出( )A. 該金屬的截止頻率B. 普朗克常量C. 該金屬的逸出功D. 單位時間內逸出的光電子數6. 植樹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還可以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如圖所示,在某次植樹活動中,工作人員先把樹根部放入土坑中,再用雙手把樹扶起到豎直狀態,工作人員以速度v向左勻速運動扶正樹苗時,可認為樹苗繞和地面的接觸點 O 做圓周運動。手與樹苗接觸點的高度為h,若某時刻樹苗與地面的夾角為θ,樹苗轉動的角速度ω為( )A. B. C. D.7. 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在同一條直線上沿相同方向運動,甲車在前。初始時刻兩車間距離為5m,此后,兩車速率的平方與位移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車加速度大小為 B. 甲車先停止運動C. 兩車都停止時甲車在乙車前面 D. 停止前乙車速度始終大于甲車8.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普朗克通過研究黑體輻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B. 玻爾原子理論第一次將量子觀念引入原子領域,提出了定態和躍遷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的實驗規律C. 一束光照射到某種金屬上不能發生光電效應,可能是因為這束光的光強太小D. 德布羅意在普朗克能量子和愛因斯坦光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物質波的猜想,而電子的衍射實驗證實了他的猜想9. 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a、b用長度不等的細線拴在天花板上同一點并在空中同一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如圖所示,則關于a、b兩小球說法正確的是( )A. a球角速度大于b球角速度 B. a球線速度大于b球線速度C. a球向心力大于b球向心力 D. a球向心加速度小于b球向心加速度10. 如圖所示,勁度數為的輕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墻上,另一端與置于水平面上質量為的物體接觸(未連接),彈簧水平且無形變。用水平力緩慢推動物體,在彈性限度內彈簧長度被壓縮了,此時物體靜止。撤去后,物體開始向左運動,運動的最大距離為,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重力加速度為。則( )A. 撤去后,物體先做勻加速運動,再做勻減速運動B. 撤去后,物體剛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為C. 物體做勻減速運動的時間為D. 物體開始向左運動到速度最大的過程中位移為二、實驗題(本題共2小題,每空2分,共16分)11. 某同學做“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律”的實驗。如圖甲所示為某次實驗中用手通過兩個彈簧測力計共同拉動結點的示意圖,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標記出的結點的位置,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該次實驗結果畫出的圖。(1)本實驗主要采用的科學方法是( )A 控制變量法 B. 等效替代法C. 理想實驗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2)圖甲所示的操作過程是:用兩個規格相同的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沿平行木板平面的不同方向同時拉掛在橡皮筋一端的結點,將結點拉至某點O,記下O點位置和兩細繩的方向,并讀出兩個拉力的大小。左側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由圖可讀出右側彈簧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__N。(3)圖乙中的力F和力,一定沿橡皮條AO方向的是__________(選填“F”或“”)。(4)在如圖丙中,現保持O點位置不變,拉力OB方向不變,增大OB與OC的夾角,將OC緩慢轉至水平方向的過程中,細繩OB和OC上拉力的大小變化為( )A. OB一直增大,OC一直增大 B. OB先減小后增大,OC一直增大C. OB一直增大,OC一直減小 D. OB一直增大,OC先減小后增大12. 實驗小組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裝置如圖所示。小鋼球置于一小車內,車內后壁裝有壓力傳感器,車頂安裝有遮光條。細繩一端系于小車上,另一端跨過固定在長木板上的定滑輪,掛上鉤碼。(1)若將壓力傳感器的示數視為小球所受合力的大小,則在實驗過程中,___________(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滿足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細線需要調節至與長木板平行,長木板要調節至下列選項中的___________(填選項字母)狀態。A.保持水平 B.傾斜一特定角度C.傾斜任意一小角度 D.傾斜任意一大角度(2)光電門安裝在長木板的位置A,在長木板上標記另一位置B。改變鉤碼個數,讓小車每次都從位置B開始運動,記錄多組壓力傳感器示數F和光電門測量的遮光時間t。某同學猜想小球的加速度與F成正比,若用圖像法驗證他的猜想,則最直觀、合理的關系圖像是下列選項中的___________(填選項符號)。A. B. C. D.(3)若作出(2)中正確選項圖像為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圖像斜率為k,并測出遮光條的寬度為d,AB間距為x,則小鋼球的質量m=___________(用字母k、d、x表示)。13. 圖甲為您書桌的抽屜柜。已知抽屜的質量,長度,其中放有質量,長的書本,書本的四邊與抽屜的四邊均平行。書本右端與抽屜右端相距也為s,如圖乙所示。不計柜體和抽屜的厚度以及抽屜與柜體間的摩擦,書本與抽屜間的動摩擦因數。現用水平力F將抽屜抽出,抽屜遇到柜體的擋板時立即鎖定不動。重力加速度大小。(1)時,書本和抽屜一起向右運動,求與擋板碰前瞬間抽屜的速度大小v;(2)要使書本和抽屜不發生相對滑動,求F的最大值Fm;(3)時,求書本最終停止時,書本和抽屜因摩擦產生的相對路程。三、計算題(本題共3小題,共38分)14. 汽缸內用活塞封閉著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活塞可以無摩擦滑動。汽缸橫放且汽缸內氣體的熱力學溫度為時,汽缸內空氣柱的長度為,如圖甲所示。現將汽缸翻轉保持活塞水平,將汽缸懸掛在天花板上,如圖乙所示,一段時間后汽缸內、外溫度相同,汽缸內空氣柱的長度仍為。已知活塞的橫截面積為,汽缸的質量為,大氣壓強恒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求:(1)穩定后圖乙中封閉氣體壓強;(2)外界環境的熱力學溫度。15. 如圖所示,風洞實驗室中可以產生豎直向上、大小恒定的風力,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在O點以水平初速度v0拋出,恰好能沿水平方向運動到P點,O、P間的距離為L,將風力調大,小球仍由O點以水平初速度v0拋出,結果恰好經過P點正上方的Q點,P,Q間的距離為,重力加速度為g,求:(1)調節后的風力大小;(2)小球運動到Q點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豐城九中2025-2026學年上學期高三開學考試試題卷物 理總分:100分 考試時長: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共4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6分,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ABD【9題答案】【答案】BC【10題答案】【答案】BD二、實驗題(本題共2小題,每空2分,共16分)【11題答案】【答案】(1)B (2)1.90(3)F (4)A【12題答案】【答案】(1) ①. 不需要 ②. A (2)D(3)【13題答案】【答案】(1)1.2m/s(2)2N (3)0.8m三、計算題(本題共3小題,共38分)【14題答案】【答案】(1)(2)【15題答案】【答案】(1);(2);方向斜向右上,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4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