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三章 內能 單元測試 2025-2026學年人教版(2024)物理九年級全一冊一、單項選擇題1.如圖所示是用水壺燒開水時出現的場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壺嘴冒出的“白汽”是汽化現象,此現象需要放熱B.壺嘴冒出的“白汽”是液化現象,此現象需要吸熱C.壺嘴冒出的“白汽”屬于擴散現象D.水沸騰時,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溫度不變2.一般情況下,單位時間內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的熱量與兩個物體的溫差成正比.冬天北方比較冷,房間內都有供暖系統.如果室外溫度為-20℃,則室內溫度為18℃;如果室外溫度為-30℃,則室內溫度為12℃.那么,房間暖氣管的溫度為 ( )A.75℃ B.70℃ C.65℃ D.60℃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器時代的國家之一。鑄造青銅器時,將液態金屬倒入模具冷卻后形成青銅器的情景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鑄造青銅器的說法正確的是( )A.液態金屬冷卻變成青銅器的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B.液態金屬冷卻變成青銅器的過程中,內能不變C.鑄造青銅器的過程中,金屬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先熔化后凝固D.工匠休息時身上的“汗水逐漸消失”與“樟腦丸逐漸變小”屬于同一種物態變化4.把兩塊表面干凈的鉛塊壓緊就能使它們結合在一起,而兩塊打碎了的玻璃即使用很大的力也很難將它們拼合起來,其原因是( ).A.鉛的分子之間有引力,而無斥力B.玻璃分子之間有斥力,而無引力C.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因兩塊鉛塊分子之間的距離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D.以上說法都不對5.綿陽北川老臘肉的制作過程如下∶先將豬肉分塊后加入食鹽,再裝入石缸中腌制約7天開始起缸,起缸后的腌肉還需懸掛2天滴盡多余的鹽水,最后懸掛在烤火的火塘或做飯的灶臺上方煙熏,從當年的冬月至來年的三四月,臘肉都會一直熏著,可保存一至兩年。煮熟后的臘肉氣體四溢,口感舒適,余昧悠長,可謂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下列有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A.腌制7天后肉變咸,說明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固體與固體之間B.煮熟的臘肉比剛下鍋時溫度高,內能大,所含有的熱量也更多C.烤火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來增加內能D.臘肉煮熟后香味四溢,是因為分子的無規則運動隨溫度升高而加快6.“以茶會友”是中國人社交的重要方式。如圖,主人將一杯熱氣騰騰的綠茶端到客人面前,茶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茶香四溢是因為茶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B.茶水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C.加熱茶水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茶水內能D.茶水上方的“白氣”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7.小明發現家中腌制咸鴨蛋需要數周時間,而將鴨蛋煮熟后浸泡在熱鹽水中,僅需幾十分鐘即可人味。結合分子動理論,最合理的解釋是A.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擴散速度顯著加快B.高溫破壞了蛋殼的分子結構,鹽分子直接進入蛋清內部C.溫度升高時,分子間的斥力消失,鹽分子更容易滲透D.固態蛋清分子排列緊密,常溫下鹽分子無法進人8.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圍爐煮茶”營造了溫暖輕松的氛圍。如圖所示,茶壺在爐上慢煮,白煙裊裊,四周的板栗、紅薯、年糕,隨著四溢的茶香逐漸軟糯、微焦。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白煙裊裊”是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結果B.茶沸騰時壺蓋被頂起是由于熱傳遞的原因C.食物的內能增加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實現的D.茶香四溢說明溫度越商,分子運動越劇烈9.如圖所示,“天宮課堂”上王亞平老師將兩塊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觸后粘在一起,慢慢拉開板后形成一個長長的“液橋”,該現象主要說明了( )A.水分子間有空隙B.水分子間存在吸引力C.水分子間存在排斥力D.水分子處在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中10.某物體先由液態降溫凝固,全部變為固態,到時刻,停止降溫,再加熱熔化(物體在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等),實驗過程中,記錄不同時刻的溫度,最后繪制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忽略物態變化過程中的質量變化,已知該物體的質量為m,液態物質的比熱容為c。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時間段,該物體放出的熱量為B.在~時間段,該物體吸收的熱量為C.在~時間段,該物質的比熱容先變小后變大D.該物體凝固放熱過程中,溫度一直降低,內能一直減小二、填空題11.洗澡時將11℃的冷水與66℃的熱水充分混合成550kg、36℃的溫水,在混合的過程中有 的熱量損失掉了,則所用冷水為 kg,所用熱水為 kg.12.用洗手液洗手時能聞到洗手液香味,這是 現象;洗手后搓手讓我們感覺到溫暖,這是通過 方式改變手的內能;生活中很多事例能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點解釋,請列舉其中一個: 。13.小麗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均為 0.2kg 的水和另一種液體加熱,給水加熱,使水的內能 :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則水在 16min 內吸收的熱量為 J,另一種液體的比熱容為 J(kg℃)(C水=4.2×103J/(kg℃))14.《天工開物》記載了古人炒蒸油料的場景,如圖所示。翻炒過程香味四溢,這是 現象;在蒸的過程中,是通過 的方式來改變油料的內能。15.春節燃放煙花是人們慶祝和祈福的常見方式,如圖所示。燃放煙花時,火藥爆炸使其周圍的空氣發生 ,從而發出巨大的聲音;燃放煙花的過程中,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這屬于 現象;為了不影響爺爺奶奶休息,小明將家中的門窗關起來,這是在 減弱噪聲。16.如圖中的三幅圖選自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其中,“場中打稻”通過摔打的方法能將稻粒從稻桿上打落下來,是因為稻粒具有 ;“趕稻及菽”中牛拉石碾的力與石碾拉牛的力是一對 ;“炒蒸油料”中,在鍋中翻炒的目的是通過 的方法改變油料的內能。三、實驗探究題17.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探究海波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繪出圖乙所示的圖像。(1)圖甲的實驗裝置應按 (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順序組裝。圖中溫度計的示數為 ℃。(2)由圖乙可知海波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海波的熔點是 ℃。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內能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四、綜合題18.在標準大氣壓下;將一壺內質量為2kg, 初溫為30℃的水,加熱到80℃,求:(1)水吸收的熱量QB:(2)接著再繼續加熱,若水又吸收了3.36×105J的熱量,求水的末溫t℃。19.質量相等的A 和B 兩固體,它們的初溫度均為20℃.把A 和B 同時放入盛有沸水的大鍋爐內后,它們分別以每克每秒12.6J和每克每秒42J 的吸熱速度吸收熱量.已知A和B 的比熱容分別為 和 ,且在吸熱過程中,A和B兩個物體均未發生物態變化,求10s后(1)A物體的溫度和它每克吸收的熱量;(2)B物體的溫度和它每克吸收的熱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BC.根據題意可知,“白氣”是水蒸氣從氣態變成液態發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液化需要放熱,而不是擴散現象,故ABC錯誤;D.水沸騰時,持續吸收熱量,溫度不變,內能增加,故D正確。故選D。【分析】ABC.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以及吸熱還是放熱;D.根據熱量、內能和溫度的關系判斷。2.【答案】A【解析】【解答】根據題述單位時間內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的熱量與兩個物體的溫差成正比,Q=kΔt,設房間暖氣管的溫度為t,則有 ,聯立兩式,解得t=75℃,A正確,BCD錯誤。故選A.【分析】根據熱傳遞的熱量和溫度差的正比關系,結合室外和室內溫度,計算暖氣管的溫度。3.【答案】C【解析】【解答】 AB.液態金屬冷卻變成青銅器的過程中溫度降低,放出熱量,內能減少,故A,B錯誤;C.鑄造青銅器的過程中,現將銅等金屬加熱至熔點,變成液態,此過程為熔化,液態金屬倒入模具冷卻后又變回固態,此過程為凝固,故C正確;D.工匠休息時身上的“汗水逐漸消失”是液態變成氣態,此過程是汽化,而“樟腦丸逐漸變小”是固態變成氣態,此過程是升華,故D錯誤。故選C。【分析】ABCD.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進而確定吸熱還是放熱。4.【答案】C【解析】【解答】解: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與斥力;把兩塊表面干凈平整的鉛壓緊就能結合在一起,是因為兩鉛塊分子之間的距離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間作用力發生作用的距離很小;打碎的玻璃間的距離遠大于分子力作用距離,因此打碎的玻璃不易粘在一起,這并不能說明是分子之間沒有引力的作用。故選:C。【分析】分子動理論: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組成物質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與斥力。5.【答案】B【解析】【解答】A.擴散現象不僅僅可以發生在氣體和液體之間、液體之間,也能發生在固體之間,所以腌制7天后肉變咸,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熱量是指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傳遞能量的多少,是一個過程量,不能用“含有”“具有”來修飾故B錯誤,符合題意;C.“烤火”時,手通過吸收溫度高的空氣的熱量,使手的溫度升高,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了手的內能,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 臘肉煮熟后香味四溢是擴散現象,且煮熟后溫度高,分子運動的變的更劇烈,故可說明 分子的無規則運動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1)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任何狀態的物質之間;(2)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質量一定時,溫度越高,內能越大,而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轉移的內能叫做熱量,是一個過程量,故不能說含有;(3)改變物體內能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式,做功是能量的轉化過程,熱傳遞是能量的轉移過程;(4)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所以分子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6.【答案】A【解析】【解答】 A.因為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茶的香味分子運動到人的鼻孔,所以我們可以聞到茶的香味,故A正確;B.熱量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含有熱量,故B錯誤;C.加熱茶水時,水從水壺中吸熱,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水的內能,故C錯誤;D.茶水上方的“白氣”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錯誤。故選A。【分析】 A.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B.熱量是一個過程量,不是一個狀態量,熱量描述了物體發生熱傳遞時,傳遞能量的多少,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C.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D.液化指物質由氣態轉變成液態,液化要放熱。7.【答案】A【解析】【解答】 A、小明發現家中腌制咸鴨蛋需要數周時間,而將鴨蛋煮熟后浸泡在熱鹽水中, 入味時間變短,變量為溫度,所以可以說明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顯著,A正確;B、 高溫破壞了蛋殼的分子結構,但是鹽分子不能直接進入蛋清內部 ,B錯誤;C、 溫度升高時,分子間的斥力不會消失,C錯誤 ;D、 固態蛋清分子排列緊密,常溫下鹽分子也可以擴散進人,D錯誤。綜上選A。【分析】分子熱運動的特點:分子無規則運動,肉眼無法觀察,常見例子有:氣體顏色的改變,味道的擴散;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速度越快。8.【答案】D【解析】【解答】A.“白煙”是水壺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氣后,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錯誤;B.茶沸時壺蓋被頂起,水蒸氣對外做功, 是由于做功的原因, 故B錯誤;C.食物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實現內能增加,故C錯誤;D.煮茶時溫度升高,香味分子運動變劇烈,故D正確。故選D。【分析】1、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熱傳遞,如鉆木取火、搓手取暖屬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用酒精燈熱水屬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2、液化為氣態變為液態會釋放熱量,如水蒸氣、露珠;3、汽化為液態變為氣態,會吸收熱量,如:蒸發。9.【答案】B【解析】【解答】ABCD、在“天宮課堂”上,將兩塊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觸后粘在一起,慢慢拉開板后形成一個長長的“液橋”,都說明了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分析】水球由水分子構成,兩個水球接觸后能合成一個,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的作用。10.【答案】B【解析】【解答】A.~時間段,物質為固態,不確定物質固態時的比熱容,因此無法計算物體放出的熱量,故A錯誤;B.在~時間段物質處于液態在吸收熱量,已知在~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為:由于相同時間內吸收熱量相同,則在~時間段,有個~的時間,該物體吸收的熱量為:,故B正確;C.在~時間段,物質都處于固態,比熱容不變,故C錯誤;D.該物體凝固放熱過程中,不斷放出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內能一直減小,故D錯誤。故選B。【分析】(1)物質的比熱容與物質的種類和狀態有關;(2)先計算出物質液態時在~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為,由于相同時間內吸收熱量相同,根據~時間段與~的時間的個數關系計算出在~時間段,該物體吸收的熱量;,(3)晶體凝固過程不斷放熱,溫度不變;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小。11.【答案】290;260【解析】【解答】設熱水的質量為 m1,則冷水的質量 ,熱水放出的熱量 ②,冷水吸收的熱量 ③,因為Q損失=2.31×106J ④,所以 ⑤,將①②③④式,代入⑤式,解得:故答案為:290;260.【分析】設熱水的質量為m,則冷水的質量為550kg-m,已知熱水的初溫和末溫,利用放熱公式求熱水放出的熱量;又知道冷水的初溫和末溫,利用吸熱公式求冷水吸收的熱量;因為在混合的過程中有2.31×106J的熱量損失掉了,熱水放出的熱量減去損失的熱量就等于冷水吸收的熱量,據此可求所用熱水和冷水的質量。12.【答案】擴散;做功;用作汽車發動機的冷卻劑【解析】【解答】(1)香味是物質自發形成的,故屬于擴散現象,故第1問填擴散現象;(2)搓手這個詞告訴我們,手的溫度變化是物質間發生摩擦而產生,即做功改變內能,故第2空填做功;(3) 汽車發動機用水作為冷卻劑,因為水的比熱容大,相同質量的水和其他液體相比,升高相同的溫度時,水吸收的熱量多,能更好地冷卻發動機。【分析】本題考查:(1)擴散現象的判斷;(2)內能改變的方式判斷;(3)比熱容的應用13.【答案】增大;;【解析】【解答】(1) 物體吸收熱量,其內能增大;放出熱量,其內能減小;(2)由圖可知水在16min內升高的溫度,根據Q吸=cmΔt可求出水吸收的熱量;(3)由圖可知另一種液體在8min內升高的溫度,用相同的加熱器加熱,水和液體在相同時間吸收的熱量相同,由此可知液體在8min內吸收的熱量,再根據Q吸=cmΔt可求得該液體的比熱容。【分析】(1) 給水加熱時,水吸收熱量,其內能增大;(2)由圖可知水在16min內升高的溫度為Δt=40℃-10℃=30℃,則水吸收的熱量為:Q吸水=c水mΔt=4.2×103J/(kg ℃)×0.2kg×30℃=2.52×104J;(3)由圖可知另一種液體8min內升高的溫度為Δt液=50℃-20℃=30℃,用相同的加熱器加熱,水和液體在相同時間吸收的熱量相同,則8min內該液體吸收的熱量為: Q吸'=×2.52×104J=1.26×104J :由Q吸=cmΔt可得:1.26×104J=c液×0.2kg×30℃,解得:c液=2.1×103J/(kg ℃)。14.【答案】擴散;熱傳遞【解析】【解答】翻炒過程,聞到香味,屬于擴散現象,在蒸的過程中,油料和蒸籠之間存在溫度差,油料通過熱傳遞吸收熱量。【分析】1、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熱傳遞,如鉆木取火、搓手取暖屬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用酒精燈熱水屬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2、分子熱運動的特點:分子無規則運動,肉眼無法觀察,常見例子有:氣體顏色的改變,味道的擴散;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速度越快。15.【答案】振動;擴散;傳播過程中【解析】【解答】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燃放煙花時,火藥爆炸使其周圍的空氣振動,產生巨大的聲音。燃放煙花的過程中,聞到火藥味,是擴散現象,是分子不停做無規則熱運動造成的;將門窗關起來,阻礙了噪聲的傳播,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第1空填:振動;第2空填:擴散;第3空填:傳播過程中。【分析】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溫度氣味,是分子運動形成的擴散現象;阻斷聲音的傳播,是在傳播途徑處控制噪聲。16.【答案】慣性;相互作用力;熱傳遞【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摔打稻稈時,稻稈受力由運動變為靜止,而稻粒由于慣性繼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能將稻粒從稻稈上落下來,這是利用稻粒的慣性。(2)根據題意可知,牛拉石碾的力與石碾拉牛的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是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因此是一對相互作用力。(3)“炒蒸油料”中,在鍋中翻炒的目的是使油料吸收鍋底的熱量,因此是通過熱傳遞的方法改變油料的內能。【分析】(1)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2)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不同點:前者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后者作用在同一物體上;(3)改變內能的方式:做功,本質為能量的轉化;熱傳遞,本質為能量的轉移。17.【答案】(1)自下而上;38(2)晶體;48;不變;增大【解析】【解答】(1) 在實驗中需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應先確定燒杯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組裝;②根據甲圖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則溫度計的示數為38℃。(2)①根據乙圖可知,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即具有熔點,則海波是晶體。②由于海波是晶體,所以它在熔化過程中會持續吸熱,但是溫度卻保持不變。同時,由于吸收了熱量,所以海波的內能是增大的。【分析】 1)因為在實驗中需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應從下向上固定實驗器材的位置;根據溫度計的分度值和液柱位置讀數;(2)①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熔化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② 物體吸收熱量,則內能增大;放出熱量,則內能減小。(1)[1]關于實驗裝置的組裝順序,為了保證實驗的安全和準確性,我們應該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組裝。這是因為如果先安裝上面的部分,那么在安裝下面的部分時可能會因為空間限制或者調整需要而頻繁移動上面的部分,導致實驗裝置的不穩定或者誤差增大。[2]根據圖甲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每個小格代表1℃)和液柱的位置,我們可以讀出溫度計的示數為38℃。(2)[1][2]從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出,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在一個恒定的值不變,這個值就是海波的熔點,為48℃。具有這種熔化特性的物質我們稱之為晶體。因此,海波是晶體。[3][4]由于海波是晶體,所以它在熔化過程中會持續吸熱,但是溫度卻保持不變。同時,由于吸收了熱量,所以海波的內能是增大的。18.【答案】(1)解:質量為2kg,初溫為30℃的水,加熱到80℃,水吸收的熱量;(2)解:水又吸收了3.36×105J的熱量,水升高的溫度;則t'=t+Δt'=80℃+40℃=120℃>100℃;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所以水的末溫為100℃。【解析】【分析】 (1)知道水的質量、比熱容、初溫和末溫,利用Q吸=cmΔt求出水吸收的熱量;(2)知道水吸收的熱量、水的質量和比熱容,利用Q吸=cmΔt求出水后來升高到溫度,根據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確定水的末溫。19.【答案】(1)解:吸收的熱量Q=cmΔt,但要注意A,B物體溫度最高為100℃,與鍋爐內溫度相同,10s內達到此溫度后就不再吸熱了.A 物體在10s內每克吸熱 因為 即 故(2)解:對B物體,若用與A物體相同的計算方法:每克吸熱 =145℃,可見,已超過沸水溫度,也就不可能達到此溫度,故B 物體的最終溫度為100℃.所以B物體每克吸熱 .綜上所述,10s后,A物體的溫度為80℃,它每克共吸熱126J. B物體的溫度為100℃,它每克共吸熱268.8J.【解析】【分析】(1)根據,結合吸收的熱量、重力和比熱容,計算溫度差,再計算末溫;(2)根據Q=cmΔt,計算吸收的熱量的多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