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平塘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1.(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華為了減小誤差,用同一刻度尺對物理課本的寬度進行了四次測量,測量數據分別是18.39cm、18.40cm、18.41cm、18.76cm,其中錯誤的測量數據是( )A.18.39cm B.18.40cm C.18.41cm D.18.76cm2.(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如圖所示是返回艙在最后階段與降落傘一起下落的場景,此時返回艙相對于哪個物體是運動的( )A.降落傘 B.航天員C.地面 D.返回艙的艙門3.(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是某高速公路上的區間測速提示牌。下列說法中,你認為符合實情的是( )A.“100”表示限速B.“8km”表示該區間的長度是8kmC.汽車在該區間內的某時刻速度為95km/h,一定不會被記為超速D.汽車在該區間行駛的時間為4min,不會被記為超速4.(2024八上·平塘期中)運動會開幕式上,擊鼓隊員時而輕輕擊鼓,時而用力擊鼓,這兩種情況下鼓發出聲音的( )A.音調不同 B.響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調和音色不同5.(2024八上·平塘期中)醫生通過B超檢查,發現病人的腎臟內有結石。后用超聲波碎石儀將病人體內的結石擊碎,使得結石能排出體外。關于這兩次超聲波的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次都是利用聲傳遞信息B.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C.兩次都是利用聲傳遞能量D.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6.(2024八上·平塘期中)噪聲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是( )A.住宅小區周邊植樹B.室內安裝窗簾C.工地限時施工D.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員佩戴防噪耳塞7.(2024八上·平塘期中)甲、乙、丙三輛車同時同地向北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丙車的速度最快 B.甲、乙兩車的速度之比是5∶3C.行駛5s后,乙、丙兩車相距60m D.甲車5s行駛了25m8.(2024八上·平塘期中)錫的熔化與凝固圖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錫的凝固點是B.錫從開始熔化到剛好完全熔化所用的時間是4minC.EF段表示錫的凝固過程,這一過程中放熱但溫度不變,此過程中錫處于固態D.AB段錫的狀態為固態,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9.(2024八上·平塘期中)“白露”是秋天的第3個節氣。“白露”后,晝夜溫差較大。小紅用一支溫度計分別測量“白露”后某天晝夜氣溫,示數分別如圖甲、乙所示。圖甲的溫度計示數是 ℃;這一天晝夜溫差是 ℃。10.(2024八上·平塘期中)中國花樣游泳隊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奪得了花樣游泳團體賽冠軍。如圖所示為運動員在水中倒立表演的場景,她們在水中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相應動作,說明 能傳播聲音。11.(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中秋之夜,群星合唱《大中國》這首歌曲,聽眾能在合唱中分辨出跳水奧運冠軍全紅嬋的聲音,是依據了聲音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這個特性。12.(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為黔南布依族銅鼓,它是布依族文化中的璀璨瑰寶。在鑄造銅鼓時,先將準備好的固態銅料放入高溫熔爐中得到銅液,再將銅液注入模具,待銅液冷卻成型,銅鼓鑄造初步完成。這一過程中涉及到的物態變化有 和 。(均填物態變化名稱)13.(2024八上·平塘期中)李老師從學校步行回家,走了20min遇到紅燈,等紅燈用時1min,綠燈后又繼續走了7min到家。他手表上的運動應用程序記錄的數據如圖所示,則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km/h。14.(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是“亞洲飛人”蘇炳添百米賽跑時的畫面。現場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而電視機前的小紅卻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覺?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解釋。15.(2024八上·平塘期中)麗麗在插有小樹枝的封閉燒瓶中放入一些碾碎的衛生球粉末,然后把燒瓶放在酒精燈上微微加熱,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一會兒后,燒瓶內的小樹枝上出現了潔白玲瓏的人造“雪景”。請用所學的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雪景”是如何形成的。16.(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麗在做某晶體熔化實驗時收集到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數據如下表所示。請根據表中數據,在圖中作出該晶體的熔化圖像。時間/min 0 2 4 6 8 10 12 14溫度/℃ 50 70 80 80 80 80 90 10017.(2024八上·平塘期中)一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請在坐標圖中作出這輛小車運動的圖像。18.(2024八上·平塘期中)請根據圖1給出的某聲音波形圖,在圖2中作出音調是原來兩倍、響度和音色都不變的聲音波形圖。19.(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1所示,在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讓小車從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斜面上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1)該實驗的原理是 (填公式)。(2)實驗中應控制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目的是便于測量 。(3)如果測得小車從A點到達B點的時間,從A點到達C點的時間,則小車通過BC段的平均速度為 m/s。(4)圖2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運動情況的圖像是 (選填序號)。20.(2024八上·平塘期中)家住廣場附近的彤彤,經常受到廣場舞噪聲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彤彤決定把家里的房間改造成隔音房間。她找來鞋盒充當隔音房間模型,并對材料隔音效果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兩個猜想:猜想一:隔音效果與材料的種類有關;猜想二:隔音效果與材料的厚度有關。她選用聚酯棉、海綿、泡沫板這三種材料進行隔音效果的測試。過程如下:將鬧鐘放在鞋盒里,分別塞滿不同隔音材料后蓋上鞋盒,一邊聽聲音,一邊后退,當聽不到聲音時分別測量并記錄此時到鞋盒的距離,得到表中數據。材料 聚酯棉 海綿 泡沫板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 2.8 3.6 4.1(1)你認為彤彤在實驗中應控制隔音材料的 相同。(2)通過比較 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這種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 。(3)由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所選的三種材料中 的隔音效果最好。(4)隔音房間材料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效果,還需要考慮材料的哪些方面才能科學合理地完成隔音房間的改造工作? 。21.(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華和小紅在學校舉辦的校園廚藝大賽中,精心烹飪的“憶母紅燒肉”和“白蘿卜牛腩湯”奪得了本屆比賽的一等獎。(1)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炒制糖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油達到一定溫度,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由此推斷冰糖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2)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揭開鍋蓋時發現鍋蓋的內壁上有很多水珠,這些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 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發生 (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形成的。(3)小紅在燉煮“白蘿卜牛腩湯”時,鍋的上方出現一定量的“白氣”。關于燉煮時鍋上方的“白氣”與關火后鍋上方的“白氣”相比,你認為符合生活實際的是______。A.燉煮時的“白氣”多B.關火后的“白氣”多C.一樣多(4)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請問小紅為什么要這樣做? 。22.(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9月25日,我國成功試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本次試射不僅是中國軍事實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對外部威脅的有力回應。若導彈發射20分鐘后命中12000km處的目標。則:(假設導彈做直線運動)(1)導彈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時?(2)導彈運載車以20m/s的速度勻速行駛3h到達目的地,它通過的路程為多少千米?23.(2024八上·平塘期中)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大的自然災害,它產生的地震波的性質和聲波很接近,因此又稱為地聲波。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和預警。如圖所示的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關系圖像。某次地震時,震源距離最近的監測站120km。請回答下列問題:(1)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秒?(2)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多少?(3)縱波引起地面顛簸,橫波會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人們利用橫波和縱波由于傳播速度不同產生的時間差,發出警報預警。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多少?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8.39cm、18.40cm、18.41cm 相差極小(誤差范圍內 ),但18.76cm與前三者相差極大(偏離正常范圍 ), 是 錯誤數據(測量錯誤導致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理解誤差的 “小且接近” 特征,錯誤數據的 “明顯偏離” 特征→ 快速識別 18.76cm 為錯誤數據。2.【答案】C【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研究對象是返回艙,判斷其運動需看與參照物的位置變化。A.返回艙與降落傘一起下落, 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A不符合題意;B.航天員在返回艙內,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B不符合題意;C.返回艙下落時,與地面的距離不斷減小,相對位置變化,是運動的,故C符合題意;D.艙門是返回艙的一部分,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分析】確定研究對象:返回艙。分析參照物:看返回艙與選項中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判斷運動狀態:與地面位置變化→ 運動;與降落傘、航天員、艙門位置不變→ 靜止→ 選 C 。3.【答案】B【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高速公路限速單位通常是km/h ,“100”表示此路段最高限速,故A不符合題意;B.“8km”明確表示區間測速的路段長度是8km8km,故B符合題意;C.區間測速看平均速度,但某時刻速度95km/h,不代表全程平均速度不超100km/h,若其他時段超速,仍會被記,故C不符合題意;D.根據,汽車的平均速度為超過了100km/h,會被記為超速,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先明確交通標志牌各標識含義,區分速度單位(高速公路常用km/h。對每個選項,結合速度公式及區間測速(測平均速度)的原理分析:判斷限速數值含義、區間長度表述,分析某時刻速度與超速的關系,計算規定時間并對比實際行駛時間判斷是否超速。4.【答案】B【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與擊鼓力度無關。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輕輕擊鼓,振幅小,響度小;用力擊鼓,振幅大, 響度大,兩種情況響度不同。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同一鼓的音色不變,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回憶特性:明確音調(頻率)、響度(振幅)、音色(材料 / 結構 )的決定因素。分析擊鼓:輕輕 / 用力擊鼓→ 改變的是鼓面振動振幅→ 影響響度→ 選 B 。5.【答案】B【知識點】聲與信息;聲與能量【解析】【解答】B超檢查腎結石:醫生通過B超獲取病人腎臟內部結石的信息,屬于利用聲傳遞信息 。超聲波碎石:利用超聲波的能量將結石擊碎,屬于利用聲傳遞能量 。所以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分析】回憶聲音的兩種利用方式:傳遞信息(如B超、聲吶、聽診器等,獲取信息 )和傳遞能量(如超聲波碎石、清洗精密儀器等,改變物體狀態 )。分析題目中兩次超聲波應用:B超檢查是獲取結石信息,碎石是利用能量擊碎結石,對應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6.【答案】C【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A.樹木阻擋、吸收聲音,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聲音傳播到居民處的過程被干預 ),故A不符合題意;B.窗簾阻擋聲音傳播,屬于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聲音在室內傳播時被窗簾削弱 ),故B不符合題意;C.限制施工時間,直接減少噪聲的產生,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從噪聲產生的源頭控制 ),故C符合題意;D.耳塞阻擋聲音進入人耳,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保護接收聲音的人耳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分析】回憶噪聲減弱的三種途徑:聲源處減弱(阻止噪聲產生,如限產、限鳴 );傳播過程中減弱(阻斷、吸收聲音傳播,如植樹、裝隔音材料 );人耳處減弱(保護人耳,如戴耳塞、耳罩 )。結合選項行為,判斷干預的是 “產生、傳播、接收” 哪個環節,快速對應途徑。7.【答案】A,D【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分析甲車(s t圖像 ):由左圖(s t圖像 ),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取t甲=5s,s甲=25m(從圖像讀取 ),根據 ,甲車速度:分析乙車(s t 圖像 ):同樣左圖,取 乙 ,乙(從圖像讀取 ),乙車速度:由右圖(v t 圖像 ),丙車速度 丙(圖像直接讀取 )。A. 甲,乙,丙,丙車速度最快 ,故A正確;B.甲、乙兩車的速度之比是故B錯誤;C.行駛5s后, 乙車路程乙乙丙車路程丙丙兩車相距丙乙故C錯誤;D. 由甲車s t 圖像,t=5s 時,s=25m,故D正確。故選AD。【分析】圖像識別:區分 s t 圖像(斜率表速度 )和 v t 圖像(縱坐標直接表速度)。s t圖像:選對應時間的路程,用算速度(甲、乙 );v t圖像:直接讀速度(丙 )。8.【答案】A,B,D【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解答】AC. 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由圖像可知,錫在熔化(BC段 )和凝固(EF 段 )時溫度保持 230℃不變,錫的熔點、凝固點均為 230℃,故A正確,C錯誤;B.由圖像可知,BC段為熔化階段,B點開始熔化(時間 tB =3min ),C點完全熔化(時間 tC =7min ),熔化時間Δt=tC tB =7min 3min=4min故B正確;D.固態錫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未達熔點,溫度持續上升 ),故D正確。故選ABD。【分析】圖像分段識別:熔化前(AB ):固態,吸熱升溫;熔化中(BC ):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熔化后(CD ):液態,吸熱升溫;凝固前(DE ):液態,放熱降溫;凝固中(EF ):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后(FG ):固態,放熱降溫。關鍵數據提取:熔點 / 凝固點(水平段溫度 230℃ );熔化時間(BC 段時間差 );各段狀態與吸放熱(結合晶體特性判斷 )。9.【答案】20;15【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攝氏溫度及其計算【解析】【解答】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代表1℃)。圖甲中,液柱的上表面在20℃刻度線處,且在0℃以上,所以圖甲的溫度計示數是20℃。圖乙中,液柱的上表面在5℃刻度線處,且在0℃以上,所以圖乙的溫度計示數是5℃。晝夜溫差等于白天的最高氣溫減去夜晚的最低氣溫。已知白天溫度(圖甲)為20℃,夜晚溫度(圖乙)為5℃,根據溫差公式,可得這一天的晝夜溫差為:【分析】確定溫度計分度值:觀察溫度計刻度,明確相鄰刻度線代表的溫度值(本題為1℃)。讀取溫度計示數:根據液柱上表面對應的刻度線,結合0℃的位置,判斷溫度是在0℃以上還是以下,讀取甲、乙溫度計的示數。計算晝夜溫差:利用溫差公式,代入白天和夜晚的溫度值進行計算。10.【答案】液體【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解析】【解答】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音傳播的介質。運動員在水中能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相應動作,說明音樂聲能夠通過水(液體)傳播到運動員耳中,所以 液體(水)能傳播聲音。【分析】回憶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分析題目場景:運動員在水中,音樂聲要傳到運動員處,傳播的介質是水(液體)。得出結論:液體(水)能傳播聲音。11.【答案】音色【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聲音有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一般不同,這是區分不同發聲體的主要依據。聽眾能在合唱中分辨出全紅嬋的聲音,是因為不同人的發聲結構等不同,導致音色不同,所以依據的是聲音的音色特性。【分析】牢記音色的定義(由發聲體本身決定,不同發聲體音色不同),明確 “分辨不同人聲音” 是利用音色這一特性,從而快速得出答案。12.【答案】熔化;凝固【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解析】【解答】物態變化是指物質在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的轉化。首先,固態銅料放入高溫熔爐中得到銅液,是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熱。然后,銅液注入模具冷卻成型,是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固,凝固需要放熱。所以這一過程中涉及到的物態變化有熔化和凝固。【分析】準確判斷物質變化前后的狀態,根據 “固態→液態為熔化,液態→固態為凝固” 的規律,結合題目中 “固態銅料變銅液”“銅液變固態銅鼓” 的描述,確定物態變化為熔化和凝固。13.【答案】3.6【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為:,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總路程,t表示總時間。由圖可知,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總路程s=1.68km,總時間是t=20min+1min+7min=28min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平均速度是【分析】從題目描述和圖像中準確提取總路程s=1.68km,仔細計算總時間(包括步行時間和等紅燈時間),并正確進行時間單位的換算(1h=60min)。牢記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嚴格按照 進行計算,確保公式中物理量的對應關系(總路程對應總時間)。14.【答案】觀眾以地面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在快速變化,所以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屏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小紅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現場觀眾以地面(或賽道旁的物體等)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在快速變化,所以現場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電視機前的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屏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小紅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分析】牢記“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與所選參照物有關。準確判斷不同情境下所選的參照物:現場觀眾以地面等為參照物,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分析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變化:蘇炳添相對于地面位置變化快,相對于屏幕位置不變。15.【答案】加熱時,衛生球粉末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升華,升華過程需要吸熱,所以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后,氣態的衛生球遇冷,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附著在小樹枝上,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華,凝華過程需要放熱,從而形成了潔白玲瓏的人造 “雪景”。【知識點】物質的三態【解析】【解答】物態變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加熱時,衛生球粉末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升華,升華過程需要吸熱,所以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后,氣態的衛生球遇冷,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附著在小樹枝上,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華,凝華過程需要放熱,從而形成了潔白玲瓏的人造 “雪景”。【分析】明確物態變化的類型:升華(固→氣,吸熱)、凝華(氣→固,放熱)等。分析加熱過程:衛生球粉末由固態變氣態,判斷為升華。分析停止加熱后的過程:氣態衛生球變固態附著在樹枝上,判斷為凝華。結合升華和凝華的知識,解釋 “雪景” 的形成。16.【答案】【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解答】要作出晶體的熔化圖像,需根據表格中的時間和溫度數據,在坐標圖中進行描點,然后用平滑的曲線(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的階段用水平線段)連接各點,該晶體的熔化圖像如下所示:【分析】明確目標:根據實驗數據繪制晶體熔化的溫度 - 時間圖像。分析數據特征:識別晶體熔化過程(溫度不變的階段,即熔點對應的溫度區間)。描點連線:在坐標圖中準確描出各時間 - 溫度對應的點,用平滑曲線(熔化過程為水平線段)連接。17.【答案】【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 首先將速度單位進行換算,因為1km=1000m,1h=3600s,所以小車速度v=7.2km/h換算為m/s為:勻速直線運動的v 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t軸)的直線,因為速度大小始終保持不變,故作圖如下:【分析】單位換算:將題目中給出的速度單位km/h換算為m/s,以便與坐標圖的單位(m/s)統一。分析運動特點: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所以v t圖像是平行于t軸的直線。繪制圖像:根據換算后的速度值,在坐標圖中確定對應的速度線,繪制平行于t軸的直線。18.【答案】【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和音色,它們分別與不同的物理量有關: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音調變為原來的兩倍,意味著頻率變為原來的兩倍。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題目要求響度不變,所以振幅應與原波形圖的振幅相同。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題目要求音色不變,所以波形的形狀應與原波形圖的形狀相似。對于原波形圖,要使音調變為原來的兩倍,需讓相同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變為原來的兩倍,即波形的周期變為原來的一半(因為頻率與周期成反比, ,f為頻率,T為周期)。同時,保持振幅不變(響度不變)、波形形狀不變(音色不變)。所以在圖2中,繪制的波形應是原波形的 “壓縮版”,周期為原來的一半,振幅和形狀與原波形一致,作圖如下:【分析】回憶聲音特性的影響因素:明確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色與波形形狀有關。分析題目要求:音調變為原來兩倍(頻率變為原來兩倍,周期變為原來一半),響度和音色不變(振幅、波形形狀不變)。繪制新波形:根據上述分析,在圖2中繪制周期為原波形一半、振幅和形狀與原波形相同的波形。19.【答案】(1)(2)小;時間(3)0.5(4)④【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速度的計算公式,即,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2)實驗中應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因為斜面坡度小,小車下滑的速度較慢,運動時間較長,便于測量時間,減小時間測量的誤差。(3)由圖可知BC段的路程和時間:sBC=40.0cm=0.4mt=2.4s-1.6s=0.8s根據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BC 段的平均速度:(4)①AB段和BC段距離相同,上半段的時間比下半段的大,根據,可得上半段的速度比下半段小,小車在做加速運動,即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是速度越來越大,①是水平直線,路程不變,表示物體靜止,不符合題意;②③圖中③是一過原點傾斜向上的直線,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②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慢,說明做減速運動,②③不符合題意;④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快,說明做加速運動,符合題意。故選④。【分析】實驗原理:直接回憶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 。斜面坡度分析:從 “便于測量時間” 的角度,判斷坡度應小(使小車運動時間長)。平均速度計算:先確定BC段的路程和時間,再代入v=ts 計算。s t圖像判斷:分析小車的運動狀態(加速直線運動),結合s t圖像的斜率意義(斜率表示速度),選擇符合加速運動的圖像。(1)如果能測量出小車通過的距離及所用的時間,根據就可求出小車的平均速度,該實驗的原理是。(2)[1][2]實驗中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小車通過相同的距離所用時間變長,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測量時間。(3)由圖可知sBC=40.0cm=0.4m小車通過BC段的時間t=2.4s-1.6s=0.8s因此小車從B到C運動的平均速度為(4)①AB段和BC段距離相同,根據上半段的時間1.6s是下半段的0.8s的2倍,上半段的速度比下半段小,小車在做加速運動,即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是速度越來越大,①是水平直線,路程不變,表示物體靜止,不符合題意;②③圖中③是一過原點傾斜向上的直線,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②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慢,說明做減速運動,②③不符合題意;④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快,說明做加速運動,符合題意。故選④。20.【答案】(1)厚度(2)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轉換法(3)聚酯棉(4)根據實際情況,制作隔音房間,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性能,還要考慮空間占用率、材料是否安全和環保等。【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1)在探究隔音效果與材料種類的關系時,根據控制變量法,應控制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這樣才能單獨研究材料種類對隔音效果的影響。(2)通過比較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距離越近,說明材料隔音效果越好。這種將不易直接測量的隔音效果轉換為可測量的距離的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轉換法。(3)由表格數據可知,使用聚酯棉時,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L=2.8 m,是三種材料中距離最近的。距離越近,隔音效果越好,所以聚酯棉的隔音效果最好。(4)隔音房間材料的選擇除了要考慮隔音效果,還需要考慮材料的環保性(是否對人體有害)、防火性(避免安全隱患)、價格(經濟成本)等方面,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完成隔音房間的改造工作。【分析】控制變量法應用:明確探究 “隔音效果與材料種類” 的關系時,需控制厚度等其他變量相同。轉換法理解:將隔音效果轉換為 “聽不見聲音的距離” 來測量,據此判斷實驗方法。數據與結論分析:根據 “距離越近,隔音效果越好” 的邏輯,分析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實際應用拓展:結合生活實際,思考隔音材料除隔音效果外的其他必要屬性。(1)因為隔音效果可能與材料的種類和與材料的厚度有關。故研究隔音效果可能與材料的種類有關時,要控制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2)[1][2]根據題意,通過比較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這種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轉換法。(3)由表中數據可知,用聚酯棉實驗時,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最小,可以得出聚酯棉隔音效果最好。(4)根據實際情況,制作隔音房間,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性能,還要考慮空間占用率、材料是否安全和環保等。21.【答案】(1)晶體(2)水蒸氣;液化(3)B(4)沸騰是吸熱過程,溫度保持不變,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可節省燃料。【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液化及液化放熱【解析】【解答】(1)晶體有固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當油達到一定溫度時,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說明冰糖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因此冰糖是晶體。(2)揭開鍋蓋時,鍋蓋內壁上的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由氣態變為液態,發生液化現象形成的。(3)“白氣” 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燉煮時,鍋上方溫度較高,水蒸氣液化的程度較小;關火后,鍋上方溫度降低,水蒸氣液化的程度更大,所以關火后的 “白氣” 更多,答案選B。(4)液體沸騰的條件是達到沸點且繼續吸熱。湯沸騰后,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無論用大火還是小火,只要繼續吸熱,湯就會保持沸騰。改用小火繼續燉煮,既能使湯保持沸騰,又能節省燃料(或 能量,從節能角度考慮)。【分析】晶體判斷:根據 “有固定熔點則為晶體” 的概念,結合冰糖 “達到一定溫度才熔化” 的現象判斷。物態變化分析:明確 “水蒸氣→小水滴” 是液化,分析水蒸氣的來源(鍋內高溫產生)和液化的條件(遇冷)。“白氣” 分析:理解 “白氣” 是液化現象,結合 “溫度越低,液化越明顯” 的規律,比較燉煮時和關火后鍋上方的溫度,判斷 “白氣” 多少。沸騰條件應用:回憶 “沸騰時溫度不變,繼續吸熱即可保持沸騰” 的知識,分析小火燉煮的原因(節能且保持沸騰)。(1)非晶體在吸熱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本題中當油達到一定溫度,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由此推斷冰糖是晶體。(2)[1][2]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揭開鍋蓋時發現鍋蓋的內壁上有很多水珠,這些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體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發生液化現象形成的。(3)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是放熱過程。關火后鍋上方的“白氣”,是冒出的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飄散在空中,屬于液化現象;而燉煮時鍋上方的“白氣”是由于上方溫度高于剛關火后鍋的上方溫度,水蒸氣不易液化,“白氣”要少一些。故選B。(4)沸騰是吸熱過程,溫度保持不變,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可節省燃料。22.【答案】(1)由題意可知,導彈飛行的路程s=12000km,時間t=20min。由可得,導彈的平均速度是(2)已知導彈運載車的速度v=20m/s,時間t=3h。 由可得,導彈運載車通過的路程為【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涉及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時,務必保證單位統一(如km與h對應,m與s對應,或通過換算使單位匹配)。牢記,1m/s=3.6km/h等單位換算關系。平均速度用,路程用s=vt,根據已知條件選擇合適公式,準確代入數據計算。(1)導彈的平均速度是(2)導彈運載車通過的路程為23.【答案】(1)從圖像中可知,縱波傳播s=100km時,所用時間t=20s。 由可得,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2)已知震源到監測站的距離s'=120 km,縱波速度v縱=5km/s。 根據速度公式,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3)從圖像中,橫波在25s內通過的距離為75km,橫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橫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解析】【分析】圖像分析能力:準確從s t圖像中讀取縱波、橫波的路程與對應時間,為速度計算提供依據。公式熟練應用:牢記平均速度公式及其變形、s=vt,并能根據已知條件選擇合適公式。步驟邏輯性:計算時間差時,需先求橫波速度、橫波傳播時間,再與縱波時間作差,步驟清晰才能避免錯誤。(1)由上圖知,縱波在20s內通過的距離為100km,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2)根據速度公式,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3)橫波在25s內通過的距離為75km,橫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橫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1 / 1貴州省平塘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1.(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華為了減小誤差,用同一刻度尺對物理課本的寬度進行了四次測量,測量數據分別是18.39cm、18.40cm、18.41cm、18.76cm,其中錯誤的測量數據是( )A.18.39cm B.18.40cm C.18.41cm D.18.76cm【答案】D【知識點】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8.39cm、18.40cm、18.41cm 相差極小(誤差范圍內 ),但18.76cm與前三者相差極大(偏離正常范圍 ), 是 錯誤數據(測量錯誤導致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理解誤差的 “小且接近” 特征,錯誤數據的 “明顯偏離” 特征→ 快速識別 18.76cm 為錯誤數據。2.(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如圖所示是返回艙在最后階段與降落傘一起下落的場景,此時返回艙相對于哪個物體是運動的( )A.降落傘 B.航天員C.地面 D.返回艙的艙門【答案】C【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研究對象是返回艙,判斷其運動需看與參照物的位置變化。A.返回艙與降落傘一起下落, 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A不符合題意;B.航天員在返回艙內,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B不符合題意;C.返回艙下落時,與地面的距離不斷減小,相對位置變化,是運動的,故C符合題意;D.艙門是返回艙的一部分,相對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分析】確定研究對象:返回艙。分析參照物:看返回艙與選項中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判斷運動狀態:與地面位置變化→ 運動;與降落傘、航天員、艙門位置不變→ 靜止→ 選 C 。3.(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是某高速公路上的區間測速提示牌。下列說法中,你認為符合實情的是( )A.“100”表示限速B.“8km”表示該區間的長度是8kmC.汽車在該區間內的某時刻速度為95km/h,一定不會被記為超速D.汽車在該區間行駛的時間為4min,不會被記為超速【答案】B【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高速公路限速單位通常是km/h ,“100”表示此路段最高限速,故A不符合題意;B.“8km”明確表示區間測速的路段長度是8km8km,故B符合題意;C.區間測速看平均速度,但某時刻速度95km/h,不代表全程平均速度不超100km/h,若其他時段超速,仍會被記,故C不符合題意;D.根據,汽車的平均速度為超過了100km/h,會被記為超速,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先明確交通標志牌各標識含義,區分速度單位(高速公路常用km/h。對每個選項,結合速度公式及區間測速(測平均速度)的原理分析:判斷限速數值含義、區間長度表述,分析某時刻速度與超速的關系,計算規定時間并對比實際行駛時間判斷是否超速。4.(2024八上·平塘期中)運動會開幕式上,擊鼓隊員時而輕輕擊鼓,時而用力擊鼓,這兩種情況下鼓發出聲音的( )A.音調不同 B.響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調和音色不同【答案】B【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與擊鼓力度無關。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輕輕擊鼓,振幅小,響度小;用力擊鼓,振幅大, 響度大,兩種情況響度不同。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同一鼓的音色不變,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回憶特性:明確音調(頻率)、響度(振幅)、音色(材料 / 結構 )的決定因素。分析擊鼓:輕輕 / 用力擊鼓→ 改變的是鼓面振動振幅→ 影響響度→ 選 B 。5.(2024八上·平塘期中)醫生通過B超檢查,發現病人的腎臟內有結石。后用超聲波碎石儀將病人體內的結石擊碎,使得結石能排出體外。關于這兩次超聲波的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次都是利用聲傳遞信息B.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C.兩次都是利用聲傳遞能量D.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答案】B【知識點】聲與信息;聲與能量【解析】【解答】B超檢查腎結石:醫生通過B超獲取病人腎臟內部結石的信息,屬于利用聲傳遞信息 。超聲波碎石:利用超聲波的能量將結石擊碎,屬于利用聲傳遞能量 。所以第一次是利用聲傳遞信息,第二次是利用聲傳遞能量,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分析】回憶聲音的兩種利用方式:傳遞信息(如B超、聲吶、聽診器等,獲取信息 )和傳遞能量(如超聲波碎石、清洗精密儀器等,改變物體狀態 )。分析題目中兩次超聲波應用:B超檢查是獲取結石信息,碎石是利用能量擊碎結石,對應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6.(2024八上·平塘期中)噪聲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是( )A.住宅小區周邊植樹B.室內安裝窗簾C.工地限時施工D.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員佩戴防噪耳塞【答案】C【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A.樹木阻擋、吸收聲音,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聲音傳播到居民處的過程被干預 ),故A不符合題意;B.窗簾阻擋聲音傳播,屬于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聲音在室內傳播時被窗簾削弱 ),故B不符合題意;C.限制施工時間,直接減少噪聲的產生,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從噪聲產生的源頭控制 ),故C符合題意;D.耳塞阻擋聲音進入人耳,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保護接收聲音的人耳 ),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分析】回憶噪聲減弱的三種途徑:聲源處減弱(阻止噪聲產生,如限產、限鳴 );傳播過程中減弱(阻斷、吸收聲音傳播,如植樹、裝隔音材料 );人耳處減弱(保護人耳,如戴耳塞、耳罩 )。結合選項行為,判斷干預的是 “產生、傳播、接收” 哪個環節,快速對應途徑。7.(2024八上·平塘期中)甲、乙、丙三輛車同時同地向北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丙車的速度最快 B.甲、乙兩車的速度之比是5∶3C.行駛5s后,乙、丙兩車相距60m D.甲車5s行駛了25m【答案】A,D【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分析甲車(s t圖像 ):由左圖(s t圖像 ),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取t甲=5s,s甲=25m(從圖像讀取 ),根據 ,甲車速度:分析乙車(s t 圖像 ):同樣左圖,取 乙 ,乙(從圖像讀取 ),乙車速度:由右圖(v t 圖像 ),丙車速度 丙(圖像直接讀取 )。A. 甲,乙,丙,丙車速度最快 ,故A正確;B.甲、乙兩車的速度之比是故B錯誤;C.行駛5s后, 乙車路程乙乙丙車路程丙丙兩車相距丙乙故C錯誤;D. 由甲車s t 圖像,t=5s 時,s=25m,故D正確。故選AD。【分析】圖像識別:區分 s t 圖像(斜率表速度 )和 v t 圖像(縱坐標直接表速度)。s t圖像:選對應時間的路程,用算速度(甲、乙 );v t圖像:直接讀速度(丙 )。8.(2024八上·平塘期中)錫的熔化與凝固圖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錫的凝固點是B.錫從開始熔化到剛好完全熔化所用的時間是4minC.EF段表示錫的凝固過程,這一過程中放熱但溫度不變,此過程中錫處于固態D.AB段錫的狀態為固態,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答案】A,B,D【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解答】AC. 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由圖像可知,錫在熔化(BC段 )和凝固(EF 段 )時溫度保持 230℃不變,錫的熔點、凝固點均為 230℃,故A正確,C錯誤;B.由圖像可知,BC段為熔化階段,B點開始熔化(時間 tB =3min ),C點完全熔化(時間 tC =7min ),熔化時間Δt=tC tB =7min 3min=4min故B正確;D.固態錫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未達熔點,溫度持續上升 ),故D正確。故選ABD。【分析】圖像分段識別:熔化前(AB ):固態,吸熱升溫;熔化中(BC ):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熔化后(CD ):液態,吸熱升溫;凝固前(DE ):液態,放熱降溫;凝固中(EF ):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后(FG ):固態,放熱降溫。關鍵數據提取:熔點 / 凝固點(水平段溫度 230℃ );熔化時間(BC 段時間差 );各段狀態與吸放熱(結合晶體特性判斷 )。9.(2024八上·平塘期中)“白露”是秋天的第3個節氣。“白露”后,晝夜溫差較大。小紅用一支溫度計分別測量“白露”后某天晝夜氣溫,示數分別如圖甲、乙所示。圖甲的溫度計示數是 ℃;這一天晝夜溫差是 ℃。【答案】20;15【知識點】溫度及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攝氏溫度及其計算【解析】【解答】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代表1℃)。圖甲中,液柱的上表面在20℃刻度線處,且在0℃以上,所以圖甲的溫度計示數是20℃。圖乙中,液柱的上表面在5℃刻度線處,且在0℃以上,所以圖乙的溫度計示數是5℃。晝夜溫差等于白天的最高氣溫減去夜晚的最低氣溫。已知白天溫度(圖甲)為20℃,夜晚溫度(圖乙)為5℃,根據溫差公式,可得這一天的晝夜溫差為:【分析】確定溫度計分度值:觀察溫度計刻度,明確相鄰刻度線代表的溫度值(本題為1℃)。讀取溫度計示數:根據液柱上表面對應的刻度線,結合0℃的位置,判斷溫度是在0℃以上還是以下,讀取甲、乙溫度計的示數。計算晝夜溫差:利用溫差公式,代入白天和夜晚的溫度值進行計算。10.(2024八上·平塘期中)中國花樣游泳隊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奪得了花樣游泳團體賽冠軍。如圖所示為運動員在水中倒立表演的場景,她們在水中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相應動作,說明 能傳播聲音。【答案】液體【知識點】聲音的傳播條件【解析】【解答】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音傳播的介質。運動員在水中能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相應動作,說明音樂聲能夠通過水(液體)傳播到運動員耳中,所以 液體(水)能傳播聲音。【分析】回憶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分析題目場景:運動員在水中,音樂聲要傳到運動員處,傳播的介質是水(液體)。得出結論:液體(水)能傳播聲音。11.(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中秋之夜,群星合唱《大中國》這首歌曲,聽眾能在合唱中分辨出跳水奧運冠軍全紅嬋的聲音,是依據了聲音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這個特性。【答案】音色【知識點】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聲音有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一般不同,這是區分不同發聲體的主要依據。聽眾能在合唱中分辨出全紅嬋的聲音,是因為不同人的發聲結構等不同,導致音色不同,所以依據的是聲音的音色特性。【分析】牢記音色的定義(由發聲體本身決定,不同發聲體音色不同),明確 “分辨不同人聲音” 是利用音色這一特性,從而快速得出答案。12.(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為黔南布依族銅鼓,它是布依族文化中的璀璨瑰寶。在鑄造銅鼓時,先將準備好的固態銅料放入高溫熔爐中得到銅液,再將銅液注入模具,待銅液冷卻成型,銅鼓鑄造初步完成。這一過程中涉及到的物態變化有 和 。(均填物態變化名稱)【答案】熔化;凝固【知識點】凝固與凝固放熱特點【解析】【解答】物態變化是指物質在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的轉化。首先,固態銅料放入高溫熔爐中得到銅液,是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熱。然后,銅液注入模具冷卻成型,是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固,凝固需要放熱。所以這一過程中涉及到的物態變化有熔化和凝固。【分析】準確判斷物質變化前后的狀態,根據 “固態→液態為熔化,液態→固態為凝固” 的規律,結合題目中 “固態銅料變銅液”“銅液變固態銅鼓” 的描述,確定物態變化為熔化和凝固。13.(2024八上·平塘期中)李老師從學校步行回家,走了20min遇到紅燈,等紅燈用時1min,綠燈后又繼續走了7min到家。他手表上的運動應用程序記錄的數據如圖所示,則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km/h。【答案】3.6【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為:,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總路程,t表示總時間。由圖可知,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總路程s=1.68km,總時間是t=20min+1min+7min=28min李老師從學校到家步行的平均速度是【分析】從題目描述和圖像中準確提取總路程s=1.68km,仔細計算總時間(包括步行時間和等紅燈時間),并正確進行時間單位的換算(1h=60min)。牢記平均速度的定義是 “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嚴格按照 進行計算,確保公式中物理量的對應關系(總路程對應總時間)。14.(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所示是“亞洲飛人”蘇炳添百米賽跑時的畫面。現場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而電視機前的小紅卻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覺?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解釋。【答案】觀眾以地面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在快速變化,所以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屏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小紅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解答】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現場觀眾以地面(或賽道旁的物體等)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在快速變化,所以現場觀眾感覺他跑得很快。電視機前的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蘇炳添相對于屏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小紅覺得他始終在屏幕上。【分析】牢記“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與所選參照物有關。準確判斷不同情境下所選的參照物:現場觀眾以地面等為參照物,小紅以電視機屏幕為參照物。分析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變化:蘇炳添相對于地面位置變化快,相對于屏幕位置不變。15.(2024八上·平塘期中)麗麗在插有小樹枝的封閉燒瓶中放入一些碾碎的衛生球粉末,然后把燒瓶放在酒精燈上微微加熱,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一會兒后,燒瓶內的小樹枝上出現了潔白玲瓏的人造“雪景”。請用所學的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雪景”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加熱時,衛生球粉末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升華,升華過程需要吸熱,所以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后,氣態的衛生球遇冷,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附著在小樹枝上,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華,凝華過程需要放熱,從而形成了潔白玲瓏的人造 “雪景”。【知識點】物質的三態【解析】【解答】物態變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加熱時,衛生球粉末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升華,升華過程需要吸熱,所以看到粉末越來越少。停止加熱后,氣態的衛生球遇冷,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附著在小樹枝上,這種物態變化叫做凝華,凝華過程需要放熱,從而形成了潔白玲瓏的人造 “雪景”。【分析】明確物態變化的類型:升華(固→氣,吸熱)、凝華(氣→固,放熱)等。分析加熱過程:衛生球粉末由固態變氣態,判斷為升華。分析停止加熱后的過程:氣態衛生球變固態附著在樹枝上,判斷為凝華。結合升華和凝華的知識,解釋 “雪景” 的形成。16.(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麗在做某晶體熔化實驗時收集到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數據如下表所示。請根據表中數據,在圖中作出該晶體的熔化圖像。時間/min 0 2 4 6 8 10 12 14溫度/℃ 50 70 80 80 80 80 90 100【答案】【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解答】要作出晶體的熔化圖像,需根據表格中的時間和溫度數據,在坐標圖中進行描點,然后用平滑的曲線(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的階段用水平線段)連接各點,該晶體的熔化圖像如下所示:【分析】明確目標:根據實驗數據繪制晶體熔化的溫度 - 時間圖像。分析數據特征:識別晶體熔化過程(溫度不變的階段,即熔點對應的溫度區間)。描點連線:在坐標圖中準確描出各時間 - 溫度對應的點,用平滑曲線(熔化過程為水平線段)連接。17.(2024八上·平塘期中)一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請在坐標圖中作出這輛小車運動的圖像。【答案】【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時間速度路程的圖像分析【解析】【解答】 首先將速度單位進行換算,因為1km=1000m,1h=3600s,所以小車速度v=7.2km/h換算為m/s為:勻速直線運動的v 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t軸)的直線,因為速度大小始終保持不變,故作圖如下:【分析】單位換算:將題目中給出的速度單位km/h換算為m/s,以便與坐標圖的單位(m/s)統一。分析運動特點: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所以v t圖像是平行于t軸的直線。繪制圖像:根據換算后的速度值,在坐標圖中確定對應的速度線,繪制平行于t軸的直線。18.(2024八上·平塘期中)請根據圖1給出的某聲音波形圖,在圖2中作出音調是原來兩倍、響度和音色都不變的聲音波形圖。【答案】【知識點】音調及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音調、響度與音色的區分【解析】【解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和音色,它們分別與不同的物理量有關: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音調變為原來的兩倍,意味著頻率變為原來的兩倍。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題目要求響度不變,所以振幅應與原波形圖的振幅相同。音色: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決定,題目要求音色不變,所以波形的形狀應與原波形圖的形狀相似。對于原波形圖,要使音調變為原來的兩倍,需讓相同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變為原來的兩倍,即波形的周期變為原來的一半(因為頻率與周期成反比, ,f為頻率,T為周期)。同時,保持振幅不變(響度不變)、波形形狀不變(音色不變)。所以在圖2中,繪制的波形應是原波形的 “壓縮版”,周期為原來的一半,振幅和形狀與原波形一致,作圖如下:【分析】回憶聲音特性的影響因素:明確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色與波形形狀有關。分析題目要求:音調變為原來兩倍(頻率變為原來兩倍,周期變為原來一半),響度和音色不變(振幅、波形形狀不變)。繪制新波形:根據上述分析,在圖2中繪制周期為原波形一半、振幅和形狀與原波形相同的波形。19.(2024八上·平塘期中)如圖1所示,在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讓小車從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斜面上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1)該實驗的原理是 (填公式)。(2)實驗中應控制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目的是便于測量 。(3)如果測得小車從A點到達B點的時間,從A點到達C點的時間,則小車通過BC段的平均速度為 m/s。(4)圖2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運動情況的圖像是 (選填序號)。【答案】(1)(2)小;時間(3)0.5(4)④【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速度的計算公式,即,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2)實驗中應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因為斜面坡度小,小車下滑的速度較慢,運動時間較長,便于測量時間,減小時間測量的誤差。(3)由圖可知BC段的路程和時間:sBC=40.0cm=0.4mt=2.4s-1.6s=0.8s根據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BC 段的平均速度:(4)①AB段和BC段距離相同,上半段的時間比下半段的大,根據,可得上半段的速度比下半段小,小車在做加速運動,即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是速度越來越大,①是水平直線,路程不變,表示物體靜止,不符合題意;②③圖中③是一過原點傾斜向上的直線,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②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慢,說明做減速運動,②③不符合題意;④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快,說明做加速運動,符合題意。故選④。【分析】實驗原理:直接回憶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 。斜面坡度分析:從 “便于測量時間” 的角度,判斷坡度應小(使小車運動時間長)。平均速度計算:先確定BC段的路程和時間,再代入v=ts 計算。s t圖像判斷:分析小車的運動狀態(加速直線運動),結合s t圖像的斜率意義(斜率表示速度),選擇符合加速運動的圖像。(1)如果能測量出小車通過的距離及所用的時間,根據就可求出小車的平均速度,該實驗的原理是。(2)[1][2]實驗中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小車通過相同的距離所用時間變長,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測量時間。(3)由圖可知sBC=40.0cm=0.4m小車通過BC段的時間t=2.4s-1.6s=0.8s因此小車從B到C運動的平均速度為(4)①AB段和BC段距離相同,根據上半段的時間1.6s是下半段的0.8s的2倍,上半段的速度比下半段小,小車在做加速運動,即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是速度越來越大,①是水平直線,路程不變,表示物體靜止,不符合題意;②③圖中③是一過原點傾斜向上的直線,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②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慢,說明做減速運動,②③不符合題意;④中路程增加比勻速時越來越快,說明做加速運動,符合題意。故選④。20.(2024八上·平塘期中)家住廣場附近的彤彤,經常受到廣場舞噪聲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彤彤決定把家里的房間改造成隔音房間。她找來鞋盒充當隔音房間模型,并對材料隔音效果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兩個猜想:猜想一:隔音效果與材料的種類有關;猜想二:隔音效果與材料的厚度有關。她選用聚酯棉、海綿、泡沫板這三種材料進行隔音效果的測試。過程如下:將鬧鐘放在鞋盒里,分別塞滿不同隔音材料后蓋上鞋盒,一邊聽聲音,一邊后退,當聽不到聲音時分別測量并記錄此時到鞋盒的距離,得到表中數據。材料 聚酯棉 海綿 泡沫板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 2.8 3.6 4.1(1)你認為彤彤在實驗中應控制隔音材料的 相同。(2)通過比較 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這種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 。(3)由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所選的三種材料中 的隔音效果最好。(4)隔音房間材料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效果,還需要考慮材料的哪些方面才能科學合理地完成隔音房間的改造工作? 。【答案】(1)厚度(2)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轉換法(3)聚酯棉(4)根據實際情況,制作隔音房間,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性能,還要考慮空間占用率、材料是否安全和環保等。【知識點】防治噪聲的途徑【解析】【解答】(1)在探究隔音效果與材料種類的關系時,根據控制變量法,應控制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這樣才能單獨研究材料種類對隔音效果的影響。(2)通過比較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距離越近,說明材料隔音效果越好。這種將不易直接測量的隔音效果轉換為可測量的距離的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轉換法。(3)由表格數據可知,使用聚酯棉時,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L=2.8 m,是三種材料中距離最近的。距離越近,隔音效果越好,所以聚酯棉的隔音效果最好。(4)隔音房間材料的選擇除了要考慮隔音效果,還需要考慮材料的環保性(是否對人體有害)、防火性(避免安全隱患)、價格(經濟成本)等方面,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完成隔音房間的改造工作。【分析】控制變量法應用:明確探究 “隔音效果與材料種類” 的關系時,需控制厚度等其他變量相同。轉換法理解:將隔音效果轉換為 “聽不見聲音的距離” 來測量,據此判斷實驗方法。數據與結論分析:根據 “距離越近,隔音效果越好” 的邏輯,分析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實際應用拓展:結合生活實際,思考隔音材料除隔音效果外的其他必要屬性。(1)因為隔音效果可能與材料的種類和與材料的厚度有關。故研究隔音效果可能與材料的種類有關時,要控制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2)[1][2]根據題意,通過比較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來判斷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這種實驗方法物理上稱為轉換法。(3)由表中數據可知,用聚酯棉實驗時,聽不見聲音時的位置與鞋盒的距離最小,可以得出聚酯棉隔音效果最好。(4)根據實際情況,制作隔音房間,除了要考慮材料的隔音性能,還要考慮空間占用率、材料是否安全和環保等。21.(2024八上·平塘期中)小華和小紅在學校舉辦的校園廚藝大賽中,精心烹飪的“憶母紅燒肉”和“白蘿卜牛腩湯”奪得了本屆比賽的一等獎。(1)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炒制糖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油達到一定溫度,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由此推斷冰糖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2)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揭開鍋蓋時發現鍋蓋的內壁上有很多水珠,這些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 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發生 (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形成的。(3)小紅在燉煮“白蘿卜牛腩湯”時,鍋的上方出現一定量的“白氣”。關于燉煮時鍋上方的“白氣”與關火后鍋上方的“白氣”相比,你認為符合生活實際的是______。A.燉煮時的“白氣”多B.關火后的“白氣”多C.一樣多(4)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請問小紅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案】(1)晶體(2)水蒸氣;液化(3)B(4)沸騰是吸熱過程,溫度保持不變,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可節省燃料。【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液化及液化放熱【解析】【解答】(1)晶體有固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當油達到一定溫度時,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說明冰糖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因此冰糖是晶體。(2)揭開鍋蓋時,鍋蓋內壁上的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由氣態變為液態,發生液化現象形成的。(3)“白氣” 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燉煮時,鍋上方溫度較高,水蒸氣液化的程度較小;關火后,鍋上方溫度降低,水蒸氣液化的程度更大,所以關火后的 “白氣” 更多,答案選B。(4)液體沸騰的條件是達到沸點且繼續吸熱。湯沸騰后,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無論用大火還是小火,只要繼續吸熱,湯就會保持沸騰。改用小火繼續燉煮,既能使湯保持沸騰,又能節省燃料(或 能量,從節能角度考慮)。【分析】晶體判斷:根據 “有固定熔點則為晶體” 的概念,結合冰糖 “達到一定溫度才熔化” 的現象判斷。物態變化分析:明確 “水蒸氣→小水滴” 是液化,分析水蒸氣的來源(鍋內高溫產生)和液化的條件(遇冷)。“白氣” 分析:理解 “白氣” 是液化現象,結合 “溫度越低,液化越明顯” 的規律,比較燉煮時和關火后鍋上方的溫度,判斷 “白氣” 多少。沸騰條件應用:回憶 “沸騰時溫度不變,繼續吸熱即可保持沸騰” 的知識,分析小火燉煮的原因(節能且保持沸騰)。(1)非晶體在吸熱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本題中當油達到一定溫度,顆粒狀的冰糖才會熔化,由此推斷冰糖是晶體。(2)[1][2]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在烹飪“憶母紅燒肉”的過程中,揭開鍋蓋時發現鍋蓋的內壁上有很多水珠,這些水珠是由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體遇到溫度較低的鍋蓋內壁發生液化現象形成的。(3)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是放熱過程。關火后鍋上方的“白氣”,是冒出的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飄散在空中,屬于液化現象;而燉煮時鍋上方的“白氣”是由于上方溫度高于剛關火后鍋的上方溫度,水蒸氣不易液化,“白氣”要少一些。故選B。(4)沸騰是吸熱過程,溫度保持不變,烹飪“白蘿卜牛腩湯”時,小紅用大火使湯沸騰后,改用小火繼續燉煮,可節省燃料。22.(2024八上·平塘期中)2024年9月25日,我國成功試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本次試射不僅是中國軍事實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對外部威脅的有力回應。若導彈發射20分鐘后命中12000km處的目標。則:(假設導彈做直線運動)(1)導彈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時?(2)導彈運載車以20m/s的速度勻速行駛3h到達目的地,它通過的路程為多少千米?【答案】(1)由題意可知,導彈飛行的路程s=12000km,時間t=20min。由可得,導彈的平均速度是(2)已知導彈運載車的速度v=20m/s,時間t=3h。 由可得,導彈運載車通過的路程為【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涉及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時,務必保證單位統一(如km與h對應,m與s對應,或通過換算使單位匹配)。牢記,1m/s=3.6km/h等單位換算關系。平均速度用,路程用s=vt,根據已知條件選擇合適公式,準確代入數據計算。(1)導彈的平均速度是(2)導彈運載車通過的路程為23.(2024八上·平塘期中)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大的自然災害,它產生的地震波的性質和聲波很接近,因此又稱為地聲波。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和預警。如圖所示的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關系圖像。某次地震時,震源距離最近的監測站120km。請回答下列問題:(1)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秒?(2)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多少?(3)縱波引起地面顛簸,橫波會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人們利用橫波和縱波由于傳播速度不同產生的時間差,發出警報預警。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多少?【答案】(1)從圖像中可知,縱波傳播s=100km時,所用時間t=20s。 由可得,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2)已知震源到監測站的距離s'=120 km,縱波速度v縱=5km/s。 根據速度公式,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3)從圖像中,橫波在25s內通過的距離為75km,橫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橫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聲速【解析】【分析】圖像分析能力:準確從s t圖像中讀取縱波、橫波的路程與對應時間,為速度計算提供依據。公式熟練應用:牢記平均速度公式及其變形、s=vt,并能根據已知條件選擇合適公式。步驟邏輯性:計算時間差時,需先求橫波速度、橫波傳播時間,再與縱波時間作差,步驟清晰才能避免錯誤。(1)由上圖知,縱波在20s內通過的距離為100km,縱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2)根據速度公式,縱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3)橫波在25s內通過的距離為75km,橫波傳播的平均速度是橫波從震源傳到監測站所需時間是本次監測站收到縱波和橫波時間差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貴州省平塘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學生版).docx 貴州省平塘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