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質點 參考系——2025-2026學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課時作業一、單選題1.2025年3月21日,歷時約7小時,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航天員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執行載人飛船與核心艙交會對接時,可將載人飛船看作質點B.研究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的姿態時,可將航天員看作質點C.操作機械臂旋轉的過程中,可將機械臂看作質點D.研究載人飛船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可將載人飛船看作質點2.全運會是中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以下全運會比賽項目中可將運動員視為質點的是( )A.蹦床B.自行車4公里追逐賽C.跳水D.花樣游泳3.關于質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點就是物體中最重的點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可以看成質點C.只有體積足夠小的物體才能看成質點D.計算火車過橋時所用的時間,火車不能看成質點4.關于機械運動和參考系,說法正確的有( )A.研究和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不一定要選擇參考系B.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我們說他靜止是以河水為參考系的C.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D.無風的雨天,坐在行駛的汽車里的人看到雨斜向下落向地面,是以地面上的房屋作為參考系的5.以下詩句中關于參考系的選擇,解釋正確的是( )A.“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橋流水不流”是以橋為參考系B.“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相對出”是以兩岸為參考系C.“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一一“山不動”是以船為參考系D.“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唯看遠樹來”是以船為參考系6.下列關于比賽項目的描述正確的是( )A.鉛球比賽中,研究運動員的推球技術要領時,可以把運動員當成“質點”處理B.鄭愷同學的100m比賽成績是13.3s,“13.3s”指的是“時刻”C.李晨同學的鉛球成績是20.8m,“20.8m”指的是鉛球在空中運動的路程D.在400米比賽中,處在第1跑道的同學正好跑了完整一圈的成績是50.0s,則他在該過程的平均速度為07.中國高鐵,跑出“中國速度”。蘇州北到北京南坐高鐵全程1237公里,G4次列車只要4小時16分鐘即可到達。下列哪種情況下可將運行的列車看作質點( )A.研究列車進站所用的時間B.研究列車經過某座橋的時間C.研究列車從蘇州到北京的時間D.由于列車很長,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看作質點8.下列有關質點和參考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質量很大的物體不可以看做質點B.只有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才能看做質點C.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D.參考系必須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9.如圖為甲、乙、丙三艘客船在一個碼頭上的情景圖,其中甲船上的乘客看到乙船向東運動,乙船上的乘客看到丙船和碼頭都向東運動,丙船上的乘客看到甲船向西運動,那么碼頭上的人看到三艘船的運動情況是( )A.三艘船都向東運動B.甲船向東運動,其余兩艘船向西運動C.丙船可能向東運動,也可能向西運動D.乙船可能向東運動10.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于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成功發射。在飛行約5000千米后載人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船與天和核心艙交匯對接形成組合體,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結合所學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6.5小時”是時刻B.“11時14分”是指時間間隔C.“5000千米”一定是火箭運動的位移D.研究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問題,飛船與核心艙不能看成質點11.下列問題中,可以將物體看作質點的是( )A.研究空中跳水運動員的動作 B.研究地球的自轉C.研究飛船的最佳運行軌道 D.研究一列火車通過長江大橋所需的時間12.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詩詞中對物體運動的描述可以以地面為參考系的是( )A.一江春水向東流 B.兩岸青山相對出C.巍巍青山兩岸走 D.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13.“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中,詩人描述舟的運動選取的參考系是( )A.舟 B.船夫 C.岸 D.船上物體二、多選題14.如圖所示,一輛車沿著筆直的公路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起,位于車廂中間位置的甲、乙兩人分別以不變的速率朝著車廂的前、后壁移動,經過一段時間,甲到達車廂前壁的同時,乙剛好到達車廂后壁,則在這段時間內( )A.甲、乙兩人相對地面移動的速率相等B.甲、乙兩人相對車廂移動的速率相等C.站在地面不動的人觀察到甲一定向東移動D.站在地面不動的人觀察到乙一定向西移動15.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Air Force of the CPLA)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經過不斷發展建設,中國空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電子對抗、氣象等多兵種合成,由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等多機種組成的現代化的高技術軍種。如圖所示,七架戰機保持“固定隊列”在天安門廣場飛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飛行員為參考系,廣場上的觀眾是靜止的B.以飛行員為參考系,其他飛行員是靜止的C.以某飛機為參考系,其他飛機是靜止的D.以廣場上的觀眾為參考系,飛機是豎直向上運動的16.下列關于“理想化模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質點”是實際物體的一種“簡化”,只是忽略了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是實際存在的B.在物理學中,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是經常采用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C.“理想化模型”是研究的問題中實際存在的D.“理想化模型”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對客觀存在的復雜事物的一種近似反映,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研究方法17.下列幾個奧運會比賽項目中,加粗的研究對象可看作質點的是( )A.撐竿跳高比賽中,研究運動員的過桿動作B.帆船比賽中,確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C.跳水比賽中,裁判員討論運動員的合理得分D.鏈球比賽中,研究鏈球被擲出后在空中飛行的軌跡三、計算題18.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兩句歌詞中,所選取的參考系分別是什么 請說明理由。19.如圖中列車沿直線軌道通過隧道。兩位同學對列車是否能視為質點持有不同觀點,他們的觀點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合理的。討論什么情況下列車可以視為質點,什么情況下列車不能視為質點。20.如圖所示,雄鷹拍打著翅膀在空中翱翔,如果我們研究雄鷹從北方飛到南方的位置變化情況,雄鷹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影響嗎?能否把雄鷹當成質點?研究雄鷹的翅膀是如何拍打時,能把雄鷹當成質點嗎?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執行載人飛船與核心艙交會對接時,載人飛船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不可以將載人飛船看作質點,故A錯誤;研究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的姿態時,航天員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不可以將航天員看作質點,故B錯誤;操作機械臂旋轉的過程中,機械臂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不可以將機械臂看作質點,故C錯誤;研究載人飛船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載人飛船的形狀、大小能忽略不計,可將載人飛船看作質點,故D正確.2.答案:B解析:研究運動員蹦床時的動作、跳水時的動作、花樣游泳時的動作,運動員的形狀和大小均不能忽略,所以不能視為質點.研究自行車追逐賽時,運動員的大小和形狀可以忽略,可以將運動員視為質點.故B正確.3.答案:D解析:物體是否能看成質點是由所要研究的問題決定的,當物體的形狀、大小在研究的問題中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以看成質點,A、B、C錯誤;計算火車過橋時所用的時間,由于火車長度相對橋梁長度不可以忽略,所以不可以把火車看成質點,D正確.4.答案:C解析: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所以研究和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參考系,A錯誤;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我們說他靜止是以船為參考系的,B錯誤;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參考系的選取是任意的,選取的參考系不同,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正確;無風的雨天,坐在行駛的汽車里的人看到雨斜向下落向地面,是以汽車作為參考系的,D錯誤.5.答案:D解析:“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橋流水不流”是以水為參考系,A錯誤;“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相對出”是以船為參考系,B錯誤;“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山不動”是以河岸為參考系,C錯誤;“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唯看遠樹來”是以船為參考系,D正確.6.答案:D解析:A.研究運動員的推球技術要領時,不能忽略運動員的肢體的形狀,此時不能看作質點,故A錯誤;B.100m比賽的成績即跑完100m所用時間是13.3s,為一個過程,所以其13.3s指的是時間,B錯誤;C.鉛球運動軌跡為曲線,李晨同學的鉛球成績為20.8m,其20.8 m為鉛球在地面上的直線距離,不是路程,C錯誤;D.處于第1跑道的同學正好跑了完整一圈時,400m比賽的位移是0,平均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故此過程平均速度為零,D正確。故選D。7.答案:C解析:A.研究列車進站所用的時間,列車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能把列車看成質點,故A錯誤;B.研究列車經過某座橋的時間,列車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能把列車看成質點,故B錯誤;C.研究列車從蘇州到北京的時間,列車的形狀、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列車看成質點,故C正確;D.若在研究的問題中,列車的形狀、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列車看成質點,故D錯誤。故選C。8.答案:C解析:AB.當物體的形狀大小在研究的問題中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以看成質點:所以質量很大的物體可能可以看成質點,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也可能可以看成質點,比如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可以看成質點,故AB錯誤;CD.參考系的選擇具有任意性,不一定要以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故C正確,D錯誤。故選C。9.答案:C解析:乙船上的乘客看到丙船和碼頭都向東運動,說明乙船是向西運動的,丙可能靜止也可能向西運動,但速度小于乙船速度;甲船上的乘客看到乙船向東運動,說明甲船是向西運動的,且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丙船上的乘客看到甲船向西運動,說明丙船可能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能向東運動,也可能向西運動且速度比甲船的速度小。故選C。10.答案:D解析:A.“6.5小時”是時間間隔,故A錯誤;B.“11時14分”發射的時間點,是指時刻,故B錯誤;C.描述火箭飛行“5000千米”也有可能是路程,不一定是火箭運動的位移,故C錯誤;D.研究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問題要考慮角度、大小等各種因素,故不能簡單看為質點,故D正確。故選D。11.答案:C解析:A.研究空中跳水運動員的動作,跳水運動員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所以跳水運動員不能看成質點,故A錯誤;B.研究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所以地球不能看成質點,故B錯誤;C.研究飛船的最佳運行軌道,飛船的形狀大小可以忽略不計,所飛船能看成質點,故C正確;D.研究一列火車通過長江大橋所需的時間火車的形狀大小不能忽略不計,所以火車不能看成質點,故D錯誤。故選C。12.答案:A解析:A.“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說是水相對地面向東運動,A正確;BC.“兩岸青山相對出”,“魏巍青山兩岸走”均是以作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船)為參考系的,BC錯誤;D.“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水不動橋動,故是以水為參照 物。D錯誤。故選A。13.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知,舟的運動應是相對于山;故詩人選取的參考系為山及兩邊的岸,故選C。14.答案:BC解析:甲、乙兩人從車廂中間位置分別以不變的速率著車廂的前、后壁移動,經過一段時間,甲到達車廂前壁的同時,乙剛好到達車廂后壁,說明以車廂為參考系,甲、乙兩人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正確。根據題圖可知,甲向車廂前壁移動,其相對車廂的速度方向向東,乙向車廂后壁移動,其相對車廂的速度方向向西,因此甲、乙兩人相對地面移動的速率不相等,A錯誤。車向東運動,甲相對于車廂的速度方向也向東,則甲相對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一定向東,站在地面不動的人觀察到甲一定向東移動,故C正確。車向東運動,乙相對于車廂的速度方向向西,由于不知道兩個速度的大小關系,則乙相對于地面的速度方向可能向東,可能向西,還可能靜止不動,因此,站在地面不動的人觀察到乙可能向西移動,可能向東移動,可能靜止不動,故D錯誤。15.答案:BC解析:AB.以飛行員為參考系,廣場上的觀眾是運動的,其他飛行員是靜止的,A錯誤,B正確;C.以某飛機為參考系,其他飛機是靜止的,C正確;D.以廣場上的觀眾為參考系,飛機是水平運動的,D錯誤。故選BC。16.答案:BD解析:A,“質點”不是實際物體的一種簡化,當物體的形狀大小在研究的問題中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物體能不能看作質點,與物體的大小無關,比如研究地球繞太陽轉動,地球的形狀大小可以忽略不計,可以把地球看成質點,故A錯誤;B.在物理學中,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簡化要研究的問題,是經常采用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故B正確;C.“理想化模型”是為了使研究的問題得以簡化或研究問題方便而進行的一種科學的抽象,實際中不存在,故C錯誤;D.“理想化模型”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對客觀存在的復雜事物的一種近似反映,它突出對問題起作用較大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故D正確。故選BD。17.答案:BD解析:A.若把運動員看作質點就無法研究其過桿動作了,A錯誤;B.帆船的大小和形狀對其在海中的位置沒有影響,B正確;C.跳水比賽中,把運動員看作質點后就無法分析其動作情況了,C錯誤;D.把鏈球看作質點后并不影響鏈球的運動軌跡,D正確。故選BD。18.答案:“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河岸為參考系,“巍巍青山兩岸走”是以竹排為參考系。選河岸為參考系觀察,竹排位置改變;選竹排為參考系觀察,青山位置改變。解析:19.答案:見解析解析:列車能否看出質點,關鍵看列車的長度對所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影響;若列車的長度遠小于隧道的長度,則研究列車過隧道的時間時,列車的大小可忽略不計,可看做質點;若隧道的長度比列車的長度小,則研究列車過隧道的時間時,列車的大小不可忽略不計,不可以看做質點。20.答案:沒有影響,能,不能解析:我們研究雄鷹從北方飛到南方的位置變化情況,雄鷹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能把雄鷹當成質點;研究雄鷹的翅膀是如何拍打時,雄鷹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影響,不能把雄鷹當成質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