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位置變化快慢的描述——速度——2025-2026學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課時作業一、單選題1.一位女士由于駕車超速而被警察攔住。警察走過來對她說:“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90km/h!”這位女士反駁說:“不可能的!我才開了7分鐘,還不到1小時,怎么可能走了90km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繼續像剛才那樣開車,在下一個小時里您將駛過90km。”“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駛10km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開過90km的路程。”從物理學角度看,你認為這位女士主要是由于沒弄清哪個物理概念( )A.位移 B.路程 C.瞬時速度 D.加速度2.一質點沿一邊長為2 m的正方形軌道abcd運動,每秒鐘勻速移動1 m,初始位置在bc邊的中點A,由b向c運動,如圖所示,B、C、D分別是cd、da、ab邊的中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第2 s末的瞬時速度大小為 B.前2 s內的位移大小為2 mC.前4 s內的平均速度大小為0.5 m/s D.前4 s內的平均速率為0.5 m/s3.民間賽龍舟是我國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如圖所示是某地舉行的500m直道龍舟比賽情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龍舟速度的變化量越大,其加速度一定越大B.全程中獲得第一名的龍舟平均速度一定最大,但到達終點時的速度不一定最大C.以龍舟為參考系,岸上站立的觀眾是靜止的D.研究隊員的劃槳動作時,可將隊員看成質點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初末時刻瞬時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C.速度變化方向為正,加速度方向為負D.當加速度為負時,物體一定做減速運動5.攀巖運動是一種考驗人的意志與心理素質的運動形式,戶外攀巖運動更加刺激與驚險。一戶外攀巖運動的運動線路圖如圖所示,某攀巖愛好者從起點a到b,最終到達c。根據此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的線路abc表示的是攀巖愛好者的位移B.攀巖愛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點到終點的位移大C.由起點到終點攀巖愛好者所走線路的總長度等于位移D.線路總長度與攀巖愛好者所用時間之比等于他的平均速度6.關于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C.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它是標量D.汽車上的速度計是用來測量汽車平均速度大小的儀器7.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參照系是江岸B.我們說“太陽從東方升起”是以太陽為參照系C.表演精彩芭蕾舞的演員可看作質點D.田徑比賽中某運動員跑200米用時25秒,則其平均速度為8m/s8.人們通常所說的“速度”,有時指瞬時速率,有時指平均速率。下列表述中,指瞬時速率的是( )A.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是800 m/sB.汽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的速度是20 m/sC.火車通過廣告牌的速度是72 km/hD.人散步的速度約為1 m/s9.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道路兩旁都豎立了許多交通標志。如圖所示,甲圖是廣州市環市路高架橋上的限速標志(白底、紅圈、黑字),表示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是60km/h;乙圖是路線指示標志,表離下一出口還有25km。上述兩個數據的物理意義是( )A.60km/h是平均速度,25km是位移B.60km/h是平均速度,25km是路程C.60km/h是瞬時速度,25km是位移D.60km/h是瞬時速度,25km是路程10.某主干道上交通管理部門設立的限速標志如圖所示,要求駕駛員在該主干道上駕駛車輛時( )A.必須以80m/s的速度行駛B.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過80m/sC.瞬時速度大小不得超過80km/hD.汽車上的速度計的指示值必須大于80km/h11.山東艦是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一架艦載機在甲板上進行加速起飛的訓練,其加速過程中的某段時間內艦載機的位移和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艦載機加速起飛過程的運動軌跡是一條曲線B.在內,艦載機的平均速度小于7.5m/sC.艦載機在M點位置時的速度等于21m/sD.艦載機在M點位置時的速度大于20m/s二、多選題12.如圖所示是甲、乙兩質點從同一地點運動的圖象,甲的是OA直線,乙的是OAC曲線,二者相交于A點,曲線OA在A點的切線AB交時間軸于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質點做直線運動,乙質點做曲線運動B.甲質點2s時的速度為2m/sC.乙質點在4s內做加速直線運動,且4s后反向運動D.前4s內甲質點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質點的平均速度13.如圖所示,物體沿曲線軌跡的箭頭方向運動,AB、ABC、ABCD、ABCDE四段曲線軌跡運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s、2s、3s、4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在AB段的平均速度為1m/sB.物體在ABC段的平均速度為m/sC.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體處于A點時的瞬時速度D.物體在B點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14.下列關于物體的運動情況,一定不正確的是( )A.某物體加速度在減小,但速度在增加B.加速度向東,而速度向西C.加速度,物體一定做減速運動D.加速度方向改變而速度不變15.直線折返跑是訓練足球運動員體能的方式之一.如圖將6個標示筒兩兩間隔5 m擺放,跑動順序為①→④→②→⑥,運動時間為10 s,則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分別為( )A.平均速度大小為2.5 m/s B.平均速度大小為3.5 m/sC.平均速率為6.5 m/s D.平均速率為4.5 m/s三、實驗題16.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做“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1)打點計時器應使用_________(填“交流”或“直流”)電源。(2)某次實驗時得到的紙帶中的某段如圖乙所示,A、B、C、D、E為選出的5個計數點,相鄰兩計數點之間還有4個計時點沒有畫出,用刻度尺測得相鄰兩計數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周期為。則可得打點計時器打下B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計算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17.豐城中學某物理小組利用圖示裝置研究小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1)實驗中,正確的操作有__________。A.先釋放小車再接通電源 B.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C.將小車放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一端 D.將小車放在遠離打點計時器的一端(2)他實驗時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頻率為50Hz的電源上,得到一條紙帶,打出的部分計數點如下圖所示(圖中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計時點未畫出)。其中,,,,,,則小車的加速度為a=_________,打點計時器在打B點時小車的速度_________m/s。(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四、計算題18.一物體做同向直線運動,前一半路程以3.0m/s的速度做勻速運動;后一半路程以6.0m/s的速度做勻速運動,則物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19.一輛汽車在兩相距的景點A和B之間來回往返行駛,A、B在一條直線上,從A景點出發時有一位細心的旅客看了自己的手表,指針恰好指,到達B景點時,已是,導游要求各位旅客在B景點處只能游玩30分鐘,準時發車返回A景點,當回到A景點時剛好是事先約定好的,求:(1)汽車從A景點去B景點時的平均速度大小;(2)汽車從B景點返回A景點時的平均速度大小;(3)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20.中學實驗室常用的打點計時器有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兩種,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不同點有哪些 使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這位女士理解錯的是速度的概念,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90km/h是速度的概念,是描述的瞬時速度,不會因為她的開車時間短,或位移短而改變此速度的大小。故選C。2.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質點每秒鐘勻速移動1 m,可知質點以恒定速率運動破題關,則第2 s末的瞬時速度大小為1 m/s,前4 s內的平均速率為1 m/s,A、D錯誤;2 s內質點由A運動到B,位移大小為,B錯誤;4 s內質點由A運動到C,位移大小為,則平均速度大小為,C正確。3.答案:B解析:A.根據可知加速度a由速度的變化量和速度發生改變所需要的時間共同決定,雖然大,但更大時,a可以很小,故A錯誤;B.獲得第一名的龍舟,用時最少,平均速度一定最大,但到達終點時的速度不一定最大,B正確;C.以龍舟為參考系,岸上站立的觀眾是運動的,C錯誤;D.研究隊員的劃槳動作時,隊員的大小和形狀不能忽略,故不可將隊員看成質點,D錯誤。故選B。4.答案:B解析:A.平均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只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才是初末時刻瞬時速度的平均值,A錯誤;B.平均速率是路程與時間的比,若路程與位移大小不同時,平均速率就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B正確;C.速度變化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因此速度變化方向為正,加速度方向一定為正,C錯誤;D.當加速度為負時,如果速度也為負,兩者方向相同,物體做加速運動,D錯誤。故選B。5.答案:B解析:A.圖中的線路abc表示的是樊巖愛好者的運動軌跡,不是樊巖愛好者的位移,故A錯誤;B.由于攀巖愛好者的運動軌跡是曲線,所以所走路程要比自起點到終點的位移大,故B正確;C.由起點到終點攀巖愛好者所走線路的總長度等于路程,故C錯誤;D.線路總長度與攀巖愛好者所用時間之比等于他的平均速率,故D錯誤。故選B。6.答案:A解析:A.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A正確;B.平均速度就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B錯誤;C.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它是矢量,C錯誤;D.汽車上的速度計是用來測量汽車瞬時速度大小的儀器,D錯誤。故選A。7.答案:A解析:A.“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相對于河岸來說的,故參照系是江岸,故A正確;B.太陽東升西落是相對于地球來說的:故參考系為地球,故B錯誤;C.表演精彩芭蕾舞的演員,其大小和形狀不能忽略,故不能看作質點,故C錯誤;D.田徑比賽中某運動員跑200米,其中200m指的是路程,所以平均速率為8m/s,故D錯誤。8.答案:A解析: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指通過某位置的速度,是瞬時速度,A正確;汽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的速度指通過某段位移內的速度,是平均速度,B錯誤;火車通過廣告牌的速度指通過某段位移內的速度,是平均速度,C錯誤;人散步的速度指一段時間內的速度,是平均速度,D錯誤。9.答案:D解析: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是瞬時速度,表示在任何時刻,速度都不能超過.距離下一出口還有是路程,而不是位移.10.答案:C解析:題圖中的“80”表示80km/h,駕駛員在這一路段駕駛車輛時的瞬時速度不能超過80km/h,在行駛的任何時間內都不能超過80km/h,速度低于或者等于80km/h都是允許的。故選C。11.答案:D解析:圖像只能描述直線運動,A錯誤:在內,艦載機的平均速度,B錯誤:在內,艦載機的平均速度為,根據位移一時間圖像切線的斜率表示該點的速度,可以看出艦載機的速度一直在增大做加速運動,所以艦載機在M點的速度不一定等于內的平均速度,C錯誤兩點間的平均速度為,艦載機做加速運動,所以艦載機在M點位置時的速度大于D正確.12.答案:CD解析:A.圖象只能表示直線運動的規律,可知兩個質點都做直線運動,故A錯誤;B.根據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可得甲質點2s時的速度為,故B錯誤;C.根據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的正負表示速度方向,可知乙質點在0~4s內做加速直線運動,且4s后反向運動,故C正確;D.根據圖象縱坐標的變化量表示位移,則前4s內兩個質點的位移相等,則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確。故選CD。13.答案:ABC解析:A.物體在AB段的平均速度為故A正確;B.物體在ABC段的平均速度為故B正確;C.由于AB段的時間更小,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體處于A點時的瞬時速度,故C正確;D.不能確定物體在B點的速度是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故D錯誤。故選ABC。14.答案:CD解析:A.加速度在減小,若加速度方向仍然與速度方向相同,物體的速度仍然會增加,故A正確;B.加速度向東,若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則速度與加速度方向相反,即速度向西,故B正確;C.加速度,若速度也小于零,則速度與加速度方向相同,物體做加速運動,故C錯誤;D.加速度方向改變,即加速度變化,則速度一定變化,故D錯誤。本題選不正確的,故選CD。15.答案:AD解析:平均速度等于總位移與總時間之比,則有,故A正確,B錯誤;平均速率等于總路程與總時間之比,則有,故C錯誤,D正確.16.答案:(1)交流(2)0.27;0.88解析:(1)打點計時器使用的是交流電源。(2)由于相鄰兩計數點之間還有4個計時點沒有畫出,則相鄰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勻變速直線運動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則打下B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大小根據逐差法可知,加速度17.答案:(1)BC(2)0.80;0.40解析:(1)AB.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打點穩定后再釋放小車,A錯誤,B正確;CD.為了充分利用紙帶獲取多的數據,應將小車放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一端,C正確,D錯誤。故選BC。(2)電源頻率為500Hz,則打點計時器每隔0.02s打一個點,紙帶上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未畫出,則知紙帶上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由運動學公式,可得小車的加速度,由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得打點計時器在打B點時小車的速度18.答案:解析:設另一物體的總位移為2x,則總時間為物體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為19.答案:(1);(2);(3)0解析:(1)由題知汽車從A景點到B景點所用時間所以汽車從A景點到B景點的平均速度(2)由題知汽車是從09:50開始從B景點返回的,返回到A景點的時間為10:10,所以汽車從B景點返回到A景點所用的時間則汽車從B景點返回到A景點的平均速度(3)整個過程汽車的位移為零,所以整個過程汽車的平均速度20.答案:見解析解析:相同點: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它們都使用的是交流電,打點周期一般都是0.02 s。不同點:電磁打點計時器工作電壓為6 V,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工作電壓是220 V。使用時注意事項:(1)實驗前,應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好,以免拉動紙帶時晃動,并先輕輕試拉紙帶,應無明顯的阻滯現象。(2)使用打點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打點穩定后,再拉動紙帶。(3)打點計時器不能連續工作太長時間,打完點后應立即關閉電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