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1.新教材依據新課標對部分內容作了重新編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課標要求;如第13課新增了經濟發展情況,包括犁耕方法、王景治河、水排等內容;在東漢政治方面,增加了豪強實力強大的內容,以反映東漢政治、社會的特點。 2.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13課引語旁配有《東漢宅院畫像圖》、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東漢綠釉陶水亭、東漢車馬出行壁畫等,使距今久遠的歷史更加生動形象。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 ◆1.利用時間軸梳理西漢、新莽、東漢的歷史進程,了解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的過程;識讀《東漢形勢圖》,了解東漢的疆域,提升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2.了解“光武中興”的背景、措施和結果,了解統治者以民為本、審時度勢、采取有利于社會發展措施的歷史經驗,知道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唯物史觀) ◆3.了解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勢力膨脹的史實,運用史料說明這兩大問題與東漢走向衰亡的關系。(史料實證) ◆4.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過程,知道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運用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的理論解釋農民起義的作用。(唯物史觀)教學重點 “光武中興”的內容;黃巾起義的作用教學難點 東漢興衰的原因教學方法 觀看視頻法、思維導圖法、識讀地圖法、研讀史料法、對比總結法教學資源 ppt教 學 內 容 及 進 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 觀看視頻:劉秀與東漢 設問:東漢王朝是如何建立的?當時政局有哪些特點?又是怎樣走向衰亡的呢? 整體感知、構建知識框架 閱讀本課內容,根據提示,制作本課思維導圖。 三、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 1.東漢的建立 任務一:識讀地圖,閱讀教材,填寫有關東漢建立的重要信息。 東漢形勢圖 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年) 背景公元9年,西漢滅亡,王莽建立新朝,王莽改制引起農民起義。時間25年人物25年都城洛陽統一通過戰爭完成統一2.“光武中興” 任務二:閱讀教材,梳理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結果如何? 措施:改善奴婢處境;發展農業生產;減輕刑罰;整頓吏治;允許北方各族內遷 材料:據《后漢書》記載, 東漢初期,人口和墾田 的數目有所恢復,出現 了“天下安平,人無徭 役,歲比登稔(rěn),百 姓殷富,粟斛(hú) 三 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結果: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恢復發展,社會比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 3.經濟發展 任務三:觀看圖片,閱讀教材,梳理東漢社會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 東漢水排 東漢青瓷 農業: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方法;王景治理黃河 手工業:水排——水力鼓風冶鐵;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 點撥提升:認識:人民群眾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 4.寫解說詞 任務四:這是出土于四川的東漢擊鼓說唱俑。查閱資料,試為這件陶俑寫一段解說詞。 東漢擊鼓說唱俑 解說詞:這件說唱俑于1957年在四川成都出土,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頭戴圍巾環繞的小帽子,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赤腳;身體前屈,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伸直,腳掌向上;左臂下抱著一圓形的鼓,右臂前伸,手執鼓槌,似作說唱狀。他的面部表情十分豐富,聳肩伸頭,眉開眼笑,表現出活潑、詼諧、憨厚的神態。從他的表情和動作上,我們仿佛看到他的說唱表演進入精彩之處,不禁手舞足蹈起來。通過這件塑造得惟妙惟肖、極為傳神的說唱俑,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當時民間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當時雕塑藝術的水平高超。 5.對比總結 任務五: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指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 啟示:統治者要以民為本、改善民生、發展經濟 四、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 1.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任務一:結合示意圖、史料,講述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情況?有何危害? 相關史事: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再轉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漢質帝。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親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親族進入朝廷,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 皇帝長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親自行使君權,就依 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幫助皇帝限制和鏟除外戚的勢力,得到皇帝的寵信,把持朝政,又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危害: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反復出現,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導致民生困苦,社會混亂。 2.豪強地主壯大 任務二:觀察圖片,反映了東漢時期哪一政治現象?有何危害? 政治現象:豪強大族勢力不斷壯大。 他們極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還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有的豪強長期擔任朝廷中的要職,世代為官。 危害: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 3.影響 任務三:想一想,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以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對東漢的統治產生了什么影響? 五、黃巾起義 1.背景 任務一:這是東漢后期的一首民謠。說說這首民謠反映出當時民眾什么樣的情緒? 材料: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 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 ——《太平御覽 · 菜茹部》 譯文:小民的頭發像韭菜一樣,剪去了會再長起來;頭像雞一樣,割的時候會鳴叫。官吏沒有什么好害怕的,從來都是可以輕視的(小民的地位從來是不可輕視的)。 情緒:東漢后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平民百姓深受壓迫,這首民謠反映當時的百姓對黑暗統治的憤怒,表達他們不甘心受壓迫的情緒,以及敢于抗爭的意志。 2.概況 任務二:識讀地圖,閱讀教材,梳理黃巾起義相關信息。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形勢圖 相關史事:張角及弟子在各地傳播太平道,并將幾十萬信徒按軍事組織編成36方,大方有一萬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184年是農歷甲子年,張角決定舉行起義,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各地紛紛響應。 背景東漢統治腐敗時間184年人物張角特點有組織、有計劃結果被鎮壓(失敗)影響沉重打擊東漢的統治,東漢名存實亡點撥提升:認識: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 3.黃巾起義后的東漢 任務三:閱讀教材知識拓展欄目。了解黃巾起義后東漢的統治狀況。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州牧割據:黃巾起義爆發后,地方州郡亂作一團。東漢王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改刺史為州牧,派重臣出任,統領地方上的軍政事務,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勢力逐漸膨脹,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 點撥提升:東漢走向三國鼎立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東漢的興衰”,所謂“興”,是指東漢重新建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所謂“衰”,是指東漢走向衰亡的過程。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結束了西漢末年和王莽統治時期的混亂局面,重建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光武帝采取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了解到東漢時期的社會痼疾,即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勢力膨脹,使政局動蕩不安,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認識腐朽的統治必然導致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最終走向衰亡。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初讀課文,完成思維導圖 識讀地圖,完成有關東漢建立的表格 閱讀教材,研讀史料。理解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 觀看圖片,梳理東漢經濟發展的表現 鑒賞文物,寫解說詞 對比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得出認識 根據圖示、材料,理解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政治現象及危害 觀看圖片及解說,理解豪強大族膨脹的危害 理解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與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是東漢滅亡的原因 研讀史料,理解東漢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 識讀地圖,閱讀史料,梳理黃巾起義的概況 結合地圖及知識拓展,了解東漢后期州牧割據局面,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 齊讀感悟 觀看視頻,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利用時間軸梳理西漢、新莽、東漢的歷史進程,了解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的過程;識讀《東漢形勢圖》,了解東漢的疆域,提升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了解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勢力膨脹的史實,運用史料說明這兩大問題與東漢走向衰亡的關系。(史料實證) 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過程,知道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運用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的理論解釋農民起義的作用。(唯物史觀) 整體感知,提高認識板書設計核心素養 拓展提升 撰寫歷史小論文 活動設計:就你所了解的關于漢光武帝的事例,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你對漢光武帝的看法。 評價目標:學生討論評價漢光武帝,進一步認識專制體制下王朝的興衰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 評價方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評價過程:學生分組討論、自評、整理組內意見;然后小組之間交流、互評。 評價總結:看學生能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分析、評價歷史人物。作業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