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藤縣八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8小題,共36分。1.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他認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綱的高度評價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為是( )A. 加強中央集權 B. 發展社會經濟 C. 開通京杭大運河 D. 實現國家統一2.唐朝在建立后,“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 )A. 大力整頓吏治 B. 吸取隋亡教訓 C. 注重經濟發展 D. 重視以法治國3.某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們搜集到一組唐朝的文物圖片進行展示交流。據此推斷,他們交流的主題應該是( )A. 繪畫水平高超 B. 醫學領先世界 C. 手工技藝精湛 D. 都市生活繁榮4.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前的詩歌往往以豪邁、浪漫為特點,而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則顯得沉郁悲愴。這一轉變反映( )A. 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 B. 唐朝詩歌走向衰落C. 詩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D. 唐詩內容風格多樣5.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軍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等。據此可知( )A. 節度使是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B. 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C. 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 D. 五代十國政局混亂不堪經濟衰退嚴重6.“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 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C.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7.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A. 唐朝對外交往廣泛 B. 唐朝疆域非常遼附C. 唐朝的世界聲望高 D. 唐朝對外貿易頻繁8.嘗考五代之際,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體之患,即藩鎮。解決“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創設三省六部制度 B.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C. 派文官擔任藩鎮通判監督 D. 設中書省掌管全國政務9.《遼史 百官志》記載:“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的統治措施( )A. 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B. 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C. 改變了游牧民族的傳統生活 D. 形成了政權并立的格局10.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有“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一代天驕”的主要歷史功績是( )A. 在會寧稱帝,建立金 B.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發展生產C. 建立元朝,統一全國 D. 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1.宋代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盡管當時每年鑄造的銅錢已經是唐朝的一二十倍,但仍舊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商品流通的需求,不得已政府甚至發行紙幣來緩解“錢荒”局面。這說明宋代( )A. 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B. 紙幣已經普遍使用C. 貨幣鑄造業嚴重滯后 D. 國家財政嚴重虧空12.元朝時,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四大發明輸往西方,天文、歷法及各類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西方的藥物、數學等也傳到中國,這主要得益于( )A. 發達的海陸交通 B. 行省制度的建立 C. 元朝遼闊的疆域 D. 繁榮的科技文化13.據記載,(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他共處理奏章1160件,涉及事項3291件,平均每天要決斷400多件政務,即使他勤政不輟,仍感力不從心。這可用來說明明朝( )A. 擴大六部權限,分散決策壓力 B. 恢復丞相制,分理朝政C. 建立新的中央輔政體制必要性 D. 推行“票擬”制度意義14.清初隨著軍機處的成立,一種新的溝通管道,即奏折制度應運而生。奏折直接送往內廷由皇帝御覽,皇帝軍機處磋商,之后才往下層的內閣與相關部門進行附議或執行。奏折制度的產生( )A. 使軍機處具有了決策權 B. 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C. 說明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D. 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15.如圖空框處的內容應為( )A. 抗擊外敵 B. 民族交融 C. 和平交流 D. 鞏固海防16.明清時期,城鎮商業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產品大量進入市場,茶葉、花卉和水果等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一現象反映了明清時期( )A.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出現了成熟的手工工場C. 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 D. 區域生產專業化較明顯17.某中學打算舉辦主題為“AI+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的跨學科活動,將對同學們推選的中國古代科技進行AI講解、AI動畫生成等操作。下列內容中符合該主題的是( )①造紙術②活字印刷術③《本草綱目》④《資治通鑒》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8.從詩歌興盛到詞曲流行,再到小說的繁榮,中國古代文學通俗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一變化( )A. 加強了思想控制 B. 沖擊著天朝上國心態C. 強化了中央集權 D. 適應市民階層的壯大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9分。19.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材料一:文獻史料主要包括史書、書信與日記、報刊、碑銘與簡牘等。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與遺跡。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序號 史料 簡介① 大食(阿拉伯帝國)人俑 陜西西安出土,人俑為阿拉伯人形象,他弓著背,背著行囊,手握水壺,呈行進姿態② 《宋史 外國傳》 元朝人主持修撰,記載了宋朝同占城(越南)、真臘(柬埔寨)、天竺、大食、拂菻(東羅馬帝國)、日本國等國的交往③ 五世達賴覲見順治皇帝圖 西藏布達拉宮的殿堂壁畫,由清初藏族畫家創作,描繪了五世達賴應順治皇帝邀請,與順治皇帝交談的情景(1) 依據材料一,回答下列問題。(寫序號) (3分)屬于文獻史料的是: ______ ;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______ ;屬于圖像史料的是: ______ 。材料二:如圖所示(2) 依據材料二,寫出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點,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5分)材料三:《客使圖》(局部)廣州十三行唐朝重視發展對外關系,專門設立鴻臚寺、禮賓院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上圖是唐朝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畫中有三位迎接外國來賓的鴻臚寺官員,另外還有著裝各異的東羅馬、高麗等地的使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將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國商人。(3) 依據材料三,比較唐朝和清朝對外政策的不同。結合所學,談談給我們什么啟示?(5分)20.社會進步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往往與諸多因素有關。某班同學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請你共同完成。【鐵犁牛耕間的歲月長歌】材料一如圖所示(1) 材料一所展示的是同學們搜集到的生產工具,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生產工具投入使用的共同作用。 (3分)【榷場風云里的商貿交響】材料二:遼宋之間的和好關系延續了近120年……宋遼榷場貿易亦隨南北通好而發展……宋方輸出的商品有香、藥、茶、瓷器、漆器、繒帛、麻布……遼方輸出的商品有鹽、布、羊、馬、駝、北珠、玉器等。——摘編自田相林《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和好的范例》材料三:榷場貿易是遼、宋、西夏、金時期隸屬于不同政權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宋、夏商民的大量貿易是在官方設立的榷場進行,宋、夏通好時,雙方人民都歡迎開市,出現“商販如織”的現象。——摘編自《宋元時期的蘭州》(2) 材料二反映的歷史現象與哪一歷史事件直接相關?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榷場貿易的歷史意義。 (4分)【汴繡針線下的錦繡華章】材料四:汴繡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刺繡技藝,早在北宋時期,京城開封就已經出現了專業刺繡團體“百姓繡戶”,官府還在開封成立了文繡院,從各地選聘善繡工匠到文繡院傳授技藝。當時,開封民間不僅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刺繡品,就連酒店和商鋪的牌額、幌子都是刺繡所作。汴繡針法有36種,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繡出不同種類的紋樣。汴繡還以編織中國古代名畫著稱,以針代筆,以彩線代墨,表現不同物質的形象和質感。——摘編自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3) 據材料四,概括北宋時期汴繡發展的特點。(3分)(4) 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5分)21.某校七年級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制度創新 定格局】材料一:行省的確立是我國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員的權力相當大。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學歷史教學史料匯編》(1) 依據材料一,指出元朝行省的主要職能。 (3分)【科技創新 促文明】材料二:公元1001-1500年世界科技發明數量概況 材料三:“舉世皆知的……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英國哲學家培根《新工具》(2) 材料二數據反映了什么信息?據材料三“舉世皆知的這三種發明”具體指什么?概括這些發明共同的作用。 (5分)【民族交融 求大同】材料四:如表所示元朝 清朝東南 設置① ______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 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西北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置伊梨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西南 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對西藏地區進行管轄。 設置② ______ ,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3) 材料四中,元朝、清朝都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它們統治時期,都設置機構加強對邊疆的管理。請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表格的內容。(2分)(4)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至少選取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5分)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指的是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故選:D。本題考查的是隋朝統一。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實現了統一。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隋朝統一的意義。2.【答案】B【解析】A.吏治整頓主要體現在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規范官員執政等,材料重在強調法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根據材料“‘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吸取隋因暴政滅亡的教訓,制定唐律,減輕刑罰,B項正確。C.注重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等方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D.重視依法治國是凸顯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材料體現的是法律內容的制定上的原則,未涉及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貞觀之治相關知識。3.【答案】C【解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手工業達到很高水平,陶瓷生產技術得以提升,越窯生產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窯生產的白瓷類雪似銀,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手工技藝精湛。故C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藝,沒有涉及繪畫,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藝,沒有涉及醫學,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手工技藝,沒有涉及都市生活,排除D。故選:C。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手工技藝精湛。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盛世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涌現出以李白為代表的詩人,詩歌以豪邁、浪漫為特點,體現盛唐氣象。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詩人的詩歌往往反映這一時期民生凋敝的現狀,顯得沉郁悲愴。這體現出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A項正確;詩歌風格的變化與時代變遷有關,不能說明唐朝詩歌走向衰落,排除B項;題干反映社會變化推動詩歌風格改變,并非詩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排除C項;唐詩內容風格多樣,但題目著重表現的是風格的變化,而非風格多樣,排除D項。故選:A。本題考查了光耀千古的唐詩、安史之亂,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本題考查了光耀千古的唐詩、安史之亂,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答案】B【解析】據題干“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軍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等”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它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B項正確;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表述太絕對,排除C項;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的相關史實。6.【答案】D【解析】“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的民族交往,排除A項;“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反映的是科舉制,排除B項;“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了唐代的盛世局面,排除C項;依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制度先進,文化昌盛,與亞洲各國友好交往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D項正確。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的相關史實。7.【答案】A【解析】圖片中的文物分別來自西亞(大食人俑)、歐洲(東羅馬帝國金幣)、非洲(黑人俑),說明唐朝與西亞、歐洲、非洲等地區存在往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廣泛,A選項正確。這些文物來自不同地區,并非唐朝疆域內的物品,不能體現唐朝疆域遼闊,B選項錯誤;僅從這些出土文物只能看出有外來物品,但不能直接得出唐朝世界聲望高這一結論,C選項不準確;出土文物不一定都通過貿易而來,可能是外交饋贈、文化交流等其他方式,不能簡單認定為對外貿易頻繁,D選項錯誤。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8.【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禁軍是宋朝的中央軍,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能夠有效解決禁軍對皇權構成的威脅,也就是解決了“心腹之患”,B項正確。創設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時期的舉措,并非宋太祖時期,A項錯誤。派文官擔任藩鎮通判監督,主要是針對藩鎮問題,即解決“肢體之患”,而不是解決禁兵問題(“心腹之患”),C項錯誤。設中書省掌管全國政務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元朝中書省權力較大,總理全國政務。這與宋太祖解決禁兵問題沒有關系,D項錯誤。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題目提到五代之際政治有“心腹之患(禁兵)”和“肢體之患(藩鎮)”,要求找出宋太祖解決“心腹之患(禁兵)”采取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學生具備知識遷移能力和歷史邏輯推理能力。9.【答案】A【解析】A.“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直接體現了遼朝根據民族差異采取不同制度管理的治理方式,符合因俗而治原則,A項正確;B.遼朝南北面官制通過分治緩解了民族矛盾,并未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排除B;C.北面官體系保留契丹傳統,未改變游牧民族生活,排除C;D.政權并立格局是遼與宋的外部關系,與遼朝內部治理措施無關,排除D。故選:A。考查遼朝南北面官制的治理特點與因俗而治政策的體現。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遼朝治理政策與民族關系的能力,通過具體制度分析體現因俗而治的歷史智慧,需結合課本中“遼的政治制度”相關內容掌握多民族國家治理策略。10.【答案】D【解析】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功績是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D符合題意;在會寧稱帝,建立金的是阿骨打,排除A;吸取隋亡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是唐太宗李世民,排除B;建立元朝,統一全國的是忽必烈,排除C。故選:D。本題考查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功績。經過多年征戰,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稱為“一代天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蒙古統一的相關知識。11.【答案】A【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鑄造的銅錢數量遠超唐代,但仍無法滿足流通需求,政府被迫發行紙幣。這說明宋代貨幣需求激增,背后根源是商品經濟的活躍。故A符合題意;宋代雖最早發行紙幣(如交子),但初期僅限特定區域(如四川),未達到“普遍使用”,排除B;題干明確說明宋朝鑄造的銅錢數量是唐朝的一二十倍,說明鑄造業很發達,排除C;題干未提及財政狀況,僅反映貨幣短缺,排除D。故選:A。本題考查宋代的經濟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宋代的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擁有發達的海陸交通,陸上絲綢之路暢通,海上交通范圍更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發達的交通為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中國的四大發明等能夠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數學等也能傳到中國。故A符合題意;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作用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外交流的直接關聯不大,排除B;元朝遼闊的疆域只是提供了一個基礎背景,并非中外交流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排除C;繁榮的科技文化是交流的內容,不是促進中外交流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選:A。本題考查元朝的中外交通,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元朝的中外交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主要得益于發達的海陸交通。13.【答案】C【解析】A.材料沒有涉及六部,排除A。B.明朝廢除了丞相,排除B。C.依據題干信息“他共處理奏章1160件,涉及事項3291件,平均每天要決斷400多件政務,即使他勤政不輟,仍感力不從心”,結合所學知識,自秦朝設丞相以來,丞相就是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主要官職。朱元璋時期,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權,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皇帝的任務加大,急需建立新的中央輔政體制,C符合題意。D.材料沒有涉及“票擬”制度,排除D。故選:C。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君主集權加強的知識點,應把握明朝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本題是材料題,考查是學生對材料的準確理解能力。14.【答案】D【解析】A.軍機處沒有決策權,排除A項。B.皇帝不與大臣進行朝議即作出決策,不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排除B項。C.僅僅從奏折制度的產生不能說明封建制度逐漸衰落,排除C項。D.由題干材料“奏折直接送往內廷由皇帝御覽,皇帝軍機處磋商,之后才往下層的內閣與相關部門進行附議或執行。”可知,奏折制度的產生加強了君主的權力,D項正確。故選:D。本題考查軍機處,識記軍機處相關知識。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記軍機處相關知識。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抗倭”反映了中國軍民對倭寇侵略的反抗。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軍驅逐了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反映了中國軍民對荷蘭殖民者侵略的反抗。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清軍和各族人民進行了英勇抵抗。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大敗俄軍。“雅克薩之戰”反映了中國軍民對沙俄侵略者的反抗。以上歷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反抗外來侵略,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明朝和清朝的對外關系,主要是中外沖突,不是民族關系,排除B項;材料展示的是中外沖突,不是和平交流,排除C項;只有“戚繼光抗倭”是鞏固海防,排除D項。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時期的中外沖突,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期的中外沖突的相關史實。16.【答案】A【解析】據題干可知,農產品不再僅僅用于自給自足,而是大量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反映了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A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提到手工工場的發展,排除B;題干并未提及地域性商人的出現,排除C;題干僅提到了一些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不能體現區域生產專業化較明顯,排除D。故選:A。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反映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7.【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造紙術是東漢時期蔡倫改進的,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編寫的,均屬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屬于史學著作,與題意不符,BCD選項中包含④,排除BCD項。故選:A。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科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中國古代科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詩歌興盛到詞曲流行,再到小說的繁榮,中國古代文學通俗化趨勢日益明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因為市民階層的興起,主流文學形式由唐詩演變為宋詞,明清之際隨著市民階層的逐漸發展,以及對相應市民文化的需求,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學形式,因此材料所述變化適應了市民階層壯大,為了滿足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需要,D項正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體現了世俗化的趨勢,適應了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與統治階級加強思想控制無關,排除A項;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及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整個晚清政府和社會對天朝上國的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體現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本題考查了明清文學成就和特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本題考查了明清文學成就和特色,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9.【答案】【小題1】②;①;③。【小題2】劉家港。鄭和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小題3】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開放能夠促進發展,閉關自守必然導致落后等【解析】(1)依據材料一“文獻史料主要包括史書、書信與日記、報刊、碑銘與簡牘等。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與遺跡。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可知,②屬于文獻史料;①屬于實物史料;③屬于圖像史料。(2)依據材料二可知,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點是劉家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3)依據材料“唐朝重視發展對外關系,專門設立鴻臚寺、禮賓院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上圖是唐朝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畫中有三位迎接外國來賓的鴻臚寺官員,另外還有著裝各異的東羅馬、高麗等地的使節”可知,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據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將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國商人”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結合所學可知,給我們的啟示是對外開放能夠促進發展,閉關自守必然導致落后等。故答案為:(1)②;①;③。(2)劉家港。鄭和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3)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開放能夠促進發展,閉關自守必然導致落后等。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等相關史實。20.【答案】【小題1】這些生產工具(曲轅犁、秧馬)投入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助力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升,為古代經濟發展奠定了農業基礎。【小題2】歷史事件:澶淵之盟。歷史意義:榷場貿易成為不同政權地區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與聯系,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小題3】北宋時期汴繡發展特點有:出現專業刺繡團體;官府重視,成立專門機構(文繡院)并聘請工匠傳授技藝;應用廣泛,在百姓日常生活及商業場所(酒店、商鋪)都有使用;針法多樣,有36種針法;技藝高超,能以針代筆、以彩線代墨,編織古代名畫,表現不同物質形象和質感。【小題4】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工具的改進(如曲轅犁、秧馬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權之間的和平關系與貿易往來(如宋遼榷場貿易);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如汴繡技藝的進步);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官府對汴繡的推動)等【解析】(1)曲轅犁是唐代發明的耕犁,它操作靈活,能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的耕作要求,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秧馬是宋代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插秧速度。共同作用:都屬于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它們的投入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精耕細作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產量的增加,為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農業基礎。(2)歷史事件:材料二提到“遼宋之間的和好關系延續了近 120 年……宋遼榷場貿易亦隨南北通好而發展”,遼宋之間達成澶淵之盟后,雙方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這為宋遼榷場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所以該歷史現象與澶淵之盟直接相關。歷史意義:從材料三“榷場貿易是遼、宋、西夏、金時期隸屬于不同政權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可知,榷場貿易成為不同政權地區間經濟交流的關鍵渠道。它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推動了經濟發展;同時,不同民族之間通過貿易往來,也加強了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融合。(3)從材料四“早在北宋時期,京城開封就已經出現了專業刺繡團體‘百姓繡戶’”可得出出現專業刺繡團體;“官府還在開封成立了文繡院,從各地選聘善繡工匠到文繡院傳授技藝”體現官府重視,成立專門機構并聘請工匠傳授技藝;“當時,開封民間不僅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刺繡品,就連酒店和商鋪的牌額、幌子都是刺繡所作”說明應用廣泛;“汴繡針法有36種,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繡出不同種類的紋樣”表明針法多樣;“汴繡還以編織中國古代名畫著稱,以針代筆,以彩線代墨,表現不同物質的形象和質感”體現技藝高超。(4)綜合上述材料,生產工具方面,曲轅犁、秧馬等改進推動農業發展;貿易方面,宋遼榷場貿易因政權和平得以發展,促進經濟交流;手工業方面,汴繡技藝發展反映出手工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政策方面,官府對汴繡的支持也影響了經濟(手工業)發展。所以影響因素包括生產工具改進、政權間和平關系與貿易往來、手工業技術發展與創新、政府政策支持等。故答案為:(1)這些生產工具(曲轅犁、秧馬)投入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助力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升,為古代經濟發展奠定了農業基礎。(2)歷史事件:澶淵之盟。歷史意義:榷場貿易成為不同政權地區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與聯系,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3)北宋時期汴繡發展特點有:出現專業刺繡團體;官府重視,成立專門機構(文繡院)并聘請工匠傳授技藝;應用廣泛,在百姓日常生活及商業場所(酒店、商鋪)都有使用;針法多樣,有36種針法;技藝高超,能以針代筆、以彩線代墨,編織古代名畫,表現不同物質形象和質感。(4)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工具的改進(如曲轅犁、秧馬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權之間的和平關系與貿易往來(如宋遼榷場貿易);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如汴繡技藝的進步);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官府對汴繡的推動)等。本題以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宋時期生產工具投入使用的共同作用、澶淵之盟、榷場貿易的歷史意義、北宋時期汴繡發展的特點、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宋時期生產工具投入使用的共同作用、澶淵之盟、榷場貿易的歷史意義、北宋時期汴繡發展的特點、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21.【答案】【小題1】主要職能: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同時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小題2】信息:公元1001-1500年,中國的科技發明數量在世界科技發明數量中占有較大比重,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較為繁榮,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三種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共同作用:這三種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文明,推動了人類社會在學術、戰爭、航行等方面的進步與變革。【小題3】①澎湖巡檢司;②駐藏大臣。【小題4】觀點:制度創新與邊疆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論述:元朝創立行省制度,行省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還聚集財富供中央所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統一。在邊疆治理方面,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掌控;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藏地區,促進了西藏與中央的聯系。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西北邊疆;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這些制度創新和邊疆治理措施,都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綜上可知,制度創新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有效方式,邊疆治理舉措則強化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二者共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保障【解析】(1)主要職能:根據材料一“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可得出,主要職能是: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同時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2)信息:根據材料二“公元1001-1500年世界科技發明數量概況”可得出,公元1001-1500年,中國的科技發明數量在世界科技發明數量中占有較大比重,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較為繁榮,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三種發明:根據材料三“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在航行方面”可知,與此相關的分別是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共同作用:根據材料三“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并所學這三大發明的知識可知,這三種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文明,推動了人類社會在學術、戰爭、航行等方面的進步與變革。(3)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4)根據上述材料描述的行省制度、澎湖巡檢司、臺灣府等信息可知,這些制度創新和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均有利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因此可得出提煉出觀點:制度創新與邊疆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然后圍繞觀點,結合行省制度、澎湖巡檢司、北庭都元帥府、臺灣府、伊犁將軍、駐藏大臣等史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論述:元朝創立行省制度,行省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還聚集財富供中央所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統一。在邊疆治理方面,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掌控;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藏地區,促進了西藏與中央的聯系。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西北邊疆;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這些制度創新和邊疆治理措施,都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綜上可知,制度創新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有效方式,邊疆治理舉措則強化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二者共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保障。故答案為:(1)主要職能: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同時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2)信息:公元1001-1500年,中國的科技發明數量在世界科技發明數量中占有較大比重,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較為繁榮,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三種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共同作用:這三種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文明,推動了人類社會在學術、戰爭、航行等方面的進步與變革。(3)①澎湖巡檢司;②駐藏大臣。(4)觀點:制度創新與邊疆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論述:元朝創立行省制度,行省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還聚集財富供中央所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統一。在邊疆治理方面,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掌控;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藏地區,促進了西藏與中央的聯系。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西北邊疆;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這些制度創新和邊疆治理措施,都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綜上可知,制度創新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有效方式,邊疆治理舉措則強化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二者共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保障。本題主要考查政治制度創新、科技發明、邊疆治理,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政治制度創新、科技發明、邊疆治理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