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1.(2024九上·永定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對這句話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B.尼羅河是古埃及人挖掘而來C.古埃及人都飲用尼羅河水 D.古埃及國家建立在尼羅河畔【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據題干“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和所學知識可知,尼羅河為古埃及提供了灌溉水源,使農作物得以生長,進而支持了古埃及文明的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淤泥,有利于農業生產,這是古埃及文明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A符合題意;尼羅河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挖掘,排除B;雖依賴尼羅河水源,但“飲用”僅是其功能之一,未體現文明孕育關系,排除C;地理分布是結果而非本質,強調“贈禮”更側重自然對文明的單向塑造,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4九上·永定期中)世界古代各區域的文明成果共同見證了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水平。如圖中的內容體現了古代文明具有( )古埃及象形文字銘文 楔形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A.交互性 B.多元性 C.傳承性 D.統一性【答案】B【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甲骨文【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成就,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刻有文字的甲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的文字。綜合三幅圖片可知,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明,體現了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B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文明的相互影響,不能說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圖片中的文字是各具特色的文字,沒有傳承關系,體現不出文明的傳承性,排除C;圖片中的文明成就屬于不同地區的文明成就,體現不出古代文明具有統一性,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4九上·永定期中)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歷史根源是( )A.奴隸制度 B.采邑制度 C.封建專制 D.種姓制度【答案】D【知識點】種姓制度【解析】【分析】據題干“吠舍、賤民”和所學知識可知,事件中吠舍(第三等級)父親與達利特(賤民,處于種姓制度外的最低階層的“不可接觸者”)的對立,直接反映了種姓制度中等級間禁止通婚的嚴格規定 ,D符合題意;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不是奴隸制度,排除A;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采邑制度是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排除B;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沒有體現出封建專制,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種姓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種姓制度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4九上·永定期中)古代希臘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有為婦女專設的運動會,城邦也很重視女子體育教育。這說明,古希臘( )A.奧運會缺乏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B.婦女有權參與城邦社會文化生活C.奧運會導致城邦內部的男女對立D.婦女與男子擁有同樣的政治權利【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的城邦【解析】【分析】據題干“為婦女專設的運動會,重視女子體育教育”可知,古希臘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設有專門的女子運動會且城邦重視女子體育教育。這說明婦女有權參與城邦社會文化生活,B符合題意;題干中提到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沒有提到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排除A;題干中“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城邦也很重視女子體育教育”,沒有體現出男女對立,排除C;題干只提到了城邦重視女子體育教育,沒有提到婦女的政治權利,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4九上·永定期中)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必不可免。”這一觀點反映了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 )A.給東方人民帶來了災難 B.加強了東西方經濟交流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 D.減少了東西方觀念隔閡【答案】C【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解析】【分析】據題干“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必不可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C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提到給東方人民帶來災難,排除A;題干強調“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沒有提到經濟,排除B;題干強調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沒有提到東西方觀念隔閡,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亞歷山大東征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4九上·永定期中)公元前6世紀,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結束王政時代,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下列關于這一時期的史實敘述錯誤的是( )A.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B.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的霸主C.公元前49年,凱撒奪權D.國家決策權掌握在公民大會手中【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解析】【分析】據題干“公元前6世紀、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時期,國家決策權由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和執政官共同掌握,公民大會僅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并無實質決策權,D符合題意;公元前3世紀羅馬不斷向外擴張,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史實正確,排除A;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史實正確,排除B;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了元老院,之后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帝國興亡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馬帝國興亡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4九上·永定期中)排序,是記憶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內湖②西羅馬帝國滅亡③伯里克利改革④查理曼帝國分裂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答案】C【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的興亡;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①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內湖是在2世紀,②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在476年,③伯里克利改革是在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④查理曼帝國分裂是在843年,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③①②④排序正確,C符合題意;ABD項排序錯誤,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的興亡、法蘭克王國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4九上·永定期中)“雖然古代希臘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它在文學、史學、科學、哲學、藝術諸方面獨領風騷。”以下四項中不能為上述言論提供依據的是( )A.儒略歷是現在使用的公歷的基礎B.寶貴的文學遺產《荷馬史詩》C.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擲鐵餅者》D.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答案】A【知識點】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凱撒命人以古埃及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是由羅馬的“儒略歷”發展而來的,A符合題意;《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寶貴文學遺產,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所作,排除B項;《擲鐵餅者》是希臘杰出的雕塑作品,排除C項;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4九上·永定期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其共同點不包括( )A.都誕生在亞洲 B.都曾被統治者利用C.都主張忍耐順從 D.都誕生在公元前【答案】D【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伊斯蘭教的創立【解析】【分析】據題干“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和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伊斯蘭教產生于7世紀,都誕生在公元前不是三大宗教的共同點,D符合題意;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基督教產生于西亞,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共同點是都誕生在亞洲,排除A;佛教得到了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伊斯蘭教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共同點是都曾被統治者利用,排除B;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基督教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伊斯蘭教宣揚“順從”,共同點是都主張忍耐順從,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三大宗教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4九上·永定期中)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而法蘭克王國從克洛維到查理大帝,為了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強有力的精神工具。材料體現歐洲中世紀的政治特點是( )A.封建王權至高無上 B.教權和王權相互利用C.教會權力高于一切 D.教權與王權相互爭斗【答案】B【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強有力的精神工具”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中世紀世俗王權依靠教會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教會依靠王權維護教會權威,B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封建王權至高無上,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教會權力高于一切,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相互爭斗,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法蘭克王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蘭克王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4九上·永定期中)《中世紀的城市》一書中寫道:“商業和工業使城市成為當時的樣子。”旨在說明城市興起的根源是( )A.生產力的提高 B.自治權的獲得C.租地農場的建立 D.基督教會的衰落【答案】A【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解析】【分析】據題干“商業和工業使城市成為當時的樣子”和所學知識可知,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直接依賴于農業生產力提升、手工業技術革新以及剩余產品增加,這是城市復蘇和擴張的物質基礎,A符合題意;城市興起之后為了發展,爭取自由和自治,自治權的獲得不是興起的根源,排除B;租地農場是歐洲農業上出現的新生產和經營方式,與城市無關,排除C;題干強調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興起的根源,題干中沒有提到基督教會,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興起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城市興起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4九上·永定期中)莊園法庭既是莊園里領主處理自己與農奴之間關系的機構,同時又是同一莊園里佃戶之間解決自身事務的機構。下列表述符合西歐中世紀莊園法庭史實的是( )A.佃戶道格拉斯和格里芬是莊園的專職法官B.莊園法庭一直設在領主瓊斯家里C.佃戶勞森未按規定繳納足額的租稅受到法庭審判D.懲罰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將違法者逐出法庭【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莊園法庭主要處理領主與農奴、佃戶之間的糾紛,包括租稅繳納、土地權屬、公共秩序維護等,其審判依據為習慣法或村法。佃戶因未足額繳納租稅被審判的情形符合法庭維護領主利益的核心職能,C符合題意;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排除A;法庭開庭的地點并不固定,排除B;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不是將違法者逐出法庭,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4九上·永定期中)有學者指出:“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果,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最終導致拜占庭文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這可用于說明( )A.傳統輝煌必將帶來阻礙 B.外族入侵致使國家面臨危機C.城市興起帶來經濟發展 D.故步自封會使國家走向滅亡【答案】D【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果,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這種封閉保守最終導致拜占庭文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并結合所學可知,學者強調拜占庭帝國因“封閉保守”(即故步自封)而拒絕學習新興文明(如西歐城市文明),最終被歷史淘汰,D符合題意;傳統輝煌必將帶來阻礙敘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材料反映的是傳統輝煌如故步自封會使國家走向滅亡,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文明故步自封會導致國家面臨危機,未涉及外族入侵致使國家面臨危機,與材料無關,排除B;材料論述的是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導致拜占庭的衰落,而非城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發展,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拜占庭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拜占庭帝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4九上·永定期中)日本和阿拉伯國家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都善于吸收外來民族的先進文化B.都曾創立了世界性的宗教C.都曾經建立過地跨三洲的大帝國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答案】A【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吸收外來文化,如大化改新(646年)主要學習唐朝制度,明治維新后借鑒西方技術,二戰后引入美國管理模式;阿拉伯帝國積極翻譯希臘、波斯、印度典籍,形成獨特的阿拉伯文化,并傳播了中國造紙術、印度數字等成果,A符合題意;日本未創立世界性的宗教,不能涵蓋兩者的共性,排除B;日本未曾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不能涵蓋兩者的共性,排除C;日本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實行的是世俗統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洲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亞洲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4九上·永定期中)“他發現自己的祖國因存在著許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習俗而分裂。他給祖國留下了一個宗教和一部天啟的經典……”與這段描述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A.屋大維 B.穆罕默德 C.查士丁尼 D.釋迦牟尼【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題干提到“祖國因地方性偶像崇拜分裂”和“留下一個宗教及天啟經典”,這與 穆罕默德 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傳播《古蘭經》的史實完全吻合 ,B符合題意;屋大維是羅馬帝國時期的統治者與宗教經典無關,排除A;查士丁尼是東羅馬的皇帝,主要貢獻是編訂了《查士丁尼法典》,排除C;釋迦牟尼創建的是佛教,但與題干信息“他發現自己的祖國因存在著許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習俗而分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4九上·永定期中)學習了“封建時代的歐洲”和“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這兩個單元內容,我們可知以下表述成立的是( )A.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后,天皇掌握國家實權B.“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是指中世紀西歐城市商業繁榮C.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確立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D.阿拉伯人非常重視知識,發明了阿拉伯數字【答案】C【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解析】【分析】據題干“封建時代的歐洲、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封賜進行了改革,從而確立了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的西歐封建等級制度,說明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確立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C符合題意;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后,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實權,天皇大權旁落,排除A;“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指的是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不得被任意征稅,排除B;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計52分)17.(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該法典制定的初衷是為了在政治統一的前提下,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馬來平《通俗科技發展史》材料二 羅馬人在思想上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習俗,羅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從它的制定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平民與貴族斗爭勝利的產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經濟、法律地位上的要求。——改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拷問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應作為首選方式。因此,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如果當事人涉嫌犯罪,則可以通過拷問迫使他供出同謀與罪行。然而在涉及與王侯有關的叛國罪時,如果需要提供證詞,且為情勢所迫,則所有都無一例外地應接受拷問。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羅馬民法大全》(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法典”的制定者是誰?根據材料一指出執政者頒布“該法典”的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它有怎樣的歷史地位。(3)材料三體現了羅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則。(4)綜上所述,請談談你對法制建設的認識。【答案】(1)漢謨拉比;目的: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十二銅表法》;地位: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原則:注重證據的原則;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4)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興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可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指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制定者是漢謨拉比。根據材料“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可知,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本題考查羅馬法的知識點。根據材料“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可知,注重證據的原則;根據材料“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可知,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原則。(4)本題考查對法制的認識。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制定《漢謨拉比法典》以維護其統治,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可見,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故答案為:(1)漢謨拉比;目的: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十二銅表法》;地位: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原則:注重證據的原則;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4)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對法制認識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制定者:根據材料“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可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指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制定者是漢謨拉比。目的:根據材料“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可知,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文獻: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歷史地位: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法律原則:根據材料“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可知,注重證據的原則;根據材料“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可知,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原則。(4)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制定《漢謨拉比法典》以維護其統治,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可見,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18.(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摘編自部編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材料二 6—9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制實力強大,政局混亂……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日本《田令》(1)根據材料一分析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具有怎樣的特點?(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試根據材料概括日本為解決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兩個歷史事件在影響上有何共同之處?【答案】(1)變化: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特點: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交織;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大化改新;措施: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都確立了封建制度。【知識點】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歐的封建制度。根據材料一“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可知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的變化。特點:根據材料一“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等級森嚴;根據材料一“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權利與義務交織和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本題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大化改新。措施: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未解決日本的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是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與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識。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通過封君封臣制度和大化改新二者都確立了封建制度。故答案為:(1)變化: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特點: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交織;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大化改新;措施: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都確立了封建制度。【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和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變化:根據材料一“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可知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的變化。特點:根據材料一“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等級森嚴;根據材料一“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權利與義務交織和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事件: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大化改新。措施: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未解決日本的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是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通過封君封臣制度和大化改新二者都確立了封建制度。19.(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形成與發展 從9世紀開始,逐漸流行;大約到11世紀,遍布歐洲各地人員構成 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 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材料二 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摘編自詹姆斯·W.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材料三 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活躍的社交生活和相對寬松的環境則為人們自由思考提供了條件,增加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摘編自雷恒軍《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歐中世紀鄉村形成的哪一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具有怎樣的特性?(2)根據材料二,歸納13世紀歐洲“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及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闡明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答案】(1)莊園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大學的興起【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根據材料一“人員構成、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西歐鄉村的莊園。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該組織形式具有的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本題考查西歐城市興起的知識。根據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工商業興起;根據材料二“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可知“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城市生活產生;根據材料二“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變現是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根據材料二“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是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本題考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和“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是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故答案為:(1)莊園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西歐城市和大學興起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組織形式:根據材料一“人員構成、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西歐鄉村的莊園。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特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該組織形式具有的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根據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工商業興起;根據材料二“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可知“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城市生活產生;根據材料二“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變現是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根據材料二“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是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根據材料三“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和“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是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20.(2024九上·永定期中)根據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觀點,進行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語句通順,體現圖片之間的聯系,字數在180字以上)【答案】示例: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知識點】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外文明的相關知識。觀點:圖片展示了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以及古希臘建筑風格通過亞歷山大東征影響西亞等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由此,可提煉出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可從宗教與藝術的交流、建筑風格的傳播等方面分析作答,如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最后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故答案為:觀點:圖片展示了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以及古希臘建筑風格通過亞歷山大東征影響西亞等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由此,可提煉出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可從宗教與藝術的交流、建筑風格的傳播等方面分析作答,如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最后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點評】本題考查中外古代文明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 / 1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1.(2024九上·永定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對這句話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B.尼羅河是古埃及人挖掘而來C.古埃及人都飲用尼羅河水 D.古埃及國家建立在尼羅河畔2.(2024九上·永定期中)世界古代各區域的文明成果共同見證了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水平。如圖中的內容體現了古代文明具有( )古埃及象形文字銘文 楔形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A.交互性 B.多元性 C.傳承性 D.統一性3.(2024九上·永定期中)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歷史根源是( )A.奴隸制度 B.采邑制度 C.封建專制 D.種姓制度4.(2024九上·永定期中)古代希臘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有為婦女專設的運動會,城邦也很重視女子體育教育。這說明,古希臘( )A.奧運會缺乏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B.婦女有權參與城邦社會文化生活C.奧運會導致城邦內部的男女對立D.婦女與男子擁有同樣的政治權利5.(2024九上·永定期中)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必不可免。”這一觀點反映了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 )A.給東方人民帶來了災難 B.加強了東西方經濟交流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 D.減少了東西方觀念隔閡6.(2024九上·永定期中)公元前6世紀,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結束王政時代,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下列關于這一時期的史實敘述錯誤的是( )A.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B.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的霸主C.公元前49年,凱撒奪權D.國家決策權掌握在公民大會手中7.(2024九上·永定期中)排序,是記憶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內湖②西羅馬帝國滅亡③伯里克利改革④查理曼帝國分裂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8.(2024九上·永定期中)“雖然古代希臘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它在文學、史學、科學、哲學、藝術諸方面獨領風騷。”以下四項中不能為上述言論提供依據的是( )A.儒略歷是現在使用的公歷的基礎B.寶貴的文學遺產《荷馬史詩》C.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擲鐵餅者》D.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9.(2024九上·永定期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其共同點不包括( )A.都誕生在亞洲 B.都曾被統治者利用C.都主張忍耐順從 D.都誕生在公元前10.(2024九上·永定期中)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而法蘭克王國從克洛維到查理大帝,為了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強有力的精神工具。材料體現歐洲中世紀的政治特點是( )A.封建王權至高無上 B.教權和王權相互利用C.教會權力高于一切 D.教權與王權相互爭斗11.(2024九上·永定期中)《中世紀的城市》一書中寫道:“商業和工業使城市成為當時的樣子。”旨在說明城市興起的根源是( )A.生產力的提高 B.自治權的獲得C.租地農場的建立 D.基督教會的衰落12.(2024九上·永定期中)莊園法庭既是莊園里領主處理自己與農奴之間關系的機構,同時又是同一莊園里佃戶之間解決自身事務的機構。下列表述符合西歐中世紀莊園法庭史實的是( )A.佃戶道格拉斯和格里芬是莊園的專職法官B.莊園法庭一直設在領主瓊斯家里C.佃戶勞森未按規定繳納足額的租稅受到法庭審判D.懲罰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將違法者逐出法庭13.(2024九上·永定期中)有學者指出:“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果,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最終導致拜占庭文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這可用于說明( )A.傳統輝煌必將帶來阻礙 B.外族入侵致使國家面臨危機C.城市興起帶來經濟發展 D.故步自封會使國家走向滅亡14.(2024九上·永定期中)日本和阿拉伯國家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都善于吸收外來民族的先進文化B.都曾創立了世界性的宗教C.都曾經建立過地跨三洲的大帝國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15.(2024九上·永定期中)“他發現自己的祖國因存在著許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習俗而分裂。他給祖國留下了一個宗教和一部天啟的經典……”與這段描述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A.屋大維 B.穆罕默德 C.查士丁尼 D.釋迦牟尼16.(2024九上·永定期中)學習了“封建時代的歐洲”和“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這兩個單元內容,我們可知以下表述成立的是( )A.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后,天皇掌握國家實權B.“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是指中世紀西歐城市商業繁榮C.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確立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D.阿拉伯人非常重視知識,發明了阿拉伯數字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計52分)17.(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該法典制定的初衷是為了在政治統一的前提下,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馬來平《通俗科技發展史》材料二 羅馬人在思想上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習俗,羅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從它的制定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平民與貴族斗爭勝利的產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經濟、法律地位上的要求。——改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拷問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應作為首選方式。因此,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如果當事人涉嫌犯罪,則可以通過拷問迫使他供出同謀與罪行。然而在涉及與王侯有關的叛國罪時,如果需要提供證詞,且為情勢所迫,則所有都無一例外地應接受拷問。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羅馬民法大全》(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法典”的制定者是誰?根據材料一指出執政者頒布“該法典”的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它有怎樣的歷史地位。(3)材料三體現了羅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則。(4)綜上所述,請談談你對法制建設的認識。18.(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摘編自部編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材料二 6—9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制實力強大,政局混亂……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日本《田令》(1)根據材料一分析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具有怎樣的特點?(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試根據材料概括日本為解決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兩個歷史事件在影響上有何共同之處?19.(2024九上·永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形成與發展 從9世紀開始,逐漸流行;大約到11世紀,遍布歐洲各地人員構成 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 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材料二 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摘編自詹姆斯·W.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材料三 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活躍的社交生活和相對寬松的環境則為人們自由思考提供了條件,增加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摘編自雷恒軍《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歐中世紀鄉村形成的哪一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具有怎樣的特性?(2)根據材料二,歸納13世紀歐洲“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及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闡明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20.(2024九上·永定期中)根據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觀點,進行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語句通順,體現圖片之間的聯系,字數在180字以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據題干“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和所學知識可知,尼羅河為古埃及提供了灌溉水源,使農作物得以生長,進而支持了古埃及文明的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淤泥,有利于農業生產,這是古埃及文明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A符合題意;尼羅河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挖掘,排除B;雖依賴尼羅河水源,但“飲用”僅是其功能之一,未體現文明孕育關系,排除C;地理分布是結果而非本質,強調“贈禮”更側重自然對文明的單向塑造,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B【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甲骨文【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成就,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刻有文字的甲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的文字。綜合三幅圖片可知,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明,體現了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B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文明的相互影響,不能說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圖片中的文字是各具特色的文字,沒有傳承關系,體現不出文明的傳承性,排除C;圖片中的文明成就屬于不同地區的文明成就,體現不出古代文明具有統一性,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D【知識點】種姓制度【解析】【分析】據題干“吠舍、賤民”和所學知識可知,事件中吠舍(第三等級)父親與達利特(賤民,處于種姓制度外的最低階層的“不可接觸者”)的對立,直接反映了種姓制度中等級間禁止通婚的嚴格規定 ,D符合題意;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不是奴隸制度,排除A;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采邑制度是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排除B;題干中“吠舍、賤民”反映的是種姓制度,沒有體現出封建專制,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種姓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種姓制度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的城邦【解析】【分析】據題干“為婦女專設的運動會,重視女子體育教育”可知,古希臘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設有專門的女子運動會且城邦重視女子體育教育。這說明婦女有權參與城邦社會文化生活,B符合題意;題干中提到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沒有提到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排除A;題干中“禁止婦女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城邦也很重視女子體育教育”,沒有體現出男女對立,排除C;題干只提到了城邦重視女子體育教育,沒有提到婦女的政治權利,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C【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解析】【分析】據題干“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必不可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C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提到給東方人民帶來災難,排除A;題干強調“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沒有提到經濟,排除B;題干強調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沒有提到東西方觀念隔閡,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亞歷山大東征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解析】【分析】據題干“公元前6世紀、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時期,國家決策權由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和執政官共同掌握,公民大會僅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并無實質決策權,D符合題意;公元前3世紀羅馬不斷向外擴張,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史實正確,排除A;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史實正確,排除B;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了元老院,之后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帝國興亡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馬帝國興亡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C【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的興亡;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①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內湖是在2世紀,②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在476年,③伯里克利改革是在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④查理曼帝國分裂是在843年,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③①②④排序正確,C符合題意;ABD項排序錯誤,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的興亡、法蘭克王國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A【知識點】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凱撒命人以古埃及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是由羅馬的“儒略歷”發展而來的,A符合題意;《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寶貴文學遺產,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所作,排除B項;《擲鐵餅者》是希臘杰出的雕塑作品,排除C項;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D【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伊斯蘭教的創立【解析】【分析】據題干“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和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伊斯蘭教產生于7世紀,都誕生在公元前不是三大宗教的共同點,D符合題意;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基督教產生于西亞,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共同點是都誕生在亞洲,排除A;佛教得到了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伊斯蘭教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共同點是都曾被統治者利用,排除B;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基督教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伊斯蘭教宣揚“順從”,共同點是都主張忍耐順從,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三大宗教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B【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強有力的精神工具”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中世紀世俗王權依靠教會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教會依靠王權維護教會權威,B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封建王權至高無上,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教會權力高于一切,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西歐世俗王權和羅馬教會并立且互相利用,而不是相互爭斗,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法蘭克王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蘭克王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A【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解析】【分析】據題干“商業和工業使城市成為當時的樣子”和所學知識可知,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直接依賴于農業生產力提升、手工業技術革新以及剩余產品增加,這是城市復蘇和擴張的物質基礎,A符合題意;城市興起之后為了發展,爭取自由和自治,自治權的獲得不是興起的根源,排除B;租地農場是歐洲農業上出現的新生產和經營方式,與城市無關,排除C;題干強調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興起的根源,題干中沒有提到基督教會,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興起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城市興起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莊園法庭主要處理領主與農奴、佃戶之間的糾紛,包括租稅繳納、土地權屬、公共秩序維護等,其審判依據為習慣法或村法。佃戶因未足額繳納租稅被審判的情形符合法庭維護領主利益的核心職能,C符合題意;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排除A;法庭開庭的地點并不固定,排除B;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不是將違法者逐出法庭,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D【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拜占庭帝國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果,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這種封閉保守最終導致拜占庭文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并結合所學可知,學者強調拜占庭帝國因“封閉保守”(即故步自封)而拒絕學習新興文明(如西歐城市文明),最終被歷史淘汰,D符合題意;傳統輝煌必將帶來阻礙敘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材料反映的是傳統輝煌如故步自封會使國家走向滅亡,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文明故步自封會導致國家面臨危機,未涉及外族入侵致使國家面臨危機,與材料無關,排除B;材料論述的是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后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導致拜占庭的衰落,而非城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發展,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拜占庭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拜占庭帝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A【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吸收外來文化,如大化改新(646年)主要學習唐朝制度,明治維新后借鑒西方技術,二戰后引入美國管理模式;阿拉伯帝國積極翻譯希臘、波斯、印度典籍,形成獨特的阿拉伯文化,并傳播了中國造紙術、印度數字等成果,A符合題意;日本未創立世界性的宗教,不能涵蓋兩者的共性,排除B;日本未曾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不能涵蓋兩者的共性,排除C;日本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實行的是世俗統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洲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亞洲文明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題干提到“祖國因地方性偶像崇拜分裂”和“留下一個宗教及天啟經典”,這與 穆罕默德 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傳播《古蘭經》的史實完全吻合 ,B符合題意;屋大維是羅馬帝國時期的統治者與宗教經典無關,排除A;查士丁尼是東羅馬的皇帝,主要貢獻是編訂了《查士丁尼法典》,排除C;釋迦牟尼創建的是佛教,但與題干信息“他發現自己的祖國因存在著許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習俗而分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C【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解析】【分析】據題干“封建時代的歐洲、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封賜進行了改革,從而確立了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的西歐封建等級制度,說明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確立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C符合題意;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后,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實權,天皇大權旁落,排除A;“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指的是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不得被任意征稅,排除B;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知識,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1)漢謨拉比;目的: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十二銅表法》;地位: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原則:注重證據的原則;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4)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興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可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指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制定者是漢謨拉比。根據材料“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可知,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本題考查羅馬法的知識點。根據材料“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可知,注重證據的原則;根據材料“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可知,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原則。(4)本題考查對法制的認識。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制定《漢謨拉比法典》以維護其統治,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可見,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故答案為:(1)漢謨拉比;目的: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十二銅表法》;地位: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原則:注重證據的原則;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4)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對法制認識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制定者:根據材料“實現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法律上的統一”可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指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制定者是漢謨拉比。目的:根據材料“以便更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保障帝國的統一”可知,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調整社會關系,提升軍事實力,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帝國統一。(2)文獻: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歷史地位:根據材料“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民族的成文法”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它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3)法律原則:根據材料“首先應當求助于證據”可知,注重證據的原則;根據材料“拷問不應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與節制之原則”可知,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拷問原則。(4)認識: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制定《漢謨拉比法典》以維護其統治,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可見,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18.【答案】(1)變化: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特點: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交織;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大化改新;措施: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都確立了封建制度。【知識點】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歐的封建制度。根據材料一“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可知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的變化。特點:根據材料一“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等級森嚴;根據材料一“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權利與義務交織和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本題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大化改新。措施: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未解決日本的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是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與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識。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通過封君封臣制度和大化改新二者都確立了封建制度。故答案為:(1)變化: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特點: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交織;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大化改新;措施: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都確立了封建制度。【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和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變化:根據材料一“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可知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出現了由無償的賞賜變為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的變化。特點:根據材料一“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等級森嚴;根據材料一“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權利與義務交織和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事件: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大化改新。措施:根據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賜給)……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未解決日本的危機,采取的經濟措施是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共同之處: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通過封君封臣制度和大化改新二者都確立了封建制度。19.【答案】(1)莊園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大學的興起【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根據材料一“人員構成、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西歐鄉村的莊園。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該組織形式具有的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本題考查西歐城市興起的知識。根據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工商業興起;根據材料二“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可知“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城市生活產生;根據材料二“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變現是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根據材料二“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是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本題考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和“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是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故答案為:(1)莊園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西歐城市和大學興起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組織形式:根據材料一“人員構成、領主與佃戶、耕地分配、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西歐鄉村的莊園。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特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該組織形式具有的特性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表現:根據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工商業興起;根據材料二“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可知“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是城市生活產生;根據材料二“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其“經濟社會變革”的變現是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根據材料二“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是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3)聯系:根據材料三“城市的復興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為西歐文化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和“一些追求知識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興辦教育,大學應運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城市和大學之間的聯系是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大學的興起。20.【答案】示例: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知識點】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外文明的相關知識。觀點:圖片展示了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以及古希臘建筑風格通過亞歷山大東征影響西亞等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由此,可提煉出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可從宗教與藝術的交流、建筑風格的傳播等方面分析作答,如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最后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故答案為:觀點:圖片展示了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以及古希臘建筑風格通過亞歷山大東征影響西亞等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由此,可提煉出觀點: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可從宗教與藝術的交流、建筑風格的傳播等方面分析作答,如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從此古印度的藝術文化深受佛教的影響,阿旃陀石窟就是印度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龍門石窟就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四周的廊柱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將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帶到了西亞,在當地出現了很多希臘化建筑,極大的豐富了西亞文化。最后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各國文明因交流互鑒而更加輝煌燦爛。【點評】本題考查中外古代文明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即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