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長壽川維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圖中①處對應的時代特征是A.民族關系的發展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D.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2.隋朝大運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業蓬勃興起,各種店鋪數以千萬計,形成獨具特色的運河工商業文化。這表明隋朝大運河( )A.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 B.推動了隋朝的對外交往C.彰顯了勞動人民智慧 D.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3.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這個年代還可以表述為A.公元6世紀初B.公元6世紀末C.公元7世紀初D.公元7世紀末4.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吻合的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5.貞觀初年,太宗簽署了征兵18歲以下身強力壯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門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書,又經御畫,中書省再發,魏征還是堅持己見。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內閣制 D.行省制6.《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但有人說:“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得出這個結論的主要依據是武則天( )A.改國號為周 B.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修訂法律,廢除酷刑苛法 D.減輕人民負擔,推動社會經濟發展7.2017年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帶動全民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唐詩往往也折射時代特征。下列詩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時社會經濟盛況的是( )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C.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D.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8.晚唐孟棨提到杜甫時曾言“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材料中的“祿山之難”指的是( )A.黃巾起義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陳橋兵變9.有一種史學觀點認為: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應該是( )A.重農抑商 B.重武輕文 C.和親會盟 D.崇文抑武10.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權,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新法觸動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B.變法措施在實施中流于形式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對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11.某班級參加學校的藝術節活動,他們演出的節目是南宋著名抗金名將的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該節目歌頌的英雄是( )A.岳飛 B.鄭成功 C.文天祥 D.張騫12.《中國通史4·遼西夏金元》寫道,“雙方進一步確定西以大散關、東以淮河為界,金宋疆域從此穩定下來。此后的40年間,雙方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材料說明宋金和議( )A.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 B.消除了雙方之間的矛盾C.維護了雙方邊界的和平 D.增加了雙方人民的負擔13.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蒙古滅金②蒙古滅西夏③南宋滅亡④元朝建立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④②③14.“都省(中書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材料反映的制度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5.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很早就對臺灣進行行政管轄。其中在元朝時期設立管轄臺灣地區的行政機構是( )A.中書省 B.北庭都元帥府 C.澎湖巡檢司 D.宣政院二、綜合題16.材料一:①蘇湖熟,天下足。——宋代諺語②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摘自[元]脫脫等撰《宋史》③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摘自[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④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摘自[宋]陸游《雜賦》材料二:材料三:南方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還有豐富的資源。東晉南朝時,牛耕技術在南方逐漸普遍,唐代勞動人民發明了曲型……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黃河流域屢遭戰亂而南方地區相對安定,接納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亂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黃河流域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由戰亂前的60%降到37%。長江流域……首次成為中國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為江南經濟注入新的力量。——據齊濤主編《中國古代經濟史》整理(1)根據材料一判斷以下表述:正確反映材料信息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正確”;違背了材料所表述的意思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錯誤”:是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不涉及”。A材料①②說明政府的糧食供應和財政收入都主要依靠江南地區。B材料③④說明經商受時間限制,但已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C材料反映出宋代對外貿易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請寫出圖A和圖B名稱?(3)根據材料三,歸納中國古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17.歷史上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政府與邊疆地區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都保持著良好關系。唐蕃之間和親,還數次會盟;唐朝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二: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三:下圖是兩宋時期政權并立示意圖:材料四: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于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方孝孺《后正統論》(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正確”;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錯誤”。A.唐朝時,政府與邊疆地區政權保持良好關系,民族交往與交融加強。B.唐封骨力裴羅為渤海郡王,以渤海為號。(2)據材料二,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是指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贏得了周邊各族的愛戴,被各族尊奉為什么?(3)請寫出材料三圖中的①、②分別代表的政權?依據示意圖指出該階段的歷史發展趨勢?(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么歷史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元朝時期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5)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唐宋元時期的民族發展對我們當今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啟示?18.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隋唐和宋元時期的各種制度和政策,對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依然有著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七年級1班的歷史學習小組圍繞“和諧”這一主題,設計了以下探究任務,邀你一起來完成。【社會制度和諧】材料一:這一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它的確立標志著政府開始正式介入招生過程,并且考生無論出身高低,都可以自由報考參加公開考試。這一制度的出現打破了魏晉以來官員主要從高門權貴子弟中選拔的局面,使得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也能夠有機會參與國家治理。——楊齊富《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君臣關系和諧】材料二: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此三鏡以防已過。——《貞觀政要·論任賢》【國家交往和諧】材料三:唐代中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強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塑造社會和諧】材料四:“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什么制度?該制度正式誕生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指出這一制度的特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該制度的影響?(2)材料二中“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表明唐太宗善于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請說出兩位被他重用的賢才?結合所學知識,歷史上把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稱為什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朝對外交往的具體史實?(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參考答案1.B2.D3.C4.D5.B6.D7.A8.B9.D10.A11.A12.C13.C14.D15.C16.(1)A:正確B:錯誤C:不涉及(2)圖A:曲轅犁圖B:筒車(3)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生產工具的進步;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17.(1)正確;錯誤(2)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3)遼;金;走向統一(4)民族融合;回族(5)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推行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18.(1)科舉制度;隋煬帝設立進士科;特點:分科考試、自由報考、按成績選拔;影響:擴大了選官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文化教育發展。(2)魏征、房玄齡(或杜如晦等);貞觀之治。(3)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日本遣唐使來華等)。(4)完善人才選拔制度,注重民生,加強對外交流,統治者善于納諫用人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