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準考證號: 姓名:(在此卷上答題無效)2025年福建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 史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試卷、答題卡規定位置填寫本人準考證號、姓名等信息。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與考生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3.考試結束后,考生必須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圓溜溜的大眼睛的設計靈感源自三星堆文明中青銅蛇的臣字目(形似甲骨文“臣”字的眼睛)。臣字目也廣泛出現在中原的青銅器和玉器上,如何尊、四羊方尊、殷商婦好墓玉龍等。這體現了A.古代藝術風格多樣 B.青銅制作技藝高超C.甲骨文的普遍流行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商君書·靳令》載有:“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換取)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得到官爵一定要靠努力勞動),則農不怠。”據此可知,商鞅主張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C.獎勵耕作 D.確立縣制3.秦始皇在滅六國后,把戰國時期秦、燕、趙等國的長城重新修繕,形成了蔓延北方的萬里長城,而對內部原有的各國長城則予以毀棄。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鞏固秦朝統治 B.便于統一車軌C.加強中外交往 D.促進南北交流4.東漢末年正值“建安大疫”,張仲景棄官從醫,打破古代醫術秘傳的局限,公開醫學知識,廣泛吸收民間療法,推動醫學發展。這說明了張仲景具有A.濟世救人的大醫情懷 B.敏銳洞察的時代眼光C.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 D.堅持不懈的鉆研毅力5.西晉滅亡后,北方游牧民族首領建立政權時,多以歷史上出現過的華夏政權作為名號。同時,北方一些漢族士族開始“習胡俗”“說胡語”。這些現象的共同影響是A.加速人口南移 B.推動民族交融C.促進江南開發 D.溝通南北貿易6.玄宗時以詔令要求婦人露面、不得隱蔽;女子穿男裝也是一種時髦,從宮廷開始流傳到整個上流社會,且逐漸傳播到民間。這反映出唐朝A.政治清明穩定 B.社會風氣開放C.社會經濟繁榮 D.文學藝術多樣7.從圖2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科技A.服務于農業生產 B.吸收了外來文化C.走在了世界前列 D.影響了周邊國家8.元朝行省的財政收入必須按照中央規定的比例上繳,軍事權力也由中央的樞密院掌握,行省不能獨立調動軍隊。元朝此舉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維護中央集權C.根除地方腐敗 D.促進經濟發展9.京劇中,傳統劇本大都取材于《史記》、四大名著、《岳飛傳》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舞臺呈現出簡約之美,可以與書法和國畫藝術相呼應;唱腔中的韻律,也和古典詩歌的韻律一致。京劇的發展從側面反映出A.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B.古典文學作品豐富多彩C.市民階層審美獨具特色 D.古典文化深受民眾喜愛10.據不完全統計,到19世紀80年代,由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和北京同文館出版的西方科技譯著達100余種之多。此舉旨在A.促進民族工業發展 B.加強近代海防建設C.學習西方先進科技 D.推動文學藝術繁榮11.表1是清廷為應對某一事件采取的一系列舉動,據此可知該事件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12.“上海街頭遍懸五色旗,市民互道‘共和萬歲’。然蘇北鄉民聞‘皇帝退位’,驚問‘真龍天子安在?’,仍向縣衙跪拜如故。”這則報道意在說明A.清朝滅亡的必然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資產階級的妥協性 D.民主革命的曲折性13.圖3是五四運動前后一些學者提出或翻譯的言論,據此可知他們A.擁護馬克思主義 B.走進工農群眾生活C.倡導民主與科學 D.謳歌俄國十月革命14.廣東潮汕和五邑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在近代,當地人稱贊他人好稱“骨”;稱贊很好則是“偉里骨”;再見時講一聲“拜拜”;上廁所叫“去洗手間”,這些獨特的僑鄉語言現象出現主要是因為A.與海外文化的交流 B.古漢語的保留與傳承C.受廣府方言的影響 D.中國方言具有多樣性15.圖4為1949—1952年我國人均收入與支出變化情況,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進行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對外開放的深入16.1951年,陳云在編制“一五”計劃時強調:“在我們這樣經濟落后的國家,短期內要完成國家的工業化,任務是艱巨的。因此,在工業方面勢必要多花些錢……如果不發展重工業,也就不可能更大規模地發展農業”。這段話可用來說明“一五”計劃的A.前提 B.目標 C.結果 D.意義17.黨的十八大以來,湘西十八洞村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云南獨龍江鄉獨龍族擺脫每年都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實現整族脫貧;那曲杭州希望小學點亮了高海拔農牧區孩子們的求學夢。這表明我國A.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C.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D.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18.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南下,毀滅了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貴族戰車淡出歷史舞臺。后來平民為了自衛組成步兵方陣,這種軍事組織形式在后來的希臘城邦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貴族戰車到平民方陣的變化A.造成了古希臘文明衰落 B.體現了軍事技術革新C.反映了戰爭方式的變革 D.推動了城邦民主發展19.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以后,迫切需要具備各方面知識的人才。一些城市自發地創辦了世俗學校,學校根據城市生產、交換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開設多種課程,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大學。據此可知,中世紀城市A.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需求 B.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壯大C.擺脫了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D.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20.圖5是某歷史興趣小組制作的思維導圖。圖中“?”處應填入A.莊園制度的出現 B.資本主義的萌芽C.市民階層的產生 D.世界市場的形成21.有學者指出,“美國憲法中‘我們人民’的表述掩蓋了其精英政治的本質,制憲會議代表中無一人是普通農民或手工業者,這種‘民主’實為有產者的游戲。”該學者意在批判美國憲法A.存在著階級局限性 B.忽視公民權利保障C.種族歧視烙印深刻 D.權力運行易生失衡22.1790年,英國博爾頓的索霍工廠安裝分針鐘,工人遲到1分鐘扣半天工資;1800—1830年,英國工廠時鐘銷量增長470%,同期懷表價格從20英鎊降至2英鎊,時間計量權從精英向資本轉移。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城市化進程加快 B.計時工具的改進C.工業革命的開展 D.歐洲人口的增長23.明治新政時期,三菱僅以官辦投資額的1/7的資金就購買了長崎造船廠,川崎僅以官辦投資額的1/10的資金就購買了兵庫造船廠。這主要得益于日本A.開展倒幕運動 B.倡導“文明開化”C.推行廢藩置縣 D.實施“殖產興業”24.圖6反映了鳥類從不具備飛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飛行技巧,可以為此作出合理解釋的是A.牛頓的力學理論 B.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C.達爾文的進化論 D.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25.圖7是某一時期德國疆域形勢圖,這一局面出現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B.華盛頓會議的召開C.《凡爾賽條約》簽訂 D.《開羅宣言》的發表26.1942年成立的VOA(美國之音)是美國政府資助的廣播機構,最初用于對抗納粹德國宣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它通過多國語言向蘇聯等國輸出美國價值觀,成為對社會主義陣營開展“文化戰”的重要工具。其職能轉變的關鍵因素是A.抗擊法西斯 B.羅斯福新政 C.蘇聯崛起 D.冷戰對峙27.表2反映的共同特征是A.爭取民族獨立 B.實現國家統一 C.反抗殖民壓迫 D.維護國家主權28.近年來,各種功能強大的AI工具層出不窮,它們以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廣泛用于聯網搜索、自動化公文處理、復雜問題推理等。這說明當今社會的基本特點是A.世界多極化 B.經濟全球化 C.社會信息化 D.文化多樣化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44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以下是20世紀一位美國記者的日記片段——摘選自《紐約先驅報》小歷閱讀完以上日記內容后,認為該日記的歷史背景處于經濟大危機期間。請仔細觀察以上材料,提取至少兩個信息且結合其反映的史實,證明小歷觀點的正確。(8分)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12分)材料一 漢武帝時期,張騫受命“鑿空”通西域。自此,通過絲綢之路,西方的葡萄、苜蓿等新的植物傳入中原,西方的良種馬、駱駝、獅子等動物也隨絲路而來。中國的茶樹、桑蠶、生姜等也傳入西方,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科技,包括天文、音樂、建筑、醫學等各個領域,它們陸陸續續被介紹到西方。——摘編自趙陽陽《略論古代絲綢之路中西動植物物種的交流》(1)根據材料一,概括絲綢之路開辟后中西方交流的特點。(4分)材料二 在美洲成功殖民后,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如玉米、馬鈴薯等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并進一步傳到中國。這些農作物的傳入不僅在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對豐富中國農作物的種類、改善中國飲食原料的結構、推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摘編自王思明《美洲原產作物的引種栽培及其對中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繪制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的路線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洲作物的傳入對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影響。(6分)(要求:填寫出地區名、用箭頭表示方向)(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物種交流反映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或規律。(2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獨特文化,不僅包括精神文化,還包括物質文化。下面為紅色文化中的“物”:——摘編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1)從材料一的文物中任選其一(寫序號即可),并結合所學知識講述與該文物有關的紅色故事。(6分)材料二注:“Z世代”是指年齡介于13歲至27歲之間的消費群體。數據顯示,“Z世代”已經成為紅色旅游這一細分市場最主要的核心消費群體之一。——摘自同程《紅色傳承 “Z世代”紅色旅游消費偏好調查報告2021》(2)從材料二中選取一個你最青睞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簡要介紹該地的紅色歷史、傳播革命精神。(要求:導游詞要突出歷史事件、人物事跡及其精神內涵)(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閱讀以上材料,選擇其中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寫出序號即可)確定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025年福建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 。2.C3.A4.A5.B6.B7.C8.B9.A10.C11.D12.B13.A14.A15.A16.B17.B18.D19.D20.B21.A22.C23.D24.C25.C26.D27.D28.C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44分。29.日記中“工廠的煙囪不再冒煙,許多工廠的大門緊閉”,反映了當時工廠大量倒閉的現象。在經濟大危機期間,由于生產過剩等原因,美國工業產量大幅下降,貿易額減少,大量企業破產,這與日記所描述的經濟狀況一致;日記中失業的人群隨處可見,排著長隊等待救濟。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急劇上升,失業者生活陷入困境,需要依賴政府和社會的救濟來維持生計。通過以上信息及結合史實可知,小歷的觀點正確,該日記的歷史背景確實處于經濟大危機期間。(8分)30.(1)雙向交流;內容豐富;領域廣泛。(4分,任答2點即可)(2)路線圖:影響: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糧食的產量,緩和了人地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4分,任答2點即可)(3)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人類文明從隔絕孤立走向相互聯系);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世界的觀念隨著人類活動范圍擴大最終形成等。(2分,回答1點即可。或其他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也可)31.(1)【示例一】選擇圖9。(1分)這半截皮帶是紅軍長征途中艱苦奮斗的見證。長征途中,紅軍戰士面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敵人的圍追堵截,糧食極度匱乏。許多戰士不得不靠吃皮帶充饑,甚至有人因此獻出了生命。這半截皮帶不僅是戰士們頑強生存的象征,更是長征精神的生動體現。(5分)【示例二】選擇圖10。(1分)這門步兵炮是平型關大捷的重要見證。1937年,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滅日軍千余人。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繳獲的日軍武器不僅補充了八路軍的裝備,見證了平型關戰斗的重大勝利,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5分)【示例三】選擇圖11。(1分)這輛支前小車是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積極支援前線的重要見證。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支前群眾響應號召,推著小車載著糧食和物資踏上前往前線的艱難路途。這輛支前小車不僅是戰役勝利的見證,更是“人民戰爭”理念的生動體現,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展現了人民群眾在人民解放戰爭中的巨大貢獻和無私奉獻等。(5分)(2)【示例】選擇:遵義。(1分)導游詞:游客朋友們,歡迎來到遵義。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遵義會議精神也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5分)32.【示例一】選擇:③⑥。觀點:中國理念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論述: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合作與發展的新平臺,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結論: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始終秉持和平與合作的理念,中國理念的實踐證明,和平與合作是實現全球共同發展的關鍵,中國將繼續在全球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示例二】選擇:②④。觀點:和諧理念貫穿中國歷史與現實。論述:《孟子》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體現了古代對和諧人際關系的追求。“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這充分體現了對不同社會制度包容與和諧的共存理念,有利于實現國家統一與地區繁榮的有機結合。這表明從古至今,和諧理念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智慧和方案。結論:和諧理念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在現代社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種理念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繁榮,還為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智慧和方案,展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和實踐。【示例三】選擇:①③。觀點: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外交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論述:《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換位思考和尊重他人,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和諧等思想。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正是對這一思想的踐行。在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亞非國家和地區間,尊重差異、尋求共同點,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推動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團結與合作。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為現代外交提供了智慧和理念基礎,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影響力。結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不僅蘊含著深刻的仁愛與和諧理念,還為現代外交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理念基礎,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影響力,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示例四】選擇:①⑥。觀點:中國在傳承“和”理念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論述:《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儒家的“和”理念,強調尊重他人。在“一帶一路”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是對“和”理念的創新與發展。通過與共建國家共同協商、建設與分享成果,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也發展,構建了和諧的國際關系。這說明中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為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結論:中國在傳承儒家“和”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實踐,不斷創新發展。這體現了中國在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為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積極擔當和獨特魅力。賦分依據信息選 擇層面 ①從材料中選擇了兩個相關史實的,給2分②只從材料中選擇1個史實的,給1分③未從材料中選擇史實的,不給分觀點擬 定層面 ①體現所選擇的兩個史實材料主題,且觀點明確,給2分②所選擇的兩個史實的材料主題觀點不明確,給1分③觀點僅體現一處所反映的史實,給1分④未提煉觀點或觀點不夠明確,脫離材料,不給分闡述與 邏輯表 達層面 ①緊扣自己的觀點,運用兩個史實,加以論述,每個正確史實給2分,每個論述明確給1分,結論準確且圍繞觀點和論述進行提升給2分,共8分②能夠圍繞觀點,運用兩個史實,加以論述。若史實不正確,則史實、論述均不給分;史實正確,給2分,但論述不明確,酌情給分;結論不夠準確,邏輯不夠嚴密最多給1分③觀點明確,能圍繞觀點有論述或說明。但有史實錯誤,最高給3分④觀點、論述與材料無關,或僅僅重復材料中的史實,不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