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 前 必 背第一單元 從宇宙看地球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的結構特征(即質量、自轉和公轉周期等)與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地球的運動(公轉)特征與其他七大行星相似。(2)地球的特殊性:目前人類發現的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① 外部條件:a. 安全的宇宙環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b.穩定的太陽光照。② 內部條件:a.適宜的溫度;b.適合生物呼吸的厚度適中的大氣;c.存在液態水。2.地球演化大事記年代(百萬年前) 大事件1.8 人類誕生65 恐龍滅絕542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3 850 生命出現4 150 海洋形成4 570 地球形成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1.大氣的受熱過程過程 具體過程 熱量來源太陽暖大地 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溫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大地暖大氣 地面增溫后形成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后增溫 地面的長波輻射是低層大氣主要的熱量來源大氣還大地 大氣增溫后形成大氣輻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它將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 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對海上航 行的影響 船舶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會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對海洋生物 資源和漁場 分布的影響 寒、暖流交匯處和海水上泛的海區,易于形成大的漁場對流經海域 及附近地區 氣候的影響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對海洋污 染的影響 加快污染物的擴散,降低污染濃度,擴大污染范圍 3.影響植物生長、分布的因素影響因素 表現氣候 對植物影響最大的是氣候,不同的熱量、降水及組合狀況,決定了不同的植物種類和植被特點。 熱量: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水分:森林→草原→荒漠土壤 土壤的肥力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土壤的酸堿性影響植被的類型。 酸性土壤:馬尾松、茶樹等。 堿性土壤:紫薇等地形 海拔不同,氣候存在差異,也會引起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的變化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 1.風力作用的差異在風的源地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風力作用顯著地區主要為干旱、半干旱地區。 2.不同河段的河谷地貌上游 中游 下游類型 多“V”形谷 多槽形谷、曲流、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三角洲作用 下蝕和溯源侵蝕 搬運和堆積作用為主 堆積作用為主第四單元 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 1.洪水的形成原因與治理措施主要原因:氣象氣候、地形地質、水系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原因;過度砍伐、陡坡開荒等人類活動因素。治理措施:監測預報、工程措施(興修水庫、修筑堤壩、疏浚河道、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等)、非工程措施。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1)遙感的應用實時監測災害,準確預報、預警;為災情統計、災害救援提供支持。(2)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精確定位,及時報告位置和受災情況,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3)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利用地理數據,進行自然災害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和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等工作提供依據。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