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全書綜合測評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下圖為我國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和探測器的軌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1.在“攬星九天”標識中,序號和天體名稱相匹配的是( )A.①火星B.②地球C.③水星D.④木星2.探測器軌道示意圖中所顯示的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 )A.銀河系B.河外星系C.太陽系D.地月系 在山西某礦區,工人們發現在礦燈照耀下,夾在頁巖地層中的煤層烏黑發亮,仔細辨認還能看出蘇鐵、銀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樹干。據此完成下面兩題。3.該煤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和當時最繁盛的動物可能是( )A.古生代 三葉蟲B.中生代 恐龍C.新生代 哺乳類D.新生代 人類4.該煤層形成時的古地理環境最可能是( )A.濕冷的草原地區B.溫暖的淺海環境C.溫熱的森林地區D.干旱的陸地環境 下圖(a)(b)(c)為不同情境下水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5.與圖(a)相比,圖(b)中城市的硬化地面對水循環的影響是( )A.⑤增加B.②減少C.③不變D.⑥減少6.圖(c)中人工濕地的生態效益有( )①調節河流徑流②減少下滲③增加局地蒸發量④減少土壤含水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為驗證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增強作用,用玻璃瓶設計了以下實驗(圖甲)并獲取了相關數據(圖乙)。據此完成下面兩題。7.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有增強作用,主要因為它能( )A.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使大氣增溫B.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C.減弱大氣逆輻射,使大氣降溫慢D.破壞臭氧層,增加到達地面的紫外線8.實驗小組認為兩組實測數據的差距與預估相比不夠顯著,下列改進措施合理的是( )A.在內瓶底鋪設深色土B.將瓶子懸空放置C.將溫度傳感器放至瓶底D.將縱坐標間隔擴大 中生代三疊紀(距今約2.45~2.08億年前)時,聯合古陸開始解體。原在南半球的印度次大陸,一路向北“漂移”,最終與歐亞大陸拼合碰撞,銜接處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該過程被學界稱為“特提斯單程列車”。下圖為“聯合古陸和‘特提斯單程列車’運行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9.“特提斯單程列車”運行的能量來源于( )A.a層B.b層C.c層D.d層10.“特提斯單程列車”的運行軌道主要分布在現在的( )A.非洲板塊B.太平洋板塊C.美洲板塊D.印度洋板塊 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某河流部分河段狀況。讀圖,完成下面三題。11.關于該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流湍急B.虛線為枯水期河岸C.右岸陡峭D.水流季節變化小12.支流含沙量較大,但支流匯入干流處,并沒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匯入處落差大B.位于干流凹岸處C.交匯處侵蝕作用強D.支流流速慢13.近年來圖示河漫灘形成的速度減慢,其原因為( )A.上游建大型水庫B.上游種植業發展迅速C.下游新建防洪大壩D.下游河道不斷疏浚 2020年夏秋季節,東北三省連續遭遇臺風侵襲,使東北地區防汛形勢嚴峻。據此完成下面兩題。14.臺風致災的主要原因是其可帶來( )①海嘯②風暴潮③強風④暴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臺風來臨時,正確的做法是( )A.提前搬移窗口、陽臺處的花盆、懸吊物等,關好門窗B.待在向風的窗戶旁,隨時觀察臺風風速的變化C.到海濱浴場游泳,體會搏擊風浪的成就感D.躲在橋下避免淋雨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大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3分) 材料一 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凡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做低氣壓,其中心形成上升氣流;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做高氣壓,其中心形成下沉氣流。 材料二 下圖為2023年11月28日某時刻亞洲局部地區近地面等壓線示意圖。(1)描述甲地的風向,并在上圖的小圖中畫圖示意甲地空氣質點的受力情況(需標注所受力的名稱)。(6分)(2)和甲地相比,戊地風力更大,試分析其原因。(4分)(3)丙處為 (高氣壓/低氣壓),丙處的天氣特征為 (陰雨/晴朗),受丙處氣壓系統勢力增強的影響,我國華北地區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是 。(3分) 17.圖Ⅰ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圖,圖Ⅱ為太平洋沿170°W附近三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變化曲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1)圖Ⅰ中,甲、乙、丙、丁四個海區中,能形成大漁場的是 ,請說明判斷依據。(4分) (2)圖Ⅰ中,A、B、C、D四處海水鹽度由高到低依次為 ,請說明世界海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規律。(4分) (3)圖Ⅱ①②③三個觀測站由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排列的順序是 ,請說明判斷依據。(5分) 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發現,黃土高原上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底部的巖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黃土呈現出沙黃土帶—典型黃土帶—黏黃土帶(黃土粒徑從大到小)的分布狀態。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植被茂密,人們為獲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壞植被并進行耕種,同時過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蓋率,極大地減緩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蝕,形成了惡性循環,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下圖是黃土高原黃土粒徑分布圖。(1)結合圖文材料,分析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源及黃土高原形成巨厚黃土層的主要外力作用(風力侵蝕作用或風力堆積作用)。(4分)(2)結合圖文材料,判斷黃土高原地區的主導風向,并分析沙黃土帶—典型黃土帶—黏黃土帶黃土粒徑差異的成因。(6分)19.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同學利用暑期到寬甸山區做實地考察。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9分)(1)下圖是考察小組成員拍攝到的河流地貌景觀圖片。 上圖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描述上圖地貌的河谷特點。(4分) (2)下圖為考察小組成員繪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請你在適當位置填注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3分)(3)考察小組在山區考察期間,遭遇暴雨天氣,一采石場附近溝谷發生泥石流災害。指出這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主要條件。(6分)(4)進行野外活動時,應怎樣應對泥石流的威脅 (6分)答案全解全析1.A 2.C 3.B 4.C 5.B 6.C 7.B 8.A9.C 10.D 11.B 12.D 13.A 14.C 15.A1.A 在“攬星九天”標識中,①②③④分別位于距日由近及遠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位置,則①為火星,②為木星,③為土星,④為天王星,A正確。2.C 探測器軌道示意圖中所顯示的天體有太陽和地球、火星,故其顯示的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太陽系,C正確。3.B 由材料可知,形成該煤層的植物以裸子植物為主。裸子植物繁盛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當時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所以也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B正確;古生代后期成煤期形成煤炭的主要植物為蕨類植物,而非裸子植物,A錯誤;新生代出現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但并不是主要成煤期,C、D錯誤。4.C 由材料“粗大的樹干”可知,該煤層形成時植被生長良好,森林茂密,所以古地理環境最可能是溫熱的森林地區,C正確。5.B 與圖(a)相比,圖(b)中城市的硬化地面會減少地表水下滲,⑤環節減少;因地表水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會減少,②環節減少;會使地表徑流增加,⑥環節增加;氣溫高低直接影響河水蒸發(③環節),而城市的硬化地面對③環節作用不大(也可能由于熱島效應增強導致河水蒸發量增大)。6.C 圖(c)中人工濕地的生態效益體現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能夠調節河流徑流,①正確;人工濕地能增加下滲,②錯誤;人工濕地使地表水量增多,水域面積增大,能夠增加局地蒸發量,③正確;人工濕地能夠增加下滲,會增加土壤含水量,④錯誤。故選C。7.B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長波輻射,而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所以二氧化碳對太陽輻射吸收很少,但會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從而增強大氣逆輻射,加強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使溫室效應增強,A、C錯誤,B正確;破壞臭氧層的主要是氯氟烴等人造化學物質,而非二氧化碳,D錯誤。8.A 二氧化碳吸收的主要是地面長波輻射,因此只要想辦法增強地面長波輻射,就可以使兩組實測數據的差距與預估相比更顯著。在內瓶底鋪設深色土可以增加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使得地面輻射增強,故A正確。將瓶子懸空放置反而會使瓶內空氣遠離熱源,會降低實測數據差距,B錯誤;將溫度傳感器放至瓶底測量的不是空氣的溫度,C錯誤;將縱坐標間隔擴大可以增強視覺感官體驗,但并未改變真實數值,因此其不合理,D錯誤。9.C 據圖可知,a層為地殼,b層為上地幔頂部,c層為軟流層,d層為軟流層以下的地幔;“特提斯單程列車”指的是板塊運動,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運動,其運動的能量來源于軟流層,C正確。10.D “特提斯單程列車”的運行軌道主要在歐亞大陸和非洲之間的印度洋上,即主要分布在現在的印度洋板塊,D正確。11.B 曲流發育,說明水流較為平緩,A選項錯誤。圖中顯示,河流的左岸為凹岸,水流較急,河岸較陡;河流的右岸為凸岸,水流較慢,河岸平緩,C選項錯誤。從圖中的河漫灘分布面積較大可以看出,該河流的水流季節變化很大,D選項錯誤。在枯水期,河流水量較小,河水只在河道的中間處流動,故圖中虛線為枯水期河岸,B選項正確。12.D 匯入處落差大、位于干流凹岸處、交匯處侵蝕作用強都可能是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支流流速慢,有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因此支流流速慢是最不可能的原因。13.A 上游新建大型水庫,上游的泥沙容易沉積在庫區,河漫灘處泥沙來源會減少,河漫灘形成速度會減慢,A選項正確;上游種植業發展迅速,會進一步破壞植被,使水土流失加重,泥沙來源增加,更容易形成河漫灘,B選項錯誤;下游新建防洪大壩和下游河道不斷疏浚,不會對上游河漫灘形成速度產生影響,二者不是近年來圖示河漫灘形成的速度減慢的原因,C、D選項錯誤。14.C 臺風致災的主要原因是其會帶來強風、暴雨和風暴潮,②③④正確;海嘯一般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①錯誤。故選C。15.A 臺風來臨時,強風會吹落高空物品,要及時搬移屋頂、窗口、陽臺處的花盆、懸吊物等,A正確;應避開向風的窗戶,以免被臺風攜帶的物體擊碎玻璃造成人身傷害,B錯誤;臺風會帶來狂風巨浪,要遠離海濱浴場,C錯誤;橋下易積水,臺風來臨時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不能在橋下避雨,D錯誤。16.答案 (1)東南風。(2分)繪圖如下:(4分)(2)戊地等壓線更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2分)戊地位于海洋上,海面平坦,摩擦力較小,因而風力更大。(2分)(3)高氣壓(1分) 晴朗(1分) 寒潮(1分)解析 (1)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地空氣質點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并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影響,空氣質點向右偏轉,再加上近地面摩擦力的影響,最終甲地的風向為東南風,地轉偏向力垂直于風向,摩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2)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甲地相比,戊地附近等壓線更為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因而風力更大;且戊地位于海洋上,海面平坦,摩擦力較小,所以和甲地(位于陸地上)相比,戊地風力更大。(3)讀圖可知,丙處氣壓分布情況為中間氣壓高,四周氣壓低,所以丙處為高氣壓;受高氣壓影響,丙處垂直氣流下沉,所以丙處的天氣特征為晴朗;圖為2023年11月28日圖,受丙(陸地冷高壓)勢力增強的影響,冷空氣勢力增強,我國華北地區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是寒潮。17.答案 (1)甲(2分) 位于寒暖流交匯處。(2分)(2)CDBA(2分) 世界海洋表層海水鹽度由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降低。(2分)(3)②①③(2分) 太陽輻射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海洋表層海水溫度由低緯向高緯降低。(3分)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甲海區位于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處,形成北海道漁場。 第(2)題,根據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判斷,世界海洋表層海水鹽度由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降低。讀圖可知,A、B兩處緯度較高,鹽度較低,A處受寒流影響,鹽度最低;C、D兩處位于副熱帶海區,鹽度較高,C處受暖流影響,鹽度最高。因此四處海水鹽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DBA。 第(3)題,海洋表層水溫大體由低緯向高緯降低,比較三個觀測站表層水溫即可判斷出由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排列的順序是②①③。海洋表層海水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而太陽輻射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故海洋表層海水溫度也由低緯向高緯降低。18.答案 (1)黃土主要來自西北方向的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2分)風力堆積作用。(2分)(2)主導風向:西北風(北風或偏北風)。(2分) 成因:自西北向東南(或自北向南)風速不斷減小,大的顆粒先沉積,小的顆粒后沉積,沉積物(黃土)粒徑不斷減小。(4分)解析 (1)由圖可知,黃土高原的西北方分布著騰格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風的影響,兩地的沙土物質被帶到黃土高原地區,然后風力減弱,風速降低,沙土沉積,也就是產生了風力堆積作用,形成黃土層。(2)黃土高原是在冬季風的堆積作用下形成的高原,從沙黃土帶、典型黃土帶到黏黃土帶,距離冬季風的源地越來越遠,冬季風的搬運作用越來越弱,大的顆粒先沉積、小的顆粒后沉積,黃土顆粒(粒徑)越來越小。19.答案 (1)上(1分) 特點:“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高低不平;常見巨大石塊和鵝卵石。(答出三點即可,每點1分)(2)從甲至丙依次為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填圖略。(每處1分)(3)前期暴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水流;(2分)地形陡峻,坡度大;(2分)受采石場影響,地表植被覆蓋度低,有豐富松散碎屑物質。(2分)(4)野外活動前,提前了解天氣狀況;穿越溝谷時,應先觀察,確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在溝谷中停留;一旦聽到連續不斷雷鳴般的響聲,應立即向兩側山坡上轉移;發現泥石流災害后及時報告,向他人求救。(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解析 第(1)題,讀圖分析,圖示地貌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峽谷,其河谷特點主要表現為河谷為“V”形,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寬度,谷底狹窄,流水侵蝕、搬運作用強烈,因此河床底部高低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塊和鵝卵石。 第(2)題,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成熟土壤由表層向下依次可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成土母質層。 第(3)題,結合材料和泥石流的發生條件分析,考察小組在山區考察,說明該區域地形崎嶇,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氣,受暴雨影響在短時間內匯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場附近溝谷發生泥石流災害,說明當地植被破壞嚴重,地表有豐富的松散碎屑物質。 第(4)題,進行野外活動前,提前規劃考察路線,了解天氣狀況,準備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溝谷時,應先進行觀察,確定安全后再進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時,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預防出現泥石流,最好迅速轉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遠離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將營地選在平整空曠的高地上,千萬不要選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發現泥石流后,要立即向垂直于泥石流行進方向的山坡兩側轉移,并及時報告,尋求援助,以求脫困。上述均為進行野外活動時應對泥石流威脅的良好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