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單元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易錯點1 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 “天坑”是一種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主要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最終溶洞露出地面而成。讀喀斯特地貌示意圖,完成下面兩題。1.下列關于該區域“天坑”等地貌形成過程的推斷,正確的是(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巖、內力作用導致地殼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B.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巖、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內力作用導致地殼抬升C.內力作用導致地殼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巖、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D.內力作用導致地殼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巖2.圖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序正確的是( )A.石灰巖、溶洞①、“天坑”B.“天坑”、溶洞①、溶洞②C.溶洞②、溶洞①、石灰巖D.石灰巖、地下河、溶洞①易錯點2 分辨外力作用的類型 讀黃土高原和埃及獅身人面像圖片,完成下面兩題。3.“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地表形態的典型寫照,其成因主要是( )A.風力侵蝕 B.風化作用C.流水侵蝕 D.冰川侵蝕4.矗立在尼羅河畔的埃及獅身人面像缺損嚴重,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流水侵蝕和溶蝕作用 B.風化和風蝕作用C.喀斯特作用 D.海蝕作用易錯點3 辨別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成的地表形態。讀圖,完成下面兩題。5. 在上圖所示河流的②處,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 ( )A.風化 B.侵蝕C.搬運 D.堆積6.如果在圖示的①②③④四處進行碼頭、港口選址,為避免船只擱淺,比較合適的是( )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易混易錯練1.A 2.A 3.C 4.B 5.D 6.B1.A 該區域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基巖是石灰巖,石灰巖是沉積巖,所以該區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過程為先由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巖,之后隨地殼運動,在內力作用下不斷抬升,地勢升高,最后裸露的石灰巖層在流水的溶蝕等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選A項。2.A 該區域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石灰巖基礎上,所以石灰巖形成最早;溶洞①和形成“天坑”的溶洞幾乎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可認為二者同時形成;“天坑”是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形成的,故“天坑”形成晚于溶洞①,A項正確。3.C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在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易錯分析 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作用的結果,導致很多同學認為黃土高原上的地表形態是由風力侵蝕形成的。4.B 獅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內陸熱帶沙漠氣候區,遠離海洋且降水稀少,故當地流水侵蝕作用、喀斯特作用、海蝕作用都較弱或不存在,導致獅身人面像缺損嚴重的主要因素是風化和風蝕作用。5.D 河流的②處為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6.B 凸岸河流堆積作用強,有大量泥沙淤積,船只容易擱淺;凹岸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河岸陡,水深,船只不易擱淺。故若進行碼頭、港口選址,比較合適的是①④。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