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易錯點1 分析近地面與高空氣壓場的關系 下圖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氣壓(單位:hPa)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P點對應的近地面的風向可能是( )A.東南風 B.西北風C.西南風 D.東北風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M、N兩點對應近地面氣溫狀況是M'點>N'點B.M、N兩點對應近地面氣壓狀況是M'點C.M點對應近地面天氣狀況為陰雨天氣,N點對應近地面天氣狀況為晴朗天氣D.M、N兩點對應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點易錯點2 地方性熱力狀態和大氣運動狀況分析 沙漠地區綠洲附近的風向具有明顯的晝夜反向特點。下圖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綠洲附近的部分區域。據此完成下面三題。3.甲地晝夜風向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海陸位置 B.氣壓差異C.地面狀況 D.降水多少4.下列各圖中能正確反映夜間甲地與綠洲間熱力環流的是( )A. B.C. D.5.圖中甲地白天近地面的風向為( )A.東南風 B.西南風C.西北風 D.東北風易錯點3 分析海水性質的影響因素 下圖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邊緣海域海水鹽度(單位:‰)分布規律,該月一般輪船滿載貨物從上海出發,沿圖中虛線所示航線前往天津,用時3天。據此完成下面兩題。6.12月份,黃海海區海水鹽度整體由南向北遞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河川徑流 B.降水強度C.海水溫度 D.海區封閉度7.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在圖示整個航程中,該輪船吃水深度變化規律是( )A.淺—深—較深 B.淺—較深—深C.深—較深—淺 D.深—淺—較深 濱海電廠利用海水來進行冷卻,然后又將加熱后的海水排放到海洋中。下圖示意某電廠周邊海域同一天不同時刻的水溫(單位:℃)分布狀況。據此完成下面兩題。8.電廠排水口可能位于圖中(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9.影響兩時刻等水溫線分布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潮汐 C.波浪 D.風向易錯點4 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水的社會循環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環當中,人類不斷利用其中的地下徑流或地表徑流滿足生活與生產之需而產生的人為水循環。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0.圖中來源于用戶的潛在回用水源為(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B.供水廠提供的自來水C.可循環使用的清潔冷卻水D.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產生的中水11.城市化對水的自然循環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①人口增多導致地下徑流增加②城市地面硬化,地表徑流增加③地表植被減少導致下滲減少④城市規模擴大導致降水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易錯點5 區分不同地理要素對植被分布的影響 下圖為部分陸地沿某方向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狀況和氣候條件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2.甲植被最可能是(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 D.溫帶草原13.形成圖中自然植被差異的基礎是(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熱量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易混易錯練1.B 2.D 3.C 4.C 5.A 6.C 7.D 8.D9.B 10.C 11.D 12.C 13.D1.B 據圖分析可知,高空M、N兩點分別為低壓中心和高壓中心,則M、N對應的近地面分別為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則P點對應的近地面水平氣壓梯度力由西指向東,再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影響,向右偏轉30°~45°,形成西北風,故B正確。2.D 根據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及高空與近地面的氣壓分布關系可知,高空氣壓狀況與近地面相反,高空M處是低壓,其對應近地面是高壓,氣流下沉,天氣晴朗;高空N處是高壓,其對應近地面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城市熱島效應使市區氣溫較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故D正確。易錯分析 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高低剛好相反,本題組容易把M、N所處高空氣壓場直接當做近地面的氣壓場來分析,審題時需要注意圖文材料中的海拔及“高空”。判斷M、N對應的近地面的天氣狀況,應先根據其所對應的近地面氣壓高低,判斷近地面氣流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再進一步確認天氣狀況。3.C 甲地位于沙漠中,而其旁邊存在一個綠洲。由于地面水分條件和植被覆蓋率等的不同,沙漠比綠洲比熱容小。白天,沙漠升溫快于綠洲,氣溫高于綠洲,沙漠因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綠洲因氣溫相對較低,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近地面風從綠洲吹向沙漠。夜晚則相反,近地面風從沙漠吹向綠洲。因此甲地晝夜風向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面狀況,C對。相鄰的綠洲和沙漠之間,地形、降水量和海陸位置差別不大,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B、D錯。4.C 夜間,甲地(沙漠)降溫快,溫度低,空氣遇冷收縮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綠洲降溫慢,溫度相對較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夜間近地面氣流由甲地流向綠洲,高空則相反。故選C。5.A 甲地位于沙漠地區,白天升溫快,溫度高,成為熱源,空氣上升,近地面為低壓,風從綠洲吹來,同時受摩擦力和向右的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東南風,A正確。易錯分析 下墊面熱力性質差異影響氣溫差異,進而影響水平氣壓差異,引起風向的差異。未注意區分白天和夜晚分別增溫和降溫兩個時段,是綠洲風等相關問題的主要易錯點。沙漠和綠洲的比熱容不同,綠洲比熱容大,白天升溫和夜晚降溫較慢,而甲地為沙漠,比熱容小,白天升溫和夜晚降溫均較快。6.C 12月份,黃海海區從南向北緯度升高、海水溫度降低、蒸發量減小,海水鹽度整體由南向北遞減,C正確。河川徑流主要影響河口地帶海水鹽度變化,不會對黃海整體海水鹽度分布產生明顯影響,A錯誤;12月份該海區整體降水少、海區封閉度南北相差不大,B、D錯誤。7.D 吃水深度與海水密度有關。海水鹽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淺。在圖示整個航程中,在上海附近受長江水稀釋作用,海水鹽度最低;出長江口到天津途中,整體符合全球表層海水鹽度從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遞減的規律。故整個航程中海水鹽度變化規律是很低—高—低,吃水深度變化規律則是深—淺—較深,D正確。8.D 圖示甲、乙、丙、丁四處中丁處水溫最高,說明電廠排水口最可能在丁處,因為將加熱后的海水排放到海洋中會使海水增溫,D正確。9.B 根據圖示一天內兩時刻水溫分布明顯不同,推測其主要影響因素為潮汐,因為潮汐在同一天內存在有規律地漲落,會使得近岸較為溫暖的海水向岸退縮或向海推進,進而導致不同時刻海水溫度分布出現明顯差異,B正確。而洋流相對穩定,不存在一天內的周期變化;波浪規律性不強,較為復雜多變;風向對海水溫度分布影響較小。故A、C、D錯誤。易錯分析 海水的理化性質包括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等,此類知識點考查的易錯之處在于對各種性質的影響因素及分布規律掌握不全面,解題過程中不能發散開思維,未做到多角度綜合分析問題。海水 性質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溫度 太陽輻射隨緯度和季節變化、大氣環流中不同風帶、洋流性質、氣候變化、人為因素等 海表整體自低緯向高緯遞減;夏季高于冬季;暖流海區高于寒流海區;表層水溫高,向下水溫降低;靠近陸地的海區水溫變化大續表海水 性質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鹽度 海水溫度、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入海徑流量、洋流性質、海域的封閉程度(與周圍海域的海水交換)、結冰、融冰等 海表由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降低;同緯度暖流鹽度較高,寒流鹽度較低;河水注入量較大的近海海域鹽度較低密度 在低溫、高鹽和深水壓力大的情況下,海水密度大;在高溫、低鹽的表層水域,海水密度較小 一般情況下,由赤道向兩極,海表溫度逐漸變低,密度則逐漸變大。到了兩極海域,由于水溫低,海水結冰,剩下的海水鹽分高,所以密度更大10.C 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供水廠提供的自來水不屬于潛在回用水源并且也不是來源于用戶,A、B錯;圖中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產生的中水屬于來自污水處理廠的潛在回用水源,D錯;可循環使用的清潔冷卻水是經過用戶使用后而產生的潛在回用水源,C對。11.D 人口增多,使用的水資源增加,可能導致地下徑流減少,①錯;城市規模增大,城市熱島效應增強,使氣流上升增強,可能導致降水增加,④對;城市地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滲,會增加地表徑流,②對;城市建設會破壞地表植被,使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導致下滲減少,③對。故選D。易錯分析 人類活動主要通過影響水循環的環節而對水循環產生干預,解題過程中容易忽視水循環環節之間的關聯性,比如城市建設會導致綠地、水域等面積減小,硬化面積增大,從而導致下滲減少,地下徑流量減小,蒸發量減小,而地表匯流速度加快,地表徑流量增加,出現城市內澇等。因此分析此類問題要按照水循環的過程,依次對各個環節深入分析。12.C 圖中顯示“苔原—針葉林—混交林—落葉林—甲—荒漠”年均溫是逐漸升高的,則甲應處于亞熱帶;甲植被分布區降水量為500~600毫米,根據自然帶的變化特點,符合大陸西岸由高緯度向低緯度的變化,故甲植被最可能是常綠硬葉林。13.D 由圖可知,圖中自然植被沿某方向的變化和氣溫變化的規律最為一致,與年太陽輻射總量的變化也基本相同,說明形成圖中自然植被差異的基礎是熱量,故選D。易錯分析 影響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熱條件。甲植被的判定容易在常綠闊葉林和常綠硬葉林之間糾結。同為亞熱帶,但是大陸東西兩岸的降水量差異較大,云量不同,因此年太陽輻射總量差異較大。亞熱帶大陸西岸較東岸干燥,年太陽輻射量更多,從圖中讀出甲所在地年太陽輻射總量僅次于荒漠地區,所以甲為大陸西岸的硬葉林。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