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南州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戰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遠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3、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一9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詩句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是A.天下為公B.家國情懷C.厚德載物D.自強不息2.中世紀的歐洲語言中,大量的星宿名稱、天文學術語和數學詞匯來源于阿拉伯語,如蝎子、飛鳥、經度、代數學、正弦等。阿拉伯人不是零的發明人,但他們把零和阿拉伯數字一道傳人歐洲,且教會西方人如何使用這一發明,便于把算術用于日常生活。據此可知A.學術中心不斷發生轉移B.東西方文化逐漸趨向統一C.阿拉伯人引領科學革命D.文明交流推動社會的進步3,公元前2千紀,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整個遷徙過程延續數百至上千年。其中,進入印度河流域并推進到恒河流域的是A.赫梯人B.波斯人C.雅利安人D.希臘人【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4.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請國際知名儒學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為學校開設儒家倫理課程提供各種支持,支持新加坡“亞洲研究會”“中華總商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儒學活動。新加坡此舉A.推動了東西方文化融合B.意在提升儒學的影響力C.抵制了西方文化的滲透D.助力了國內現代化建設5.長期以來,歐洲人熱衷于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工藝,印有中國特有圖案的“華托裙”成為很多歐洲貴婦喜愛的服飾。到18世紀中期,中國服飾裝粉的化裝舞會一度成為歐洲大眾的時尚活動。這種現象A.折射出歐洲對于工藝技術的渴望B.源自生產技術的革命性進步C.反映出商品流動伴隨著文化傳播D.是啟蒙思想得到普及的結果6.美國學者梅天穆提出“成吉思汗大交換”的概念,認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世界帶來空前的流動,包括物產、人口、文化和疾病的傳播,是“全球化”的源頭。這一觀點A.揭示了全球聯系真正的歷史起源B.肯定了蒙古西征促進了世界交流C.否定了西歐開辟全球航路的功績D.全面肯定了蒙古帝國的歷史貢獻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增加了線性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三種遺產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如表所示,我國有多項遺產列入。這遺產種類中國入選的典型代表線性文化遺產絲綢之路、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記憶遺產清代科舉大金榜、《本草綱目》、南京大屠殺檔案、甲骨文…A.體現了中國文化領先世界B.展現了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性C.體現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D.維護了文化遺產的民族性與多樣性8.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分為前陶新石器時期和有陶新石器時期。前者有黃河流域的陜西大荔沙苑,華南地區的廣東陽春獨石仔等:后者有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據此可知,中華文明的起源A.具有多元性特征B.早于世界其他地區C.呈現一體化趨勢D.以農耕文明為主體【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