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第七章 機械振動 機械波教考銜接課6 波的形成與傳播源于教材人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1節“演示”繩波的產生和傳播1.實驗設計如圖,取一條較長的軟繩,用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向上抖動一次,可以看到繩上形成一個凸起部分,這個凸起部分向另一端傳去。向下抖動一次,可以看到繩上形成一個凹下部分,這個凹下部分也向另一端傳去。連續向上、向下抖動長繩,可以看到一列波產生和傳播的情形。沿繩傳播的波在繩上做個紅色標記,在波傳播的過程中,這個標記怎樣運動?它是否隨著波向繩的另一端移動?2.實驗現象繩子上的各點只是在一定位置上下振動,沒有向前運動,而振動這種形式卻傳播出去了。3.現象分析圖中小圓點代表繩中的質點,相鄰質點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使得一個質點的運動會影響相鄰質點的運動。如圖所示,質點P0在沿上下方向振動,依次牽動質點P1、P2,P3,…使它們也運動起來。若在t=T時刻,質點P0到達了最高點,則P2將剛要開始運動。質點P0到達最高點后又開始下落,當t=T時它又回到平衡位置,而這時P2剛剛到達最高點,質點P4則剛要開始運動。下面兩幅圖是隨后T、T時刻各質點的位置及波的形狀。一、真題鏈接1.(2021·浙江6月選考)將一端固定在墻上的輕質繩在中點位置分叉成相同的兩股細繩,它們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在離分叉點相同長度處用左、右手在身體兩側分別握住直細繩的一端,同時用相同頻率和振幅上下持續振動,產生的橫波以相同的速率沿細繩傳播。因開始振動時的情況不同,分別得到了如圖甲和乙所示的波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圖中兩手開始振動時的方向并不相同B.甲圖中繩子的分叉點是振動減弱的位置C.乙圖中繩子分叉點右側始終見不到明顯的波形D.乙圖只表示細繩上兩列波剛傳到分叉點時的波形√C [題圖甲中兩手開始振動時的方向相同,則題圖甲中分叉點是振動加強的位置,所以A、B錯誤;題圖乙中兩手開始振動時的方向恰好相反,則題圖乙中分叉點是振動減弱的位置,則在分叉點的右側始終見不到明顯的波形,所以C正確,D錯誤。]二、真題拓展2.(多選)一列繩波在水平方向上傳播,現對其頻閃照相,拍攝頻率為5 Hz。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后形成照片如圖所示,照片與實物比例為1∶100。照片中A、B、C、D四點為同一水平線上的四點,且AB=BC=CD=2 cm。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該繩波波長為4 mB.該繩波波速可能為60 m/sC.該波可能與周期為0.1 s的另一列繩波發生干涉D.同一次曝光時A、C兩處質點的振動方向相反√√BD [設波長為λ,由幾何關系結合題意得=,解得λ=8 m,故A錯誤;設波的周期為T,由題圖可得nT+=(n=0,1,2,…),即nT+=0.2 s(n=0,1,2,…),解得T= s(n=0,1,2,…),則波速v==20(2n+1) m/s(n=0,1,2,…),當n=1時,波速等于60 m/s,故B正確;由T= s(n=0,1,2,…)可知無論n取何值,周期都不可能等于0.1 s,所以該波不可能與周期為0.1 s的另一列繩波發生干涉,故C錯誤;A、C相距半個波長,所以同一次曝光時A、C兩處質點的振動方向相反,故D正確。]3.如圖所示,以原點0為界在x軸上有兩段不同材料的繩子,波源S1和S2分別置于x=-6 m和x=12 m處,產生兩列簡諧橫波甲和乙,分別沿x軸正方向和x軸負方向傳播。t=0時刻x=-2 m和x=4 m處的質點剛好開始振動,某時刻兩列波恰好同時到達原點0,若從t=0開始到t= s時間內P點經過的路程為6 cm,求:(1)甲乙兩波的頻率之比;(2)甲波在左側繩子中的傳播速度大小。[解析] (1)兩列波同時傳到0點,由x=vt得出=因v=λf又=聯立得=1。(2)由題意知經t= s時P質點在平衡位置,結合題圖可知在t= s內甲波傳播距離為x= m由x=vt解得v甲=4 m/s。[答案] (1)1∶1 (2)4 m/s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