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2025屆中考地理試卷一、單選題我國北方地區某中學開展校園實踐系列活動,讓學生繪制校園平面圖,觀察校園里楓樹樹葉在一年內“嫩芽→綠葉→紅葉→落葉”的變化現象。圖為某日晝與夜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該學校實驗樓位于教學樓正北方,指向標指向正確的學校局部平面圖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校園楓樹樹葉在一年內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自轉 B.天氣變化 C.四季更替 D.板塊運動3.圖所示當天,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A.極晝 B.晝長夜短 C.晝短夜長 D.晝夜平分格爾木至拉薩的直線距離約815千米,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實際距離約1142千米。圖為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地形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格爾木與拉薩的相對高度是( )A.821米 B.1422 米 C.2243米 D.6479米5.造成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實際距離與直線距離不同的自然原因是沿線( )A.平均海拔高 B.地勢起伏大 C.中間低兩端高 D.以平原丘陵為主研究發現,過去20年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水源約1/4來自格陵蘭島。近年來,隨著格陵蘭冰蓋大范圍融化,北極航道通航潛力不斷提升。圖為北極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格陵蘭冰蓋大范圍融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資源開發 B.氣候變暖 C.過度捕撈 D.降雪增加7.受格陵蘭冰蓋持續融化的影響,北冰洋( )A.洋面冰層增厚 B.水域面積縮小 C.海水變得更咸 D.通航條件改善8.北極航道經過的大洲有( )①亞洲 ②歐洲 ③非洲 ④北美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加強農業合作。哈薩克斯坦使用中國研發的耐旱小麥品種,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升,出口量增加。圖為哈薩克斯坦氣候類型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哈薩克斯坦主要的氣候類型是( )A.溫帶季風氣候 B.高原山地氣候 C.溫帶大陸性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10.哈薩克斯坦使用耐旱小麥品種主要是因為當地( )A.地形崎嶇 B.光照充足 C.土壤肥沃 D.降水稀少11.中國和哈薩克斯坦農業合作對哈薩克斯坦當地的積極影響有( )①提高小麥產量 ②提高農業技術 ③增加經濟收入 ④增加土地面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截至2020年,南美洲熱帶雨林面積減少超過200萬公頃,保護雨林刻不容緩。圖為南美洲熱帶雨林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南美洲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 )A.安第斯山脈 B.巴西高原 C.亞馬孫平原 D.拉普拉塔平原13.隨著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亞馬孫河下游( )A.水質變好 B.含沙量增加 C.出現凌汛 D.落差變大14.保護熱帶雨林有利于( )①減少人類碳排放 ②保持水土 ③維持生物多樣性 ④涵養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歐洲國家匈牙利人口較少,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是其支柱產業。近年來,中國與匈牙利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領域的合作持續深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匈牙利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利條件有( )①國家政策支持 ②靠近消費市場 ③勞動力豐富 ④配套設施齊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中國與匈牙利加強新能源合作有利于匈牙利當地( )A.改善能源結構 B.優化交通網絡 C.豐富農產品種類 D.發揮煤炭優勢我國的灌溉工程遺產類型豐富。2024年我國共有4處古代水利工程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圖為我國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古代水利工程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7.我國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古代水利工程多數分布在(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18.新疆吐魯番坎兒井水利工程周邊地區突出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 )A.植被茂密 B.氣候干旱 C.外流河多 D.高寒缺氧19.我國古代水利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有利于( )①保持古代水利工程發電功能 ②保持古代水利工程灌溉功能③保護古代水利工程遺產 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廣東省是我國荔枝產量最多的省份,所產新鮮荔枝36小時內可以運抵歐美等國際市場,讓世界共享到廣東省的“甜蜜”,這得益于現代交通和保鮮技術的進步。圖為廣東省荔枝主要產區及成熟時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0.導致荔枝成熟時間從粵西向粵東逐漸推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緯度位置差異 B.降水時間不同C.海陸分布差異 D.海拔高度不同21.廣東省的新鮮荔枝運抵歐美市場,最快捷的運輸方式是( )A.航空運輸 B.鐵路運輸 C.公路運輸 D.海洋運輸22.現代交通和保鮮技術的進步有利于荔枝的( )A.成熟時間提前 B.消費市場擴大 C.單位產量提高 D.生產技術改進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排名前四的省級行政區域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和浙江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3.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排名前四的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分別是( )A.京、滬、粵、臺 B.港、粵、滬、浙 C.京、粵、滬、浙 D.京、吉、滬、浙24.影響人工智能研發的關鍵因素是( )A.人口數量 B.城市規模 C.工業產值 D.科技水平25.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 )①推動科技創新 ②促進產業升級 ③提供智慧生活 ④消除自然災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人均預期壽命是對新生兒未來生存年限的預測,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標。圖為我國2014-2024年人均預期壽命趨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6.2014-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變化的總體趨勢是( )A.逐步縮短 B.先增后減 C.穩步延長 D.先減后增27.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老年人口增加 ②生活水平提升 ③健康意識增強 ④醫療技術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5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多省區連降暴雨,全面進入汛期。為此,各地加強應用直升機、無人機、無人艇、衛星電話等裝備進行實戰演練,增強應對汛情的預警、應急等能力。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8.下列天氣符號表示暴雨的是( )A.A B.B C.C D.D29.進入汛期,我國南方地區容易發生的氣象災害是( )A.滑坡 B.沙塵暴 C.洪澇 D.寒潮30.在防汛備汛中使用無人機,能夠( )①檢修設備 ②巡堤查險 ③定位險點 ④監測水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解答題3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問題。印度尼西亞人口眾多。2024年12月,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在爪哇島西冷市共建的爪哇7號火電項目正式投產,彌補了印度尼西亞電力需求的巨大缺口。該項目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推行煤電清潔高效利用、廢水零排放、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措施,被譽為高效環保型電站;通過生態修復,電站附近紅樹林的面積從最初不足5公頃擴大至近20公頃,成為海岸線的“綠色屏障”,在凈化海水、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企業加大研發和投入,促進了當地能源產業向“火電+”轉變和升級。圖為印度尼西亞位置示意圖。(1)簡述印度尼西亞建設火電站的有利條件。(2)簡述爪哇7號火電項目被譽為高效環保型電站的主要原因。(3)列舉爪哇7號火電項目建設過程中修復紅樹林的生態效益。(4)列出印度尼西亞可以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類型。3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問題,河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向日葵等農產品,近年來,當地利用智能灌溉系統節約農業用水、無人機提升農藥使用效率,物聯網監測農田環境,著力打造智慧農業;同時,推出觀賞花海,種植或采摘葵花、參觀葵花籽油加工廠等活動,定期舉辦“河套葵花節”,促進農糧融合,河套平原推行“農業+文旅”棋式,實現了農業創新發展,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圖(a)為河套平原烏梁素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圖(b)為黃河流域示意圖。(1)簡述河套平原發展農業的優勢自然條件。(2)列舉促進河套平原智慧農業發展的技術。(3)設計兩個與向日葵有關的研學活動主題,并說明設計意圖。(4)簡述河套平原“農業+文旅”模式對鄉村振興的積極影響。參考答案1.D 2.C 3.C4.A 5.B6.B 7.D 8.B9.C 10.D 11.A12.C 13.B 14.D15.B 16.A17.B 18.B 19.D20.A 21.A 22.B23.C 24.D 25.A26.C 27.D28.A 29.C 30.D31.(1)①當地煤炭資源豐富,原料充足;②當地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且廉價;③當地消費市場廣闊,需求量大(2)①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②降污減排,綠色生產;③生態修復,促進碳中和。(3)①保護海岸,減少海岸侵蝕;②維護生物多樣性;③吸收二氧化碳,緩解溫室效應;④促淤造陸,保護岸線。(4)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地熱能32.(1)①臨近黃河,灌溉水深源充足;②當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當地氣候適宜,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2)①智慧灌溉系統;②無人機噴灑農藥;③互聯網實時監測農田環境。(3)主題一:探究向日葵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理由:①讓學生參與向日葵的種植、收割及初步加工過程,能夠幫助他們了解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②組織參觀向日葵油加工廠或其他相關食品加工企業,增強他們對食品安全和食品工業的理解。主題二:了解河套地區向日葵的文化與歷史理由:①通過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歷史文化展覽,可以了解到向日貨在河套地區的種植歷史及其在當地文化中的地位,這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②組織一些與向日相關的手工藝活動《如制作向日葵藝術品)或故事分享會,可以激發學生對自然地理和社會地理學科的興趣。(4)①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②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④增強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鄉村吸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