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廣州期末)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 )A.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改變B.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C.合作化運動促進了生產力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2.(2024秋 天津期末)195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和平和睦鄰關系》,首次以決議形式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表明( )A.新興國家崛起逐步瓦解國際舊秩序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的認同C.聯合國逐步引領全球治理機制改革D.中國開始主導國際外交規則的制定3.(2024秋 岳麓區校級期末)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加納時,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如“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認為,援助是相互的”“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這表明中國( )A.積極支持非洲的反對殖民主義B.踐行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構建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D.奉行“不結盟”的原則和精神4.(2024秋 德州期末)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C.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根本改變D.中國從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5.(2025 城關區校級一模)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一些農村吹哨上工,農民“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一順口溜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農村生產關系中出現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B.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這是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D.經濟建設的速度超越了客觀規律6.(2024秋 順義區期末)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屬于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是( )A.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B.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D.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國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成立7.(2024秋 吉林期末)1993年,國家體委明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黨和政府全面實施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活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由此可見,體育事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B.強身健體意識日益增強C.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D.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形成8.(2024秋 天津期末)毛澤東說:“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這體現的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一個國家,兩種制度”9.(2024秋 吉林期末)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據此推知,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地區經濟發展 B.調整國家工業布局C.完善經濟發展鏈條 D.應對國際緊張局勢10.(2024秋 河西區期末)1950年6月,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今后三年左右時間內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經狀況的根本好轉,并做好土地改革、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肅清反革命、整黨、統一戰線、民族、文教等八項工作。這些工作旨在( )A.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B.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D.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11.(2024秋 松原期末)如圖是發表于20世紀某一時期的宣傳畫,此畫反映的事件( )A.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B.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C.促使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化D.有利于擺脫封建土地制度束縛12.(2024秋 藍田縣校級期末)毛澤東在接見印度、緬甸、印尼等國領導人時表示:中國方面對華僑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要求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不要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要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不會輸出革命。這反映了新中國( )A.高度重視海外華僑工作B.注重發展新型區域合作關系C.倡導不干涉別國的內政D.重視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13.(2024秋 遼寧期末)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上層建筑的初步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基本形成。其標志性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B.政協《共同綱領》的頒布C.“一五”計劃的實施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14.(2024秋 遼寧期末)“美國操縱聯合國搞強權政治,圍堵中國圍堵了20年,到這個時候徹底失敗了。中國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影響也更大,分量更重了。”材料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國參加萬隆會議D.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15.(2024秋 新城區期末)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的決定,接著實行油料的統購和食用油的統銷。1954年又實行棉花的統購和棉布的統購統銷。這些政策的實行指在( )A.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B.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C.加快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推進土地改革全面鋪開16.(2024秋 天津期末)1951年下半年,院系調整從局部開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學——天津大學,專門用以培養燃料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據此可知,院系調整的主要目的是( )A.緊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擴大高校招生比例C.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17.(2024秋 河西區期末)20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形成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如: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 )A.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B.取消列強在華特權C.肅清一切反革命武裝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8.(2024秋 順義區期末)新中國建立初期實行的土地革命、穩定物價、剿匪、鎮壓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B.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C.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D.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19.(2024秋 廣州期末)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開始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該戰略決策的背景是(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B.東北成為工業建設重點地區C.美國出兵朝鮮威脅中國邊防安全D.蘇聯陳兵中國邊境威脅中國20.(2024秋 西安期末)1961年8月,國家在教育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發展普通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1965年,在新的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旨在( )A.服務國家國防建設 B.實現教育均衡發展C.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D.推廣先進教育理念二.材料題(共1小題)21.(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行政區的設置概況時間 大行政區的設立 大行政區下轄區域1948年9月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 5個省、2個市1949年8月 東北人民政府成立 6個省、1個行署、4個直轄市1950年1月 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 5個省、1個市1950年1月 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 3個省、4個行政區、2個市1950年2月 中南軍政委員會成立 6個省1950年7月 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 3個省、4個行署、1個市材料二: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取消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該地區進行領導與監督地方政府的機關”,不再作為地方最高政權機關。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華北、東北、西北等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大行政區至此退出歷史舞臺。——上述材料據華仁康《建國初期大行政區的演變》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大行政區最終被撤銷的理由。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廣州期末)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 )A.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改變B.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C.合作化運動促進了生產力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主要考查國民經濟調整的結果。【解答】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改變,排除A;通過材料可以看出,1963至1965年,我國農業工業產值都迅速增長,這主要得益于國民經濟的調整,故B正確;合作化運動出現在三大改造時期,排除C;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逐步解決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故選:B。【點評】解答本題,學生要能夠掌握1960年我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2.(2024秋 天津期末)195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和平和睦鄰關系》,首次以決議形式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表明( )A.新興國家崛起逐步瓦解國際舊秩序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的認同C.聯合國逐步引領全球治理機制改革D.中國開始主導國際外交規則的制定【分析】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據題干“195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和平和睦鄰關系》,首次以決議形式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采納中國的外交政策主張,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的認同,B項正確;題干信息主要強調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認可,而非整個國際秩序的變化,排除A項;題干并未涉及聯合國引領全球治理機制的整體改革,排除C項;中國是參與并影響國際規則的制定,但“主導”一詞夸大了實際作用,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4秋 岳麓區校級期末)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加納時,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如“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認為,援助是相互的”“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這表明中國( )A.積極支持非洲的反對殖民主義B.踐行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構建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D.奉行“不結盟”的原則和精神【分析】本題考查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解答本題根據材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結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行分析。【解答】A.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與非洲的反殖民主義無關,故A錯誤;B.根據材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屬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故B正確;C.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構建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沒有體現,故C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與“不結盟”原則和精神無關,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考查了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2024秋 德州期末)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C.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發生根本改變D.中國從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一五計劃,解題關鍵信息是“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解答】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排除;C.根據材料“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分析可知,材料中工人地位提升,這表明新中國的成立促使我國的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改變,正確;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一五計劃,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5.(2025 城關區校級一模)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一些農村吹哨上工,農民“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一順口溜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農村生產關系中出現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B.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這是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D.經濟建設的速度超越了客觀規律【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依據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體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一些農村吹哨上工”反映的就是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勞作的情景,而“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現象說明人民公社體制下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生產,說明農村生產關系中出現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故A正確;題干反映的現象并未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排除B;C項“最好形式”說法錯誤,排除;D項“超越了”說法錯誤,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失誤,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6.(2024秋 順義區期末)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屬于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是( )A.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B.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D.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國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成立【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外交成就,依據題干“20世紀70年代”結合當時的外交成就進行分析。【解答】1971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故C正確;日內瓦會議發生在1954年,故排除A;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排除B;上海合作組織在2001年成立,故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知識再現能力,難度偏低。7.(2024秋 吉林期末)1993年,國家體委明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黨和政府全面實施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活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由此可見,體育事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B.強身健體意識日益增強C.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D.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1993年,國家體委明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政策措施”及設問的主要原因,并聯系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根據材料“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以及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開放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因此在1993年國家提出來體育要面向市場和發展全民健身的口號,A項正確;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國家的政策,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文革”開始前夕,我國逐漸建立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8.(2024秋 天津期末)毛澤東說:“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這體現的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分析】本題以毛澤東關于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的論述為考查切入點,考查對多黨合作制度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依據材料中“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涉及的是政黨制度;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材料涉及的是我國的政黨制度。9.(2024秋 吉林期末)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據此推知,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地區經濟發展 B.調整國家工業布局C.完善經濟發展鏈條 D.應對國際緊張局勢【分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十年探索,結合題干“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進行回答。【解答】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以首的資本主義國對中國依然進行封鎖,而中蘇關系走向破裂,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國推進“三線建設”,故D項正確;平衡經濟發展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調整國家工業布局是客觀作用,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完善經濟發展鏈條,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十年探索,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10.(2024秋 河西區期末)1950年6月,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今后三年左右時間內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經狀況的根本好轉,并做好土地改革、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肅清反革命、整黨、統一戰線、民族、文教等八項工作。這些工作旨在( )A.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B.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D.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分析】本題考查了建國初期國民經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做好土地改革、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肅清反革命、整黨、統一戰線、民族、文教等八項工作,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新生政權,B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排除A項;抗美援朝戰爭是1950年10月﹣1953年7月,時間不符,排除C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1956年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1.(2024秋 松原期末)如圖是發表于20世紀某一時期的宣傳畫,此畫反映的事件( )A.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B.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C.促使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化D.有利于擺脫封建土地制度束縛【分析】本題考查了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圖示信息可知,中國共產黨推動的土改政策,有利于擺脫封建土地制度束縛,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農民生活狀況,D項正確;土改完成的時間是1952年,此時解放戰爭已經結束,排除A項;農村革命根據地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土改后的生產關系,是從封建地主私有制變成了農民土地私有制,仍是私有制,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4秋 藍田縣校級期末)毛澤東在接見印度、緬甸、印尼等國領導人時表示:中國方面對華僑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要求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不要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要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不會輸出革命。這反映了新中國( )A.高度重視海外華僑工作B.注重發展新型區域合作關系C.倡導不干涉別國的內政D.重視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解題關鍵信息是“中國方面對華僑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要求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不要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要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不會輸出革命”。【解答】A.沒有認清材料主旨,強調華僑要遵守拘留國的法律,體現的是不干涉別國內政,排除;B.新時期中國注重發展新型區域合作關系,排除;C.根據“中國方面對華僑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要求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不要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要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不會輸出革命”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要求華僑遵守別國法律,體現的是對別國主權的尊重,C正確;D.材料無關負責人大國形象,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3.(2024秋 遼寧期末)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上層建筑的初步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基本形成。其標志性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B.政協《共同綱領》的頒布C.“一五”計劃的實施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分析】本題 考查新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依據材料“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基本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頒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基本形成,故D正確;A涉及的生產關系,故排除A;《共同綱領》只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故排除B;C涉及的經濟領域,故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14.(2024秋 遼寧期末)“美國操縱聯合國搞強權政治,圍堵中國圍堵了20年,到這個時候徹底失敗了。中國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影響也更大,分量更重了。”材料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國參加萬隆會議D.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需要結合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的特征來解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美國操縱聯合國搞強權政治,圍堵中國圍堵了20年……分量更重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徹底破產,標志是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B項正確;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排除A項;中國參加萬隆會議是1955年,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時間是1954年,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4秋 新城區期末)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的決定,接著實行油料的統購和食用油的統銷。1954年又實行棉花的統購和棉布的統購統銷。這些政策的實行指在( )A.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B.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C.加快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推進土地改革全面鋪開【分析】本題考查了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從1953﹣1954年,中共中央逐步對糧食、油料和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實施統購統銷政策,結合所學知識,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進行國家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統購統銷政策全稱“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是建國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主要經濟政策之一。這些政策目的在于借助國家力量管理物資,打擊城鄉資本主義勢力,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穩定市場物價與供求關系,服務于經濟建設,A項正確;這些政策有利于國家統一掌握商品資源,使國營經濟進一步控制了流通環節,有利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利于市場的發展,排除B項;統購統銷政策是國家對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政策,而不是對農業進行改造,排除C項;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6.(2024秋 天津期末)1951年下半年,院系調整從局部開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學——天津大學,專門用以培養燃料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據此可知,院系調整的主要目的是( )A.緊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擴大高校招生比例C.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分析】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大學的院系進行調整,組建多科性的工學院和工科大學,結合所學知識,1953年開始進行工業化建設,所以院系調整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C項正確;據材料“培養燃料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可知,并沒有緊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指的是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高校招生比例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培養專門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4秋 河西區期末)20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形成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如: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 )A.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B.取消列強在華特權C.肅清一切反革命武裝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需要結合我國經濟建設道路探索的特征來解答。【解答】依據材料“20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形成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如: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D項正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194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取消了列強在華的特權,排除B項;肅清一切反革命武裝屬于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8.(2024秋 順義區期末)新中國建立初期實行的土地革命、穩定物價、剿匪、鎮壓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B.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C.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D.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政權的鞏固,要求學生結合建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來分析。【解答】A.材料中反映的內容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鞏固政權采取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措施;B.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通過三大改造;C.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是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D.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頒布了1954年憲法。故選:A。【點評】解答問題要搞清楚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措施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19.(2024秋 廣州期末)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開始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該戰略決策的背景是(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B.東北成為工業建設重點地區C.美國出兵朝鮮威脅中國邊防安全D.蘇聯陳兵中國邊境威脅中國【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要求考生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及時間信息分析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因美國主動出兵參與韓國軍隊對朝鮮軍隊在釜山地區的防守,且朝鮮軍隊進攻明顯受阻,為防患于未然,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C項正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反擊美國的“冷戰”攻勢起了積極作用,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一五計劃時期,東北成為工業建設重點地區,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陳兵中國邊境威脅中國,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24秋 西安期末)1961年8月,國家在教育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發展普通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1965年,在新的規劃中突出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一調整旨在( )A.服務國家國防建設 B.實現教育均衡發展C.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D.推廣先進教育理念【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教育事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服務國家國防建設1965年的規劃明確提到了“與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技術教育”,這顯然是為了滿足國家當時對國防工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從而直接服務于國家的國防建設。這一選項與題目描述高度相關。B.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題目中并未提及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內容。1961年強調普通教育,而1965年轉向專業技術教育,這更多體現的是根據國家需求進行的重點調整,而非均衡發展。因此,此選項不符合題意。C.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盡管教育規劃的調整可能涉及資源配置的優化,但題目中并未明確提及這一點。主要焦點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而非資源配置的具體操作。因此,此選項不是最佳答案。D.推廣先進教育理念題目描述的是教育發展的具體方向和重點,而非教育理念的推廣。1965年的調整明顯是基于國家國防工業的需求,與推廣教育理念無直接關聯。因此,此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二.材料題(共1小題)21.(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行政區的設置概況時間 大行政區的設立 大行政區下轄區域1948年9月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 5個省、2個市1949年8月 東北人民政府成立 6個省、1個行署、4個直轄市1950年1月 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 5個省、1個市1950年1月 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 3個省、4個行政區、2個市1950年2月 中南軍政委員會成立 6個省1950年7月 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 3個省、4個行署、1個市材料二: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取消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該地區進行領導與監督地方政府的機關”,不再作為地方最高政權機關。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華北、東北、西北等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大行政區至此退出歷史舞臺。——上述材料據華仁康《建國初期大行政區的演變》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大行政區最終被撤銷的理由。【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求學生結合建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表現以及鞏固政權的措施來分析。【解答】理由:結合所學可知,大行政區只是為了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而設立的,具有軍事管制色彩和過渡性特點;根據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行政區的設置概況“可知,大行政區下轄數省,具有轄區廣、權力大的特點,影響國家集中統一治理;根據材料“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華北、東北、西北等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大行政區至此退出歷史舞臺”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中國政權鞏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國民經濟恢復,大行政區逐漸不適用新形勢的發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開始后,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國家建設的統一領導,借鑒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經驗,減少行政層級、提高工作效率,決定將其撤銷。故答案為:理由:大行政區具有軍事管制色彩和過渡性特點;轄區廣、權力大,影響國家集中統一治理,隨著新中國政權鞏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國民經濟恢復,大行政區逐漸不適用新形勢的發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開始后,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國家建設的統一領導,借鑒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經驗,減少行政層級、提高工作效率,決定將其撤銷。【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建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以及民主政治建設的表現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解題干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