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古代文明和中古時期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鼓樓區校級期末)亞述帝國的阿淑爾城遺址出土的一塊磚浮雕上,刻畫了一個滿臉胡須的亞述貴族站在一位頭戴犄角頭巾的神靈面前,一只蝗蟲赫然盤旋在這位拜神者的頭頂上方。而這一時期國王豢養的術士所使用的《驅魔師手冊》中有一項名為“抓住蝗蟲的牙”的獨特法術。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亞述帝國( )A.圖騰崇拜獨特B.宗教信仰服務社會需求C.蝗災爆發頻繁D.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統治2.(2024秋 佛山期末)驢在古埃及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價格昂貴。從埃及代爾 麥地那工匠村出土的大量陶片,幾乎都與買賣驢有關,一般會由“中間人”進行預付款交易,買賣時會正式簽訂協議。這體現了古埃及( )A.陸路交通發達 B.契約精神成為主流C.商品經濟發展 D.商業經營方式改變3.(2025 鄭州模擬)圓筒印章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化瑰寶。考古資料顯示,在埃及迄今為止已發現了20枚左右的圓筒印章,在古希臘邁錫尼文化層中也發現了數量不一的類似圓筒印章的天青石滾印。這表明( )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之間的交流B.古代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C.西亞文明有一定的傳播輻射力D.亞歐文明古國高超的雕刻藝術4.(2024秋 益陽期末)如表是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的情況。由此可見,當時雅典( )雅典人口總數 雅典公民總數 陪審、審判人員及產生方式 表決形式 審判程序 罪名陪審員 審判員 產生方式約40萬 約4.2萬 6000 501 抽簽 舉手 一審制 瀆神和蠱感青年A.司法程序比較繁瑣 B.民主制有明顯缺陷C.國家治理能力下降 D.官員行政效率降低5.(2024秋 深圳期末)有學者指出,無論是來自兩河文明的青金石、滾印還是泥磚,抑或雕刻圖案和壁凹式裝飾,其在早期埃及文明存在的絕對數量和空間分布都相當有限,基本局限在精英階層的墓葬中。與其說兩河物質文明吸引了埃及民眾,毋寧說它們的異域風情被埃及的社會上層所借用以傳達王權至高的意識形態。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意識形態成為文明交流主要內容B.早期埃及文明始終呈封閉發展狀態C.古代區域文明間的交流有其限度D.物質文明對世界歷史發展影響較小6.(2024秋 鼓樓區校級期末)羅馬征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后,羅馬貴族將熟練掌握希臘文作為身份的象征,出現了“一國兩語”現象:羅馬貴族上層實行希臘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拉丁文,東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希臘文。這( )A.是羅馬帝國因俗而治的產物B.助推羅馬融入希臘化時代C.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D.推動羅馬帝國文化的交融7.(2025 二模擬)《民法大典》規定,被告者若涉及與皇室相關的叛國罪時,則無一例外地應接受拷問,若不涉及,則拷問不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節制的原則。由此可知,羅馬法在定程度上( )A.荷含了人文理性精神 B.以自然法為指導原則C.保留了諸多野蠻習俗 D.協調了公民內部矛盾8.(2024秋 溫州期末)帝國時期的羅馬住宅開始向高處發展,出現了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被稱為“復合式公寓”,一層為店面,二層以上租給百姓或外來人員。這類住宅( )A.適應了人口劇增的住房需要B.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C.標志著富人的居住形式變化D.使用了鋼筋混凝土技術9.(2024秋 徐州期末)阿拉伯帝國興起后,印度洋貿易迅速繁榮,印度、中國和波斯灣地區對東非的象牙、香料需求擴大,而東非沿岸乃至內陸地區對絲綢、瓷器需求也不斷增長。由此,大批的阿拉伯和西亞其他地區的商人紛紛來到東非沿岸定居。這表明( )A.東非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B.區域經濟交流推動人口遷徙C.世界市場形成推動貿易往來D.阿拉伯帝國主導印度洋貿易10.(2024秋 長沙月考)考古人員在波斯都城蘇薩發現了公元前五世紀的石柱雕刻,其中以皇家弓箭手為題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裝為套頭式,這是波斯的本土服裝,而衣著寬松的披掛方式,則來自巴比倫和亞述。這表明當時( )A.軍事勝利改變了藝術創作取向B.城市建設突出文化藝術創作C.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藝術融合D.經濟發展重塑民族文化內核11.(2024秋 平谷區期末)“所有街道最寬的為4.8米,但實際上有的可寬至6.5米。在城市的其他部分,法令規定街道至少應寬2.9米。當時從附近的山區向羅馬供水的輸水道共有13條,每天供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據此說明( )A.羅馬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比較規范B.羅馬城市具有行政防御和宗教的功能C.羅馬城市是為軍事目的面修建的D.羅馬法對道路要求嚴格12.(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有學者指出,中世紀修道院的修士常常身兼數職,“神職工作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使他們的余生變得神圣……在修士的一生中,他們的身份有可能是臨時的教授、學者和作家”。該學者意在說明中世紀修士( )A.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標準B.控制了歐洲的精神生活C.脫離了宗教傳播的職能D.有助于社會文化的發展13.(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中世紀西歐長期遵循“騎士作戰、教士祈禱、平民勞作”的原則,平民與戰爭無關且豁免于戰爭的侵害。但在百年戰爭中,英法國王通過招募步兵等方式把更多民眾納入戰爭,戰爭動員范圍逐漸涵蓋全體民眾。這一變化( )A.提升了平民階層的政治地位B.反映出殖民霸權的激烈爭奪C.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D.折射出民族國家的動員能力14.(2024秋 湖南期末)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他們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可見歐洲莊園( )A.附屬于封君封臣制度 B.是自給自足型經濟C.屬于奴隸制莊園經濟 D.為經濟和政治單位15.(2024秋 濟南期末)在13世紀左右,許多西歐手工業行會章程中都明確規定了每個行會成員允許占有的勞動資料數量的最高限額;1595年倫敦的絲織匠行會的下層織匠抱怨,部分行會成員設置的織機數超出了規定的兩至三倍。這種變化反映了( )A.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B.西歐行會控制生產規模C.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D.行會規范手工業的生產16.(2024秋 湖南期末)腓力四世創立的三級會議,由教士、貴族和市民組成。會議由國王;開,討論國王提交的重大問題和批準稅收。它按各等級分別開會,由個等級表示一種意見,代表并無投票表決的權利,只能在國王提出稅收等要求時,提出一些對行政司法實行改革的要求作為交換條件進行百討。三級會議的召開表明法國( )A.君主專制的確立 B.擺脫了教皇控制C.城市自治的發展 D.封建王權的強化17.(2024秋 湖南期末)蘇美爾詩歌“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古埃及詩歌“向你致尼羅河,你來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壤,使得追隨者歌唱!”兩首詩歌對河水態度的不同反映出( )A.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環境影響B.大河文明對水源依賴C.地理位置決定早期文明特點D.環境決定自然神崇拜18.(2024秋 寧波期末)學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國:“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這一帝國是( )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19.(2024秋 武威期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債務人或家屬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受到奴役最多不得超過三年”,“至第四年應該復其自由”。債務人家屬(“人質”)“在高利貸者家中作工,不得隨意遭毆打虐待或處死”。這些規定( )A.旨在保護弱勢群體B.有利于保障社會的穩定C.體現了公平與正義D.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20.(2024秋 唐山期末)740年拜占庭頒行的《法律選編》對死刑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只有叛國、反皇帝、蓄意謀殺等重罪才會被處死刑。此外,地方法官還被嚴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腳,禁止做出將婦女關押在公共監獄中的判決。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 )A.立法精神人性化 B.執法力度寬松化C.處罰原則公平化 D.法律條文實用化21.(2024秋 朝陽區期末)1517年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在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后將埃及設為行省,設總督管理。自此,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統治持續了大約四個世紀。在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中,準確的是( )①征服北非結束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②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伊斯蘭帝國③奧斯曼帝國的占領引發開辟新航路④第一次世界大戰再次改變地區格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題(共1小題)22.(2025 佛山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13世紀的西歐,處于中世紀的中期,不僅侵略者敗下陣來,精干的國王走上舞臺。氣候格外宜人,特別是在北方。大約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每種下1蒲式耳的東西,大約可以收成4蒲式耳。——據自馬克點《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材料二:11世紀開始,歐洲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一些城鎮發展成為城市。12世紀以后,歐洲出現了城市自治運動。一些城市逐漸從頓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許令”,獲得了自治權。自治城市擺脫了領主的直接統治,可以設立他們自己的法庭來實施他們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稅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職業組成行會,各行會中有影響力的人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流入,規模不斷擴大,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變革。——摘編自朱迪斯 M 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 11﹣13 世紀西歐人口增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12世紀歐洲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描述 11﹣13 世紀歐洲經濟與政治發展的關系。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古代文明和中古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鼓樓區校級期末)亞述帝國的阿淑爾城遺址出土的一塊磚浮雕上,刻畫了一個滿臉胡須的亞述貴族站在一位頭戴犄角頭巾的神靈面前,一只蝗蟲赫然盤旋在這位拜神者的頭頂上方。而這一時期國王豢養的術士所使用的《驅魔師手冊》中有一項名為“抓住蝗蟲的牙”的獨特法術。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亞述帝國( )A.圖騰崇拜獨特B.宗教信仰服務社會需求C.蝗災爆發頻繁D.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統治【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圖騰崇拜獨特:圖騰崇拜通常指的是某個群體或氏族將某種動植物視為自己的祖先或保護神,并對其進行崇拜。但題目中只是描述了一個浮雕和法術,并沒有明確提及圖騰崇拜,所以A選項可能不是最直接相關的。B.宗教信仰服務社會需求:從浮雕中的貴族頭頂有蝗蟲,以及術士手冊中有針對蝗蟲的法術來看,這明顯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蝗蟲災害的關注和應對。宗教信仰在這里起到了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持和實際應對方法的作用,即服務了社會需求。這一選項與題目描述高度相關。C.蝗災爆發頻繁:雖然浮雕和法術都涉及蝗蟲,但這并不能直接證明當時蝗災爆發頻繁。它們更多地是反映了人們對蝗蟲災害的態度和應對方法,所以C選項是間接推斷。D.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統治:題目中并沒有明確提及政治與宗教的關系,只是描述了宗教信仰在某一方面的體現,所以D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直接相關。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4秋 佛山期末)驢在古埃及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價格昂貴。從埃及代爾 麥地那工匠村出土的大量陶片,幾乎都與買賣驢有關,一般會由“中間人”進行預付款交易,買賣時會正式簽訂協議。這體現了古埃及( )A.陸路交通發達 B.契約精神成為主流C.商品經濟發展 D.商業經營方式改變【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題關鍵信息是“一般會由‘中間人’進行預付款交易,買賣時會正式簽訂協議”。【解答】A.材料涉及驢買賣的契約協議,并不涉及交通發達問題,排除;B.“成為主流”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根據“一般會由‘中間人’進行預付款交易,買賣時會正式簽訂協議”可知,驢的買賣協議相對規范,這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正確;D.材料只涉及買賣協議,并不能看出商業經營方式改變,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3.(2025 鄭州模擬)圓筒印章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化瑰寶。考古資料顯示,在埃及迄今為止已發現了20枚左右的圓筒印章,在古希臘邁錫尼文化層中也發現了數量不一的類似圓筒印章的天青石滾印。這表明( )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之間的交流B.古代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C.西亞文明有一定的傳播輻射力D.亞歐文明古國高超的雕刻藝術【分析】本題考查了蘇美爾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之間的交流:題干并未直接提及地理環境如何影響文明交流,因此這個選項雖然可能相關,但不是最直接的解釋。B.古代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這個選項強調文明的多元性和一體性,但題干主要關注的是蘇美爾文明的影響,而非文明的多元一體性,因此不符合題意。C.西亞文明有一定的傳播輻射力:根據題干,蘇美爾人創造的圓筒印章不僅在西亞地區流行,還出現在埃及和古希臘的文化層中。這表明西亞文明(特別是蘇美爾文明)具有一定的傳播力和輻射力,能夠影響到其他地區的文化。這個選項直接回應了題干的信息。D.亞歐文明古國高超的雕刻藝術:雖然圓筒印章確實體現了雕刻藝術,但題干主要討論的是其傳播而非藝術水平,因此這個選項不是最佳答案。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秋 益陽期末)如表是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的情況。由此可見,當時雅典( )雅典人口總數 雅典公民總數 陪審、審判人員及產生方式 表決形式 審判程序 罪名陪審員 審判員 產生方式約40萬 約4.2萬 6000 501 抽簽 舉手 一審制 瀆神和蠱感青年A.司法程序比較繁瑣 B.民主制有明顯缺陷C.國家治理能力下降 D.官員行政效率降低【分析】本題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司法程序比較繁瑣:從提供的數據來看,雖然審判人員數量眾多,但整個審判流程(包括抽簽、表決等)并不顯得特別繁瑣,且一審制實際上簡化了審判過程。因此,A項不準確。B.民主制有明顯缺陷:考慮到雅典公民權的限定性、審判員的隨機產生方式、相對簡單的表決形式以及一審制的審判程序,這些都顯示出雅典民主制度在司法實踐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和缺陷。蘇格拉底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因言論被判死刑,也反映了民主制在保障言論自由和思想多樣性方面的不足。因此,B項是準確的。C.國家治理能力下降:題目中并未提供足夠信息來直接判斷雅典的國家治理能力是否下降。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只是司法領域的一個事件,并不能全面反映國家治理的整體狀況。因此,C項不準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5.(2024秋 深圳期末)有學者指出,無論是來自兩河文明的青金石、滾印還是泥磚,抑或雕刻圖案和壁凹式裝飾,其在早期埃及文明存在的絕對數量和空間分布都相當有限,基本局限在精英階層的墓葬中。與其說兩河物質文明吸引了埃及民眾,毋寧說它們的異域風情被埃及的社會上層所借用以傳達王權至高的意識形態。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意識形態成為文明交流主要內容B.早期埃及文明始終呈封閉發展狀態C.古代區域文明間的交流有其限度D.物質文明對世界歷史發展影響較小【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其在早期埃及文明存在的絕對數量和空間分布都相當有限,基本局限在精英階層的墓葬中。與其說兩河物質文明吸引了埃及民眾,毋寧說它們的異域風情被埃及的社會上層所借用以傳達王權至高的意識形態”。【解答】A.“主要內容”的說法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B.“始終”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從材料看到,無論是來自兩河文明的青金石、滾印還是泥磚,扣或雕刻圖案和壁凹式裝飾,其在早期埃及文明存在的絕對數量和空間分布都相當有限,基本局限在精英階層的墓葬中。這可以用來說明古代區域文明間的交流有其限度,正確;D.“物質文明…影響較小”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6.(2024秋 鼓樓區校級期末)羅馬征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后,羅馬貴族將熟練掌握希臘文作為身份的象征,出現了“一國兩語”現象:羅馬貴族上層實行希臘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拉丁文,東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希臘文。這( )A.是羅馬帝國因俗而治的產物B.助推羅馬融入希臘化時代C.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D.推動羅馬帝國文化的交融【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羅馬征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后出現了“一國兩語”現象,不利于文化統一,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C項正確;材料屬于羅馬帝國語言的使用情況,不屬于統治手段,無法體現因俗而治,排除A項;羅馬征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后,“一國兩語”現象更多地是羅馬對被征服地區語言的一種吸納和使用情況,而不是助推羅馬融入希臘化時代,羅馬有自己的文化體系,且羅馬是征服者,“融入”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一國兩語”現象導致東西地中海地區語言不通,不利于羅馬帝國文化的交融,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7.(2025 二模擬)《民法大典》規定,被告者若涉及與皇室相關的叛國罪時,則無一例外地應接受拷問,若不涉及,則拷問不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節制的原則。由此可知,羅馬法在定程度上( )A.荷含了人文理性精神 B.以自然法為指導原則C.保留了諸多野蠻習俗 D.協調了公民內部矛盾【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羅馬法,考生可根據材料“《民法大典》規定,被告者若涉及與皇室相關的叛國罪時,則無一例外地應接受拷問,若不涉及,則拷問不完全聽從原告的要求,而應本著合理、節制的原則”分析。【解答】材料中對不涉及叛國的罪行拷問的限制反映了一定的人文理性精神,A項正確;自然法更多的是側重于正義性和對私權的保護,排除B;材料中只涉及了拷問一種手段,并不是諸多野蠻習俗,故排除C;材料只是介紹了這種法律規定,并沒有涉及效果或影響,故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羅馬法,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2024秋 溫州期末)帝國時期的羅馬住宅開始向高處發展,出現了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被稱為“復合式公寓”,一層為店面,二層以上租給百姓或外來人員。這類住宅( )A.適應了人口劇增的住房需要B.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C.標志著富人的居住形式變化D.使用了鋼筋混凝土技術【分析】本題考查古代羅馬及羅馬帝國,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題干描述了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復合式公寓”,一層為店面,二層以上用于出租給百姓或外來人員居住,這體現了住宅功能的多樣化和空間利用的高效性。羅馬帝國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人口不斷增加,對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復合式公寓這種多層結構的集體住宅能夠在有限的土地上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間,適應了人口劇增的住房需要,該項符合題意,當選A;羅馬建筑多采用磚石拱券結構等,而不是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該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從題干可知這種復合式公寓主要是租給百姓或外來人員,并非富人的居住形式,排除C;鋼筋混凝土技術是近代才出現的,羅馬帝國時期不可能使用,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羅馬及羅馬帝國,學生需了解古代羅馬及羅馬帝國的相關知識。9.(2024秋 徐州期末)阿拉伯帝國興起后,印度洋貿易迅速繁榮,印度、中國和波斯灣地區對東非的象牙、香料需求擴大,而東非沿岸乃至內陸地區對絲綢、瓷器需求也不斷增長。由此,大批的阿拉伯和西亞其他地區的商人紛紛來到東非沿岸定居。這表明( )A.東非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B.區域經濟交流推動人口遷徙C.世界市場形成推動貿易往來D.阿拉伯帝國主導印度洋貿易【分析】本題考查了伊斯蘭教,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東非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題干中只提到了貿易的繁榮和需求的增長,并未提及東非在貿易中的具體收支狀況,無法判斷其是否處于出超地位。因此,A項不正確。B.區域經濟交流推動人口遷徙:題干明確提到由于貿易繁榮和需求增長,大量阿拉伯和西亞商人來到東非沿岸定居。這表明區域間的經濟交流確實推動了人口的遷徙。因此,B項正確。C.世界市場形成推動貿易往來:題干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國興起后印度洋貿易的繁榮,這屬于區域性的貿易發展,并未涉及“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市場的形成主要是在工業革命之后,與題干描述的時間和背景不符。因此,C項不正確。D.阿拉伯帝國主導印度洋貿易:題干雖然提到阿拉伯帝國興起后印度洋貿易的繁榮,但并未明確指出阿拉伯帝國主導了整個印度洋貿易。實際上,當時的印度洋貿易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多方參與的結果。因此,D項不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0.(2024秋 長沙月考)考古人員在波斯都城蘇薩發現了公元前五世紀的石柱雕刻,其中以皇家弓箭手為題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裝為套頭式,這是波斯的本土服裝,而衣著寬松的披掛方式,則來自巴比倫和亞述。這表明當時( )A.軍事勝利改變了藝術創作取向B.城市建設突出文化藝術創作C.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藝術融合D.經濟發展重塑民族文化內核【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軍事勝利改變了藝術創作取向:題目中并未提及軍事勝利與藝術創作取向之間的直接關聯。僅僅因為波斯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元素,并不能直接說明是軍事勝利導致的。此選項不正確。B.城市建設突出文化藝術創作:題目描述的是石柱雕刻中的服裝風格,并未涉及城市建設與文化藝術創作的關系。此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此選項不正確。C.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藝術融合: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看出,波斯的皇家弓箭手服裝既有波斯的本土元素(套頭式),又吸收了巴比倫和亞述的元素(寬松的披掛方式)。這明顯體現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此選項正確。D.經濟發展重塑民族文化內核:題目中并未提及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內核之間的關系。僅僅因為服裝風格的融合,并不能說明整個民族文化內核被重塑。此選項過于夸大。此選項不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1.(2024秋 平谷區期末)“所有街道最寬的為4.8米,但實際上有的可寬至6.5米。在城市的其他部分,法令規定街道至少應寬2.9米。當時從附近的山區向羅馬供水的輸水道共有13條,每天供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據此說明( )A.羅馬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比較規范B.羅馬城市具有行政防御和宗教的功能C.羅馬城市是為軍事目的面修建的D.羅馬法對道路要求嚴格【分析】本題考查了古羅馬政治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羅馬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比較規范:從材料中可以看到,羅馬的街道有明確的寬度規定,并且實際建設中也存在比規定更寬的情況。同時,關于供水,有明確數量的輸水道以及龐大的供水量。這些都反映出羅馬在道路和供水系統方面的規劃和建設是相對規范的。此選項與材料描述相符。B.羅馬城市具有行政防御和宗教的功能:材料中并未提及羅馬城市的行政、防御或宗教功能,所以此選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C.羅馬城市是為軍事目的而修建的:材料中沒有提到羅馬城市的修建與軍事目的有直接關系,因此此選項不正確。D.羅馬法對道路要求嚴格:雖然材料提到了街道的寬度規定,但同時也指出實際建設中有比規定更寬的情況。這并不能單純說明羅馬法對道路的要求是“嚴格”的,因為實際情況顯示有一定的靈活性。此選項描述不夠準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2.(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有學者指出,中世紀修道院的修士常常身兼數職,“神職工作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使他們的余生變得神圣……在修士的一生中,他們的身份有可能是臨時的教授、學者和作家”。該學者意在說明中世紀修士( )A.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標準B.控制了歐洲的精神生活C.脫離了宗教傳播的職能D.有助于社會文化的發展【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神職工作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使他們的余生變得神圣……在修士的一生中,他們的身份有可能是臨時的教授、學者和作家”。【解答】A.基督教的道德標準主要有:愛與慈善、謙卑、正直、誠實、寬恕、貞潔等,材料所述現象與之無關,排除;B.在中世紀,歐洲的精神生活控制權主要在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如大主教、教皇等手中,而修士在這個體系中處于相對從屬的地位,雖然也參與宗教活動,但不能說他們控制了歐洲的精神生活,且當時的歐洲,世俗政權會對宗教事務有一定干預,精神生活也受世俗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排除;C.中世紀的修士雖然身兼數職,但并不意味脫離了宗教傳播的職能,畢竟神職工作也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排除;D.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修道院修士除了神職工作外,還擔任教授、學者和作家等角色,這些角色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3.(2024秋 倉山區校級期末)中世紀西歐長期遵循“騎士作戰、教士祈禱、平民勞作”的原則,平民與戰爭無關且豁免于戰爭的侵害。但在百年戰爭中,英法國王通過招募步兵等方式把更多民眾納入戰爭,戰爭動員范圍逐漸涵蓋全體民眾。這一變化( )A.提升了平民階層的政治地位B.反映出殖民霸權的激烈爭奪C.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D.折射出民族國家的動員能力【分析】本題考查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英法百年戰爭改變了只有騎士作戰的傳統,將原本與戰爭無關的平民納入戰爭,由此使得封臣與封君之間的契約關系得以松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C項正確;材料中平民被納入戰爭,但未體現平民的政治地位變化,排除A項;英法百年戰爭并非殖民霸權爭奪,排除B項;百年戰爭只是在英法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英法并不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而來的,當時英法都還沒有成為專制王權國家,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4.(2024秋 湖南期末)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他們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可見歐洲莊園( )A.附屬于封君封臣制度 B.是自給自足型經濟C.屬于奴隸制莊園經濟 D.為經濟和政治單位【分析】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及封君封臣制度,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材料信息是歐洲中世紀的莊園由羅馬奴隸制大地產發展為封建莊園經濟,是基本經濟單位;同時材料信息“農奴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能反映莊園是基本政治單位,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直接體現莊園與封君封臣制度之間明確的附屬關系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莊園中農奴與領主的關系等內容,沒有明確提及莊園經濟的自給自足特點,如莊園內部的生產、消費等方面是否基本能夠自給自足未在材料中體現,排除B項;奴隸制莊園經濟是指羅馬大地產經濟,選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及封君封臣制度,學生需掌握西歐的封建社會建立與主要特征。15.(2024秋 濟南期末)在13世紀左右,許多西歐手工業行會章程中都明確規定了每個行會成員允許占有的勞動資料數量的最高限額;1595年倫敦的絲織匠行會的下層織匠抱怨,部分行會成員設置的織機數超出了規定的兩至三倍。這種變化反映了( )A.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B.西歐行會控制生產規模C.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D.行會規范手工業的生產【分析】本題考查了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題目描述的是行會內部關于勞動資料數量規定的變化,并未直接涉及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通常指所有制、分配方式等根本性變化,而本題更多反映的是行會內部規定的執行問題。排除。B.西歐行會控制生產規模題目中確實提到了行會對勞動資料數量的規定,但重點是這些規定被部分成員突破,而非行會本身在加強控制。因此,這個選項未能準確反映題目所述變化的核心。排除。C.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1595年相較于13世紀,時間跨度較大。在這個期間,西歐城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部分行會成員超出規定設置織機數,反映了他們對市場需求的積極響應,試圖通過擴大生產來滿足需求并獲取更多利潤。這種行為是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下的必然結果,因此這個選項能夠很好地解釋題目中的變化。D.行會規范手工業的生產題目描述的是行會規范被部分成員違反的情況,而非行會在規范生產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這個選項未能準確反映題目所述變化的實質。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6.(2024秋 湖南期末)腓力四世創立的三級會議,由教士、貴族和市民組成。會議由國王;開,討論國王提交的重大問題和批準稅收。它按各等級分別開會,由個等級表示一種意見,代表并無投票表決的權利,只能在國王提出稅收等要求時,提出一些對行政司法實行改革的要求作為交換條件進行百討。三級會議的召開表明法國( )A.君主專制的確立 B.擺脫了教皇控制C.城市自治的發展 D.封建王權的強化【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王權,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信息是腓力四世創立的三級會議由國王召開,代表并無投票表決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意味著封建王權在加強,D項正確;三級會議的存在本身就說明法國此時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君主專制,君主專制意味著國王獨攬一切權力,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協商機構,而三級會議是國王與三個等級進行一定程度協商的平臺,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法國與教皇之間的關系以及法國是否擺脫教皇控制的相關內容,三級會議主要是法國國內的政治協商機制,與擺脫教皇控制無關,排除B項;三級會議中有市民等級參與,但這并不意味著城市自治得到發展。三級會議是國王為了加強統治而設立的全國性政治機構,不是城市自治的體現,城市市民代表參與會議更多是國王為了平衡各階層利益、加強對全國統治的手段,而不是城市自治權力的擴大,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4秋 湖南期末)蘇美爾詩歌“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古埃及詩歌“向你致尼羅河,你來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壤,使得追隨者歌唱!”兩首詩歌對河水態度的不同反映出( )A.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環境影響B.大河文明對水源依賴C.地理位置決定早期文明特點D.環境決定自然神崇拜【分析】本題考查了兩河流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是兩首關于古文明的詩歌,蘇美爾詩歌是對洪水猖獗的懼怕,古埃及詩歌是對尼羅河的贊美,反映自然環境對早期文明的影響,A項正確;古埃及詩歌體現了對尼羅河水源的依賴,但蘇美爾詩歌主要強調的是洪水的危害,沒有體現出對洪水這種水源的依賴,該選項不能全面反映兩首詩歌體現的內容,排除B項;地理位置是影響早期文明特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決定因素,文明的發展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人類的生產活動、文化交流等,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自然神崇拜的相關內容,與題干所表達的核心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秋 寧波期末)學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國:“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這一帝國是( )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拜占庭的興衰與俄羅斯的擴張,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及所學可知,拜占庭帝國在不同君主的統治下有起有落,例如狄奧多西進行了一些政策上的改革與統治鞏固,巴西爾二世在位時拜占庭帝國達到一定的輝煌,科穆寧王朝也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等。拜占庭帝國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延續了千年(395年~1453年),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中世紀時,當西歐處于相對文化黑暗時期,拜占庭帝國的文化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到意大利等地,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提供了文化素材等方面的支持,C項正確;波斯帝國是位于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封建王朝,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拜占庭的興衰與俄羅斯的擴張,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9.(2024秋 武威期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債務人或家屬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受到奴役最多不得超過三年”,“至第四年應該復其自由”。債務人家屬(“人質”)“在高利貸者家中作工,不得隨意遭毆打虐待或處死”。這些規定( )A.旨在保護弱勢群體B.有利于保障社會的穩定C.體現了公平與正義D.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巴比倫王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對債務奴役、高利貸等問題進行了規定和限制,這有助于規范社會經濟關系,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作用,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側重保護債務人的權益,并不是為了保護弱勢群體,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貴族與奴隸的懲罰標準不同,社會等級森嚴,不平等現象突出,這表明當時的法典更多是維護等級差異,而不是公平正義,排除C項;古巴比倫王國主要分為奴隸主、奴隸、自由民等階層,這部法典主要是對各個階層之間的關系進行規范,根本上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不存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說法,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0.(2024秋 唐山期末)740年拜占庭頒行的《法律選編》對死刑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只有叛國、反皇帝、蓄意謀殺等重罪才會被處死刑。此外,地方法官還被嚴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腳,禁止做出將婦女關押在公共監獄中的判決。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 )A.立法精神人性化 B.執法力度寬松化C.處罰原則公平化 D.法律條文實用化【分析】本題考查了拜占庭帝國的興衰,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可知,八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頒布的法律不僅對死刑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地方法官還被嚴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腳,禁止做出將婦女關押在公共監獄中的判決,這體現了拜占庭法律禁止對罪犯進行殘害,體現了立法精神人性化,A項正確;處罰原則公平化是指處罰的合法、合理和公平,材料只是法律條文的規定,無法看出具體處罰是否公平,排除B項;材料是法律條文,屬于立法層面,不能體現執法力度如何,排除C項;法律條文實用化是指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原則,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運用,D項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2024秋 朝陽區期末)1517年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在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后將埃及設為行省,設總督管理。自此,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統治持續了大約四個世紀。在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中,準確的是( )①征服北非結束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②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伊斯蘭帝國③奧斯曼帝國的占領引發開辟新航路④第一次世界大戰再次改變地區格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 來,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 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②符合題意;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作為戰敗國其領土和影響力大幅縮減,總共被分裂成了40多個國家,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1453年,奧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①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1517年奧斯曼帝國才占領了埃及,控制了舊商路,但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1497—1498年達 伽馬率船隊繞過好望角駛達印度,1492年哥倫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時間不符,③錯誤,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奧斯曼帝國的興起,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二.材料題(共1小題)22.(2025 佛山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13世紀的西歐,處于中世紀的中期,不僅侵略者敗下陣來,精干的國王走上舞臺。氣候格外宜人,特別是在北方。大約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每種下1蒲式耳的東西,大約可以收成4蒲式耳。——據自馬克點《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材料二:11世紀開始,歐洲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一些城鎮發展成為城市。12世紀以后,歐洲出現了城市自治運動。一些城市逐漸從頓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許令”,獲得了自治權。自治城市擺脫了領主的直接統治,可以設立他們自己的法庭來實施他們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稅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職業組成行會,各行會中有影響力的人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流入,規模不斷擴大,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變革。——摘編自朱迪斯 M 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 11﹣13 世紀西歐人口增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12世紀歐洲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描述 11﹣13 世紀歐洲經濟與政治發展的關系。【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城市自治、中古西歐莊園,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材料“11﹣13世紀的西歐,處于中世紀的中期,不僅侵略者敗下陣來,精干的國王走上舞臺。氣候格外宜人,特別是在北方。大約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每種下1蒲式耳的東西,大約可以收成4蒲式耳”可概括出氣候宜人:大約在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技術進步: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的生產效率提高。航海條件改善: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好的條件。(2)根據材料“11世紀開始,歐洲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一些城鎮發展成為城市。12世紀以后,歐洲出現了城市自治運動。一些城市逐漸從頓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許令”,獲得了自治權。自治城市擺脫了領主的直接統治,可以設立他們自己的法庭來實施他們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稅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職業組成行會,各行會中有影響力的人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流入,規模不斷擴大,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變革”可概括出12世紀歐洲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包括:經濟影響: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社會影響:有利于形成現代法治精神,市民文化逐步形成。政治影響: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城市自治城市的出現削弱了封建領主的權力,增強了市民的力量。(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1﹣13 世紀歐洲經濟與政治發展的關系表現為:經濟發展為政治變革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經濟與政治相互影響,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故答案為:(1)氣候宜人:大約在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技術進步: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的生產效率提高。航海條件改善: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好的條件。(2)經濟影響: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社會影響:有利于形成現代法治精神,市民文化逐步形成。政治影響: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城市自治城市的出現削弱了封建領主的權力,增強了市民的力量。(3)經濟發展為政治變革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經濟與政治相互影響,共同推動社會進步。【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